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制度实用大全》PDF下载

  • 购买积分:3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潘洪萱等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309014421
  • 页数:1675 页
图书介绍:内容包括企业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理论、特征、组织形式以及我国企业改制操作的程序与方式。同时对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和规范化运作,作了详尽的阐述。

目录 1

第一篇概 论 1

第一章现代企业制度 1

第一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 3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涵义 3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 4

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与形式 6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6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 7

第三节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9

一、现代企业的法人制度 9

二、现代企业的组织制度 10

三、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 12

第二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步骤 14

第一节实施原则与步骤 14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 14

二、公司制改组形式的多样化 15

第二节加快配套改革,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 16

一、必须尽快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16

二、加速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6

三、培育市场、完备市场体系 16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7

五、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 17

六、完备各类法律,完善法制环境 17

一、产权问题的产生 21

第一节产权理论的产生与产权的定义 21

第一章公司产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 21

第二篇公司产权 21

二、产权的定义——产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区别 23

三、产权制度的不同类型 24

第二节企业产权结构的调整和演进 25

一、不同企业制度有不同的产权结构 25

二、业主制企业的产权结构 26

三、合伙制企业的产权结构 26

四、股份公司的产权结构 27

第三节公司产权制度的内容和特征 29

一、财产主体的多元性 29

二、财产的整体性和长期延续性 29

四、财产的价值内容与物质内容的分离 30

三、产权的可转让性 30

五、财产的法人形式以及法人所有权与投资者所有权的分立 31

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2

七、法人所有权与终极所有权分化 33

第四节公司产权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4

一、委托—代理关系产生 34

二、代理成本 35

三、代理收益 36

第二章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39

第一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39

一、实行公司制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39

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比较 40

三、国有企业改组为现代企业需要重构产权框架 41

第二节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 42

一、坚持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原则 42

三、国有产权管理企业性的原则 43

二、国有产权管理专职性的原则 43

四、国有资产经营效益性的原则 44

第三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45

一、分散股权是国有产权制度改革的出发点 45

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几种思路及其比较 47

第四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具体设想 50

一、分散国有产权的两种方式 50

二、构建五个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 50

三、对五个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的具体说明 51

第三章西方产权理论评述 55

第一节产权理论的核心——交易成本与“科斯定理” 55

一、交易成本的基本内容 55

二、科斯定理” 57

三、产权、经济效率与法律制度 58

四、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59

第二节产权理论的应用及评价 60

一、产权理论的应用 60

二、对产权理论的评价 61

第三篇股份公司 67

第一章股份公司概述 67

第一节股份公司的沿革、性质、特征、作用 67

一、沿革 67

二、性质 68

三、特征 69

四、作用 70

第二节股份公司的种类 74

一、有限责任公司 74

二、股份有限公司 74

三、股份无限公司 75

四、股份两合公司 76

第二章有限责任公司 77

第一节设立 77

一、设立的条件 77

二、公司章程的主要内容 78

三、股东的权利和义务 78

第二节组织机构 79

一、股东会 80

二、董事会 80

三、经理 81

四、监事会 82

五、董事、监事、经理的任职资格 83

第三节国有独资公司 83

三、资产转让 84

一、设立 84

二、董事会、经理 84

第三章股份有限公司 86

第一节设立 86

一、设立的条件 86

二、设立的方式 87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 87

四、向社会公开募股的具体要求 87

五、设立登记 89

六、发起人的责任 89

七、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90

第二节股东大会 90

一、股东大会的职权 90

一、董事会 91

二、股东大会的运作规范 91

第三节董事会、经理 91

二、经理 92

第四节监事会 93

一、监事会 93

二、监事会行使的职权 94

第五节股票发行、交易的程序与规范 94

一、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94

二、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程序 95

三、申请公开发行股票需报送的文件 96

四、申请复审需报送的文件 96

五、招股说明书应裁明的内容 96

第六节股份的转让 97

一、股票交易的条件 97

三、上市公告的内容及有关规范 98

二、申请股票交易需报送的文件 98

第七节上市公司 99

一、上市公司的条件 99

二、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的终止 99

第四篇集团公司 103

第一章集团公司与企业集团 103

第一节集团公司的涵义及其地位 103

一、集团公司的涵义 103

三、集团公司的地位 103

第二节企业集团的涵义和本质 104

一、企业集团的涵义 104

二、企业集团的基本特征 105

三、企业集团的本质 107

一、集团公司和企业集团的作用 108

第三节集团公司和企业集团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08

二、集团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 110

第四节集团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组建 111

一、组建的原则 111

二、组建的方式 112

三、组建的程序 113

第二章集团公司对集团成员的控制 114

第一节集团公司和集团成员的连结纽带 114

一、连结纽带的种类 114

二、重组资产连结纽带 115

第二节集团公司对集团成员的控制模式 118

一、集团公司由一个混合控股公司组成 118

二、集团公司由一个纯粹控股公司组成 118

三、企业集团由多个大企业相互环形持股组成 119

四、以一个家族为核心组成企业集团 120

第三节集团公司对集团成员的控制方法 120

一、财务控制 120

二、购销活动控制 121

三、产品和技术控制 122

四、投资决策控制 122

第三章集团公司和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及管理 123

第一节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 123

一、集团公司组织结构的选择 123

二、事业部制的适用性 123

第二节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124

一、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层次 124

三、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总体构成 126

二、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各层次的关系 126

一、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 127

第三节企业集团的管理层次和经营管理体系 127

二、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体系 128

第四节财务公司 130

一、财务公司的性质和特点 130

二、财务公司的功能和作用 131

第五节集团公司的经营机制 132

一、经营活动的协作机制 132

二、经营要素的融通机制 132

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137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137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 137

第一章跨国公司的沿革及其作用 137

第五篇跨国公司 137

三、跨国公司的特点 138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历史与现状 139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的发展 139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 140

第三节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142

一、跨国公司加深了国际分工 142

二、跨国公司加速了资金的国际流动 143

三、跨国公司成为国际贸易主体 143

四、跨国公司推动了科技进步 144

第二章跨国公司的环境 145

第一节跨国公司的外部环境 145

一、政治法律环境 145

三、社会文化环境 146

二、经济环境 146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任务环境 147

一、供应商 147

二、营销中介机构 148

三、顾客 148

四、竞争对手 148

第三节跨国公司与国家政策 149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 149

二、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的政策 151

三、评估投资环境的几种方法 152

第三章跨国公司理论 154

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 154

一、重商主义 154

二、绝对优势理论 155

三、比较成本理论 156

四、自然要素禀赋论 157

第二节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158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性质及其战略动机 159

二、垄断优势论 160

三、内部化理论 161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62

第三节其他理论 164

一、国际产品生命周期论 164

二、经济和国家主权分离论 165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66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主要内容 168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综述 168

第一节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管理 168

第四章跨国公司实务(一) 168

三、制定全球战略的标准程序 169

四、跨国公司进入市场的策略 172

五、跨国公司经营所有权的选择 172

六、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复审与修订 173

第二节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 173

一、基本的法定组织形式概念 173

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 174

三、各种可供选择的组织结构 175

四、组织结构的选择 178

一、国际商务冲突 179

第三节国际商务冲突与谈判 179

五、全球结构中的组织过程 179

二、国际商务谈判准备 181

三、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82

四、国际商务争端的解决 184

第五章跨国公司实务(二) 185

第一节跨国公司营销管理 185

一、跨国营销管理程序 185

二、跨国营销调研 186

三、跨国营销计划 189

第二节跨国公司技术与生产管理 191

一、跨国经营技术选择和转移 191

二、工厂设计和后勤 194

一、跨国公司会计 195

第三节跨国公司会计和税收 195

二、跨国公司税收 199

三、国际转让价格 202

第四节跨国公司财务 204

一、跨国公司资金的筹集和运用 204

二、跨国公司资金经营系统 205

三、跨国公司的资金风险管理 209

第五节跨国公司人事管理 210

一、经理人员的国籍策略 210

二、跨国公司管理人员的人事政策 211

第六章中国企业国际化 212

第一节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契机 212

一、国际经济环境——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契机 212

二、国内改革业绩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础 213

三、国内经济状况——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动力 214

第二节中国企业国际化概况 215

一、投资规模与模式 215

二、投资领域 216

三、投资的地区分布 217

四、投资特点 217

第三节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基本策略 217

一、途径策略 217

二、投资目的策略 218

三、投资区域策略 218

四、投资资金策略 219

五、技术策略 219

第一节公司战略与战略导向 223

一、公司战略 223

第一章公司战略总论 223

第六篇公司战略 223

二、公司经营战略导向 225

第二节战略管理 227

一、战略制定 228

二、战略执行 228

三、战略控制 228

四、战略修订 229

第三节战略家和战略思想 229

一、战略家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229

二、战略思想 230

第二章公司战略结构 232

第一节公司战略的分类结构 232

一、总体战略与分战略 232

二、产品一市场组合战略 233

三、竞争手段战略 234

第二节公司战略组织结构 236

一、战略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237

二、战略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分析和选择 238

第三章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239

第一节战略环境的特点 239

一、以非特定公司为出发点 239

二、以理性力量为分析条件 240

三、以重新塑造公司为目的 240

四、以改造环境、创造环境为任务 240

第二节战略环境因素 241

一、政策因素 241

二、市场因素 241

一、战略环境探索的步骤 242

三、其他因素 242

第三节战略环境探索 242

二、战略环境探索的方法 243

第四章公司战略规划 244

第一节明确战略目标 244

一、战略目标 244

二、战略目标的提出和选择 245

第二节战略规划制定工作的基本要求 246

一、超越可直接控制的界限 246

二、总体规划与分支规划的逻辑关联 246

三、分析连锁效应和派生后果 246

四、处理好长期任务与短期任务的关系 246

一、战略任务说明书 247

二、公司的发展计划 247

第三节战略规划文本 247

三、公司的行动和项目计划 248

四、公司资源的战略配置计划 248

五、公司的战略应变计划 249

第五章公司战略实施 250

第一节组织战略实施的基本要求 250

一、统一全体员工思想 250

二、战略任务的具体落实 250

三、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250

第二节实施战略规划 250

一、观念导向 251

二、系统导向 251

三、组织导向 251

二、有效控制规划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 252

一、关键环境因素的动态观察和分析 252

第三节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的控制 252

第四节战略评价 253

一、对战略本身进行评价的标准 253

二、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254

第七篇公司经营机制 257

第一章公司经营机制概述 257

第一节公司经营机制的涵义及内容体系 257

一、公司经营机制的涵义 257

二、公司经营机制的内容体系 258

第二节公司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 260

一、公司经营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260

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转变公司经营机制的必要条件 262

第三节公司经营机制与经营方式 263

三、委托经营方式 264

四、股份经营方式 264

一、租赁经营方式 264

二、承包经营方式 264

第二章公司经营运行机制 266

第一节公司决策机制 266

一、决策结构 267

二、决策思想 268

三、决策过程及内容 269

四、决策方式选择 269

第二节公司领导和组织机制 270

一、公司领导机制 270

二、公司组织机制 272

三、建立健全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公司规章制度体系 273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 273

第三节公司协调控制机制 273

一、完善公司内部分配制度,增强公司内在动力 273

第三章公司动力机制 275

第一节公司经营运行的动力源 275

一、公司动力的来源 275

二、公司动力的体现与协调 275

第二节公司利益机制 276

一、公司利益机制的影响因素 276

二、公司激励机制 276

三、公司分配机制 277

第三节公司竞争机制 277

一、公司竞争机制的特点 277

三、公司竞争的手段 278

二、公司竞争的内容 278

第四章公司约束机制 280

第一节公司外部环境约束和内部自我约束 280

一、外部环境约束 280

二、内部自我约束 281

第二节公司约束机制的要素构成 281

一、市场约束 281

二、法律约束 282

三、预算约束 283

四、责任约束 283

五、公司的资金和财产约束 284

六、行政干预 284

一、内部监督机制 285

二、外部监督机制 285

第三节公司监督机制 285

三、完善监督机制的有关条件 286

第五章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87

第一节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和作用 287

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 287

二、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作用 288

第二节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原则 290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90

二、坚持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290

三、坚持政企分开 290

四、坚持责、权、利相统一 290

五、坚持系统性和全局性 290

一、经营观念上的转变 291

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速管理现代化 291

第三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措施 291

六、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291

三、实施配套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完善 292

第六章国外企业经营机制 295

第一节日本、欧美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295

一、日本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295

二、西欧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296

三、美国企业经营机制的特点 298

第二节国外国营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 299

一、国外国营企业经营机制的一般特征 299

二、各国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的主要类型 300

三、国外国营企业经营机制的共同矛盾 303

四、国外国营企业经营机制完善的途径 303

一、专业化原则 307

第一节公司组织原则 307

第八篇公司组织制度 307

第一章公司组织原理和组织理论 307

二、统一性原则 308

三、合理管理幅度原则 309

四、权责对等原则 310

五、管理能级原则 311

第二节传统组织理论 311

一、泰罗的组织理论 311

二、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313

三、行政组织理论 314

第三节现代组织理论 316

一、系统学派的组织理论 316

二、行为学派的组织理论 317

三、权变学派的组织理论 319

第二章公司组织结构形式 321

第一节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 321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基本内容 321

二、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其改进 322

第三节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形式 325

二、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326

第四节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形式 327

一、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内容 327

二、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变形 328

第五节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 329

一、矩阵制组织结构的基本内容 329

二、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变形 331

第一节人事配合 335

一、职务分析 335

第九篇公司人事制度 335

第一章人事录用 335

二职务评价 336

三、职务说明书 337

四、工作设计 338

第二节人事计划 339

一、人事规划和需求计划的编制 339

二、人事政策 339

第三节员工招聘 340

一、员工招聘程序 340

二、员工招聘方法 341

三、人事测验 342

二、劳动合同制 343

第四节用工制度 343

一、公司用工制度种类 343

三、劳动合同制管理 344

第二章人事任用 346

第一节人事任用制度 346

一、选任制 346

二、委任制 346

三、聘任制 347

四、考任制 347

三、人事考评的程序 360

第二节人事考评的方法 360

二、人事考评的几种偏差及预防 366

三、考评结果的反馈 367

一、员工的晋升 368

第三节员工晋升和奖惩 368

五二、员工的奖惩 369

第五章人事激励 371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373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374

第二节人事激励机制和激励方法 375

一、人事激励机制 375

二、激励因素分析 376

三、人事激励方法 378

第十篇公司生产组织运作 383

第一章公司生产决策 383

第一节公司的产量决策 383

一、产量优化决策 383

二、追加生产的决策 384

第二节公司的质量决策 386

一、产品质量等级水平决策 386

二、产品质量合格率水平决策 388

第三节公司的生产方式决策 390

一、生产工艺方案决策 390

二、自制或外购决策 393

第二章公司生产计划技术 395

第一节投入产出技术 395

一、投入产出法及投入产出表 395

二、投入产出的综合平衡模型 396

三、投入产出技术的具体应用 399

第二节材料需求计划技术 402

一、材料需求计划技术概述 402

二、材料需求计划系统的构成 403

三、材料需求计划的编制程序 405

第三节模拟技术 408

一、模拟技术的含义和作用 408

二、模拟技术的应用步骤 408

第三章公司生产组织 414

第一节均衡生产组织 414

一、组织均衡生产的条件 414

二、实现均衡生产的措施 415

三、生产均衡性的评定 416

第二节流水生产组织 417

一、流水生产的特征和组织条件 417

二、流水生产线的组织设计 418

一、成组技术 420

第三节成组生产组织 420

三、流水生产的自动化——自动线 420

二、柔性制造系统 422

第四章公司生产控制 424

第一节产量控制 424

一、产量控制的种类与步骤 424

二、产量控制工具 426

第二节库存控制 431

一、库存与库存定额 431

二、库存控制的方法 432

第三节工序质量控制 437

一、工序能力调查 437

二、工序分析 439

三、工序控制 439

第四节成本控制 441

四、开展自检活动 441

一、制定标准成本 442

二、进行差异分析 443

三、纠正偏差 446

第五章工厂生产现场管理 447

第一节工厂生产现场管理概述 447

一、生产现场管理的含义 447

二、生产现场管理的特点 447

三、优化现场管理的方法 448

第二节“5S”活动 448

一、“5S”活动的含义 448

二、“5S”活动的内容 448

二、定置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开展程序 450

一、定置管理的含义 450

第三节定置管理 450

第四节目视管理 453

一、目视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453

二、目视管理的内容 453

三、推进目视管理的基本要求 455

第十一篇公司统计 459

第一章公司统计的职责范围 459

第一节公司统计的职能与机构 459

一、公司统计的职能 459

二、公司统计的机构 461

第二节公司统计的范畴与资料来源 465

一、公司统计的范畴 465

二、公司统计的资料来源 467

一、公司业务的客户市场统计 469

第一节公司业务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 469

第二章公司统计的内容 469

二、公司业务的供应商市场统计 471

第二节公司业务的投入统计指标体系 472

一、公司业务的劳动投入与报酬统计 472

二、公司业务的原材料与能源投入及其费用统计 475

三、公司业务的固定资产占用及投入统计 476

四、公司业务的综合投入——成本费用统计 478

第三节公司业务的产出与收入统计指标体系 478

一、公司业务产出的数量统计 479

二、公司业务产出的质量统计 480

第四节公司业务的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 481

一、公司业务投资效益统计 481

二、公司业务经营效益统计 482

第五节公司业务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483

一、公司业务的动态对比分析 484

二、公司业务的静态比较分析 484

三、公司业务成果的因素分析 484

第三章抽样调查 489

第一节抽样调查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489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489

二、抽样调查的常用术语 489

三、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 491

第二节抽样误差 491

一、抽样误差的概念 491

二、抽样误差的计算 492

第二节抽样估计 493

一、点估计 493

三、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和抽样误差的作用 493

二、区间估计 494

三、比率估计 496

四、回归估计 496

第四节抽样方式 497

一、纯随机抽样 497

二、机械抽样 498

三、类型抽样 499

四、整群抽样 501

五、阶段抽样 502

六、其他抽样方式的思路 504

第一节预测技术原理及其分类 506

一、预测的内容与技术 506

第四章公司统计的市场预测方法 506

二、预测技术分类 507

第二节定性预测方法 508

一、领先指标预测法 508

二、专家预测法(德尔菲法) 509

三、主观概率预测法 509

第三节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511

一、移动平均法 511

二、指数平滑法 512

三、季节指数法 513

四、时间序列模型外推预测法 515

第四节相关回归预测方法 520

一、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520

二、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 524

一、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 525

第一节公司投资决策统计方法 525

第五章公司统计的投资决策与控制方法 525

二、风险情况下的决策 528

第二节公司经营控制统计方法 533

一、极值控制法 533

二、线性目标控制法 535

三、控制图法 536

四、成品批抽检控制方法 541

第十二篇公司财务 547

第一章财务管理 547

第一节财务管理机构 547

一、机构设置 547

二、管理要求 547

三、岗位职责 548

第二节财务管理内容 551

一、财务管理指标 551

二、资金筹措 552

三、资产管理 554

四、财务控制 558

第三节财务管理制度 560

一、会计核算制度 560

二、资金管理制度 560

三、成本管理制度 561

四、物资管理制度 561

五、利润分配管理制度 561

一、财务分析的形式 563

二、财务分析的方法 563

第一节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563

第二章财务分析 563

三、财务分析的作用 564

第二节财务分析指标 564

一、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564

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566

三、营运能力分析 567

四、获利能力分析 568

第三章财务预测 570

第一节财务预测依据及方法 570

一、财务预测依据 570

二、财务预测方法 570

第二节财务预测内容 573

一、资金需求量预测 573

二、成本预测 575

三、目标利润预测 577

第四章财务决策 580

第一节投资决策 580

一、现金净流量投资决策 580

二、投资报酬率 581

三、投资回收期 582

第二节成本决策 583

一、材料采购决策 583

二、产品生产决策 583

三、产品售价决策 587

第三节经营决策 589

一、短期经营决策 589

二、长期经营决策 590

第一章概述 595

第一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特点 595

第十三篇公司会计 595

第二节公司会计的基本要素 596

一、资产、负债及股东权益 596

二、营业收入、费用和利润 597

第三节公司会计的前提条件 598

一、会计主体 598

二、持续经营 598

三、会计期问 599

四、货币计量 599

一、决策有用性 600

二、可靠性 600

三、相关性 600

第四节公司会计的基本准则 600

五、借贷复式记帐 600

四、一致性 601

五、可比性 601

六、重要性 601

七、原始成本计价 602

八、营业收入确认 602

九、配比 602

十、权责发生制 603

十一、充分揭示 603

十二、审慎原则 603

第五节公司会计工作的组织 604

一、公司会计机构 604

二、公司会计制度 605

二、股票发行的一般帐务处理 606

一、股票与股本 606

第二章缴入股本 606

第一节股票发行与缴入股本 606

三、委托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 607

四、自行发行股票的会计处理 608

五、各种股票合并发行的会计处理 608

第二节国有企业改制时国家股的确定 610

一、确定原国有企业在公司投入股份的程序 610

二、公司改制的会计帐务处理 610

第三节可转换公司债券 612

第三章库藏股票 614

第一节库藏股票概述 614

第二节库藏股票成本法 615

第三节库藏股票面值法 615

第四节成本法与面值法的比较及适用性 616

第四章留存利润 618

第一节留存利润变动的原因 618

第二节利润与利润分配 619

一、利润的构成 619

二、利润分配 620

第三节应缴所得税 621

一、永久性差额 621

二、时间性差额 622

第四节前期损益调整 624

第五节罚没损失和弥补亏损 625

一、罚没损失 625

二、弥补亏损 625

一、依法拨定留存利润 626

第六节拨定留存利润 626

二、依约拨定留存利润 627

三、自愿拨定留存利润 627

第七节未拨定留存利润 628

第五章股利分配 630

第一节股利的性质及其分配条件 630

一、股利的性质 630

二、股利分配的条件 630

第二节现金股利 631

第三节股票股利 632

第四节其他股利分配方式 635

一、财产股利 635

二、负债股利 635

第五节优先股和普通股股利的同时分配 636

三、清算股利 636

第六章公司财务报告 638

第一节公司财务报告的体系和对象 638

一、公司财务报告体系 638

二、财务报告的对象与目的 639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640

第三节损益表 643

第四节利润分配表 645

第五节财务状况变动表 647

第七章每股税后利润 650

第一节每股税后利润的意义 650

一、每股税后利润的概念 650

二、每股税后利润指标的重要性 651

三、每股税后利润中的潜在稀释 651

一、加权平均的普通股股数 652

第二节简单资本结构下的每股税后利润 652

二、考虑优先股因素 653

第三节复杂资本结构下的每股税后利润 654

一、每股税后利润的双重表示法 654

二、每股税后利润双重指标的计算 655

第十四篇公司审计 661

第一章公司审计总论 661

第一节公司审计的性质 661

第二节公司审计的种类 662

一、公司审计按其内容和目的进行分类 662

二、公司审计按其主体进行分类 662

三、公司审计按其范围进行分类 662

一、顺查法和逆查法 663

第三节公司审计的方法 663

六、公司审计按其动机进行分类 663

五、公司审计按其地点进行分类 663

四、公司审计按其时间进行分类 663

二、详查法和抽查法 664

三、审计的技术性方法 665

四、审计方法选用的原则 667

第四节公司审计的程序 668

一、审计的计划阶段 668

二、审计的实施阶段 668

三、审计的终结阶段 669

第二章资产审计 671

第一节流动资产的审查 671

一、现金的审查 671

二、银行存款的审查 673

三、债权的审查 674

四、存货的审查 677

第二节长期投资的审查 679

一、股票投资的审查 679

二、债券投资的审查 680

三、其他投资的审查 680

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审查 681

一、固定资产实物数量的审查 681

二、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审查 681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审查 682

第四节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审查 683

一、无形资产的审查 683

二、递延资产的审查 684

一、流动负债的审查 685

第一节负债的审查 685

第三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审计 685

二、长期负债的审查 687

第二节所有者权益的审查 689

一、实收资本的审查 689

二、资本公积的审查 689

三、盈余公积的审查 689

四、未分配利润的审查 690

第四章收入、费用和利润审计 691

第一节收入的审查 691

一、产品销售收入的审查 691

二、其他业务收入的审查 692

三、投资收益的审查 692

二、产品制造成本的审查 693

一、材料采购成本的审查 693

第二节费用的审查 693

四、营业外收入的审查 693

三、产品销售成本的审查 696

四、其他业务支出的审查 697

五、期间费用的审查 697

六、营业外支出的审查 698

第三节利润的审查 698

一、利润总额的审查 698

二、利润分配的审查 699

第五章财务报表审计 701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的审查 701

一、资产负债表帐表一致性的审查 702

二、资产负债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703

第二节损益表的审查 704

一、损益表帐表一致性的审查 705

二、损益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706

第三节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审查 706

一、财务状况变动表帐表一致性的审查 707

二、财务状况变动表勾稽关系的审查 707

第四节财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审查 708

一、财务报表附注的审查 708

二、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审查 710

第六章经济效益审计 711

第一节经济效益审计概述 711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 711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分类 712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713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 714

五、评价经济效益的原则 715

第二节业务经营审计 716

一、业务经营审计的涵义 716

二、业务经营审计的内容 716

第三节管理审计 718

一、管理审计的内容 718

二、管理审计的方法 719

第一节 内部审计的任务和工作机构 722

一、内部审计的任务 722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 723

第二节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723

一、内部审计的特点 723

二、内部审计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724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729

第一章税收理论 729

第十五篇公司税收 729

二、税收的性质 730

三、税收的职能与作用 730

第二节税法构成要素 731

一、税法 731

二、税法构成要素 732

第三节我国的税制结构和税收分类 735

一、我国的税制结构 735

二、税收分类 736

第二章公司现行各税 737

第一节流转税 737

一、增值税 737

一、税收的概念 739

二、消费税 745

三、营业税 750

第二节资源税 754

一、资源税 754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 756

第三节所得税 758

一、企业所得税 758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765

三、个人所得税法 769

第四节财产和行为税 771

一、房产税 771

二、土地增值税 772

三、车船使用税 774

四、印花税 777

三、工资的职能 802

第二节市场工资的决定机制 803

二、劳动力供求与市场工资 803

三、竞争机制与市场工资 804

第三节公司内部工资的决定因素和机制 805

一、基本的劳动要素 805

二、实际提供的劳动与成果 805

三、公司的经济效益 806

四、决定工资的其他因素 806

五、集体谈判机制 807

第二章工资形式和水平 809

第一节员工劳动报酬的形式 809

一、工资 809

二、奖金 809

四、劳动分红 810

三、津贴 810

第二节工资形式 811

一、计时工资 811

二、计件工资 812

三、定额工资 813

第三节工资水平 814

一、最低工资水平 814

二、各类人员的工资水平 815

三、经营者的工资水平 815

四、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 816

五、工资水平与效益水平 817

第四节国外的工资形式 817

一、日本企业的工资形式 817

二、美国企业的工资形式 817

第三章工资制度 819

第一节等级工资制 819

一、等级工资制的特点和作用 819

二、技术等级工资制 820

三、职务等级工资制 821

第四节岗位技能工资制 822

一、岗位工资制的含义 823

二、岗位工资制的特点 823

三、岗位工资制的制定 823

第二节岗位工资制 823

第三节岗位等级工资制 824

一、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含义 824

二、岗位等级工资制的适应范围和条件 824

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基本内容 825

一、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含义和特点 825

第五节薪点工资制 826

一、薪点工资制的含义和特点 826

第四章政府对工资分配的调控 829

第一节工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原则 829

一、工资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829

二、工资宏观调控的原则 830

第二节工资宏观调控的措施 830

一、核定工资总额基数,按规定征税调控 830

三、计税工资标准调控 831

二、实行“两个不超过(或低于)”调控 831

四、征收个人所得税调控 832

五、工资指导线调控 833

六、实行经营者年薪制调控 833

第三节确定最低工资标准调控 834

一、确定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 834

二、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835

三、最低工资标准的实施 836

一、日本政府对企业工资的调控 837

第五节国外政府对企业工资的调控 837

第四节参与协调分配关系 837

二、美国政府对企业工资的调控 838

三、新加坡政府对企业工资的调控 838

第十七篇要素市场 841

第一章金融市场 841

第一节金融市场概述 841

一、金融市场概念 841

二、金融市场分类 842

三、金融市场构成 842

一、信用方式 844

第二节信用方式和信用工具 844

三、信用工具 845

第三节金融市场的组织体系 846

一、我国现行的银行机构及其主要任务 847

二、我国现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王要业务 848

第二章生产资料市场 850

第一节我国生产资料市场 850

一、生产资料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850

第二节生产资料市场的基本形式 851

二、建立大市场体系 851

一、生产资料市场分类 852

二、市场模式分析 853

第三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体系 855

一、生产资料市场管理要求 856

二、交易市场管理现状与问题 856

三、市场规划审批管理体系 857

四、市场组织建设管理体系 858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和建立市场法规体系 860

第一节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 861

一、期货市场的演进 861

第三章期货市场 861

二、期贷交易概述 863

第二节我国期货市场的现状 865

一、期贷交易在我国兴起的必然性 865

二、期货交易试点的开展 866

第三节西方期货市场管理经验的借鉴 866

一、期货交易所的自我管理 867

二、政府对期贷市场的管理 868

三、期货行业协会的管理 868

一、国外若干主要的交易所 869

第四节中外期货交易所简介 869

二、中国的交易所 870

第四章劳动力市场 871

第一节劳动力市场概述 871

一、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 871

二、劳动力市场的类型 871

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872

四、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873

二、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机构 874

第二节我国劳动力市场 874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874

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875

一、劳动力市场的要素机制 875

二、劳动力市场的配套机制 875

第五章技术市场 877

第一节技术市场概述 877

一、技术市场的概念 877

二、技术市场的发展过程 877

三、技术市场的特点 879

第二节技术商品价格及议价方法 880

一、技术商品的特殊性 880

二、决定技术商品价格的因素 881

三、技术商品的定价谈判 882

四、技术商品的支付方式 883

第三节技术市场的经营体系 884

一、技术市场的经营方式 884

二、技术市场的经营策略 886

三、技术市场的经营组织 887

四、技术市场的经营人才 888

一、技术合同的分类 890

二、技术合同的基本内容 890

第四节技术合同 890

三、技术合同的签订与公证 891

第五节技术市场的管理制度 892

一、工商管理 892

二、政策管理 892

三、法律管理 893

四、信息管理 893

第一节公司营销的基本概念 897

一、公司营销的定义 897

第十八篇公司营销 897

第一章营销环境与公司营销活动 897

二、市场营销学的产生和发展 898

三、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 899

第二节公司经营观念 899

一、生产观念 899

二、推销观念 900

三、营销观念 900

一、营销环境的定义及特征 901

第三节营销环境 901

二、直接营销环境 902

三、间接营销环境 906

第四节营销活动与营销环境的关系 909

一、营销活动的适应性观点 909

二、营销活动的能动性观点 909

一、消费者行为的涵义 911

二、消费者行为的模式化 911

第一节消费者行为的涵义及其模式化 911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 911

第二节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912

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程序 912

二、购买决策的三种具体形式 913

三、研究购买决策程序的意义 914

第三节消费者动机 915

一、动机的机能 915

二、消费者的需求 916

三、消费者挫折与需求标准 916

二、消费者的具体类型 918

一、个性与消费者行为 918

第四节消费者类型 918

第三章营销策略 921

第一节产品策略 921

一、产品生命周期 921

二、新产品开发 925

三、商标及包装 927

第二节价格策略 928

一、定价的依据 928

第一节国际市场的分析与选择 929

二、定价目标的选择 929

三、定价方法 930

四、定价技巧 931

第三节渠道策略 932

一、渠道的构成 932

二、分销渠道的选择 932

第四节促销策略 934

一、广告 934

二、公关活动 936

四、人员推销 937

三、营业推广 937

一、国际市场的现状与特征 939

第四章国际营销场析与择 939

二、国际市场排名表 944

第二节选择国际市场开拓方式 954

二、契约开拓方式 956

第四节信息沟通中的障碍与改进措施 987

一、障碍 987

二、信息沟通的网络 987

第十九篇公司信息制度 987

二、改进措施 988

第三章公司对外信息披露 990

第一节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990

一、招股说明书 990

二、上市报告书 991

三、定期报告 991

四、临时报告 992

第二节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993

一、信息披露的原因 993

二、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994

三、信息披露的要求 995

第三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996

一、信息内幕交易的识别 997

二、信息披露的程序 997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的意义 998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 1000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1000

第一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与类型 1000

第四章管理信息系统 1000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002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 1003

一、基本要求 1003

二、必备要素 1004

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005

一、建立标准 1005

二、组织与系统 1006

三、运作与处理 1008

一、传统信息系统的分析 1009

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009

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 1010

三、信息系统发展的条件 1010

第二十篇企业家 1015

第一节企业家的定义和特征 1015

一、企业家的定义 1015

二、企业家的概念不同于资本家 1016

第二节企业家阶层兴起的历史背景 1019

一、商品经济——企业家成长的摇篮 1019

第三节现代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1021

二、产业革命——企业家阶层兴起的催化剂 1021

一、现代公司的产生及带来的机会 1022

二、职业教育促成了现代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1023

第二章企业家的地位与作用 1024

第一节企业家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1024

第二节企业家的功能与作用 1025

一、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1025

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1025

三、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精神财富 1026

四、参与配置经济资源和促进市场均衡实现 1026

五、推动经济与社会进步 1027

第一节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 1028

一、企业家的文化素质 1028

第三章企业家的素质与培养 1028

三、企业家的经营素质 1029

第二节企业家阶层的培育 1031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 1031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1032

四、企业经营者要发奋自强 1032

二、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 1032

第二十一篇公司文化 1035

第一章公司文化导论 1035

第一节公司文化的由来 1035

一、公司文化的源头 1035

二、公司文化的发展 1036

第三节公司文化要素 1043

三、公司礼仪 1045

四、公司文化网络 1046

一、公司文化塑造的方式与方法 1047

第四节公司文化塑造 1047

二、公司文化塑造的程序 1048

第二章公司精神 1050

第一节公司管理哲学 1050

一、管理主体 1050

二、管理客体 1051

三、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1052

第二节公司管理伦理 1054

一、道德与道德规范 1054

二、公司道德规范 1055

三、公司信誉 1056

四、平等与公正 1057

第三节公司管理心理 1058

一、个性心理 1059

二、领导心理 1060

三、团体心理 1061

第三章公司公共关系 1063

第一节公共关系原理 1063

一、关系与公关 1063

二、公共关系的历史发展 1065

三公共关系职能 1067

一、政府部门 1070

第二节公司公关对象 1070

二、金融机构 1071

三、传播媒介 1071

四、社区 1072

五、上、下游公司 1072

六、竞争对手 1073

七、消费者 1073

八、股东 1073

一、整体形象要素 1074

九、员工 1074

第三节公司公关形象 1074

二、个体形象要素 1075

三、公司形象的公关战术 1076

四、公司公关传播技术 1077

第四章公司文教 1079

第一节公司教育 1079

一、公司教育的价值观 1079

二、公司教育的性质与特征 1080

三、公司教育的体制与形式 1082

第二节公司文体 1083

一、公司娱乐 1083

四、公司教育科目指南 1083

二、公司体育 1085

第五章公司礼仪 1086

第一节公司语言 1086

一、公司新闻发言人 1086

二、公司窗口语言 1087

第二节公司礼节 1088

三、介绍 1089

四、宴请 1089

一、邀请礼节 1089

二、问候致意 1089

五、服式 1090

六、礼宾次序 1090

七、礼貌用语 1090

一、信用等级及计算 1090

第四节信用等级评定与报告 1090

二、信用评估等级评定方式 1091

三、信用评估报告及等级公告 1091

第二节公司会议 1091

一、公司会议类型 1091

二、公司会务规范 1092

第三节公司权力公文 1092

一、计划性公文 1092

二、法规性公文 1093

三、指示性公文 1093

四、决断性公文 1094

五、报请性公文 1094

六、知照性公文 1095

七、契约性公文 1096

八、记录性公文 1096

第二十二篇公司员工社会保障制度 1099

第一章公司员工社会保障体系 1099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定义和特征 1099

一、社会保障的定义 1099

二、建立员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1099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1100

第二节社会保障体系 1102

一、社会保障的产生和发展 1102

二、社会保障体系 1104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 1105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 1106

一、政府为主体举办和管理 1106

三、社会保障的企业管理 1107

二、社会化管理为主的体制 1107

第二章员工的工伤保险 1109

第一节工伤保险的定义和意义 1109

一、工伤的定义 1109

二、工伤保险的定义 1110

三、工伤保险的意义 1110

第二节工伤保险的原则 1111

一、无责任补偿原则 1111

二、赔偿与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1111

第三节 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 1112

一、社会专门机构统一筹集 1112

四、强制实施的原则 1112

三、企业单方负担的原则 1112

三、实行浮动费率 1113

二、根据行业不同,实行差别费率 1113

一、工伤的医疗待遇 1113

第四节工伤保险待遇 1113

三、死亡及遗属的保险待遇 1114

二、工伤的生活待遇 1114

第五节国外工伤保险 1115

二、工伤保险基金的筹措方法 1115

第三章员工的生育、疾病和医疗保险 1117

第一节生育保险 1117

二、生育保险资金的筹集 1117

一、生育保险的定义和意义 1117

三、生育保险待遇标准 1118

第二节疾病保险 1119

一、疾病保险的定义和意义 1119

二、短期病假的保险待遇 1119

三、长期病假的保险待遇 1120

一、医疗保险的定义及意义 1120

第三节员工的医疗保险 1120

二、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 1121

四、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 1122

五、医疗保险的管理 1122

三、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1122

第三节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1122

第四节国外的生育、疾病、医疗保险 1123

一、国外的生育保险 1123

二、国外的疾病保险 1123

三、国外的医疗保险 1124

第四章员工的养老保险制度 1125

二、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意义 1125

第一节养老保险的概念和意义 1125

第二节享受养老保险的条件 1126

一、年龄条件 1126

二、工龄条件和缴费期限条件 1127

一、基本养老保险 1127

三、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1128

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1128

第四节基本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 1129

一、企业为员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1129

二、员工个人缴纳 1129

第三、国家给予资助 1130

第五节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 1130

一、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的意义 1130

二、个人养老保险帐户 1131

第一章公司资产评估 1147

第一节资产评估的意义 1147

一、资产评估的概念 1147

二、资产评估的分类 1148

三、资产评估的特点 1149

五、资产评估的作用 1150

四、资产评估的原则 1150

第二节资产评估程序 1151

一、申请立项 1151

二、资产清查 1152

三、评定估算 1152

四、验证确认 1153

第三节资产评估方法 1154

一、成本法 1154

二、市场法 1155

三、收益法 1156

第四节资产评估内容 1158

一、固定资产评估 1158

二、流动资产的评估 1160

三、无形资产评估 1161

四、净资产的评估 1165

第五节资产评估结果确认及帐务处理 1166

一、资产评估报告的撰写 1166

二、资产评估结果的确认 1168

三、资产评估结果的帐务处理 1169

第二章信用评估 1172

第一节信用评估的意义 1172

一、信用评估的定义 1172

二、信用评估的历史 1173

三、信用评估的作用 1174

第二节信用评估机构、程序和原则 1176

一、信用评估机构 1176

二、信用评估程序 1177

三、信用评估原则 1178

二、财务质量 1180

一、公司素质 1180

第三节信用评估内容 1180

三、发展前景 1184

四、经济效益预测 1184

五、偿债能力预测 1185

六、信托证书的评估 1186

第一节股份与股票 1195

第一章股票 1195

一、股份及股份的划分 1195

第二十四篇公司股票 1195

二、股票的概念、性质与特点 1196

第二节股票的种类 1198

一、普通股与优先股 1198

二、记名股票与无记名股票 1200

四、有表决权股票与无表决权股票 1201

五、A股、B股和H股 1201

三、有面额股票与无面额股票 1201

六、股权证 1202

七、红利股票与库藏股票 1202

第三节股票的价值与价格 1202

一、股票的面值、帐面价值与清算价值 1202

二、股票的价格 1204

三、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 1205

四、股票价格指数 1210

五、拆股 1214

第二章股本、股东与股利 1216

第一节股本 1216

一、股本的概念 1216

二、股本的增加或减少 1217

一、股东与股东资格 1220

三、股本结构分析 1220

第二节股东 1220

二、股东的权利与义务 1221

一、股利、股息与红利 1223

第三节股息与红利 1223

第一节公司债券转让的必要性和条件 1223

三、股东平等原则 1223

二、股息和红利的分配 1224

第二、发行股票的目的 1228

一、股票市场与股票发行市场 1228

第三章股票的发行、认购与转让 1228

第一节股票发行市场 1228

第二节股票发行的决策选择 1229

一、股票发行种类的选择 1230

二、股票发行方式的选择 1230

三、股票发行价格的选择 1231

四、股票发行范围、对象和时机的选择 1233

第三节股票的销售方式 1233

一、承销 1233

二、自销 1234

一、股票的认购 1235

第四节股票的认购与转让 1235

二、股票的转让 1236

第四章股票的上市 1237

第一节股票的上市制度 1237

一、股票上市的条件与要求 1237

二、股票上市的审查制度 1237

第二节股票流通市场 1238

一、股票流通市场的构成 1238

二、股票流通市场的性质与作用 1240

一、股票交易的程序 1242

第三节股票交易的程序与方式 1242

二、股票交易的方式 1246

第四节中国上市股票概况 1248

一、国有股、法人股与内部职工股概况 1248

二、B股与H股概况 1249

三、个人流通股(A股)概况 1250

第二十五篇公司债券 1253

第一章公司债券的运用 1253

第一节公司债券发行的社会环境 1253

一、宏观政策环境 1253

三、公众金融意识环境 1254

二、社会资金融通环境 1254

第二节公司债券的特征和结构 1255

一、公司债券的构成要素 1255

二、公司债券的种类 1256

三、公司债券的票面格式和内容 1258

四、公司债券投资者的权利 1258

第三节公司债券的作用 1259

一、厂泛筹集生产经营资金 1259

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259

三、使资金流向合理化,促进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 1260

四、保持公司经营稳定发展 1260

二、发行中介机构 1261

一、发行单位 1261

第二章公司债券的发行 1261

第一节公司债券的发行市场 1261

三、债券投资人 1262

第二节公司债券的发行方式 1262

一、公募发行 1262

二、私募发行 1263

三、直接发行 1263

四、间接发行 1263

第三节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1264

一、发行额 1264

二、债券期限 1265

三、债券偿还方式 1266

四、债券发行利率 1266

五、债券发行价格 1267

六、债券发行费用 1268

第四节公司债券发行的注册、审批制度 1268

一、发行申报注册的内容 1268

二、申报发行债券的程序 1269

三、审批发行债券的机构 1272

一、公司债券转让的必要性 1273

二公司债券上市转让的条件 1273

第三章公司债券的转让 1273

第二节公司债券转让市场的类型及交易方式 1274

一、交易所交易 1274

二、柜台交易 1275

第三节公司债券转让价格的形成 1276

一、影响债券价格变动的因素 1276

三、主要交易方式 1276

二、决定公司债券转让价格形成的要素 1277

三、公司债券转让价格的计算 1278

四、公司债券转让的实际价格 1278

一、公司债券的自营买卖 1279

二、公司债券的代理买卖 1279

第三节公司债券转让的操作 1279

第一节公司债券评级作用和机构 1280

一、评级作用 1280

第四章公司债券的评级 1280

二、评级原则 1281

三、评级机构 1281

第二节公司债券评级内容和等级 1282

一、评级内容 1282

二、评级等级 1283

第三节公司债券评级程序 1284

一、申请评级 1284

二、评议和论证 1284

三、定级 1285

四、级别分布 1285

五、级别调整 1286

第五章公司向境外发行债券 1287

第一节境外发债及其管理 1287

一、境外发债的规定和程序 1287

二、境外发债的申报 1287

三、境外发行的管制 1288

第二节国际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 1288

一、日本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 1288

二、美国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 1293

三、欧洲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 1295

第三节国际资本市场债券发行的管理 1296

一、认真选择发行市场,确定最佳发行时机 1296

三、搞好债券的评级工作 1297

四、掌握定价依据,确定合理的发行条件 1297

二、认真选择合适的干事承购公司 1297

一、兼并 1301

第一节兼并与收购的概念 1301

二、收购 1301

第一章公司兼并与收购的基本问题 1301

第二十六篇公司重整 1301

二、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 1302

三、前向兼并、三角兼并和反三角兼并 1302

第二节兼并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