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语音学概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宗济,林茂灿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040010607
  • 页数:36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实验语音学的过去、现 1

在与未来(吴宗济) 1

1.1实验语音学是一门综合 1

学科 1

目录 1

1.2.1第一期1920年以前 2

1.2.2第二期1920—1940 2

阶段 2

1.2实验语音学发展的几个 2

1.2.3第三期1940——1960 4

1.2.4第四期1960——1980 6

1.2.5第五期1980— 7

1.3今天的语音学 9

1.4我国语音实验研究的概况 10

1.4.1三十年代 10

1.4.2五十年代至今 11

参考文献 12

2.1振动系统 13

2.1.1简谐振动 13

第二章语音的物理基础(杨顺安) 13

2.1.2阻尼振动、强迫振动和共振 15

2.2声波的基本特性 16

2.2.1从振动到声波 16

2.2.2声压的度量 17

2.2.3声能与声强 18

2.2.4倍频程 19

2.3.2吸收 20

2.3.1反射和衍射 20

现象 20

2.3声波传播过程中的一些 20

2.3.3混响 21

2.3.4干涉、拍和驻波 21

2.4声波在管道中的传播 23

2.4.1 电-力-声类比 23

2.4.2声管及其传输线类比 24

2.4.3均匀开管 27

2.5噪声 27

2.5.1湍流噪声/摩擦噪声 27

2.6.1复合音与频谱 28

2.5.2瞬态噪声 28

2.6声音的频谱 28

2.6.2频谱的形成 31

参考文献 32

第三章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 33

(鲍怀翘) 33

3.1声门下系统 33

3.1.1呼吸机理 33

3.1.3发声呼吸 34

3.2喉 34

3.1.2肺活量 34

3.2.1喉的构造 35

3.2.2声带振动学说 38

3.2.3 声门波形的测量参数 40

3.2.4喉肌电特性 41

3.2.5发声类型 43

3.3共鸣腔 44

3.3.1 口腔 44

说 47

3.4语音产生的空气动力学 47

3.3.3鼻腔 47

3.3.2咽腔 47

3.4.1 声道内空气动力学特性 48

3.4.2喉空气动力学特性 50

参考文献 51

第四章语音知觉的心理基础 53

(林茂灿) 53

4.1人的听觉系统 53

4.1.1耳的结构和机能 53

4.1.2听觉和神经 57

4.2听觉的感受性 58

4.2.1绝对感受性 58

4.2.2差别感受性 60

4.3掩蔽效应 62

4.3.1纯音对纯音的掩蔽 63

4.3.2噪声对纯音的掩蔽 64

4.4响度 67

4.4.1响度级(方)和等响度曲 67

线 67

4.4.3复合声的响度 68

4.4.2响度的数量标度 68

4.4.4响度与时长 70

4.5音高 70

4.5.1纯音音高与其频率 70

4.5.2纯音音高与其声强 72

4.5.3复合声的音高 72

参考文献 72

5.1元音的舌位模型 73

5.1.1 Bell-Sweet模型 73

第五章元音(鲍怀翘) 73

5.1.2收紧点模型 74

5.1.3声道面积函数逼近 74

5.2普通话单元音的生理分 77

析 77

5.2.1舌位分析 77

5.2.2下颌开度 80

5.2.3唇形比较 80

5.3元音产生的声学理论 81

5.3.1声源频谱 82

5.3.2声道传递特性 84

计算 85

5.3.3普通话元音声道共鸣频率 85

5.4元音声学分析 87

5.4.1元音共振峰的定义及计算 87

方法 87

5.4.2声学元音图 88

5.4.3声腔与共振峰关系 90

5.4.4汉语普通话及其它语言单 95

元膏的声学特性 95

5.5.2二合元音与三合元音 99

5.5复合元音的声学分析 99

5.5.1复合元音的性质 99

5.5.3介音问题 100

5.6元音的紧/松问题 100

5.6.1紧/松元音对立的语音特征 101

5.6.2中国几种少数民族语言元 102

音紧/松的语音特征 102

5.7鼻化元音 103

5.8卷舌元音 103

5.8.1卷舌元音的生理分析 104

5.8.3卷舌元音生理特征与声学 106

特征之间的关系 106

5.9元音感知 106

5.8.2卷舌元音的声学分析 106

5.9.1元音共振峰的绝对频率和 107

相对频率 107

5.9.2复合元音的感知问题 108

参考文献 109

6.1辅音的特点 112

第六章辅音(吴宗济) 112

6.2辅音的生理分析 113

6.2.1起动作用 114

6.2.2调音作用 114

6.2.3发声作用 115

6.2.4辅音生理实验举例 115

6.3辅音的声学分析 117

6.3.1辅音语图模式 118

6.3.3嗓音起始时间(VOT) 119

6.3.4过渡音征(T) 119

6.3.2辅音的听辨信息 119

6.3.5强频集中区与音轨 120

6.3.6辅音的频率、强度和时长 121

6.3.7辅音的清浊问题 123

6.3.8辅音的送气问题 124

6.4辅音声学特征与生理特 125

征的关系 125

6.4.1辅音的发音方法 126

6.4.2辅音的发音部位 126

6.5.4不送气清塞音 127

和调音部位 127

6.5普通话辅音的声学参量 127

6.5.2送气清塞音 129

6.5.3清擦音 133

6.5.4浊擦音 134

6.5.5清塞擦音 139

6.5.6鼻音 146

6.5.7边音和半元音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七章声调(林茂灿) 153

7 1 普通话声调的声学分析 153

7.1.1 F0曲线 157

7.1.2时长 158

7.1.3字音强度 159

7.1.4四声的声学表现 160

7.2普通话变调的声学分析 161

7.1.3两字组变调 161

7.2.2三字组变调 164

7.3声调的知觉 168

7.3.1声调的听觉辨认依据 168

7.3.2字组里的声调知觉 171

7.3.3语音音高的辨别差阈 173

7.3.4声调的范畴知觉 174

7.3.5声调能力的大脑侧向问题 177

7.4 声调的产生 178

7.4.1普通话四声中的环甲肌和胸骨 179

舌骨肌活动的EMG研究 179

7.4.2吴语镇海话单字调中的VCT 183

和P3的表现 183

7.4.3 VCT和P.在普通话两字组 184

语音F0产生中的作用 184

的影响 185

7.5音段与基频 185

7.5.2元音后面的喉塞音问题 188

7.5.3元音音质对其F0的影响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八章音节和音联(许毅) 193

8.1关于音节的定义 193

8.2普通话音节的一般结构 193

学结构框架 194

8.3.1第1段——无声段 194

8.3普通话音节的声学语音 194

8.3.2第2段——爆破段 195

8.3.3第3段——摩擦和/或嗓音 195

段 195

8.3.4第4段——送气段 196

8.3.5第5段——过渡段 196

8.3.6第6段——起始目标值 196

8.3.7第7段——核心目标值 196

8.4.1 擦音 197

8.4 普通话声母的语音结构 197

8.3.9第9段——鼻尾段 197

8.3.8第8段——收尾目标值或 197

后音渡 197

8.4.2 塞音 198

8.4.3塞擦音 200

8.4.4边音 201

8.4.5 鼻音 202

8.4.6零声母和浊擦音 202

8.5普通话韵母的语音结构 204

8.5.1 单韵母 204

8.5.3 鼻韵母 206

8.5.2 复韵母 206

8.5.4 儿化韵 207

3.6声母与韵母的相互作用 208

8.6.1音征互载 209

8.6.2 声韵母之间的时长补偿 210

8.7音联——语音单元之间 210

的连接和分界 210

8.7.1 闭音联 211

8.7.2音节音联 211

8.7.3节奏音联 214

8.7.4停顿音联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九章轻重音(林茂灿) 221

9.1英语重音的实验研究 221

9.1.1重音的知觉实验 221

9.1.2重音的声学分析 226

9.1.3英语基频F0产生机制问题 227

9.2汉语普通话的轻重音 230

9.2.1普通话轻声的声学关联物 230

A1.2.1波形显示 231

9.2.2不带轻声字组的重音性质 239

9.2.3元音强度、响度和时长 245

参考文献 248

第十章区别特征(吴宗济) 250

10.1 区别特征学说的起源和 250

发展 250

10.2各家的区别特征理论 251

10.2.1 Trubetzkoy的区别性对立 251

理论 251

区别特征系统 252

10.2.2 Jakobson和Halle的 252

10.2.3 Jakobson-Fant-Halle的 255

区别特征系统 255

特征系统 258

10.2.4 Chomsky和Halle的区别 258

10.2.5 Ladefoged的区别特征系 259

统 259

10.3超音段的区别特征 261

10.3.1王士元的声调特征系统 262

10.3.2自主音段音系学 262

10.4汉语普通话的区别特征 264

系统 264

10.4.1偶分概念与多分关系 264

10.4.2普通话的偶分特征和区别 265

特征矩阵 265

10.4.3普通话区别特征的相互关 267

系 267

10.4.4普通话声调特征的音系学 268

表达 268

普通话变调上的应用 270

10.4.5自主音段分析方法在表达 270

参考文献 272

附录一常用的语音实验仪器 274

装置和使用方法(颜景助) 274

A1.1研究语音生理特性的仪 274

器装置和使用方法 274

A1.1.1口形照相 274

A1.1.2腭位照相 274

A1.1.3动态腭位纪录 276

A1.1.4声带的观测 277

A1.1.6 X光照相和X光电影 279

A1.1.5气流、气压和声门下压力 279

的测量 279

A1.1.7 X光微光束系统 280

A1.2研究语音声学特性的方 281

法和仪器 281

A1.2.2声音强度的测量 282

A1.2.3音高显示 285

A1.2.4频谱分析 286

A1.2.5语图仪 300

1.3语音实验仪器的应用 302

参考文献 304

附录二计算机在语音学研究 305

中的应用(杨顺安) 305

A2.1语音信号数字处理的基 305

础知识 305

A2.1.1语音信号的数字化 305

A2.1.2数字滤波器 307

A2.1.3语音产生模型及其参数 309

A2.2语音信号的时域分析 311

A2.2.1预处理 311

A2.2.2语音信号的过零率分析 312

A2.2.3语音信号的幅度测定 313

A2.2.4语音信号的自相关函数 313

A2.3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倒频 316

谱分析 316

A2.3.1离散傅里叶变换和快速傅 316

里叶变换 316

频谱分析 317

A2.3.2利用FFT进行语音信号的 317

A2.3.3倒频谱分析 318

A2.4线性预测技术 319

A2.4.1 LPC技术的基本概念 320

A2.4.2利用LPC技术提取基频 322

A2.4.3利用LPC技术估测共振 322

蜂和谱包络 322

A2.4.4声道截面函数的估测 324

A2.4.5声门波形的估测 325

A2.5.1共振峰合成器的基本原理 326

A2.5语音合成技术及其在语 326

音感知研究中的应用 326

A2.5.2利用合成语音进行语音感 329

知研究 329

A2.6计算机的语音输入和语 331

音输出 331

A2.6.1语音自动识别 331

A2.6.2语音的规则合成 333

参考文献 334

中英名词对照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