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型大压机制造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3
第一节 引言 3
第一部分 装备与原材料进展 3
第一篇 超硬材料专用设备 3
2.设计的基本构思 4
1.关于能力问题 4
第二节 当前大压机发展现状及改进意见 4
4.关于压机吨位问题 5
3.关于设备加工精度问题 5
5.关于增压器问题 6
7.关于电控系统问题 7
6.关于油路系统问题 7
1.关于浮动原理 8
第三节 对主机设计的几点看法 8
8.关于加热系统问题 8
2.关于主机的兜底缸、球底缸和铰链粱 9
第四节 结论 11
3.关于密封件 11
第一节 导言 15
第二章 大型压机高精度全自动微机电控系统的研制 15
第二节 对系统压力要求采用变频动态补压方式 16
第三节 对合成腔体内的温度控制要求非恒功率曲线控制 17
1.小泵变频动态补压压力曲线控制原理 18
第四节 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18
3.有关A/D转换模块控制精度问题 19
2.加热非恒功率曲线控制原理 19
4.程序设计 20
第五节 控制系统特点 21
第七节 结论 22
第六节 使用效果 22
1.安全性(不放炮或少放炮)原则 23
第三章 压机大型化以后叶蜡石及其组装设计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23
第二篇 组装设计和焙烧工艺 23
5.构件高精度原则 24
4.散热量小与接触面大原则 24
2.叶蜡石块体积最小与腔体容积最大原则 24
3.发热量足够多与散热量最少原则 24
10.尽量采用稳定区原则 25
9.腔体的径高比呈似球或扁球状原则 25
6.叶蜡石块、白云石衬管等高密度原则 25
7.大内压力与小系统压力原则 25
8.密封性与传压性相结合原则 25
12.隔离杂质,不分解异物原则 26
11.串连与并连联合运用原则 26
第一节 普通排列形式 27
第四章 压机大型化后叶蜡石块焙烧排列新形式 27
第三节 悬吊串珠式排列 28
第二节 品字形与梅花形排列 28
第四节 窑式焙烧新工艺 29
第五节 多点测温是控制炉温均衡的关键技术 30
第一节 叶蜡石和白云石及其他添加剂的基本要求 31
第五章 我国当前传压介质研制的新进展 31
第三篇 传压介质 31
1.叶蜡石的成分要求 32
2.白云石的基本要求 33
1.整体型 34
第二节 几种混合型组装块 34
5.新式整体复合型 35
4.NaCl分体型 35
2.分体型 35
3.复合分体型 35
1.预密封边叶蜡石块 36
第三节 非立方体的叶蜡石块 36
6.几种组装块的优缺点 36
3.非立方体叶蜡石块 37
2.粉压成型预密封边叶蜡石块 37
第四节 传压介质的尺寸系列 38
第五节 几点结论 39
第一节 高CaO叶蜡石 40
第六章 高CaO高SiO2叶蜡石对金刚石合成工艺稳定性的影响 40
3.解决办法 41
2.蒙脱石族的存在带来的不利影响 41
1.叶蜡石中CaO含量太高 41
第二节 高SiO叶蜡石 42
第三节 结论 43
第一节 显微镜研究 44
第七章 合成金刚石生产中叶蜡石传压密封材料矿物学研究 44
第三节 化学成分 45
第二节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45
第四节 结果讨论 47
第二节 白云石内衬材料的组成 49
第一节 引言 49
第八章 白云石内衬材料在合成金刚石传压密封介质中的作用 49
2.透入性劈理 50
1.颜色变化 50
第三节 白云石内衬材料的变化 50
3.矿物相转变 51
1.加入白云石内衬材料的作用 52
第四节 白云石内衬材料的作用 52
3.白云石在合成中微量分解可能有利于合成 53
2.密封材料的可选择性增加 53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九章 中国红色叶蜡石的研究与应用 55
4.矿石特征 56
3.矿床地质特征 56
第二节 中国红色叶蜡石块的地质条件及矿石特性 56
1.矿区地质构造 56
2.矿区地质 56
1.偏光显微镜鉴定 57
第三节 红色叶蜡石的矿物鉴定 57
5.矿床规模 57
2.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分析 58
2.混合块型红块叶蜡石 60
1.普通块型红块叶蜡石 60
第四节 红色叶蜡石用于金刚石合成的分类 60
第五节 红色叶蜡石选矿(粉料加工)工艺 61
4.国内外可用叶蜡石产地及化学成分对比情况 61
3.复合块(套管)红块叶蜡石 61
1.粉压块的制造 62
第六节 红块叶蜡石粉压块的制造及烘烤方法 62
2.红块叶蜡石粉压块的烘烤及合成前的焙烧 64
第七节 结论 65
第一节 引言 66
第十章 当前我国新触媒的研究和应用 66
第四篇 金刚石原材料 66
第二节 任务来源及指标 68
1.添加元素组分 69
第三节 添加剂的选择及试验 69
2.试验所用设备 70
3.触媒生产工艺流程图 71
1.添加剂组分的选择 72
第四节 方案选择 72
2.增加渗碳溶碳的作用 73
1.关于真空冶炼 74
第五节 高真空熔炼与轧制工作的新工艺技术 74
4.关于浇铸 75
3.关于熔炼时间 75
2.惰性气体的保护调整 75
5.多次回火和清洗 76
第六节 合成工艺的综合性试验及结果 77
6.小结 77
第七节 结论 80
第一节 人造金刚石用石墨的分类 81
第十一章 金刚石专用石墨研究与新进展 81
第二节 人造金刚石用石墨的制备 82
1.片状组装用石墨片 83
1.石墨纯度对合成金刚石的影响 84
第三节 石墨性能对人造金刚石合成的影响 84
2.粉状组装合成金刚石用石墨粉 84
3.石墨的体积密度、气孔率和机械强度对合成金刚石的影响 85
2.石墨的电阻系数对合成金刚石的影响 85
4.石墨化程度高低对人造金刚石合成的影响 86
5.石墨的显微结构对合成金刚石的影响 87
2.有效的电阻式发热保温碳片 88
1.合成腔内的轴向温差 88
第四节 新型发热保温石墨片 88
第五节 结论 90
第十二章 大压机顶锤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91
第五篇 硬质合金顶锤 91
第一节 合成腔体与设备吨位和使用顶锤顶面边长的关系 92
第二节 顶锤的小斜面的角度的讨论…………………………………………(92 )第三节 顶锤底面直径与顶面边长的关系与数值的确定 93
2.林铭西提出的公式 94
1.著者的意见 94
第四节 顶锤离度的确定 94
3.郝兆印与方啸虎列表作的说明 95
第六节 小结 96
第五节 顶锤小斜边长度的讨论 96
第一节 压机大型化的主要趋势 100
第十三章 当前大顶锤生产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00
第三节 大顶锤生产中应防范的三大问题 101
第二节 大型顶锤应运而生 101
第四节 结论 104
第一节 硬质合金顶锤是静压法构成超高压高温装置的关键部件 105
第十四章 当前顶锤使用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05
第三节 顶锤裂锤原因排查法 106
2.顶锤的合理保护使用 106
第二节 顶锤的失效处理和合理保护 106
1.顶锤的失效处理 106
1.查顶锤受力不均因素 107
第四节 努力提高顶锤寿命,积极提高企业竞争力 108
2.查顶锤受热不均因素 108
第一节 配位场理论和配位多面体与硬-超硬材料晕圈图和新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13
第十五章 硬-超硬材料晕圈图和金刚石新元素周期表与若干基础理论的关系 113
第二部分 合成理论与新工艺 113
第六篇 若干超硬材料机理 113
第二节 金刚石共价键及其杂化轨道的形成与硬-超硬材料晕圈图和新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114
第一节 源于天然的金刚石的推说 117
第十六章 源于天然金刚石的信息及其应用 117
第二节 岩石化学的专属性 118
第四节 天然金刚石成矿的多期性 119
第三节 天然金刚石的结晶化学特性 119
第五节 立方氮化硼和新超硬材料BCN 120
第六节 人造金刚石与立方氮化硼的品种类型 121
4.更不受面积、形状和尺寸影响 121
1.化学惰性 121
2.更耐高温 121
3.转化率更高,成本更低,性能更优 121
1.人造金刚石 122
第七节 结论 123
3.类超硬材料BCN 123
2.立方氮化硼 123
第一节 概述 124
第十七章 金刚石形核的中心理论 124
2.高压低温渗碳实验 125
1.合成设备与材料 125
第一节 实验与结果 125
4.送温压力对金刚石形成的影响 127
3.高温低压溶碳实验 127
第三节 讨论与反应中心理论 129
1.石墨的溶解形式 130
2.固相触媒的作用 131
3.金刚石形成的反应中心论 132
第四节 结论 133
第一节 概述 135
第十八章 人造金刚石成核条件的研究 135
第二节 合成工艺参数对成核数量的影响 136
3.合成压力的影响 137
2.暂停压力的影响 137
1.暂停时间的影响 137
2.触媒显微组织观察及样块X射线分析结果 138
1.实验方案设计 138
第三节 升压升温过程对触媒结构及物相变化的影响 138
3.触媒中溶入的碳浓度及结构分 析 139
第四节 讨论 140
第五节 结论 142
1.连聚晶高是RVD高的根本原因 143
第二节 研究连聚晶问题的目的及分类 143
第十九章 金刚石连聚晶成因的理论分析 143
第一节 概述 143
2.连聚晶的分类及特征 144
4.连聚晶的消除 145
3.第三种原因 145
第三节 金刚石连聚晶合成工艺机理分析 145
1.第一种原因 145
2.第二种原因 145
第四节 金刚石合成片中连聚晶样品制备和结构 146
第五节 包覆在金刚石生长表面层金属膜的结构及组成研究 147
第七节 结论 148
第六节 人造金刚石连聚晶成因机制探讨 148
第二十章 运用相对理论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生产人造金刚石 150
第七篇 相对低温低压理论 150
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中温中时焙烧 151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的相对高温短时焙烧 151
第一节 相对低温长时的叶蜡石焙烧工艺 151
1.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高温短时焙烧 151
1.关于触媒、碳片原材料 152
第二节 相对稳定的原材料和烘烤工艺 152
4.20世纪90年代中期采用的相对低温长时间焙烧工艺 152
3.相对稳定的烘烤工艺 153
2.相对优质的叶蜡石块和堵头 153
第三节 相对小的顶锤和相对小的压机合成相对大的腔体与大压机大顶锤合成更大的腔体 154
2.对金刚石专用压机可适度放宽要求 155
1.首先要控制金刚石的生长速率 155
第四节 相对低温低压理论是新工艺的基础 155
第五节 相互匹配运用七大要素是相对低温低压的保证 156
3.对顶锤的要求 156
第六节 相对平衡理论是保证顶锤消耗降低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之一,是相对理论的基础 157
第一节 人造金刚石晶体生长过程分析 158
第二十一章 慢速生长是获得高品级金刚石的主要途径 158
1.相图之一(方啸虎作图) 159
第二节 在金刚石相图上分析相对低温低压 159
2.相图之二(姚裕成等作图) 160
第三节 优质金刚石晶体生长的控制步骤及其影响因素 161
第五节 结语 162
第四节 慢速生长对合成金刚石系统的影响 162
2.对发挥设备的工作潜能有好处 164
1.同样腔体,合成压力明显下降对保护设备有益 164
第二十二章 相对低温低压合成金刚石工艺的优越性 164
第一节 相对低温低压在设备上的优越性 164
3.充分 发挥小压机的潜能 165
第二节 相对低温低压对提高顶锤寿命有益处 166
第三节 相对低温低压对合成工艺有利 167
1.由于压力下降给节能带来的好处 168
第四节 相对低温低压对节能有利 168
2.由于温度下降给节能带来的好处 169
第六节 结论 170
第五节 相对低温低压可采取的相应措施 170
第二十三章 运用相对平衡理论,建立对中同步新观念 171
第八篇 相对平衡理论 171
3.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对中平衡新的认识时期 172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172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172
1.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 172
2.新观念的空间图形 173
1.一种新观念的提出 173
第二节 关于大“三角形”与小“三角形” 173
3.在数学式上看大小三角形 174
3.三个“中心”的空间关系 175
2.六面顶超高压系统的“三心” 175
第三节 关于三线一点” 175
1.为何讨论“三心合一” 175
4.三个中心的相对位置对设备和模具受力状态的影响 176
第五节 对中同步在大压机上更严格 178
第四节 相对平衡突破了“立方体”叶蜡石块 178
第六节 结论 179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80
第二十四章 相对平衡理论及其应用 180
1.相对平衡理论的初始 181
第二节 相对平衡理论的初始及实质 181
第三节 相对平衡理论的发展 182
2.相对平衡理论的实质 182
3.不同角度顶锤的组合使用 183
2.大小顶锤在一个高压体系中的应用 183
1.长方柱叶蜡石块的应用 183
第五节 节结论 184
第四节 工艺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184
4.不同形状顶锤的组合使用 184
5.组装设计的对称性 184
第一节 引言 186
第二十五章 两面匀长优质高产低耗新工艺的研究 186
第二节 研制情况 187
2.月台机产试验 188
1.班试 188
第三节 几组典型试验与验证 188
4.经济效益对比 189
3.半年月机台金刚石生产验证 189
2.两面生长是提高产量、稳定质量的关键 190
1.优质高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是该工艺的基本核心 190
第四节 工艺特点及分析讨论 190
3.顶锤对中、同步新观念及防止放炮的有效措施 191
4.优质高产可以保证低耗,低耗可以促使优质高产,产生更高的效益 192
2.合成块把合金片调平是核心 194
1.从相对平衡理论来突破思想顾虑 194
第二十六章 长方块与异形锤组合合成金刚石工艺的研究 194
第一节 打破固有“正方形” 194
5.早期有试验增层,但不出事故 195
4.方腔体在四个角上同样长金刚石 195
3.把片调平并未解决把块调成正方形 195
1.原始试验主要参数 196
第二节 实践新的“长方块”及多种类型 196
1.平均机台产量 197
第三节 长方块的试验效果 197
2.进行了多种综合性试验 197
5.JR1料及百分比 199
4.15kgf以上高强料及百分比 199
2.40#~60#的产量及占总产百分比 199
3.11kgf以上高强料及百分比 199
1.试验基本情况 200
第四节 异形顶锤的组合试验 200
1.14层与16层组装块合成效果对比 201
第五节 长方锤与长方块组合的试验效果 201
2.?27mm腔体合成条件及参数 201
2.16层的合成效果分析 202
第六节 一人多机方案 203
2.关于叶蜡石块 204
1.关于顶锤 204
第七节 关于≥?30mm腔体问题 204
第九节 结论 205
第八节 关于大压机长方块异形锤试验 205
3.关于合成压力及工艺 205
4.关于合成效果 205
第一节 概述 207
第二十七章 ?25mm腔体合成金刚石新工艺研究 207
第九篇 扩大合成腔体 207
3.叶蜡石的焙烧 208
2.原料 208
第二节 实验选用的设备与原料 208
1.设备 208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209
4.组装形式 209
2.以金刚石合成机制为指导,采用合理生长参数 211
1.金刚石在合金片上的基本要求 211
第四节 实现新工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1
3.解决晶粒小和连聚晶的核心技术 212
第五节 新工艺的主要特点 213
4.关于合成时间与粒度和强度的关系 213
第六节 结论 214
第一节 引言 215
第二十八章 小压机(?280~320mm缸径)实现?27~28mm腔体生产人造金刚石的研究与应用 215
2.原材料 216
1.设备 216
第二节 研制情况 216
5.主要合成工艺参数 217
4.叶蜡石焙烧工艺 217
3.组装形式 217
1.几组典型试验及验证数据 218
第三节 几组典型试验及验证数据 218
2.?27~28mm与?23mm腔体比技术指标提高分析 219
3.?280~320mm缸径压机能否具有长期使用的能力 220
2.扩大腔体的技术路线及历程 220
第四节 几个技术核心问题的讨论 220
1.扩大腔体是必然趋势 220
4.关于工作缸安全系数的理论计算 221
1.可选18kgf工艺 223
第五节 关于相对低温低压理论在小压机上合成大腔体的应用效果 223
第六节 关于双峰值问题 224
2.可选15kgf工艺 224
2.项目来源 226
1.概述 226
第二十九章 ?40~42mm腔体合成工艺设计的研究 226
第一节 引言 226
1.设备的选择 227
第二节 ?40~42mm腔体超高压系统的建立 227
3.预计实现目标 227
总体设计原则 227
2.传压介质块外部尺寸的设计 228
3.顶锤的选用和设计 229
4.组装方式设计 230
1.加热系统 231
第三节 加热系统及其他设计 231
5.工艺参数的估算 231
第四节 问题预测与思考 232
2.其他组件在原小腔体基础上的改进 232
第一节 七大要素(八大要素是包括冷却水在内)与晶体生长作用的关系 233
第三十章 人造金刚石生产中七大要素应用的若干规律 233
第十篇 高品级金刚石合成 233
1.升压速度 234
第二节 七大要素在金刚石合成中的作用 234
4.分段时间 235
3.分段压力 235
2.升温压力 235
6.合成温度(I或W) 236
5.合成压力 236
第三节 大压机大腔体七大要素的一些新概念 237
7.合成时间 237
1.试验设备 239
第一节 项目的关键技术 239
第三十一章 合成高品级人造金刚石的研究 239
5.全面正确运用相图 240
4.合理的组装可以使温度梯度更趋一致 240
2.选料 240
3.采用低温长时间串珠悬挂式叶蜡石的焙烧工艺 240
6.调整对中同步 241
3.改变组装结构形式,使金刚石产量、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242
2.用小压机、小顶锤实现尽量大的腔体 242
第二节 项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 242
1.双面生长是提高产量、稳定质量的关键 242
5.慢速生长是获得高品级金刚石极为重要的条件 243
4.加热电流一次升温改为多次升温和缓慢多次降温 243
第三节 结论 244
第一节 引言 246
第三十二章 布拉维法则和剪式合成法与高品级金刚石 246
2.布拉维法则在高品级金刚石生长中的应用 247
1.布拉维法则 247
第二节 布拉维法则在优质高品级金刚石生长中的应用 247
第三节 关于剪式合成法的若干问题 249
第一节 什么是“方晶” 252
第三十三章 合成“方晶”金刚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 252
第二节 “方晶”在相图上的位置 253
第三节 “方晶”在合成过程中应该分 级 254
1.压力较高时如何找“脊线”(方晶) 255
第四节 “方晶”调整的关键指导技术方案 255
2.压力比较合适时如何找“脊线”(方晶) 256
3.压力较低时如何找“脊线”(方晶) 256
1.合成棒观察的位置 257
第五节 在合成棒中如何判断“方晶” 257
2.有关“方晶”调整技术说明 258
1.调整技木要求的几个问题 258
2.金刚石合成片温度的观察 258
第六节 几项具体调整要领 258
第八节 结论 260
第七节 有关试验结果 260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262
第三十四章 对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再认识 262
第十一篇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 262
2.关于组装 263
1.关于扩大腔体 263
第二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工艺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263
4.关于氧化度问题 264
3.关于原材料的表面净化和活化问题 264
6.关于合成工艺的要点 265
5.关于粉未粒径和比例问题 265
第四节 粉末触媒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66
第三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一些特点 266
第五节 几点建议 267
第一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全工艺流程 268
第三十五章 大腔体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工艺特点和判断方法及效果 268
2.粉末触媒合成特征对比 269
1.研究说明的特征 269
第二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特征 269
3.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质量好的根本原因分析 270
2.两次合成压力 271
1.暂停时间长 271
4.颗粒均匀、粒度集中的又一主要原因 271
第三节 粉末触媒合成工艺特点 271
第四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判断之一:合成棒的整体观察现象 272
3.“燕尾式”合成金刚石新工艺 272
2.以(100)与(111)相等发育为特征 275
1.以(111)发育略大于(100)为特征 275
第五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判断之二:粉末触媒合成棒中金刚石在石墨中的裸露现象 275
第六节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判断之三:粉末触媒合成棒观察要领 277
第一节 粉末触媒生产金刚石的形势 278
第三十六章 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技术新进展 278
1.组装结构的设计 279
第二节 关于组装结构的设计和供碳方式 279
2.粉末触媒的供碳形式 280
2.关于触媒(铁基) 281
1.关于石墨 281
第三节 对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原材料的新认识 281
1.关于升温压力 282
第四节 关于粉末触媒合成金刚石的工艺 282
3.关于衬管材质 282
5.关于“燕尾式”后期合成工艺 283
4.关于双台阶合成压力 283
2.关于暂停时间 283
3.关于合成时间 283
第五节 目前合成腔体开发系列 284
1.合成效果 285
第六节 一些合成效果 285
2.GD金刚石TL和TTL性能测试数据 286
3.合成块经济技术指标 287
4.产品特点 288
第一节 引言 289
第三十七章 金刚石形貌电脑检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289
第十二篇 金刚石检测的相关问题 289
第二节 测量方法 291
1.粒径(Size值)的检测 292
第四节 参数的设定与检测 292
第三节 测量流程 292
2.晶形参数的检测 293
3.工业金刚石的光学特性 297
第五节 结论 299
第二节 金刚石混合工艺的准备工作 300
第一节 引言 300
第三十八章 在金刚石成品料中调整强度简易而合理的方法 300
第三节 现行标准对金刚石强度的影响 301
2.函数的随机误差 303
1.用函数的系统误差求解 303
第四节 计算公式的选用 303
4.加权公式试用举例 304
3.重量加权法的基本公式和应用 304
2.一定要复测一次 305
1.按用户要求提高0.5~1kgf进行平均值数的计算 305
第五节 几项补充规定 305
5.关于低质比例的重新规定 306
4.混合强度值不能相差太远 306
3.按强度混合新料是指同一粒度 306
第一节 引言 309
第三十九章 中国有色金属(冶金)系统超硬材料发展的一些回顾 309
第三部分 综述与回顾 309
第十三篇 综述与回顾 309
1.早期的两台压机 310
第二节 铰链式六面顶液压机的设计与制造 310
3.新型兜底缸铰链式液压机的诞生 311
2.关于兜底型铰链梁 311
1.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最早落实了第一阶段的扩大腔体 312
第三节 在工艺方面 312
2.扩大腔体对质量的影响 313
4.多粒聚晶(烧结体)的合成 314
3.扩大腔体明显提高了单次产量 314
5.首次在烧结体研制中采用微粉和真空处理 315
6.在触媒上的工作 316
7.在碳素上的工作 318
第四节 技术人员的培训和专著的出版 319
8.我院最早提出物理、化学联合提纯工艺构想 319
2.专著出版 320
第四十章 对我国超硬材料行业发展的思考 322
第一节 关于全国金刚石总产量的估算 322
1.金刚石 323
2.超硬材料制品与应用 323
第二节 地域区间的发展动向 323
第四节 压机大型化是发展趋势 324
第三节 目前规模化发展已成格局 324
3.市场 324
第五节 发展高强度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工艺及多品种产品是当务之急 326
第四十一章 看形势前程似锦,望未来任重道远 328
第一节 技术进步、工艺先进是当务之急 328
第三节 金刚石单晶产量、出口量和应用量的估测 329
第二节 在技术观点上,应扬长避短,百家争鸣 329
第四节 站好位置,接好轨,积极参加国际大循环 330
1.金刚石的产量 332
2.大型设备 332
第一节 形势 332
第四十二章 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开拓进取 332
第二节 任务之一——新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333
1.顶锤与压缸 333
4.市场 333
3.金刚石质量 333
4.新触媒正在广泛研制 334
5.粉末触媒新工艺已初步成熟 334
3.新型传压介质正在广泛研究 334
2.两面顶压机已在紧紧跟上 334
1.压机缸径与腔体(指没有扩缸的设备) 335
2.合成粉末触媒新工艺 335
第三节 任务之二——小压机今后的发展方向(?280~360mm缸径压机) 335
4.合成立方氮化硼 336
5.小压机两面匀长优质金刚石工艺 336
3.合成烧结体 336
8.合成一种针片状金刚石 337
第四节 任务之三——当前技术主要应考虑的问题 337
7.合成细颗粒高品级金刚石 337
6.充分 发挥小顶锤、小叶蜡石块合成较大腔体的设计思想 337
2.潜力还是有,要靠自己挖 338
3.规模化、集约化,才可生存并发展 338
1.超硬材料行业历来是高利润行业,但不复再有 338
第五节 今后的展望 338
6.加大科研队伍的建设和科技投入 339
7.有条件的单位应组织力量,运用加入WTO的有利时机,到国外去建厂 339
5.两面顶仍然是方向 339
4.六面顶压机大型化,自动控制系统要完善 339
第二节 比较劣势转变为比较优势 340
第一节 加入WTO后的机遇,实施大出口战略 340
第四十三章 中国加入WTO,金刚石行业如何面对 340
第三节 我们的比较劣势应该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 342
第一节 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金刚石行业的政策 343
1.产业导向 343
第四十四章 国内外超硬材料行业现状与动态研究 343
第十四篇 动态分 析 343
2.税收优惠 347
3.国家总体投资规模与政策制约 347
1.对普通磨料的预计 348
2.超硬材料预计 348
第三节 全球及国内目前及今后市场容量分析 348
第二节 行业管理体制 348
3.《中国超硬材料》特刊报道及调研结果和评述 349
4.国内外两面顶压机生产量 349
第四节 按照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的分类标准对超硬材料行业主要产品的类别划分方法,国际和国内对该产品的主要技术标准 350
1.超硬材料国际、国内分类标准 350
7.今后产量 350
5.前苏联金刚石产量 350
6.全球合计总产量 350
2.产品划分方法 353
3.关于TL和TTL 353
第五节 近几年中国该类产品的应用分类及用户购买力分析 355
1.产品应用分类 355
4.关于粒度 355
2.用户购买力分析 358
第六节 市场进入门槛和壁垒 359
1.普通磨料类 360
第七节 行业内同类或有竞争性的产品、技术特点、市场占有率及发展前景 360
2.超硬材料类 361
1.GE公司 365
第八节 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365
2.De Beers公司 368
3.国外金刚石综述 369
4.国内主要生产企业黄河“旋风”的基本情况 369
5.在世界范围内与强者的技术实力客观评价 371
6.综合性评价 375
2.不利条件 376
3.如何适应加入WTO后的形势 376
1.有利条件 376
第九节 加入WTO后对行业的影响 376
第十节 行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预测 377
1.产品评价分析 377
2.基本情况 379
3.产品分析 379
7.市场需求趋势预测 394
8.出口前景预测 394
6.产品发展目标预测 394
4.关键技术分析 394
5.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394
1.普通磨料的生命周期 395
2.超硬材料的生命周期 395
第十一节 产品的生命周期及其他 395
1.同类产品主要生产厂家的占有率 396
2.技术等级及其他竞争点的比较 396
第十二节 国内同行业主要生产厂家的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及其他技术竞争 396
第一节 金刚石有着广泛的用途它永远是“朝阳行业” 398
1.金刚石的高贵和特殊性能 398
第四十五章 我国金刚石触媒合金生产态势分析 398
2.金刚石广泛的用途是加工业的技术创新 399
第二节 “朝阳行业”离不开金刚石触媒合金 400
1.依存于金刚石的快速发展而发展 401
第三节 我国金刚石触媒合金发展的基本态势 401
2.触媒合金生产中,科学技术仍是第一生产力 402
1.认清位置,力占鳌头 403
2.粉末触媒合金是高新技术,是触媒合金的新增长点 403
第四节 要努力拼搏,争当触媒生产企业排头兵 403
第四十六章 超硬材料在矿产地质中的应用 405
第一节 超硬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 405
第十五篇 地质与矿山应用 405
2.高速发展的超硬材料 406
1.应用领域广阔 406
3.发展方向 407
1.钻探业面向矿产业 408
2.钻探业领域扩大 408
第二节 超硬材料在钻探中的应用 408
2.矿山地质地表人造金刚石钻探 410
1.矿山地质中人造金刚石钻探的优越性 410
第三节 超硬材料在矿山地质中的应用 410
第四节 坑道人造金刚石钻探的应用范围及实例 411
1.寻找下部隐伏矿体 412
2.探明溶洞水 412
3.探明断裂失踪矿体 413
4.提高矿床储量级别 413
第五节 结论 415
第四十七章 高强度人造金刚石及其在钻探中的应用 416
附录 419
附录一 各章摘要与关键词及部分中英对照文稿 419
附录二 国家级超硬材料技术三大中心 441
附录三 叶蜡石彩色岩相图 446
著者简介 448
后记 453
1.人员培训 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