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皇帝制度 1
第一节 皇帝的名号与权力 1
一、皇帝的各种名号 1
前言 1
二、皇帝的权力 6
第二节 皇位继承与宗室制度 8
一、皇位继承制度 8
二、宗室制度 10
第三节 后宫与外戚制度 13
一、后宫制度 13
二、外戚制度 14
第四节 宦官制度 17
一、中枢机构 21
(一) 中书门下 21
第一节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 21
第二章 职官设置制度 21
(二) 枢密院 24
(三) 三司 24
(四) 翰林学士院与舍人院 28
二、中央行政机构 30
(一) 审官东院、审官西院、流内铨、三班院 30
(二) 礼仪院与太常礼院 31
(三) 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 32
(四) 宣徽院 33
(五) 群牧司 33
(六)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 34
(七) 九寺五监 36
三、监察机构 38
(一) 御史台 38
(二) 谏院 39
(一) 三省 40
一、中枢机构 40
第二节 北宋后期和南宋的中央官僚机构 40
(二) 枢密院 45
二、中央行政机构 46
(一) 六部二十八司 47
(二) 九寺五监 52
三、监察机构 56
(一) 御史台 56
(二) 谏院 57
第三节 地方官僚机构 57
一、路级官僚机构 57
(一) 路的设置 57
(二) 路级官僚机构 59
二、州级官僚机构 64
(一) 府州军监的设置 64
(二) 府州军监的官僚机构 65
(二) 县级官僚机构 70
三、县级官僚机构 70
(一) 县的设置 70
第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 73
第一节 官衔制度 73
一、散官 73
二、寄禄官(阶官) 76
(一) 文臣寄禄官 76
(二) 武臣寄禄官 85
三、职事官 90
四、祠禄官 91
五、贴职 92
(一) 诸殿学士 92
(二) 诸阁学士 93
(三) 三馆秘阁之职 93
六、附加性官衔 94
(一) 爵、食邑、食实封 94
(三) 功臣 96
(二) 勋官 96
(四) 检校官 97
(五) 检校兼官 98
(六) 试衔 98
(七) 赐 99
第二节 官员的录用制度 99
一、选拔制度 100
(一) 科举取士 100
(二) 恩荫补官 102
(三) 胥吏出职 108
(四) 军功补授 110
(五) 进纳补官 111
二、除授制度 114
(一) 分级管理制度 114
(二) 铨试与呈试制度 121
(三) 注官回避制度 125
(一) 考课内容 129
第三节 考课、叙迁与奖惩制度 129
一、考课制度 129
(二) 考课方法 131
二、磨勘叙迁制度 132
(一) 文臣磨勘叙迁制度 133
(二) 武臣磨勘叙迁制度 138
三、奖惩制度 140
(一) 奖赏制度 140
(二) 惩罚制度 140
第四节 俸禄制度 143
一、俸禄制度的演变 143
二、俸禄的种类 145
(一) 本俸 145
(二) 添支 146
(三) 餐钱、职田、茶汤钱 147
(四) 公用钱 149
(二) 支给份额与品色 150
三、俸禄的支给 150
(一) 支给机构与支给程序 150
第五节 致仕制度 165
一、致仕的条件与程序 165
二、致仕官的待遇 166
(一) 升转官资 167
(二) 荫补子孙 167
(三) 叙封、封赠、回授亲属官爵 168
(四) 俸禄待遇 168
三、致仕官复出任职 169
四、致仕的奖惩措施 170
第四章 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 172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 172
一、中央官学 172
(一) 国子监 172
(二) 太学 172
(三) 武学与律学 179
(四) 医学、算学、书学与画学 180
二、州县学 181
三、书院 184
第二节 科举制度 186
一、贡举 187
(一) 考试科目 187
(二) 应举资格 188
(三) 考试方法 192
(四) 考试内容 206
(五) 考试机构及考官 213
(六) 及第与授官 216
二、武举 222
(一) 考试科目 223
(二) 应举资格 223
(三) 分级考试 224
(四) 及第授官 226
(一) 制举 227
三、制举与词科 227
(二) 词科 232
第五章 军事制度 235
第一节 高度集权的军事领导体制 235
一、枢密院—三衙统兵体制 235
二、以文制武 238
三、熙宁变法对军事领导体制的影响 241
四、南宋中后期以文制武体制的恢复 242
第二节 以禁军、屯驻大军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体制 245
一、以禁军为主体的北宋武装力量体制 245
二、以屯驻大军为主体的南宋武装力量体制 248
(一) 御营司军、东京留守司军和陕西军 249
(二) 神武等军的变迁 250
(三) 行营护军 252
(四) 御前诸军 253
(五) 三衙 254
(六) 禁兵等非正规军 255
第三节 以步兵、水军为主的军兵种构成 256
一、北宋时期的步兵、骑兵和水军 256
(一) 步兵 256
(二) 骑兵 257
(三) 水军 258
二、南宋水军的异军突起 259
第四节 以募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 262
第五节 等级森严的军队管理制度 267
一、迁补制度与阶级法 267
(一) 迁补制度 267
(二) 阶级法 268
二、训练制度 269
三、更戍法与调兵制度 270
(一) 更戍法 270
(二) 调兵制度 271
(一) 作坊、南北作坊和弓弩造箭院 272
一、中央军器生产机构 272
第六节 分工细致的军器制度 272
(二) 军器监 273
(三) 东西作坊、皮角场、作坊物料库 274
(四) 御前军器所 275
(五) 广备攻城作、斩马刀局、军器局 275
二、地方诸路州郡军器生产机构 276
三、军器研制及考课制度 277
第六章 法律制度 279
第一节 立法制度 279
一、立法机构及人员编制 280
(一) 编敕所的创置及其变化 280
(二) 立法官员的差遣及其编制 282
二、《宋刑统》的制定及其变化 285
(一) 《重详定刑统》的制定 285
(二) 《重详定刑统》体例上的变化 286
(一) 散敕繁多 288
三、编敕的发展 288
(二) 编敕活动 290
(三) 编敕体例的变化 291
(四) 编敕地位的提高和以敕代律的形成 292
四、编例的发达 293
(一) 断例的编修 293
(二) “特旨为例” 294
(三) “指挥自是成例” 296
(一) 准律制篇,并文示简 297
五、立法原则 297
(二) 删削留存,以备检详 298
(三) 广采众议,完善编敕 299
(四) 众议不一,中书看详 299
第二节 刑法制度 300
一、犯罪名称 301
(一) 官吏犯赃法的变化 301
(二) “贼盗”重法的创立和发展 304
(一) 折杖法 308
二、刑罚制度 308
(二) 编配法 309
(三) 刺配法 312
(四) 死刑的变化 319
第三节 民法制度 320
一、民事权利主体范围扩大 321
(一) 客户的法律地位 321
(二) 雇工的身份地位 324
(三) 私家婢仆的法定地位 325
二、维护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327
(一) 保护所有权的法律 328
(二) 维护所有权转移的法律 329
(三) 维护典当制度的法律 335
三、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制度 337
(一) 调整借贷利率的法定原则 337
(二) 完善借贷的担保制度 339
(三) 加强对债负清偿的干预 340
四、维护财产继承权的法律制度 342
(一) 法定继承原则 342
(二) 户绝继承法的发展 344
(三) 遗嘱继承法的发达 346
(四) 强调继承权与赡养义务的一致性 348
第四节 司法制度 349
一、司法机构及其职权 349
(一) 司法审判机构 349
(二) 司法复核机构 352
(三) 司法监督机构 353
二、诉讼制度 357
(一) 自诉 357
(二) 告发 358
(三) 自首 359
(四) 官司纠举 360
(五) 控告的限制 360
(六) 民诉法的发展 362
三、审判制度 364
(一) 审判原则 364
(二) 审理程序 366
(三) 判决程序 371
(四) 复审形式 373
(五) 民事审判中的调解与判决 375
四、监狱制度 377
(一) 监狱设置 377
(二) 监狱管理 377
(三) 恤囚制度 379
第七章 财政经济制度 383
第一节 财政管理制度 383
一、三司、户部财政管理体制 383
(一) 三司财政管理体制 383
(二) 户部财政管理体制 385
二、内藏库管理制度 388
三、元丰、左藏等库管理制度 391
四、地方财政管理制度 393
第二节 土地、户籍与赋役制度 395
一、土地、户籍制度 396
(一) 土地制度 396
(二) 户籍制度 398
二、赋役制度 400
(一) 赋税制度 400
(二) 力役制度 408
第三节 禁榷专卖制度 411
一、榷盐制度 411
二、榷茶制度 419
三、榷酒制度 425
第四节 商业、商税与货币制度 430
一、商业制度 430
二、商税制度 433
三、货币制度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