序致篇 3
一、整齐门风 提撕子孙 3
二、仁爱威严 导示深切 5
教子篇 11
三、教儿婴孩 一以贯之 11
四、功随严出 祸从溺来 13
五、不亲不昵 易子而教 15
六、纵而不教 必成后患 16
七、不偏喜爱 一视同仁 18
八、正确引导 不事权贵 19
九、兄弟一家 情同手足 23
兄弟篇 23
十、防微杜渐 一往情深 25
一一、兄弟和睦 子侄友爱 26
一二、妯娌相处 恕己而行 27
一三、事兄如父 亲情更浓 28
一四、同甘共苦 以死相随 29
后娶篇 33
一五、丧偶续弦 务求慎重 33
一六、一夫多妻 家无宁日 34
一七、父母再婚 子女反目 36
一八、后母难当 无可奈何 37
一九、温情永驻 冰雪消融 38
二○、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43
治家篇 43
二一、治家之理 宽严适度 44
二二、施而不奢 俭而不吝 44
二三、当家理财 勤劳节俭 45
二四、严苛致祸 忍让无能 47
二五、取之有道 花之有度 48
二六、妇持门户 母鸡打鸣 50
二七、残害女婴 天理不容 52
二八、宠婿虐媳 怨生谗行 53
二九、婚姻嫁娶 莫贪荣利 54
三○、爱护书籍 潜心研读 55
三一、祷请鬼神 妖妄之事 57
三二、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61
风操篇 61
三三、避讳不当 贻笑大方 62
三四、名响字亮 不俗不媚 65
三五、玩笑至极 令人生厌 67
三六、入乡随俗 称谓得体 68
三七、迎来送往 以礼相待 70
三八、自称其名 方便得体 71
三九、敬重祖辈 勿谈家世 72
四○、称呼得当 于理为胜 75
四一、为人坦诚 不事虚伪 76
四二、粉饰名称 内外有别 77
四三、同宗同族 何故不识 78
四四、表亲称谓 有章可循 80
四五、凡遭重丧 三日必吊 81
四六、丧家朔望 哀深高哭 82
四七、灵魂不灭 虚妄之言 83
四八、礼缘人情 恩由义断 85
四九、父母遗物 不容散逸 87
五○、父母丧亡 忌日不乐 88
五一、避讳父名 适可而止 89
五二、儿生一期 聚集致宴 90
五三、人有忧疾 妄呼父母 92
五四、一人受劾 举家伸冤 93
五五、父危子拘 母病儿泣 94
五六、结拜兄弟 志均义敌 96
五七、门不停宾 以礼相待 97
慕贤篇 101
五八、君子慎交 利于言行 101
五九、贵耳贱目 世人之弊 103
六○、窃人之美 古人所耻 104
六一、伯乐相马 唯才是举 105
六二、贤才所系 国之存亡 107
勉学篇 113
六三、不学无术 一生愧辱 113
六四、人有学艺 触地而安 115
六五、技之可贵 无过读书 118
六六、穷且益坚 矢志不移 119
六七、学海无涯 博学多问 122
六八、不尚空谈 学以致用 124
六九、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 127
七○、学犹种树 春华秋实 128
七一、早迷晚悟 终成大儒 129
七二、求学之道 博专兼顾 131
七三、不涉群书 焉能博学 134
七四、清谈雅论 无益济世 135
七五、世事纷繁 学以解之 138
七六、元帝少学 不避病痛 139
七七、勤学不辍 必成大器 141
七八、勤学好问 以学成忠 143
七九、为人父母 以学为教 144
八○、独学无友 孤陋寡闻 146
八一、单信耳受 施安失所 149
八二、说文解字 学之根本 151
八三、不知所由 博求古今 153
八四、校定书籍 不可偏信 155
文章篇 159
八五、标新立异 莫忘操守 159
八六、文章巧拙 自知者明 162
八七、学写文章 先谋亲友 164
八八、文人大患 不得自专 165
八九、善于辞令 锦上添花 166
九○、文犹骐骥 衔勒制之 167
九一、文章之道 理致为心 168
九二、文辞结构 不可偏废 169
九三、文应典正 不从流俗 170
九四、文从三易 自然亲切 171
九五、和而不同 群而不党 172
九六、用词规范 用典妥帖 173
九七、他人文章 必无轻议 175
九八、刺谏美颂 莫要混杂 176
九九、用事有误 引以为诫 176
一○○、文及地理 必须恰当 179
一○一、评价诗文 见仁见智 180
名实篇 185
一○二、名之与实 如影随形 185
一○三、言过其实 弄巧成拙 186
一○四、一伪既出 百诚尽丧 187
一○五、贪图虚名 终露其情 189
一○六、沽名钓誉 难以为继 191
一○七、修善立名 筑室树果 192
涉务篇 197
一○八、恪尽职守 造福于民 197
一○九、勤涉世务 士之根本 199
一一○、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201
省事篇 207
一一一、多为少善 不如执一 207
一一二、上书陈事 君子不为 209
一一三、就养有方 思不出位 211
一一四、守道祟德 蓄价待时 213
一一五、买官显贵 取贵一时 214
一一六、腹不可热 肠不可冷 216
一一七、以浅裁深 怨诮滋生 218
止足篇 223
一一八、天性无穷 少欲知足 223
一一九、不知纪极 必致败累 224
一二○、仕宦称泰 不过中品 225
诫兵篇 231
一二一、儒雅为业 好兵致祸 231
一二二、图谋不轨 陷身灭族 233
一二三、养生有方 调养有度 237
养生篇 237
一二四、欲求长生 先须虑祸 240
一二五、舍生取义 君子无怨 241
归心篇 245
一二六、儒释两教 本为一体 245
一二七、遥大之物 不可度量 247
一二八、凡人之信 唯耳与目 251
一二九、人力神奇 神力通天 253
一三○、善恶之行 祸福所归 254
一三一、其于戒行 何责精洁 256
一三二、忠孝在心 不必削发 257
一三三、形体虽死 精神犹存 259
一三四、儒家君子 不尚杀生 262
一三五、不识仁义 不可为邻 265
书证篇 269
一三六、不识荇菜 可笑之至 269
一三七、同名苦莱 南北各异 270
一三八、南北有异 孰是孰非 271
音辞篇 275
一三九、牡牧有别 不可乱用 275
一四○、区区小草 难倒名儒 277
一四一、江南旧本 恐为少误 279
一四二、俗写有误 云当为雨 280
一四三、考证“犹豫” 解释“狐疑” 281
一四四、病疥成疟 此竟说也 282
一四五、景影有别 不可妄动 283
一四六、俗体流行 妄改古籍 285
一四七、一字之差 啼笑皆非 286
一四八、增“也”则多 去“也”则少 288
一四九、擅改文字 南辕北辙 290
一五○、不识原委 妄下断语 291
一五一、不知变通 有悖情理 292
一五二、不知源流 谬种流传 293
一五三、索求古籍 虑状同源 294
一五四、误尸为口 司马有误 295
一五五、版本有异 传抄有误 297
一五六、媢亦为妒 不得言媚 298
一五七、世俗有误 林应为状 300
一五八、禔字非提 字书为证 302
一五九、皇后避讳 以省代禁 303
一六○、四姓小侯 各有所见 304
一六一、音同形异 不可擅借 306
一六二、笔下之误 误穴为六 308
一六三、占卜之术 岂为屏障 309
一六四、以讹传讹 谓颗为果 311
一六五、攰即?字 或为剞字 312
一六六、书无音训 求诸方言 313
一六七、“丈”之与“大” 易为误耳 315
一六八、百里穷困 以键当薪 317
一六九、《通俗》无主 高才秩名 318
一七○、始皇焚书 典籍错乱 320
一七一、滥造生字 情理难容 322
一七二、文人好事 改隈为? 323
一七三、孤山无名 碑文有载 325
一七四、夜历五时 故曰五更 327
一七五、吐字发音 务求正确 328
一七六、郭秃滑稽 傀儡得名 329
一七七、治狱参军 取名长流 330
一七八、《说文解字》 隐括有例 331
一七九、写字从正 更知通变 334
一八○、疑团顿释 笑服而退 337
附录 341
附录一 341
附录二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