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南京大学学术文库》总序(蒋树声) 1
绪论 1
第一章共同的文化背景及异质话语的同构 1
第二章两岸乡土小说各阶段发展的异同 12
第三章两岸乡土小说概念阈定及其差异 17
第四章地域文化与乡土小说的审美关系 21
第一编 “五四”风云席卷下的乡土情怀 31
第一章时空差异下的共同文化背景 31
第一节大陆乡土小说与“五四”主流话语 32
第二节“五四”话语的回应与台湾本土文化的熏陶 34
第三节台湾乡土小说的初期定位 40
第二章“鲁迅风”与“台湾的鲁迅” 44
第一节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锋芒 45
第二节赖和乡土小说的抗争面影 52
第三节现实主义乡土小说的两岸先驱 57
第三章大陆“乡土小说流派”与台湾乡土小说作家群 63
第一节大陆现代乡土小说创作的旺盛期 64
第二节民族精神共同母题下的台湾乡土小说 72
第三节共同的现实主义情结 82
第四章 乡土文体与文学语言 88
第一节大陆乡土文体的形成 89
第二节 台湾乡土小说文学语言流派与 93
首次乡土文学论争 93
第三节风俗、风情、方言的审美张力与文化局限 98
第一节大陆抗日烽火下的乡土怒吼 105
第一章抗日母题的共同话语 105
及光复初期台湾乡土小说的乡愁意识 105
第二编 四十年代大陆乡土小说的转型与日据后期 105
第二节抗日——台湾乡土的永远主题 108
第三节抗日主题的异同 114
第二章现实主义的发展和现代主义的萌动 120
第一节大陆现实主义乡土小说的转型 120
第二节台湾乡土文学现实主义的继续 126
第三节国统区现代主义的回响 133
第四节台湾乡土小说现代主义的萌动 137
第三章乡土恋情与乡土悲情 142
第一节沈从文的乡土恋情 142
第二节钟理和——杜鹃啼血式的“原乡”悲情 147
第三节两种模式文化内涵的异同 152
第一节东北作家群的悲壮情怀 157
第四章两种乡土下的作家群体 157
第二节台湾乡土作家群的哀婉情调 163
第三节题材纷呈的台湾乡土小说 167
第五章胜利和光复后的欢腾与悲哀 170
第一节大陆内战中的乡土小说 170
第二节台湾光复后苦难生活的写照 177
第三编 五十年代乡土小说: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斥与互融第一章大陆乡土小说的变异 185
第一节入轨——为政治服务的模式 185
第二节牺牲民间话语本性 194
第三节乡土小说的困惑 200
第二章台湾乡土小说的民间性 209
第一节主流话语及其反动 209
第二节领衔的乡土小说家们 218
第三节两岸同期乡土小说之比较 230
第一节台湾乡土长篇小说概述 237
第三章乡土长卷的异同 237
第二节大陆乡土长篇概述 243
第三节钟肇政的乡土鸿篇巨制 253
第四编 六十年代乡土小说:现实的乡土与现代的 263
乡土 263
第一章走入“现实主义”误区的大陆乡土 263
第一节从《创业史》到《艳阳天》:乡土的墓碑 263
第二节政治文化背景的制约 268
第三节无望的挣扎——“中间人物” 274
第二章闯进现代主义怪圈的台湾乡土 283
第一节现代主义的文化土壤 283
第二节“现代主义”中的乡土小说 289
第三节现实主义乡土的复归 302
第一节形式和内容的悖反 309
第三章现实派对乡土的启迪 309
第二节语言的重构 315
第三节小说的进化——现代性的整合 323
第五编 七八十年代两岸乡土小说的崛起 333
第一章大陆乡土小说的沉沦 333
第一节“文革”文化背景 333
第二节“三突出”式的“金光大道” 335
第二章台湾乡土小说的崛起 341
第一节七十年代台湾的社会文化背景 341
第二节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的发生与发展 344
第三节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的主要焦点 349
第四节乡土文学的再次定位 359
第五节论战的意义、影响及存在问题 366
第一节告别现代主义,回归乡土写实 370
第三章台湾乡土小说在理论指导下的实绩 370
第二节作为主流的现实主义创作 375
第三节现代派影响下的多元艺术方法 397
第四节乡土风俗、风情与民族风格 402
第五节乡土小说的价值判断 407
第四章乡土文学旗帜下的作家群 411
第一节陈映真 411
第二节王拓 416
第三节王祯和 421
第四节杨青矗 425
第五章八十年代大陆乡土小说的崛起 429
第一节新时期文化背景 429
第二节各个地域文化乡土小说群落 434
第三节从政治笼罩的包围圈中突围 440
第四节“田园牧歌”与重塑“鲁迅风” 447
第五节乡土小说对现代主义的吸纳 453
第六章大陆乡土小说的实绩 458
第一节“伤痕”的悲哀 458
第二节“寻根”的迷惘 463
第三节“先锋”的激进 468
第四节“写实”的鲜活 476
第五节语言的爆炸和结构的变幻 480
第七章十年时差中的两岸乡土小说 488
第一节文化节拍的错位 488
第二节乡土小说性质的异同 491
第三节新的契合点:新世纪的共同起跑线 496
参考书目 499
后记 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