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雾一般的童年(1910.3-1925.8) 1
一 “克父母的人” 1
二 身世内外 6
三 大堰河的儿子 14
四 最初的习画者 19
五 到金华去 29
第二章 在个人进退之间(1925.8-1929.春) 39
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 39
二 “黄埔”之梦的幻灭 48
三 短暂的西湖国立艺术院岁月 57
第三章 “我喜欢艺术的法国”(1929.春-1932.1) 65
一 上午干活,下午学画 65
二 读书、生活及其他 75
三 凡尔哈仑的信徒 86
四 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 90
五 圣约克街六十一号的革命者 93
第四章 吹芦笛的诗人(1932.3-1937.7) 99
一 黯然回乡 99
二 “春地艺术社” 102
三 在狱中 105
四 《大堰河——我的保姆》 113
五 结婚 117
六 往返于常州、上海与杭州之间 121
七 被抗战炮声震醒 132
八 往哪里去? 135
第五章 动荡的岁月〔一〕(1937.11-1938.11) 139
一 北上武汉 139
二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42
三 “木刻展览”与其他 147
四 去临汾 152
五 武汉会战前夕 166
六 退向衡山 177
第六章 动荡的岁月〔二〕(1938.11-1940.5) 184
一 主编《广西日报》“南方”副刊 184
二 《吹号者》和《他死在第二次》 188
三 “国防艺术社” 199
四 生活、交友与写作 206
五 初写《诗论》 224
六 婚变风波 237
七 蛰居湖南新宁 252
八 山野所思 260
九 “给我一个火把” 275
一 亡命重庆 285
第七章 动荡的岁月〔三〕(1940.6-1941.2) 285
二 在轰炸的日子里 289
三 在北碚育才学校任教 293
四 “我始终是旷野的儿子” 301
五 批评与反批评 307
六 频繁参加“诗歌晚会” 313
七 在延安、香港之间徘徊 317
第八章 延安四年(1941.3-1945.9) 325
一 西进途次 325
二 杨家岭后沟与蓝家坪 331
三 在“文抗”与“鲁艺”之间 339
四 《我的父亲》 348
五 主编《诗刊》及其他 353
六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361
七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368
八 《吴满有》 378
九 整风始末 385
十 秧歌队长与边区劳模 391
十一 奉命北上 397
十二 在张家口、束鹿和正定 403
一 最初的忙乱 409
第九章 在北京(1949.2-1958.4) 409
二 在东总布胡同二十二号 414
三 结识聂鲁达 423
四 婚变内外 427
五 受难的日子 440
第十章 落难新疆(1958.4-1975.5) 455
一 到何处去? 455
二 石河子八师大院 458
三 苦居石窝子 462
四 读《罗马史》 467
五 赴京求医 471
六 患难之交 474
第十一章 重返北京(1975.5-1996.5) 478
一 寄宿王府仓 478
二 在“四五”的日子 483
三 “诗要说真话” 487
四 《光的赞歌》及其他 493
五 出访途中 505
六 返乡之路 511
七 “朦胧诗事件” 515
八 从丰收胡同到东四十三条 520
九 最后岁月 525
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