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
上篇50—70年代的诗歌 3
第一章当代诗歌的萌生 3
第一节战时文化的渗透和延续 3
第二节诗界的分裂 9
第三节体制的初创 16
基本概念 25
复习思考题 25
参考书目 25
第二章老诗人的不同命运 26
第一节郭沫若等人的姿态 27
第二节“40年代”和“两个诗群” 36
第三节艾青、田间的“尴尬” 43
第四节“身份”的重新界定 53
第五节延安诗人的新表现 63
基本概念 73
复习思考题 74
参考书目 74
第三章青年诗界的“崛起” 75
第一节南下、北上及其他 75
第二节军旅诗的“美学陌生化” 78
第三节西南边陲诗的异地想象 84
第四节 “生活诗”的出现 92
第五节少数民族诗人 103
基本概念 108
复习思考题 109
参考书目 109
第四章“大跃进民歌”的狂飙突进 110
第一节1958年的含义 110
第二节新诗争论中的文人气质 119
基本概念 127
复习思考题 127
参考书目 127
第五章激进诗歌的涌现 128
第一节温和与激烈的两种思潮 128
第二节政治抒情诗的复杂形态 131
第三节反帝题材与新农村构想 144
基本概念 149
复习思考题 150
参考书目 150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诗坛内外 151
第一节背景与成因 151
第二节红卫兵、小靳庄和报刊诗歌 155
第三节沙龙、“手抄本”与其他 159
第四节天安门诗歌 164
基本概念 169
复习思考题 169
参考书目 170
中篇80年代的诗歌 173
第七章多元杂陈的80年代 173
第一节不安的诗坛 173
第二节困惑与寻找 179
第三节招致批判的“三个崛起论” 188
基本概念 196
复习思考题 196
参考书目 197
第八章引人注目的“问题”诗 198
第一节政治抒情诗的“广场效应” 198
第二节 “不满”诗 206
复习思考题 209
参考书目 209
基本概念 209
第九章从历史风暴中“归来” 210
第一节艾青的“复出” 210
第二节创伤与申诉基调的确立 216
第三节 “七月”诗人的写作 226
第四节 “九叶”诗人的寻求 233
第五节其他诗人 239
基本概念 242
复习思考题 242
参考书目 242
第十章朦胧诗的出现 244
第一节食指的意义 244
第二节从“白洋淀诗群”到《今天》杂志 250
第三节北岛的诗 257
第四节其他主要诗人 261
参考书目 272
基本概念 272
复习思考题 272
第十一章诗歌批评和新诗史研究 273
第一节谢冕等的批评活动 273
第二节新诗史研究状况 281
基本概念 285
复习思考题 285
参考书目 286
第十二章“新锐”迭出的诗坛 287
第一节断裂姿态和先锋趣味 287
第二节 “他们”的“口语”诗 296
第三节 “非非”的实验 302
第四节北大诗歌及其他 307
第五节女诗人的表现 313
基本概念 318
参考书目 319
复习思考题 319
第十三章西部诗和乡土诗 320
第一节昌耀等诗人的寂寞 320
第二节边地、异乡的青春诗篇 324
第三节特色各异的乡土诗 331
基本概念 335
复习思考题 335
参考书目 335
下篇90年代的诗歌 339
第十四章90年代诗歌略述 339
第一节基本形态和特征 339
第二节趋向“复杂”和“综合”的诗歌理念 343
第三节演进中的几个阶段 349
第四节世纪之交的诗歌论争 352
复习思考题 357
基本概念 357
参考书目 358
第十五章历程:从80年代到90年代 359
第一节进入历史的方式 359
第二节本时期的创作之 364
第三节本时期的创作之二 369
基本概念 373
复习思考题 374
参考书目 374
第十六章其他诗歌现象 375
第一节诗歌民刊状况 375
第二节其他诗人和海外流寓诗人 378
基本概念 384
复习思考题 384
参考书目 384
中国当代诗歌年表 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