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2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
第二节 矿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意义 6
参考文献 8
第二章 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第一节 煤矿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研究现状 10
第二节 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发展趋势 14
参考文献 15
第二篇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20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20
第二节 研究内容 26
参考文献 27
第四章 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8
第一节 基本理论 28
第二节 研究方法 32
第三节 技术路线 38
参考文献 38
第三篇 矿区次生裸地水土流失灾变规律研究与评价第五章 区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42
第一节 区域降水量年际间变化规律分析 43
第二节 区域降水量季节性变化规律分析 44
第三节 区域降水量月变化规律分析 45
第四节 区域浅层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分析 47
参考文献 47
第六章 矿区次生裸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48
第一节 矿区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48
第二节 矿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析 52
第三节 矿区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分析 57
第四节 土壤含水量模型的建立 60
参考文献 63
第七章 矿区次生裸地土壤物理性状动态规律研究 64
第一节 矸石山土壤物理性状动态规律分析 64
第二节 排土场土壤物理性状动态规律分析 78
第三节 对照样地(CK)土壤物理性状分析 81
第四节 矿区次生裸地土壤物理性状比较分析 81
参考文献 82
第八章 矿区次生裸破土壤抗冲性规律研究 84
第一节 矿区次生裸坡土壤抗冲性空间变异规律研究 84
第二节 矿区次生裸坡土壤抗冲性比较分析 96
参考文献 105
第九章 植被控制水土流失效应分析 106
第一节 植物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增强效应分析 107
第二节 矸石山和排土场水土流失主要指标对比 109
参考文献 110
第十章 矿区次生裸地水土流失灾害程度评价 111
第一节 评价模型的建立 111
第二节 水土流失灾害级别的划分及评价 115
参考文献 116
第四篇 矿区次生裸地现有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第十一章 矿区次生裸地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121
第一节 矿区次生裸地现有植被踏查 121
第二节 矸石山天然植被演替规律分析 121
第三节 排土场植被演替规律分析 127
第四节 排土场和矸石山植被演替进程比较分析 132
第五节 矿区次生裸地植被演替流程图 133
参考文献 134
第十二章 矿区现有植被模式内环境分析 135
第一节 不同植被模式内植物生长状况分析 136
第二节 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分析 140
第三节 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分析 141
参考文献 145
第十三章 不同植被模式对区域环境滞尘量的影响分析 146
第一节 阜新气候水文特征 146
第二节 矿区不同植被模式滞尘量的测定 147
第三节 气候因子对植被滞尘量的影响分析 147
第四节 不同植被模式对滞尘量的影响分析 149
参考文献 152
第十四章 不同植被模式生态稳定性评价 154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54
第二节 生态稳定性评价 155
参考文献 156
第五篇 人工模拟植被模式生态适应性评价第十五章 人工模拟植被模式的构建 158
第一节 构建要素的准备 158
第二节 构建的主要植被模式 160
参考文献 164
第十六章 不同植被模式生态适应性评价 165
第一节 评价原理 165
第二节 花生模式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166
第三节 油松模式的生态适应性评价 186
第四节 矿区次生裸地主要树种生态适应性评价 199
参考文献 200
第六篇 矿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关键技术集成第十七章 水土保持工程节水技术 204
第一节 排土场平台工程节水技术 204
第二节 坡面工程节水技术 206
参考文献 207
第十八章 植被节水技术 208
第一节 优势植物的选择原则 208
第二节 主要植被配置模式 209
第十九章 轻简实用技术集成与应用 212
参考文献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