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管理和环境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 第1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环境质量监测管理分析方法标准实务全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2340270
  • 页数:62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编环境监测管理总论 3

第一篇绪论 3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环境与环境监测 3

一、环境 3

二、环境管理 4

三、环境监测 5

第二节环境监测管理 9

一、环境监测管理的特点 9

二、环境监测管理的意义 11

三、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 11

四、环境监测管理的原则 12

第三节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 13

二、环境监测的系统管理 13

三、环境监测的控制管理 15

四、环境监测的信息管理 16

第四节主要监测监督工作程序 19

一、污染源例行监测工作程序 19

三、环境管理性监测工作程序 20

四、环境执法性监测监督工作程序 20

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程序 20

第五节环境执法证据的收集和环境监测的疑难问题 21

一、排污单位拒绝现场检查的证据如何取得 21

三、环境监测采样是否必须通知有关当事人到现场 23

四、监测采样取证不通知当事人到场是否违反行政处罚的公开、公正原则 24

五、当事人拒绝在现场询问笔录上签字怎么办 26

六、违法单位对环保执法人员避而不见怎么办 26

七、进行环境监测是否必须采用国家环境方法标准 27

八、对排污单位监督性监测能否收取费用 28

九、监督性监测一律不收监测费吗 29

十、有关部门不给环境监测站拨付行政事业费怎么办 30

十一、排污单位拒付监测费怎么办 31

十二、在环境纠纷中作为证据的环境监测数据应由谁提供 32

十三、环境纠纷中的污染证据到底由谁提供 34

第一节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36

一、网络体系的类型 36

第二章环境监测体系 36

二、网络建立的概况 39

三、网络管理的原则 39

一、环境监测组织体系的主要结构 40

二、部门环境监测组织体系的关系 40

第二节环境监测组织体系 40

第三节环境监测职责体系 42

一、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系统的监测职责 42

二、部门环境保护系统的监测职责 44

第四节环境监测标准体系 44

一、环境标准 45

二、环境保护法规 54

三、环境监测机构认可标准 55

第一节环境管理标准的产生 75

一、ISO14000系列标准产生的背景 75

第三章环境管理标准体系 75

二、ISO14000现象 81

三、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86

第二节环境管理标准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99

一、环境管理标准简介 99

二、ISO14000中的子系列 102

三、ISO14000与ISO9000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105

四、ISO14000系列标准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 111

第三节初始环境评审 113

一、初始环境评审 114

二、初始环境评审的准备 115

三、初始环境评审的实施 120

四、初始环境评审报告 122

五、初始环境评审推荐内容示例 124

第四节环境管理体系及实施 134

一、环境方针的制定 135

二、环境措施计划的制定 140

三、确定环境职责 145

四、培训 153

五、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155

第五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166

一、概述 166

二、环境管理程序 169

三、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 173

第六节环境审核概论 174

一、环境审核的基本概念 174

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 179

第七节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实施 186

一、审核的频次和时机 186

二、审核的基本问题 187

三、审核程序 188

四、补救计划和跟踪 196

五、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和审核要点(审核议定书) 197

第八节环境管理评审 209

一、环境管理评审的概念 209

二、环境管理评审的实施 210

第九节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质量一体化 213

一、三个管理体系的情况分析 214

二、三个管理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和途径 215

第四章环境监测机构 217

第一节性质与定位 217

第二节标准与要求 218

一、认可考核依据 218

二、能力通用要求 219

三、工作标准 221

一、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权限 224

二、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责任 224

第三节责任与权限 224

一、组织管理 225

二、质量体系管理 225

第四节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225

四、设施与环境管理 226

五、设备管理 226

三、人员管理 226

八、报告管理 227

七、记录管理 227

九、协作管理 227

六、方法管理 227

十、申诉管理 228

十一、费用管理 228

第一节组织机构 230

第一章环境监测组织管理 230

一、类型及一般要求 230

第二篇环境监测管理实务 230

二、组织机构的要素 231

三、组织的一般原则 232

四、组织形态与层次 234

第二节工作能力及人员管理 237

一、监测能力 237

五、证明文件 237

二、人员管理 239

三、人员培训控制程序示例 244

第三节岗位责任制度 255

一、岗位职责程序目录 255

二、部门职责的编写 258

三、人员岗位责任的编写 259

一、几个基本术语 260

第一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简介 260

第二章环境监测质量体系管理 260

二、质量体系的原则 263

三、质量体系的结构 265

四、质量体系要素 266

一、质量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269

第二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的建立 269

二、质量体系的总体设计 270

三、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 272

一、教育培训 302

第三节环境监测机构质量体系的实施 302

四、审核与评审 303

三、信息反馈 303

二、组织和协调 303

一、质量控制 310

第四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与改进 310

二、质量改进 315

一、要确保方法的齐全性 317

第一节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 317

第三章环境监测方法管理 317

一、点位布设的基本原则 318

第二节监测布点方法管理 318

二、要确保方法的有效性 318

三、要确保方法的权威性 318

四、要确保方法的实用性 318

二、点位布设的基本程序 319

三、点位布设的基本方法 320

一、采样管理的基本要求 323

第三节采样方法管理 323

二、水样采集管理 324

三、气样采集管理 332

四、土壤及固体废弃物样品采集管理 336

五、放射性样品采集管理 339

六、生物样品采集管理 340

一、监测测试方法的分类 343

第四节监测测试方法管理 343

三、监测测试方法的准确选用 345

二、监测测试方法的选用原则 345

四、常用分析方法标准简介 347

第五节数据处理方法管理 352

二、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管理要点 353

一、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 353

一、综合评价方法管理的基本要求 359

第六节综合评价方法管理 359

二、综合评价方法管理的主要内容 360

三、综合评价方法管理要点 361

一、基本要求 369

第一节监测实验室环境条件 369

第四章环境监测设施与环境管理 369

二、管理的主要内容 370

一、配置原则 373

第二节监测仪器设备管理 373

二、管理要求 375

一、标准物质的分类 381

第三节标准物质管理 381

二、标准物质的用途 382

三、标准物质的选用原则 383

一、玻璃仪器管理要点 384

第四节玻璃仪器与试剂试液管理 384

四、标准物质的使用 384

二、化学试剂管理要点 385

二、环境监测记录的种类 389

一、环境监测记录的基本要求 389

第五章环境监测记录与报告管理 389

第一节记录管理 389

三、环境监测机构记录管理要点 390

四、环境监测记录管理程序文件 391

一、环境监测报告的种类 392

第二节报告管理 392

二、环境监测报告编写原则 396

三、环境监测报告管理要点 397

一、监测机构常用记录基本格式 398

第三节示例 398

二、环境监测项目报告 403

三、环境监测快报 407

四、环境监测月、季、年报 408

五、环境监测报告书 409

二、分层图 410

一、调查表 410

第四节分析工具和技术 410

三、水平对比表 411

四、头脑风暴法 412

五、因果图 413

六、流程图 414

八、控制图 415

七、树图 415

九、直方图 416

十、排列图 417

一、基本概念 418

第五节测量不确定度评价 418

十一、散布图 418

二、使用说明 420

三、评定方法 423

第一节协作管理 431

第六章环境监测协作与申诉管理 431

二、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管理的一般要求 432

三、对协作方的基本要求 433

四、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评价管理 435

五、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文件管理 437

六、环境监测机构协作的控制管理 439

二、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管理的一般原则 441

一、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的主要形式 441

第二节申诉管理 441

四、环境监测机构申诉的后管理要点 442

三、环境监测机构申诉处理的一般程序 442

一、发展与现状 444

第一节概述 444

第七章环境监测认可管理 444

二、含义 448

四、层级 449

三、性质 449

五、作用 450

二、认可组织 451

一、认可标准及法规 451

第二节认可依据 451

三、认可条件 452

二、现场评审 453

一、认可申请 453

第三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程序 453

三、审批发证 461

第四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的运作 477

四、监督复查和复评审 477

一、资料初审 479

二、现场审查 480

三、缺陷的确认与评审综合结论 507

第五节环境监测机构认可后的扩充项目管理 509

五、认可标志管理 509

四、评审报告 509

二、管理内容与要求 510

一、管理流程 510

三、监督与复审 511

第一章水质监测概述 515

第一节水资源及其水质污染 515

第二编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515

第一篇概论 515

第二节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516

一、地面水监测项目 517

第三节监测项目 517

二、工业废水监测项目 518

四、医院污水监测项目 520

三、生活污水监测项目 520

三、等效方法 521

二、统一分析方法 521

第四节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521

一、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521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523

第六节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523

第五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523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524

五、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527

四、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27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527

二、采样点的设置 528

一、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 528

第七节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528

一、采样点的设置 529

第八节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529

三、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529

二、采样时间和频率 530

一、地面水样的采集 531

第一节水样的采集 531

第二章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531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 533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534

五、流量的测量 535

四、底质(535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535

一、水样的运输 537

第二节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537

二、水样的保存 538

一、水样的消解 543

第三节水样的预处理 543

二、富集与分离 545

一、水温计法 553

第一节水温的测定 553

第二篇水的物理性质的监测 553

第一章水温和色度的测定 553

二、稀释倍数法 554

一、铂钴标准比色法 554

二、颠倒温度计法 554

第二节色度 554

一、分光光度法 555

第一节浊度的测定 555

三、分光光度法 555

第二章浊度与透明度的测定 555

一、铅字法 556

第二节透明度的测定 556

二、目视比浊法 556

三、浊度计测定法 556

第三章pH值的测定 557

三、十字法 557

二、塞氏盘法 557

一、定性描述法 559

第一节臭的测定 559

第四章其他物理性质的测定 559

二、臭阈值法 560

三、总不可滤残渣(悬浮物) 561

二、总可滤残渣 561

第二节残渣的测定 561

一、总残渣 561

一、基本概念 562

第三节电导率的测定 562

二、电导仪 563

三、测定要点 564

第四节氧化还原电位 565

第三节矿化度的测定 565

第一章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567

第三篇金属化合物、非金属无机物及有机化合物的监测 567

一、冷原子吸收法 568

第一节汞的测定 568

三、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569

二、冷原子荧光法 569

第二节镉的测定 570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71

三、示波极谱及阳极溶出伏安法 575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575

第三节铅的测定 580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萃取分光光度法 581

第四节铜的测定 581

第五节锌的测定 582

二、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 582

一、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583

第六节铬的测定 583

第七节砷的测定 584

二、硫酸亚铁铵滴定法 584

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585

一、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585

第八节其他金属化合物 586

二、碱度 588

一、酸度 588

第二章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 588

第一节酸度和碱度的测定 588

一、碘量法 590

第二节溶解氧(D0)的测定 590

二、修正的碘量法 591

三、氧电极法 592

第二节氰化物的测定 593

二、分光光度法 594

一、容量滴定法 594

第四节氟化物的测定 595

一、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596

第五节含氮化合物 597

三、其他方法 597

二、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597

一、氨氮 598

二、亚硝酸盐氮 599

三、硝酸盐氮 602

四、凯氏氮 603

一、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 604

第六节硫化物的测定 604

五、总氮 604

三、电位滴定法 605

二、碘量法 605

一、重铬酸钾法(CODcr) 606

第一节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606

第七节其他非金属无机物 606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监测 606

二、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608

第二节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609

二、水样经稀释 610

一、水样不经稀释 610

一、五天培养法(20℃) 611

第三节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 611

二、其他方法 613

第四节总有机碳(T0C)的测定 615

第五节总需氧量(TOD)的测定 616

一、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617

第六节挥发酚类的测定 617

第七节矿物油和其他有机污染物质的测定 618

二、溴化滴定法 618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19

二、非色散红外法 619

一、重量法 619

四、其他有机污染物质 620

第一节生物群落法 621

第一章水质污染生物的监测 621

第四篇水质污染生物和底质的监测 621

一、指示生物 622

二、监测方法 623

第二节细菌学检验法 627

三、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628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 628

一、水样的采集 628

四、其他细菌的测定 630

第三节水生生物毒性试验 632

第二节底质样品的制备和分解 633

第一节底质监测的意义及采样方法 633

四、其他方法 633

第二章底质的监测 633

二、分解 634

一、制备 634

第三节污染物质的测定 635

一、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636

第四节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636

二、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 638

一、大气质量监测的对象 643

第一节大气质量监测的对象和特点 643

第三编大(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 643

第一篇概论 643

第一章概述 643

二、大气质量分析监测对象的特点 644

第二节大气质量分析监测的方法 646

一、大气污染的危害和监测 649

第三节大气污染监测 649

二、氟化物 668

第二章气样的采集保存 678

二、污染物浓度表示法 679

一、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形态 679

第一节污染物在空气中存在形态及浓度表示法 679

一、环境空气采样点 681

第二节采样点布设 681

二、大气降水采样点 682

一、环境空气采样时间和频度 683

第三节采样时间和频度 683

三、固定污染源采样点 683

一、采样方法和器件 684

第四节采样方法、器件和装置 684

二、大气降水采样时间和频度 684

二、采样装置 691

第五节采样效率 695

二、配气方法 696

一、方法原理 696

第三章标准气体的配制 696

第一节静态配气法 696

一、方法原理 703

第二节动态配气 703

二、配气方法 704

第一节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 736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监测 736

第二篇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监测 736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737

二、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742

第二节乙烯、丙烯、丁二烯的测定 746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754

第三节苯、甲苯、二甲苯的测定 754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757

第四节苯并〔a〕芘的测定 761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762

二、纸层析-荧光分光光度法 769

三、溥层层析-荧光或紫外分光光度法 773

第五节酚的测定 777

一、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总酚 777

二、4-氨基安替比林比色法测挥发酚 782

三、气相色谱法 784

第六节丙酮的测定 788

一、气相色谱法 788

二、糠醛比色法 791

第七节氯乙烯的测定 794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794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799

第八节甲基对硫磷的测定 802

一、气相色谱法 803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06

第九节敌百虫的测定 808

第十节丙烯腈的测定 812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813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816

第十一节甲醇的测定 819

一、气相色谱法 819

二、变色酸比色法 822

第十二节吡啶的测定 825

一、巴比妥酸比色法 825

二、气相色谱法 828

第十三节苯胺的测定 831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832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835

三、气相色谱法 838

第十四节丙烯醛的测定 841

一、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841

二、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845

三、4-已基间苯二酚比色法 849

第十五节甲醛的测定 852

一、酚试剂比色法 853

二、AHMT比色法 857

三、气相色谱法 859

四、乙酰丙酮比色法 863

五、变色酸比色法 864

六、分子扩散采样-AHMT比色法 867

七、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871

第十六节乙醛的测定 873

第十七节环氧氯丙烷 876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877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880

三、乙酰丙酮比色法 883

四、变色酸比色法 885

第十八节氯丁二烯的测定 888

一、热解吸进样-气相色谱法 888

二、溶剂洗脱-气相色谱法 891

三、重氮盐比色法 894

第十九节硝基苯的测定 896

一、气相色谱法 897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900

第二十节硫醇的测定 903

一、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 904

二、气相色谱法 906

第二十一节过氧乙酰硝酸酯的测定 909

第二十二节苯乙烯的测定 911

第二十三节环已烷的测定 915

第二十四节正己烷的测定 918

第二十五节三氯乙烯的测定 922

一、气相色谱法 922

二、吡啶-碱比色法 926

第二十六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928

一、分子扩散采样——气相色谱法 928

第二章无机卤素化合物的监测 933

第一节氟化氢和氟化物的监测 933

一、滤膜采样-离子选择电极法 934

二、滤膜采样-氟试剂比色法 940

三、分子扩散采样-氟试剂比色法 943

第二节氯的测定 947

第三节氯化氢的测定 951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951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955

第三章无机含氮化合物的监测和氧化剂 958

第一节氧化氮的测定 958

一、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960

二、化学发光法 965

三、浸渍滤纸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968

四、分子扩散采样-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972

五、库仑原电池法 976

第二节氰化氢的测定 981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982

二、巴比妥酸比色法 984

第三节氨的测定 987

一、靛酚蓝比色法 988

二、钠氏试剂比色法 991

三、分子扩散采样-靛酚蓝比色法 993

四、亚硝酸盐比色法 997

第四节硝酸盐的测定 1001

一、镉柱还原-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1001

二、离子色谱法 1006

三、二氯变色酸比色法 1010

四、变色酸比色法 1011

五、离子选择电极法 1013

第五节臭氧和总氧化剂 1015

一、化学发光法 1017

二、硼酸碘化钾比色法 1019

三、丁子香酚比色法 1022

四、改进的中性碘化钾比色法 1025

五、靛蓝二磺酸钠比色法 1027

六、库仑原电池法 1031

第四章含硫、磷无机化合物的监测 1035

第一节二氧化硫 1036

一、四氯汞盐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1037

二、吗啡啉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1043

三、荧光法 1045

四、库仑滴定法 1046

五、分子扩散采样-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1051

第二节硫酸和硫酸盐的测定 1056

一、离子色谱法(硫酸盐测定) 1057

二、离子色谱法(硫酸和硫酸盐分别测定) 1060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 1064

四、二乙胺比色法 1067

第三节硫酸盐化速率 1070

一、二氧化铅法 1071

二、碱片-重量法 1074

三、碱片-铬酸钡比色法 1076

第四节硫化氢的测定 1079

一、聚乙烯醇磷酸铵吸收-亚甲基蓝比色法 1080

二、锌氨络盐吸收-亚甲基蓝比色 1085

第五节二硫化碳的测定 1086

一、气相色谱法 1086

二、活性炭采样管-二乙胺比色法 1090

第六节五氧化二磷的测定 1095

第三篇金属和砷、硒及颗粒物的监测 1098

第一章概述 1098

第二章铬和锰的测定 1106

第一节铬(六价)的测定 1106

一、二苯碳酰二肼比色法 1107

二、原子吸收发光光度法 1112

第二节锰及其化合物的测定 1115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16

二、高碘酸钾氧化比色法 1120

第三章铅和镉的测定 1122

第一节铅及其无机化合物 1122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23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27

三、催化极谱法 1130

四、双硫腙比色法 1133

第二节镉的测定 113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37

二、催化极谱法 1141

三、双硫腙比色法 1143

第四章汞和镍的测定 1147

第一节汞的测定 1147

一、金汞齐富集-测汞仪法 1148

二、高锰酸钾氯化-测汞仪法 1151

三、扩散法采样-测汞仪法 1154

四、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57

第二节镍的测定 1160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60

二、催化极谱法(Ni、Co同时测定) 1164

第五章锌和铍的测定 1167

第一节锌的测定 1167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68

二、催化极谱法 1171

三、双硫腙比色法 1173

第二节铍的测定 1176

一、桑色素荧光分光光度法 1177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81

三、气相色谱法 1185

第三节铬、锰、镉、镍、锌、铜的测定 1188

第六章砷和硒的测定 1193

第一节砷的测定 1193

一、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比色法 1194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98

第二节硒的测定 1201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 1202

二、氢化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206

三、催化极谱法 1209

第七章颗粒物质的测定 1211

第一节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 1212

一、大流量采样-重量法 1213

二、中流量采样-重量法 1223

三、小流量采样-重量法 1226

第二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测定 1230

一、小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 1231

二、大流量(冲击式)采样-重量法 1233

三、旋风式采样-重量法 1233

四、压电晶体差频法 1235

五、光散射法 1239

六、β射线吸收法 1241

第三节颗粒物粒度分布的测定 1244

一、五段冲击式分极采样-重量法 1244

七、激光散射法 1244

二、小流量分级采样-重量法 1249

第四节降尘的测定 1251

一、重量法 1252

二、降尘成分分析 1258

三、离子色谱法 1264

第四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监测和降水成分分析 1268

第一章一氧化碳的测定 1268

第一节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1269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 1271

第三节汞置换法 1273

第四节电化学法 1276

第二章二氧化碳 1278

第一节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1279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 1281

第三节容量滴定法 1283

第四节检气管法 1285

第五节分子扩散采样-容量滴定法 1287

一、采样方法 1290

第一节降水采集和保存 1290

第三章降水成分分析 1290

二、样品的预处理和保存 1291

第二节电导率 1293

第三节pH值 1295

一、火焰发射光度法 1298

第四节钾和钠离子 1298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301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304

第五节钙离子 1304

二、偶氮氯膦Ⅲ比色法 1307

第六节镁离子 1308

一、离子选择电极法 1312

第七节氟离子 1312

二、氟试剂比色法 1314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1320

一、离子色谱法 1320

第八节氯离子 1320

一、离子色谱法 1322

第九节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1322

二、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1323

第十节硫酸盐 1326

二、铬酸钡比色法 1327

一、离子色谱法 1327

一、靛酚蓝比色法 1329

第十一节铵离子 1329

二、纳氏试剂比色法 1332

第一章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1335

第五篇气象参数的测量方法 1335

一、结构原理 1338

第一节三杯风向风速表 1338

二、使用方法 1339

一、结构原理 1339

二、使用方法 1339

第二节电接风向风速计 1339

第二章温度和湿度的测量方法 1342

一、结构原理 1344

二、使用方法 1344

第一节干湿球温湿度计 1344

第三节手摇干湿球温湿度计 1345

第二节通风温湿度计 1345

二、使用方法 1346

第四节毛发湿度表 1346

一、结构原理 1346

第五节自记温湿度计 1347

二、使用方法 1347

一、结构原理 1347

第六节氯化锂湿度计 1348

一、结构原理 1348

二、使用方法 1348

第三章大气压力的测量方法 1349

一、结构原理 1350

二、使用方法 1350

第一节动槽式水银气压计 1350

第二节定槽式水银气压计和空盒气压表 1352

一、定槽式水银气压计 1352

二、空盒气压表 1353

第三节自记气压计 1353

一、构造原理 1353

二、使用方法 1354

第四章降水的测量方法 1355

二、使用方法 1356

第一节雨量筒 1356

一、构造原理 1356

二、使用方法 1357

一、结构原理 1357

第二节自记雨量计 1357

第一节太阳辐射的测量方法 1358

第五章太阳辐射大气稳定度、紫外线能见度的测量方法 1358

一、天空辐射表和反射率表 1359

三、暗筒式日照计 1361

二、单向辐射热计 1361

第二节大气稳定度的测量方法 1363

第三节紫外线的测量方法 1364

第四节能见度的测量方法 1366

第一篇固体废物监测 1371

第一章工业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 1371

第一节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 1371

第四编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噪声和放射性监测分析法 1371

第二节有害固体废物的分类 1372

二、采样程序 1375

第二章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375

第一节样品的采集 1375

一、采样工具 1375

三、份样数 1376

四、份样量 1376

五、采样方法 1377

第二节样品的制备和保存 1379

一、样品的制备 1379

二、样品水分的测定 1380

三、样品的保存 1380

一、易然性的试验方法 1381

第三章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1381

第一节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 1381

第二节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1381

二、腐蚀性的试验方法 1382

三、反应性的试验方法 1382

第三节浸出毒性试验 1382

第四章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1383

第一节城市垃圾及其分类 1383

第二节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1384

一、垃圾采样和样品处理 1384

三、淀粉的测定 1385

四、生物降解度的测定 1385

五、垃圾热值的测定 1386

第三节渗沥水分析 1386

第五章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1387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 1388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1388

二、毒性试验分类 1388

三、污染物的毒性作用剂量 1389

第二节吸入毒性试验 1390

一、吸入染毒法的种类 1391

二、吸入染毒法的注意事项 1391

第三节口服毒性试验 1392

一、口服染毒法的种类 1392

二、注意事项 1393

第四节鱼类毒性实验 1393

一、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394

二、实验准备 1394

三、实验步骤 1394

第五节固体废物的渗漏模型试验 1397

第二篇土壤污染监测 1398

一、土壤矿物质 1398

第一章土壤组成和土壤背景值 1398

第一节土壤组成 1398

二、土壤有机质 1401

三、土壤水和空气 1402

第二节土壤的背景值 1403

第二章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1406

一、污染土壤样品采集 1407

第一节土壤样品采集 1407

二、土壤背景值样品采集 1409

第二节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 1411

一、土样的风干 1411

三、土样保存 1412

二、磨碎与过筛 1412

第三节土壤样品测定 1413

二、土壤样品溶解 1413

一、测定方法 1413

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1419

第一节生物污染的途径 1419

第三篇生物污染监测 1419

一、表面附着 1420

二、生物吸收 1420

第二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 1421

一、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421

二、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1423

第三节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 1425

第二章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426

第一节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426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 1426

二、植物样品的制备 1428

二、血液 1429

三、分析结果的表示 1429

第二节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429

一、尿液 1429

五、水产食品 1430

三、毛发和指甲 1430

四、组织和脏器 1430

一、湿法消解 1431

第三章生物样品的预处理 1431

第一节消解和灰化 1431

二、灰化法 1433

第二节提取和浓缩 1436

一、提取方法 1436

二、分离 1438

第三节翼状风速计和热式电风速计 1440

二、热球式电风速计 1440

一、翼状风速计 1440

一、光谱分析法 1442

第一节常用的分析方法 1442

三、浓缩 1442

第四章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1442

四、放射分析法 1443

三、电化学分析法 1443

二、色谱分析法 1443

一、粮食作物中几种有害金属及类金属元素测定 1444

第二节测定实例 1444

五、联合检测技术 1444

四、粮食中石油烃的测定 1447

三、鱼组织中有机汞和无机汞的测定 1447

二、植物中氟化物的测定 1447

六、作物中苯并(a)芘的测定 1448

五、有机氯农药的测定 1448

第一节声音和噪声 1449

第一章概述 1449

第四篇噪声的监测 1449

一、声音的发生、频率、波长和声速 1450

第二节声音的物理特性和量度 1450

三、分贝、声功率级、声强级和声压级 1451

二、声功率、声强和声压 1451

四、噪声的叠加和相减 1452

一、响度和响度级 1455

第三节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 1455

二、计权声级 1456

三、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和昼夜等效声级 1457

四、噪声的频谱分析 1459

第二章噪声测量仪器 1461

二、声级计的分类 1462

一、声级计的工作原理 1462

第一节声级计 1462

四、实时分析仪 1464

三、记录仪 1464

第二节其他噪声测量仪器 1464

一、声级频谱仪 1464

二、录音机 1464

第一节噪声标准 1465

第三章噪声标准和监测 1465

一、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方法 1471

第二节噪声监测 1471

二、工业企业噪声监测方法 1474

三、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 1477

四、机场周围飞机噪声测量方法 1482

第一节放射性 1484

第一章概述 1484

第五篇环境放射性监测 1484

一、照射量 1486

第二节照射量和剂量 1486

二、剂量 1487

二、放射性监测的内容 1489

一、放射性监测的对象 1489

第三节放射性监测 1489

一、宇宙射线及由其引生的核素 1490

第一节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1490

三、放射性监测的目的 1490

第二章环境中的放射性 1490

二、天然系列放射性核素 1491

四、人为放射性核素 1493

三、自然界中单独存在的核素 1493

一、在岩石和土壤中的分布 1494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在环境和人体中的分布 1494

二、在水体中的分布 1495

三、在大气中的分布 1496

四、在人体内的分布 1497

一、放射化学实验室的设计和布置 1498

第一节放射化学实验室 1498

第三章环境放射性监测实验室 1498

三、几种常用的样品源制备法 1500

二、放射化学实验室进行样品前处理的目的 1500

第一节仪器及工作原理 1502

第四章放射性计测仪器 1502

第二节放射性计测实验室 1502

一、电离型检测器 1503

二、闪烁检测器 1507

三、半导体检测器 1509

二、长期稳定性检验 1510

一、短期稳定性检验 1510

第二节弱放射性测量装置的稳定性检验 1510

一、计测误差 1511

第三节放射性计测误差和检出限 1511

一、颗粒物放射性监测 1515

第一节大气放射性监测 1515

第五章环境放射性监测 1515

二、沉降物的放射性监测 1516

三、氚的放射性监测 1517

四、各种形态131I的放射性监测 1518

五、空间照射量和个人外照射剂量的监测 1519

一、待测对象核素 1522

第二节水体放射性监测 1522

二、样品采集和保存 1523

三、水样的总α放射性活度测定 1524

五、水样中氚的测定 1525

四、水样的总 1525

三、制样 1526

二、取样 1526

第三节土壤的放射性监测 1526

一、方法要点 1526

一、取样和制样 1527

第四节食品放射性监测 1527

四、测量和计算 1527

二、灰样的放射化学分析 1528

第二节质量保证的内容 1531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 1531

第五编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1531

第一章概述 1531

二、精密度 1534

一、准确度 1534

第二章实验室质量保证 1534

第一节名词解释 1534

四、空白试验 1535

三、灵敏度 1535

五、校准曲线 1536

六、检测限 1536

七、测定限 1537

第二节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1537

一、质量控制图的绘制及使用 1537

二、其他质量控制方法 1548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1549

第三章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价 1552

第一节监测数据综合和概括 1552

一、原始数据的格式 1552

二、原始数据的处理 1554

第二节监测数据的分析 1557

一、检出例数的估计 1558

二、对数正态分布 1558

三、平均时间的浓度 1559

四、气象条件的分析 1560

第一节标准分析方法 1564

第二节分析方法标准化 1564

第四章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 1564

第三节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 1565

第一章自动监测系统 1571

第一节自动监测系统概述 1571

第六编环境监测分析新技术 1571

一、监测站地点的选择 1575

二、自动进样系统 1577

三、自动监测仪器的特点和类型 1577

四、仪器的校正 1578

五、数据的处理和传送 1579

第二节自动监测仪器 1582

一、自动监测仪器的性能指标 1582

二、自动监测仪器的一般原理 1583

第三节地面监测站和流动监测车 1603

一、地面监测站 1603

二、流动监测车 1605

第二章现场和在线自动监测 1607

第一节现场自动监测 1607

第二节样品不需前处理的在线自动监测 1609

第三节样品需前处理的在线自动监测 1609

第三节流动注射分析法 1611

一、工作原理 1611

二、FIA系统及其部件 1615

三、FIA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621

第一篇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1629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1629

第七编环境监测分析标准汇编 1629

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 1634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1787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1806

水质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822

水质总有机碳(TOC)的测定非色散红外线吸收法 1831

水质硝基苯、硝基甲苯、硝基氯苯、二硝基甲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837

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1850

水质硫酸盐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854

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1858

水质六种特液定多环芳烃的测定高效波相色谱法 1863

水质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1878

水质浊度的测定 1883

水质物质对蚤类(大型蚤)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1888

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测定方法 1901

水质铅的测定示波极谱法 1917

水质疏氰酸盐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1921

水质铁(Ⅱ、Ⅲ)氰络合物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927

水质铁(Ⅱ、Ⅲ)氰络合物的测定三氯化铁分光光度法 1931

水质黑索今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936

水质二硝基甲苯的测定示波极谱法 1941

水质硝化甘油的测定示波极谱法 1945

水质梯恩梯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949

水质梯恩梯、黑索今、地恩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954

水质梯恩梯的测定亚硫酸钠分光光度法 1960

水质烷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969

水质一甲基肼的测定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1980

水质偏二甲基肼的测定氨基亚铁氰化钢分光光度法 1985

水质三乙胶的测定溴酸蓝分光光度法 1991

水质二乙烯三胺的测定水杨醛分光光度法 1995

水和土壤质量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002

水质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 2013

水质钡的测定电位滴定法 2021

水质吡啶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026

水质钒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32

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 2037

水质钒的测定钽试剂(BPHA)萃取分光光度法 2048

水质二硫化碳的测定二乙胺乙酸铜分光光度法 2051

水质硒的测定古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55

水质钡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61

水质肼的测定对二甲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2066

水质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的测定微库仑法 2071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 2081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2092

水质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2100

水质1,2-二氯苯、1,4-二氯苯、1,2,4-三氯苯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108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直接显色分光光度法 2115

水质硼的测定姜黄素分光光度法 2123

水质三氯乙醛的测定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128

水质全盐量的测定重量法 2133

水质可流采样技术指导 2138

水质铍的测定铬菁R分光光度法 2150

水质铍的测定石墨炉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55

水质硫化物的测定碘量法 2160

城市污水悬浮固体的测定重量法 2168

城市污水易沉固体的测定体积法 2173

城市污水油的测定重量法 2175

城市污水氰化物的测定 2181

城市污水硫化物的测定 2188

城市污水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2196

城市污水锌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2200

城市污水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光度法 2206

城市污水铅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2210

城市污水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2217

城市污水氯化物的测定银量法 2222

城市污水氨氮的测定 2226

城市污水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2234

第二篇大(空)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2241

大气质量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22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 2242

环境空气铅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47

环境空气降尘的测定重量法 2254

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2259

空气质量三甲胺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269

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2277

空气质量氮氧化物的测定 2286

大气降水中氟化物的测定新氟试剂光度法 2294

大气降水中氯化物的测定硫氰酸汞高铁光度法 2297

大气降水中硫酸盐测定 2300

大气降水中氟、氯、亚硝酸盐、硝酸盐、硫酸盐的测定离子色谱色 2305

锅炉烟尘测试方法 2309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2319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2323

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方法总则 2327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330

大气降水pH值的测定电极法 2335

大气降水中铵盐的测定 2338

第三篇固体废物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2345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2345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2352

第四篇噪声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2358

声学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2358

声学家用电器及类似用途器具噪声测试法第1部分:通用要求 2369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测定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 2394

声压级的基础标准使用导则 2394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 2411

压级的测量一个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2411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 2433

压级的测量现场简易法 2433

声学机器和设备发射的噪声工作位置和其他指定位置发射声压级的测量环境修正法 2456

声学1~10MHz频率范围内橡胶和塑料纵波声速与衰减系数的测量方法 2480

第五篇土壤、生物和放射性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汇编 2490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2490

生物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2499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2509

辐射防护规定 2515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