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第1章 概述 2
1.1 低压电路的接地 2
1.1.1 接地的分类 2
1.1.2 接地系统 3
1.1.3 接地方式 5
1.2 日本法规中规定的接地工程分类 7
1.3 按目的区分的接地种类 9
1.4 各种设备的接地 10
第2章 电气设备的安全 18
2.1 地络保护与接地 18
2.1.1 地络保护 18
2.2 触电 19
2.1.2 接地作用 19
2.2.1 触电机理 20
2.2.2 触电电流的临界值 20
2.2.3 人体的电气特性 23
2.2.4 触电事故的分类 27
2.2.5 防止触电的对策 28
2.2.6 触电死亡事故数量的变化 33
2.3 漏电火灾 35
2.3.1 何谓漏电火灾 35
2.3.2 漏电火灾的分类 35
2.3.3 防止漏电火灾的对策 36
2.3.4 漏电火灾事故的推移 38
第3章 接地电阻 40
3.1 接地电阻的性质 40
3.1.1 何谓接地电阻 40
3.1.2 接地电阻与电容的相似性 43
3.1.3 接地电阻理论式的导出 44
3.1.4 接地电极的电阻区域 46
3.2 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47
3.2.1 半椭圆体电极系的接地电阻 47
3.2.2 棒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49
3.2.3 线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0
3.2.4 环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1
3.2.5 带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1
3.2.6 板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2
3.2.7 网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3
3.2.8 任意形状电极的接地电阻 56
第4章 大地参数 58
4.1 大地电阻率 58
4.1.1 何谓电阻率 58
4.1.2 影响大地电阻率的因素 59
4.1.3 大地电阻率的分布 62
4.1.4 各种物质的电阻率 63
4.2 大地参数的推定 66
4.2.1 大地构造的调查 66
4.2.2 文纳的四电极法 67
第5章 接地设计 76
5.1 棒状电极的深打接地法 76
5.1.1 何谓深打接地 76
5.1.2 二层构造大地的接地电阻计算式 78
5.2 棒状电极的并联接地法 79
5.2.1 何谓并联接地 80
5.2.2 集合系数 80
5.2.3 棒状电极的等效半径 82
5.2.4 由排列形状决定的集合系数及接地电阻 82
5.3.1 何谓多重接地 88
5.3 线状电极的多重接地法 88
5.3.2 与排列形状有关的接地电阻计算公式 91
5.3.3 最佳接地法 91
5.4 并用棒状及网状电极的接地工程 92
5.4.1 何谓并用接地 92
5.4.2 接地电阻计算公式 93
5.5 棒状与线状电极的并用接地法 96
5.5.1 电极的排列形状 96
5.5.2 接地电阻的计算公式 97
5.5.3 计算示例 99
5.6 建筑结构体的代用接地法 103
5.6.1 何谓结构体接地 103
5.6.2 建筑结构体的电气特性 104
5.6.3 建筑结构体的接地电阻 105
5.6.4 结构体接地电阻的间接推定法 107
第6章 独立接地与共用接地 110
6.1 大厦接地的多样化 110
6.1.1 接地现状 110
6.1.2 接地方式的形态 111
6.2 独立接地 112
6.3 共用接地 113
6.3.1 共用接地的优点 114
6.3.2 共用接地的问题 115
6.4 大厦接地系统的评价 118
6.4.1 利用构造体的接地系统 118
6.4.2 电子计算机的接地系统 121
第7章 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 126
7.1 降阻剂的设想 126
7.2 降阻剂处理的理论研究 127
7.2.1 处理模型Ⅰ 127
7.2.2 处理模型Ⅱ 128
7.3 降阻剂应该具备的条件 130
7.3.1 安全性 130
7.3.2 导电性 131
7.3.3 耐久性 132
7.3.4 腐蚀性 133
7.4 降阻剂的施工方法 134
第8章 接地电极的腐蚀 138
8.1 腐蚀的基础知识 138
8.1.1 腐蚀的形态 138
8.1.2 金属的自然电位序列 139
8.2 海水中的腐蚀 141
8.3 土壤中的腐蚀 142
8.3.1 自然腐蚀 142
8.3.2 电腐蚀 146
8.4 混凝土中的腐蚀 149
第9章 接地电阻的测定 154
9.1 电位降法 154
9.1.1 何谓电位降法 154
9.1.2 电位分布曲线 156
9.1.3 电阻区域 157
9.1.4 电位分布与电阻区域的关系 157
9.2 电位降法理论 158
9.2.1 61.8%的法则 159
9.2.2 电位辅助极的配置之一 161
9.2.3 电位辅助电极的配置之二 162
9.3 测定电路 164
9.3.1 电位降法Ⅰ 164
9.3.2 电位降法Ⅱ 164
9.3.3 简易型接地电阻计算方法 166
参考文献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