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存在的人文之维 1
一、道·天·地·人 3
(一)形上形下之间 3
(二)道与德 11
(三)自然无为 17
二、儒学的形上内蕴 26
(一)价值原则 27
(二)日用即道 30
(三)人生之境 34
三、天人之辨与人文关切 38
(一)仁道的人文内涵 38
(二)人性与人道 44
(三)天人的分与合 47
四、自由及其限度 54
(一)由己与由命 55
(二)在我与在外:二重界域 59
(三)以力制命 64
五、心·理·物 70
(一)心与理 70
(二)心与物 74
(三)心无内外 78
六、道通为一 84
(一)仁与通 85
(二)生物无瞬不新 89
(三)我与物 92
(四)破对待 95
七、世界的逻辑构造 100
(一)走向新玄学 101
(二)共相与殊相 104
(三)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 107
(四)无极而太极:价值追求 111
第二编 人我之间:存在与共在 115
一、面向群体的自我 117
(一)从立己到立人 117
(二)修身的二重向度 122
(三)成己与合群 127
二、人我之间与义利之辨 133
(一)道义原则 134
(二)惟义所在 139
(三)义的外在价值 142
三、我的自觉与玄同彼我 148
(一)自得与致一 148
(二)谁知我心焦 152
(三)玄同彼我 155
四、从成就自我到消解自我 162
(一)随才成就 162
(二)无人己之分 168
(三)自我的消解 173
五、人生境界 180
(一)超越元伦理学 181
(二)觉解与理性原则 183
(三)走向天地之境 186
六、寻找自我 191
第三编 面向存在之思 197
一、追寻道的智慧 199
(一)为学与为道 199
(二)回归本然之道 205
二、思与在:澄明存在的多重方式 212
(一)贯本末 彻精粗 212
(二)二重程序 216
(三)明分与合观 220
(四)因势见理 223
(五)推论与实证 228
三、走向近代:方法论的演变 232
(一)西学的引入 232
(二)以新知附益旧学 237
(三)中学与西学之间 242
四、传统方法的认同与转换 250
(一)无征不信 250
(二)历史的态度 253
(三)博考精思及其他 257
五、知行之辨的近代回响 267
(一)知行学说的逻辑起点 267
(二)知行学说的展开 270
(三)知行互动的多重形式 273
六、知识与实在 278
(一)知识经验之源 279
(二)概念及其作用 285
第四编 存在的历史向度 293
一、在历史的深层与表层之间 295
(一)从变易到进化 295
(二)历史之因 298
(三)历史中的小我与大我 303
二、近代思想史的科学 310
(一)形上与形下的沟通 310
(二)作为普遍之道的科学 316
(一)语言与文化 325
三、历史变迁与文化转换 325
(二)内容与形式之辨 331
(三)文学建设与文化重建 335
四、徘徊于前现代观念与后现代意识 340
五、现代性的维护 352
六、20世纪初科学主义的多向度展开 357
(一)科学化:后经学时代的学术统一与知识霸权 358
(二)走向生活世界 363
(三)社会领域的“技治”取向 368
(四)作为价值——信仰体系的科学 374
七、现代化过程的传统制衡 381
附录一:诠释与重建 387
附录二:在史与思之间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