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新闻采访 1
第一节 素质的提高 1
做客观事实的发现者 1
一句话引出的一篇特写 3
从闲谈中捕捉的新闻典型 3
晨练中捡来的获奖新闻 5
采访中辅之以恰如其分的思想工作 6
勇于为人民伸张正义 7
一片丹心揭丑恶 8
“不向邪恶让寸分”的记者 9
敢讲真话的记者 9
写厕所的学问 10
长征路上补发报道 11
记者的声誉比生命重要 12
坚持优良作风受赞许 12
记者的洞察力是怎样炼就的 13
记者的政策水平救了一个人 13
兼听则明解疑团 14
漏掉有价值的消息是什么原因 15
真知灼见和正义感 16
“求人”反得“线索奖” 17
学识渊博的“记者之花” 18
清廉的记者 18
重人格的记者梁启超、范长江 19
有国格的记者 19
有骨气的记者高洁 20
一身正气的记者林里 21
靠专家报道沈阳新生儿死亡事件 21
经济学者型的女记者 24
拍照要“胸中有人” 25
记者的人格 26
人正笔直写新闻 27
以“诚”换佳篇 27
第二节 材料的积累 28
在资料启示下产生的报道 29
家常话里有素材 29
靠材料积累的启示写成的通讯 30
观察与积累的结合 31
老记者徐铸成妙记笔记 32
长期积累用于一时 32
积累和灵感 32
长期积累的丰厚资料 34
郭超人的采访笔记 35
用采访见闻和资料卡片写出的书 35
采访笔记记录的真实新闻 36
靠勤奋、积累获得成功的记者 37
第三节 采访的准备 37
事先准备使徐铸成获独家新闻 38
田流采访前的思索准备 39
艾泼斯坦采访西藏前的材料准备 39
没有准备的采访漏掉精彩情节 40
精彩的新闻照片源于事先准备 41
斯诺采写《西行漫记》的准备 41
美记者研究被采访者接受采访的特点 42
准备工作使记者与被采访者建立良好关系 42
采访前要有知识准备 43
黄钢采访西藏的特殊准备 44
两小时的采访准备了四个小时 45
因事前看了徐迟照片才获采访机会 46
先拟好提纲后采访周晓兰父母 46
巧设开局采访外国显贵 47
美记者采访曹禺做大量准备工作 47
两次采访工程师的对比 48
用“请教”打破僵局 48
采访前的资料准备感动了被采访者 49
谢晋对比中美记者的采访准备 50
有准备与无准备的两次采访对比 50
华莱士的采访准备 51
精心准备访加利 52
周密准备抢拍新闻照 52
法拉奇战斗式的采访 53
采访名人的技巧 53
第四节 新闻敏感的增强 54
大娘的自言自语给了记者新闻敏感 54
美联社记者在中国的新闻敏感 55
靠新闻敏感聊天中抓独家新闻 56
给幼儿园送饮料引起的新闻警觉 56
对比出的新闻敏感 57
新闻敏感使她突击采访 58
汽车上留心出新闻 58
靠敏感马路上捡来好新闻 59
田流与市委书记散步写出通讯 60
餐桌上得到的新闻线索 60
新闻警觉使消息获国际新闻奖 61
睡觉睡出的好新闻 62
牢骚话里出新闻 62
说者无心,记者写出获奖新闻 63
丰收诉愁引发的一篇好新闻 64
记者靠什么发现张海迪 65
独家新闻源出一句话 66
没有采访任务的成功报道 67
多方寻线索获“兵变”新闻 67
史密斯的预见出新闻 68
在笑声里听来的新闻 68
取消演出背后有新闻 69
八小时以外的新闻敏感 69
闪电般拍出好照片 70
相同乐曲中发现新闻 70
在新闻敏感中发掘新闻价值的吕晓琦 71
一句话里定新闻 71
范敬宜的新闻敏感 72
赖斯顿的新闻嗅觉 73
受一句童言启示的一篇文章 74
无心插柳出佳篇 74
抓活鱼,靠敏感 75
拿簸箕引出活素材 76
从厨子嘴里判断出的新闻 77
送上门的独家新闻 78
一句话得来个好点子 78
深入与敏感是写好新闻的诀窍 80
新闻敏感与考古奇迹 81
眼睛敏锐识“新闻” 82
开启灵感的闸门 83
第五节 采访的心理 83
拒绝采访有原因 84
一同劳动消除隔阂 84
调工启事拉出报道线索 85
贴近被采访者的情感 86
要尊重被采访者的习性 87
“情绪扩散网”中有真货 88
沟通感情才能消除顾虑 89
心理活动要注意 90
关心理解是打开心扉的钥匙 91
开挖真实深刻的心理素材 92
注意自己的心理症结 93
心理沟通铺平路 94
诚意感动大学者 94
让采访对象放松自己 95
以亲近心态采访获得珍贵镜头 96
第六节 执著与勇敢 97
由印刷学徒到新闻记者的马克·吐温 98
轮椅记者写“硝烟” 98
在战火硝烟中采访 99
“其耳目随处警备” 99
陆诒抢着去前线 100
穷乡僻壤有宝藏 101
在海上漂流6天6夜的采访 101
桌子底下进行采访 102
化装职员西北行 103
拍下萨达特遇枪击的场面 104
丘吉尔死里逃生的采访 104
法拉奇,何以受人瞩目 105
到前线采访苏德战争的中国女记者 105
对着枪口按快门的记者 106
辛劳会多活些年 107
为找事实翻垃圾 107
拼命采写的新闻参评普利策奖 108
勇报险情的女记者拉多斯 108
不顾生命危险揭黑社会内幕 109
不怕邪恶的记者 110
用生命谱写篇章的记者 110
充满艰辛与危险的50天采访 111
不畏艰辛受人称道的记者 111
冲破障碍报冤案 112
火海中不惧危险的采访 113
穷追不舍必有果 114
不畏权贵的女记者彭子冈 114
用新闻智斗白崇禧的记者严怪愚 115
为获“独家”抛重金 116
蹲在宴会桌边采访的日本记者 117
不到火山口不死心 117
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记者伊斯麦特 118
屡遭冷遇不灰心 119
不屈不挠的女记者松井耶依 119
耐性很重要 120
丈夫陪伴夜里采访的女记者 121
获机密新闻的布洛威茨 122
记者在战火中接受考验 123
冒险“卧底”7个月 125
用隐语发电稿的记者顾执中 125
磕磕碰碰别在乎 126
“闭门羹”也吃得 126
千里采访获稿多 128
战火中抢新闻的新华社记者 128
风口浪尖见胆识 129
锲而不舍的记者 130
压倒邪恶的记者周晓瑾 130
摄影记者要不怕苦与死 131
爱好与热情使他成了业余名记者 132
以新闻为第一生命 133
用生命录下历史瞬间 133
1854年的随军记者 134
探险式采访 135
现代新闻史上的“哥伦布” 135
敢于揭底的记者 136
第七节 新闻的时效 137
奥运会上抢新闻 137
里根遇刺一分钟内 138
在只有一条海底电线的情况下 138
同步报道是棵“长青树” 139
争分夺秒传消息 139
靠实效 赚大钱 139
及时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140
同一新闻的多角度报道 140
见缝插针式的采访 141
电话抢发“第一块金牌”新闻 142
在海中完成的采访 142
一篇改变巴恩斯一生的新闻报道 143
抢发十三届一中全会公报第一人 144
重现美国最大空中悲剧 145
扮成医生抢新闻 145
《大公报》捡来的独家报道 146
肯尼迪遇刺的新闻时效 147
不失时机进行采访 148
追踪亚运会的新闻记者 149
《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争夺战 150
五分钟的独家采访 150
讲究时效抓新闻 151
第八节 访问的艺术 151
顾行的聊天采访法 152
李尚志的勾推采访法 153
“见缝插针”采访李政道 154
等着了撒切尔摔跟头 155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155
采访中的“对症下药” 156
唠家常其实是采访 156
用细微的目光去挖掘 157
调查研究切中时弊 159
松弛、顺应 160
以柔克刚访拳王 160
他这样采访童第周 161
打开心灵的闸门靠什么 162
利用对方的谦虚 163
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164
在激烈竞争中抢抓独家新闻 164
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观点 165
抓住对方话柄 166
具体,再具体 167
不同对象的因人而问 168
先这样问 169
让对方开口 169
各个侧面都采访到 170
引起对方共鸣 171
穷追不舍是办法 172
选择好“初问” 172
诱发提问很灵 173
“将他一军” 173
“复原”当时情景 174
事后访问用“回忆激励复原法” 175
包抄加迂回 176
回忆加归纳 176
类比·联想·回忆 177
抓住“题外话” 177
一连串提问追细节 178
选择好采访地点 178
这样采访名人 180
怀着强烈的感情采访 180
“话里有话”要揣摩 181
抽上一支烟 182
“老鹰抓鸡”扎下去 182
采访也有机遇 183
融入,调动 184
提倡“过电影” 184
望闻问切识真闻 185
让名人接受采访 185
以小引大采访法 186
入情入理的激将采访法 187
顾雷和许仲英的一次激将采访 187
追踪采访法 188
借用“话头”巧提问 189
追踪采访象棋大师 190
一次笼统提问与具体提问的对比 191
用叙旧法使周谷城产生谈兴 192
李尚志的聊天采访法 192
冷静面对冷遇 193
成功的迂回采访 194
用潜问法采访丁玲 194
采访对象认“本家” 195
喝酒喝对味了 196
找准“关节点” 196
采访中的借问 197
采访中的质问 197
采访中的偏问 198
追问,再追问 199
恰到好处的提问 199
采访中寻找共同点 200
用责任感和激情的采访 200
记者采访时聆听的艺术 201
做一个合格的对话者 202
挖空心思访黄植诚 203
找个别的理由去采访 203
先在思想感情上接近 204
电话采访体育新闻 205
吃小亏占大便宜 205
利用ICQ采访 206
利用电子邮件采访 207
利用互联网采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207
善于抓拍的布列松 208
聊天发现了好线索 208
交心带来的新闻效益 209
从“自我暴露”开始 209
体验感受式的采访 210
第九节 体验的方法 210
体验掏粪的采访 211
体验新闻事实使记者获普利策奖 212
体验大兵生活的记者获普利策奖 213
艾伦死里逃生写现场新闻 213
黄宗英到海拔两千多米高山体验生活 214
体验南极的记者金涛 214
装疯采访精神病院的美国女记者 215
波列伏依在飞机上体验新闻事实 215
日本记者百百信夫在海上体验70天 216
与牧民一起放牧守圈的记者 217
沿着英雄的足迹采访 218
乔扮旅客抓新闻 218
腿勤的好处 219
腿懒的教训 220
夏衍化装采写《包身工》 221
三下引水隧洞获实情 222
攀太白山采访的记者贺俊文 222
体验邮路辛苦的记者 223
第十节 现场的观察 224
报道黑人世界的白人 224
阎吾淮海战场的观察采访 225
毛主席纪念堂的灯和柱知多少? 225
目睹比耳闻更深刻 226
瞄准记者出新闻 226
采访高士其时的观察 227
杰克·伦敦化装深入观察获佳篇 227
亲历百万雄师过大江 228
假扮清洁工进入机场采访 228
记者察言观色见真功 229
只有深入采访才有深度的报道 230
情从真中来,文章自精彩 231
记者:往往靠眼睛记录瞬间 231
亲临现场免失实 232
深入采访《我爱你,中国》诞生的地方 233
亲临现场采访写出感人报道 233
斯诺:细致观察积累资料 234
锐利的采访武器——眼睛 234
化装采访觅内情 235
“全感采访”细腻感人 236
眼睛里的艺术 237
细心观察得细节 237
纪希晨巧妙入敌营采访 238
喜欢第一现场的女记者汤姆斯 239
要善于用眼睛观察 239
深入出佳篇 240
用眼睛写作的人 240
折服采访对象的一次采访 242
第十一节 应变的能力 242
会应变者获奖,不会应变者挨打 243
随机应变的采访 244
灵活取胜采访李健吾 244
顾迈南“还债”写华罗庚 245
金凤不要“规定”的一次成功采访 245
跟踪新线索出佳篇 246
从实际出发写出的稿子 247
顺应实际写稿受表扬 248
会场外的采访 248
改变采访计划写佳篇 249
第二章 新闻写作 250
第一节 真实性的原则 250
在赞许中揭穿骗局 250
范长江订正谬误 251
不能光听人说 252
眼见未必真可靠 253
补充采访核事实 254
“大概”要不得 254
不轻信考代尔·赫尔死了的记者 255
不是2003头猪,而是 256
合众社失实信誉落 256
纽约派人来华核对解疑窦 257
别听一面之词写批评稿 258
“情况属实”也有漏洞 258
有些采访需突然袭击 259
不写也罢 260
厨房、住房有区别 261
到底写不写李月华 261
看账看出个假模范 262
“养猪能手”的猪在哪里? 263
为了一个细节 264
早该打几个问号 265
沙里淘金出新闻 266
第二节 选材与炼题 266
多维角度立体思维 267
灵活与死板 268
胆识与好新闻 268
一张新闻照片的价值 269
把重要的事实写重要 270
选好角度使新闻更有价值 271
老典型也有新意义 272
老题材也有含金量 273
摄影记者应聚焦生活 274
要写出主人公的精神和追求 274
火眼金睛抓本质 275
在一般新闻里提炼重大事件 275
既写“什么事”,又写“为什么” 276
“立体”报道,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276
独到的眼光和独具的勇气 277
小中见大写精神 277
由浅入深提炼主题 278
细致采访、深入挖掘 279
掌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79
第三节 写作的技巧 280
巧设悬念 280
抑是为了扬 281
曲曲直直起波澜 282
善用巧合妙趣生 283
文似观山不喜平 284
若断还连 285
新闻的含蓄 286
反衬的妙用 287
正反相求 288
对比烘托法 289
动静相间呼欲出 290
夸饰为新闻添彩 291
幽默诙谐增情趣 291
对比衬托 292
画龙点睛全文活 293
夹叙夹议写新闻 294
放得开,收得拢 294
曲折迂回味道浓 295
扑朔迷离写奇文 295
注重新闻意境 296
点化之妙 296
蒙太奇式装配法 297
平行式连接法 297
用提问连接上下文 298
靶子法与逆效法 298
用特定的物件连接全文 299
悬念的吸引作用 299
寓讽刺批评于诙谐之中 300
背景材料的穿插镶嵌 300
从生活的角度写出情趣和人物个性 301
联想给新闻插上翅膀 302
片段画面组接 302
浓缩更饱满 303
虚实结合文增色 304
张弛交错写法活 305
用画面说话 306
比喻打破新闻的沉闷 307
引语式新闻说服力强 307
采用对话使层次清晰 308
新闻的独辟蹊径 309
新闻的反仿写作 310
学会“掐尖” 310
注重画面,绘声绘色 311
写活语言文章活 312
抓细节、投真情、感读者 313
新闻越短越难攻 314
以小见大写新闻 315
挖掘有特色的语言 316
写好人物语言 316
以自己的感情牵动读者的感情 317
会议消息也能写得有声有色 318
写通讯要调动感情 319
同样容量,越短越沉 320
用顶天立地细节写就通讯的记者 320
写新闻要简洁扼要 321
第四节 写作与修养 322
博采众长,下笔如神 323
吕兴臣的写作冲动与“好八连”的报道 323
巧妙设计,宣传一绝 324
知识对写新闻的作用 324
抓住真实性格 325
新闻写作要追求“这一个” 326
巧于发现的抗洪报道 327
快速采写“王秀芝” 327
要写清重要的新闻要素 328
事实是记者惟一的发言权 329
写新闻一定要听不同意见 330
从“有感就发”中增长才干 331
写“适销对路”的新闻 331
做两手准备 332
好事不要说过头 332
第五节 写作的艰辛与执著 333
记者的使命和作品的价值 333
马克思恩格斯撰稿讲文德 334
无业青年获普利策新闻奖 334
墨西哥记者的揭“丑”新闻 335
美国记者敢写“内幕新闻” 336
写作也要充分准备 336
戈宝权用资料为写作做准备 337
忘我的境界 337
搜集整理材料的重要性 338
“对真实的过分的爱” 338
深入扎实地了解采访对象 339
苏少泉的成功秘诀:热爱+专注+拼搏 339
背着瘫儿拼搏写佳作 340
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写报道 341
童心使他的新闻保持青春 342
红柳精神的感召力 342
在枪林弹雨中采写巴黎战事报道 343
着魔似地投入写作 343
第三章 新闻编辑 345
第一节 编辑的素质 345
“做厨子不易” 346
编辑的“读破一卷” 346
恪守职业道德的编辑 347
“补白”大王 347
编辑的运筹能力 349
编辑的点评能力 349
编辑的参谋能力 350
编辑的鉴识能力 350
编辑应是多面手 351
高尔基做编辑 351
多一点科学知识就不会受骗 352
在“没有新闻”中发现新闻的编辑 353
总编辑不容忍以权谋私 353
政策水平和分析能力很重要 354
编辑需要新闻敏感和开拓意识 355
编辑也需要追踪思维 356
李普曼的独特见解 356
人格的魅力与办报 357
第二节 编辑的胆识 358
以正办报,以奇竞争 359
当编辑也勇敢的冯英子 359
准确预测赢得读者 360
奇闻逸事上头条 361
《燕京新闻》对沈崇事件的连续报道 363
“新闻冲击波”是捡来的 365
《北京日报》一次连续报道的编辑 367
《解放日报》打开一扇天窗 368
组织开掘的深度报道 370
编辑要看出新闻稿件的价值 371
为了一个精确数字而不惜坐牢 373
第三节 “甘做嫁衣”的精神 373
甘为他人“做嫁衣”的好编辑 374
编辑的心血与作者的成长 375
和作者心连心 376
“老师”和诊病医生 378
报道奥运会的无名英雄——编辑 378
编辑为无名者扬名 379
和作者真心交朋友的编辑 381
编辑的兴奋使稿件主题升华 382
当过记者、通讯员的编辑对稿件更亲切 383
珍惜来稿,沙里淘金 384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编辑 385
第四节 编辑的艺术 385
剪裁组合废变宝 386
删改连缀出新篇 387
稿件的精心选择 387
时稿件的核实 388
小专栏的神奇作用 390
旧新闻翻新,平淡见奇的招数 391
专版鲜活靠百花 391
从“由头”入手 393
旧闻出新有专招 393
给读者以选择余地 394
编辑的两把“尺子” 395
《画戏·话戏》专栏的开辟 396
让“小事”登上“大雅之堂” 396
大幅新闻照片引起的效应 397
《中国工商时报》漫画上头条 398
只言片语,就地升华 399
对一封批评来信的处理 400
以少胜多显真功 402
变废稿为好稿的组合式编辑法 403
编辑使记者稿件高出一筹 404
通讯员、记者、编辑联手捞“活鱼” 405
编辑的提炼和升华 407
最后一块版面是如何处理的 408
奇妙的编排引起的联想 411
范敬宜谈背景意识 411
反面稿件的正面效应 412
题目活泼风趣耐人读 414
标题一声吼,大地抖三抖 414
题目是新闻的亮点 415
数字的活用 416
借名入题 417
酸甜苦辣话编辑 418
编辑的命题能力 419
标题不厌千回改 419
让标题有血有肉有生命 421
水灵灵的标题惹人爱 422
制作标题的苦与乐 424
制作短标题 425
制题,要寻求突破 426
画龙点睛费思量 429
文题的再加工 431
以通俗见长 433
确定主题精编稿 433
第五节 编辑的失误与作风 434
压稿造成的失误 434
炮制假新闻的《申报》 435
编稿不慎使稿件失实 435
两个晚报竞争的闹剧 438
《底特律新闻》抢新闻酿大错 438
《华盛顿邮报》后悔 439
“抢”出来的假新闻 439
在小地方干出大名堂 440
主编扮乞丐 441
编辑记者的眼睛更要善于发现 441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