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概说丛书总序 1
一、传统道德的嬗变及特点 1
二、正确对待传统道德遗产 10
三、重新扬起道德的风帆 16
上编 信伦理道德观念的流变 1
一、信伦理道德观念的萌芽及确立 1
1 信之界说 1
2 信伦理道德观念之发轫 8
3 信伦理道德观念之确立 12
二、信伦理道德与先秦诸子百家 16
1 儒家之信:仁学框架下的信道德观 17
2 道家之信:排斥中的肯定 30
3 法家之信:实用与功利的结合 33
4 墨家之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8
5 杂家之信:博采众长说“贵信” 39
6 史家之信:说人说事说理论 41
7 纵横家之不信:先秦伦理之支流 46
三、秦汉隋唐时期的信伦理道德观念 50
1 神学化的信与世俗化的信:秦汉时期的信道德观念 50
2 放浪不羁及其另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信道德观念 57
3 经邦治国须用信:隋唐时期的信道德观念 65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信伦理道德观念 73
1 乱世之中论信道:五代谭峭谈信 75
2 “诚信合一”之论说:理学家的信道德思想 76
3 “经世致用”与信道:新学及功利学派的信道德观念 82
4 两宋时期的其他文化人论信道德观念 85
5 辐射与接收:金元时期的信道德观念 91
6 复述与突破:明清时期的信道德观念 94
五、近现代的信伦理道德思想 102
1 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史上的最后一幕:湘军首领论信道 102
2 亘古未有之变迁:维新派的信道德观念 106
3 追求永恒:现代哲学家冯友兰论信道德观念 115
中编 信伦理道德事例评析 118
一、诚实之信 118
1 天子无戏言 118
2 孔子不偏听偏信 119
3 小信与大信 120
4 管仲不失信诸侯 120
5 曾子以信教子 121
6 季子赠剑 122
7 晏婴信守婚约不弃老妻 122
8 腹?恪守信约大义灭亲 123
9 魏文侯罢酒会友 124
10 吴起讲信 125
11 商鞅立木树信 125
12 彭越起义 126
13 信士必不乖违 127
14 公沙穆“不图人相欺,乃取贵值” 128
15 梁鸿失火,佣作为偿 129
16 卓恕为人笃信 129
17 唐明皇守信不饮酒 130
18 肖至忠冒雪候友 130
19 一诺值千金 130
20 史家吴兢以信写史 131
21 范仲淹修信史,讲诚信 132
22 司马光诚实守信 133
23 刘庭式不负盲妻 134
24 姚雄不因贫毁约 135
25 赵师道与城共存亡 135
26 “但知据实以言” 136
27 王质克己守信 137
28 晏殊诚实守信 137
29 种世衡以信结羌族 138
30 寇准不愿虚报年龄以欺君 138
31 高绍钦修寺焚僧 138
32 岳飞诚信 139
33 许衡不吃无主梨 139
34 胡大海言而有信 140
35 彭教千里归失钏 140
36 宁可受答,不能妄谀 141
37 吴门贫妇 141
38 赵良璧断案公正讲信义 142
39 葛云飞不负所言 142
40 曾国藩戒烟 143
二、不欺不疑之信 144
1 民无信不立 145
2 鲍叔荐管仲 145
3 以信用人,群臣立功 146
4 齐威王用人不疑 147
5 汉光武帝用人不疑 147
6 孙休不听谗言 148
7 隋文帝倚重高颎 149
8 唐太宗以大信行天下 149
9 武则天信重狄仁杰 153
10 唐宣宗用人不疑 154
11 宋璟诚信待人 154
12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 155
13 宋太祖推心置腹待降王 155
14 忽必烈礼遇亡国之臣 156
15 史丞相用人不疑 157
三、信之遗憾:背信可耻,受骗沮丧 158
1 幽王击鼓戏诸侯 158
2 食言而肥 159
3 失信丧生 159
4 曾国藩受骗和张之洞上当买赝品 160
5 “和氏之璧”的遗憾 161
下编 余论 163
一、浓缩在信伦理道德思想中的文化景观 163
1 信与事、物 163
2 信与人名 168
3 信与地名 169
4 神话传说中的信 170
5 诗歌中的信道德思想 171
6 戏曲中的信道德思想 174
7 小说中的信道德思想 175
8 宗教中的信道德思想 177
9 职业道德中的信观念 178
二、信伦理道德规范的若干特征 181
1 贯穿于早期教育之中的信伦理道德思想 182
2 独具特色的信思维方式 184
3 曲折发展的运动轨迹及其特征 186
4 与世界文明交汇的道德观念 188
后记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