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前言 1
序 1
第一部分经络现象 1
第一章导言 1
1.1 人体经络现象的概念 4
1.2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物学内涵 4
1.3 客观表述人体经络现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5
1.4经络科学的目的、范畴与概念 6
1.5经络功能特征 7
1.6建立经络科学的可能性 7
1.7 开展经络科学实验研究需要阐明的问题 7
1.8 经络科学的发展方向 8
第二章人体经络现象的客观性 9
2.1 人体经络现象的提出和理解 9
2.2 对于经络存、废争论焦点的理解 10
3.2 经络科学明证——明仿北宋铜人 14
第三章经络科学明证 14
3.1 中华古代自然理念与实践背景 14
3.3 经络系统是气血通路 28
第四章经络科学概念总论 30
4.1 同一概念 30
4.2 时间概念 30
4.3空间概念 31
4.4死生概念 35
4.5 显隐概念 37
4.6整体概念 39
第五章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物科学审视 42
5.1 人体经络现象的自然科学归属 42
5.2 人体经络现象的形态学疑点 44
5.3 人体经络现象的生理学疑问 45
5.4 人体经络现象的神经生物学难题 46
第六章人体体表电学参数的实验测定 48
6.1 对电学测定条件的估计 48
6.3 四电极方法的可信性 49
6.2 对二电极测定人体被动电学性质的认识 49
第七章低阻经络客观实在性的实验证明 56
7.1 测定人体表面电阻的实验设计 56
7.2群体间皮下电阻测定差异的图示比较 56
7.3个体皮下电阻分布的双侧比较 57
7.4 人体皮下电阻分布的时间稳定性 58
7.5 低电阻点的纵向连线显示 60
7.6 不同人体皮下低阻线的对比 63
7.7低阻经络客观存在 64
7.8穴位的物理学参数 65
第二部分经络现象的实验探索——功能与结构 66
第八章实验研究经络现象的生理学机制 66
8.1 哺乳类动物实验检测针刺效应 66
8.2研究经络现象建立低等动物实验模型的 71
必要性 71
第九章应用生物学模型研究人体经络通路现象 73
9.1 明确研究对象的范畴、问题和策略 73
9.2人体经络通路现象及其特征 73
9.3探索神经生物学实验模型的必要性 74
9.4探索水蛭神经生物学实验模型的可行性 75
第十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型标定机械 77
感觉神经元特性 77
10.1 机械感觉神经系统 77
10.2 标定神经元次级轴突分支对称性 79
10.3 机械感觉神经元轴突在神经索中分布对称 81
10.4单个机械感觉神经元跨体节轴突分布 82
神经元间的机能关系 83
10.5 相同体神经节中不同机械感觉型 83
10.6 相邻体神经节中的机械感觉神经元 84
以电突触连接 84
第十一章中华宽体金线蛭前宝塔神经元(AP)对 86
机械感觉信号的部位分辨功能 86
11.1 前宝塔神经元(AP)的标定 86
11.2 AP神经元轴突分支对称 86
11.3AP神经元功能探索 87
11.4 AP神经元的电学性质标定 88
分辨功能的标定 89
11.5 AP神经元突触对感受野部位 89
11.6 AP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区不同部位的 92
反应振幅比较 92
11.7 AP神经元对单个体环的背、 93
腹区刺激的部位分辨 93
第十二章AP神经元部位分辨功能在水蛭 97
机体中的意义 97
12.1 AP神经元对跨体节传入机械感觉 97
信号的部位分辨 97
12.2水蛭AP神经元对机械刺激 98
信号处理的整体机制 98
12.3 AP细胞是对部位信息进行 101
频率编码的神经元 101
12.4 AP编码神经元在本体节中的意义 102
12.5 AP编码神经元在水蛭全体节神经节 103
链索中的功能意义 103
通路现象的启示 107
12.6 水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对探索人体经络 107
第十三章 中华宽体金线蛭中枢神经细胞间缝隙 111
连接超显微结构研究 111
13.1 神经元末梢间存在缝隙连接 112
13.2 胶质细胞膜内部化 113
13.3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间存在缝隙连接 114
胶质细胞形成环形片层体 117
14.1 标记AP神经元与其邻接的 117
超微结构研究 117
第十四章染料标记AP神经元突触的 117
14.2 染料标记AP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和 120
胶质细胞间缝隙连接 120
14.3 染料双标记伤害性N神经元 120
与AP神经元间的缝隙连接 120
14.4充镧显示缝隙连接 121
14.5 染料标记AP神经元与平滑肌细胞间的连接 123
14.6 中华宽体金线蛭缝隙连接的冷冻断裂观测 124
低阻贯通组构 126
14.7 缝隙连接是动物细胞间普遍存在的 126
第十五章微环境低阻贯通机能表现 131
15.1 蜚蠊外周型机械感觉神经系统 131
15.2 蜚蠊外周机械感受神经元轴突的损伤 135
与修复 135
15.3 水蛭标定中枢神经元培养及突触形成的 136
启示 136
15.4 单个标定神经元的再生与移植 137
神经元化学突触再发生 139
15.5 神经节内植入单个标定 139
15.6 植入神经元间电学突触再发生 140
15.7 水蛭神经元的再生与修复 142
第十六章生物学实验总结 149
第十七章经络构筑与低阻贯通组构的统一 151
第三部分经络科学的发展与前景 154
第十八章从生物学看经络科学的发展 154
18.1 经络科学提出的依据 154
18.4 通过实验论证中医理论的难点所在 155
18.2 经络科学的目的 155
18.3 人体经络-脏腑相关的命题 155
18.5 中华传统医学研究方案评述 157
第十九章经络科学的前景 158
19.1 在人体经络通路机能研究中引进分子生物学技术——经络分子生物学方向的探索 158
19.2 建立数字化经络科学体系—— 160
经络生物信息学的启动 160
第二十章结语 162
20.1 如何评价传统经络学说理论体系的特色 162
20.2如何估计经络科学的前景 163
20.3 如何理解经络研究的突破 165
20.4 如何认识中西医理论的结合点 165
附录一经络科学词解 168
附录二历任北京大学教授论经络 170
附录三 172
附录四 173
文献目录 185
跋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