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会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植物学会编
  • 出 版 社:中国植物学会
  • 出版年份:1983
  • ISBN:
  • 页数:932 页
图书介绍:

学术报告 1

对我国植物学今后发展的几点看法 汤佩松 1

目录 1

大针茅群落光合速率日变化的比较研究 姜恕 盛修武 戚秋慧(64 4

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吴征镒周 俊裴盛基 5

中国的濒危植物及其保护问题 俞德浚 王献溥 15

从生态学谈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蒋有绪 23

中国种子植物分类学的回顾和展望 植物分类专业委员会 30

五十年来的中国蕨类植物学 秦仁昌 40

中国苔藓植物学的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苔藓植物组 44

中国真菌学的回顾与展望 王云章 54

中国植物形态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植物形态学专业委员会 60

中国古植物学的过去、现在和今后发展的我见 徐仁 67

篦子三尖杉中三尖杉酯碱含量在不同节季、部位和年令中变化情况的研究 潘文斗 麦浪天 李毓敬(8 70

中国植物细胞学五十年 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 75

中国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回顾与展望 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专业委员会 89

我国植物生理学五十年 殷宏章夏镇澳 105

中国植物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植物化学分科委员会 112

中国植物引种驯化的过去、现况与未来 盛诚桂 俞德浚 122

论文摘要 130

一、种子植物分类学 130

中国薯蓣科系统分类的研究 丁志遵 秦慧贞 张美珍 凌萍萍 舒璞 130

河南植物志(第二册) 丁宝章 王遂义 131

江西葡萄属植物种类 万文豪 132

纵览国内外植物标本室,试论我国标本的搜藏工作 马炜梁 133

内蒙古茨藻属的分类研究 马毓泉 134

内蒙古眼子菜属形态学与解剖学的分类研究 马毓泉 屠骊珠 刘果厚 曹江营 135

中国木兰属系统及进化的初步探讨 方云亿 郑朝宗 136

中国的银叶杜鹃 方明渊 137

关于几种杨树名称的商榷 方振富 137

云南杜鹃属的分类及其区系特点 方瑞征 闵天禄 139

湖北省眼子菜属的调查与研究 王万贤 孙祥钟 140

中国吊石苣苔属(苫苣苔科)校订 王文采 141

中国竹亚科分类系统的一种设想 王正平 142

我国禾本科植物颖果的基本类型与系统分类 王世金 郭本兆 143

异叶败酱和窄叶败酱的分类和地理分布的关系 王汉津 144

关于东北产“赤松”的研究 王庆礼 144

中国杨树资源的研究 王战 董世林 146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特性 王荷生 武素功 147

试论浙江省森林植物区系 王景祥 148

武汉地区苦草属植物的形态分类、同功酶、染色体的综合研究 王徽勤 149

甘蔗族的分类与演化 刘亮 150

我国禾本科牧草资源的地理分区 刘亮 151

内蒙古羊茅属植物的初步研究 刘书润 152

木兰科分类系统的初步研究 刘玉壶 153

五味子科分类系统的研究 刘玉壶 154

中国东北和内蒙古针茅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刘钟龄 刘书润 155

中国兔唇花属的研究 刘国钧 156

试论植物分类学中的方法问题 刘呜远 157

中国蓟属植物分类研究 石铸 158

孟达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左振常 159

河南竹类植物的调查研究 卢炯林 160

关于紫茎属和摺柄茶属系统的研究 叶创兴 161

微型电子计算机植物标本管理系统 包士英 尹文清 丁志强 赵滇明 162

杜鹃属植物的形态演化和区系形成 闵天禄 方瑞征 163

国产菘蓝与菘青的实验分类学研究 乔传卓 崔熙 164

中国稠李属植物的初步研究 谷粹芝 165

中国温带森林地区与北美之间的植物区系关系 应俊生 166

稻属分类与我国野生稻种的定名问题 汪向明 166

湖南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祁承经 167

东北植物区系的研究 李书心 168

贵州东南主要常绿阔叶林区的森林植物考察 李永康 陈谦海 袁家漠 黄德富 169

木蓼族的研究 李安仁 170

关于中国桦木属植物地理的讨论 李沛琼 171

论亮叶蜡梅和西南蜡梅的分类学关系 李秉滔 172

新疆高等寄生植物——菟丝子 阴知勤 173

中国紫堇属曲花紫堇组的研究 吴征镒 庄璇 173

中国绞股蓝属的研究 吴征镒 陈书坤 174

中药川芎、抚芎、藁本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房淑敏 张海道 175

泰和车前染色体核型分析 房淑敏 张海道 176

桦木科和榛科分类系统位置的探讨 洪涛 176

瑞典南部水毛茛亚属的实验分类研究 洪德元 177

《中国蒿属志》概要 林有润 178

四川蒿属植物 林有润 赵素云 179

多花筋骨草莲座变种的实验分类学研究 杨人俊 180

甘肃苔草属植物的分区、分布特点及其与青海高原苔草植物的关系 杨永昌 181

杜鹃花属高山杜鹃亚组的数量分类研究 杨汉碧 徐克学 182

杨柳科的起源和演化问题 杨昌友 183

新疆阿尔泰山植物区系的研究 杨昌友 184

鹅观草属新分组的探讨 杨锡麟 185

我国荒漠地区棒果芥属植物的研究 杨喜林 186

豆科系统位置初议 杨衔晋 黄普华 186

无心莱属雪灵芝组的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周立华 188

内蒙古西部地区几种柳树的研究 周世权 189

中国露兜树科植物分布的初步考察 周凌云 钟雄义 190

国产毋草属的数值分类 金存礼 杨汉碧 胡加其 朱明远 许自省 190

梣属药用植物的研究 邬家林 谢宗万 191

中国野牡丹科植物的区系分析 陈介 192

从叶表皮细胞结构讨论国产尾稃草属与臂形草属的分合问题 陈守良 金岳杏 193

观察菰属幼苗以论证其系统位置 陈守良 庄体德 194

苦竹亚族的修订 陈守良 盛国英 陈绍云 195

珠江口沿岸及其附近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 陈邦余 李泽贤 196

中国水锦树属的初步研究 陈伟球 197

对《植物名实图考》又47种植物的订正 陈重明 198

本草学在植物分类研究的作用 陈重明 199

湖北泽泻科的分类和分布 陈家宽 孙祥钟 200

湖北矮慈姑居群的初步研究 陈家宽 孙祥钟 王徽勤 201

中国的柳叶莱属分类群处理的原则与方法 陈家瑞 202

柳兰——一个广布种在中国的变异式样 陈家瑞 彼得·霍克 彼得·雷文 203

山西五台山植物区系分析初探 陈绍煜 楼锡祜 张元真 204

四川省植物区系与中药区划的资料 陈善墉 钟明芳 秦松云 205

土黄芪属——中国豆科的一个新纪录的属 陈德昭 韦发南 206

中国八角科植物的初步研究 张本能 207

中国红豆属的整理 张若蕙 208

中国桑属的研究 张秀实 209

海南被子植物区系 张超常 刘兰芳 209

山东禾亚科植物 郑亦津 张德山 210

山东植物志(第一卷) 郑亦津 陈秀梅 陈汉斌 梁玉堂 李健秀 李法曾 211

常绿萱草在我国的新分布及其核型研究 郑师章 何敏 王汉津 211

我国东部植物与日本植物的关系 郑勉 212

福建玉山竹属的研究 郑清芳 黄克福 213

内蒙古乌头属植物分类研究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特点 赵一之 214

华南地区水鳖科植物分类研究 赵佐成 孙祥钟 215

新疆蓼科植物 赵建成 马力 216

四川及其邻近地区柳属次级区分问题的探讨 赵能 216

横断山角蒿属植物研究 赵清盛 217

中国鸢尾属的地理分布 赵毓棠 218

用细胞分类学方法研究鸢尾属分类的初步探讨 赵毓棠 陆静梅 219

?岗植物区系考察报告 梁畴芬 梁健英 刘兰芳 莫新礼 220

广西植物地理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 梁畴芬 陆益新 221

香港竹类研究 贾良智 冯学明 毕培曦 胡秀英 222

广西大瑶山植物区系基本特点 莫新礼 韦发南 贾民府 文和群 223

竹类植物的世界地理分布区划 耿伯介 224

云南壳斗科的分类与分布 徐永椿 任宪威 225

伏地杜鹃属的分类与分布 徐廷志 225

横断山槭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 徐廷志 226

两种蔊莱的比较研究 徐垠 王长根 黄秀兰 227

中国产臭菘属植物的讨论 徐国经 李文亭 吉金祥 228

论物种的客观真实性 徐炳声 金德孙 229

东北百合科植物分类与分布的研究 孙启时 付沛云 230

檫木分属问题的讨论与樟科演化的一个新证据 盛哲 毛玉先 沈卓群 231

台湾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区 黄威廉 232

贵州种子植物种类、分布与经济用途 黄威廉 屠玉麟 杨龙 方嗣昭 李久林 233

中国葶苈属的初步研究 陆莲立 233

中国茶藨子属的初步研究 陆玲娣 234

中国桂樱属植物的分类和分布 陆玲娣 235

云南角胡麻科植物的新资料 陶德定 236

我国川草科植物中一个新分布的属——水苔属 陶德定 237

革苞菊属的再订正 富象乾 238

武汉轮叶黑藻属的细胞分类学初步研究 彭东升 孙祥钟 王徽勤 239

大连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 韩全忠 陈辰 240

萨吾尔山植物区系初步调查 韩兰英 241

中国山桐子属的研究 赖书绅 242

三尖杉属的订正 傅立国 243

中国茴芹属的研究 溥发鼎 244

南五味子属的研究 蓝盛芳 245

裂瓜属的研究 路安民 张志耘 246

茄科天仙子亚族的分类和分布 路安民 张芝玉 247

华夏植物区系系统发育的完整性——兼评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 缪汝槐 248

白芷的核型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 潘泽惠 袁昌齐 249

两种土人参的学名考证及植物形态鉴别 谢宗万 250

关于植物中文名称取名原则的几点意见 谢宗万 251

山茱萸属应予重新确认 薛祥骥 张如松 张志明 徐炳声 252

西安植物志 谢寅堂等 253

二、蕨类植物学 254

耕牛采食的蕨类植物 王培善 254

四川蕨类植物地理特点,兼论“耳蕨——鳞毛蕨类区系” 孔宪需 255

石韦属的一个新分类系统 邢公侠 256

卷柏和其近亲种的研究 张朝芳 257

甘肃药用蕨类植物的初步研究 张耀甲 258

中国、日本蕨类植物区系的地理亲缘 武素功 260

中国复叶耳蕨属分类研究 谢寅堂 261

三、苔藓植物学 263

中国柳叶藓科的研究 白恩忠 263

关于片鳞苔属植物的系统位置 吴鹏程 264

中国光萼苔科的研究 罗健馨 吴鹏程 266

梵净山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 钟本固 267

中国白发藓科的地理分布 李植华 林邦娟 269

长白山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 高谦 曹同 270

似仙鹤藓属的研究(金发藓科) 徐文宣 熊若莉 271

长春地区苔藓植物的初步研究 康学耕 272

云南黑藓植物的初步观察 熊若莉 273

东北地区乳菇属的初步研究 王云 谢支锡 274

四、真菌学 274

吉林省松茸生态的考查报告 王承明 陈可贵 王丽娟 275

吉林省多年生的多孔菌 云宝琛 276

毛柄钉灰包担孢子的电镜扫描研究 刘波 刘茵华 277

吉林省粘菌初步调查研究 刘宗麟 278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锈菌调查初报 刘振钦 279

黑龙江省霜霉菌 刘惕若 白金铠 280

毛霉状网柄菌吞食人参赤腐病菌的研究 白容霖 281

中国筛菌科的分类研究 李玉 282

东北食用、药用和有毒蘑菇 李茹光 王策箴 283

陕西秦岭和巴山地区药用真菌资源的调查研究 李静丽 284

内蒙古自治区特产作物镰刀菌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 阮华芳 刘正坪 刘树清 姜广正 285

黑曲霉群分类的研究 齐祖同 孔华忠 孙曾美 286

中国腐霉属研究 余永年 287

北京地区水霉科在不同污染水体中的分布和数量变化 余永年 梁枝荣 288

中国疫霉属分类研究初报 庄文颖 289

我国首次报道的几个轮枝菌近似属 陈吉棣 290

寄生双孢蘑菇的轮枝菌新种 陈吉棣 刘建国 291

白蚁菌圃上微生物的研究 陈宛如 杨焕明 宋跃 292

中国东北地区地卷科地衣的研究 陈锡龄 赵从福 高德恩 294

神农架苔藓植物区系的初步观察 吴鹏程 玛夏·克洛斯贝 罗勃脱·盖尔 295

江西漆树上的一种顶死病菌初报 吴治身 295

南京钟山石生地衣 吴继农 项汀 296

中国疫霉属异宗配合种的交配型 何汉兴 余永年 庄文颖 梁枝荣 298

贵州高等真菌调查 何绍昌 299

中国红菇科研究初报 应建浙 300

免疫萤光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用于镰孢菌鉴定的研究 周与良 刑来君 王玉香 陈月华 301

白粉菌科白粉菌目的分属特征及其各属的确认 郑儒永 302

云南雪茶初报 钱澄宇 邓新晏 303

水霉科真菌游动孢子在浅湖中的一些活动现象 梁枝荣 304

江苏省霜霉菌志(一) 殷恭毅 杨志胜 305

真菌和氮素在食物链中与胃癌病因关系的探讨 孙鹤令 吴铁玲 洪和俊 王克强 彭金桂 306

福建省一种优秀的野生食用菌的鉴定和人工栽培 黄年来 郭美荣 307

林木病原镰孢菌的研究 张素轩 曹越 308

独龙江高等真菌考察初报 藏穆 309

云芝的研究 赵大明 310

准噶尔盆地沙漠中的大型真菌 赵震字 311

中国灵芝科分类研究Ⅲ 赵继鼎 徐连旺 张小青 312

栓菌属和它的亲缘属属界划分的研究 赵继鼎 徐连旺 张小青 313

光对香菇形态建成的影响 薛知文 314

河南太行山区大型真菌资源 薛金鼎 315

五、藻类植物学 316

浮氏鱼腥藻细胞结构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王模善 梁家骥 316

泡状空盘藻超微结构研究Ⅰ.营养细胞 王模善 宿文疃 王晓明 梁家骥 317

吉林省色球藻科 王策箴 317

大明湖水生生物评价——大明湖是一个“强度富养化的绿藻—硅藻—隐藻型…湖泊” 王冠勇 王长生 318

大连沿海绿藻类的新纪录 王树渤 319

湖北省的转板藻 刘涟 320

中国蓝藻的研究Ⅳ.念珠藻属内一新种——江生念珠藻的发现与培养试验 朱浩然 曾昭琪 321

中国的盘星藻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意义 朱浩然 曾昭琪 322

西安地区的色球藻科(蓝藻门)调查 李启敏 高淑贞 杨菁 肖亚萍 323

海龙水库浮游植物的初步调查 张桂植 云宝琛 魏居亮 李振英 323

北京密云水库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周云龙 324

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螺旋藻的生长速率及蛋白质含量 陈曦尊 325

内蒙古双星藻科资料 凌元洁 326

硝酸稀土对水生藻类毒性的初步观察 胡泗才 张晓敏 邱奕 327

华山地区硅藻调查 高淑贞 李启敏 苏宏新 董永久 328

高原温泉藻类与细菌的研究Ⅰ、青海大柴旦北山温泉藻与细菌的研究 郑英敏 329

鹿角菜生殖窝的观察 宿文疃 梁家骥 330

辐球藻在云南省的新发现 钱澄字 许继宏 331

绿裸藻胞囊生殖的初步研究 鲁玉瓦 332

北戴河海藻研究 鲁玉瓦 刘德仪 333

我国的固氮蓝藻研究和展望 黎尚豪 334

六、植物形态学 335

十字花科栽培植物苗端结构及其发育的研究(Ⅲ)萝卜苗端结构及其发育的研究 丁卫建 335

甘薯不同品种块根形成过程的解剖研究 王心钗 刘炳勋 季敏 336

栓皮栎生长发育与采剥的关系 王文湘 米泰岩 337

山楂快速繁殖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最佳浓度配比的研究 王玉英 王伏雄 高新一 338

杜仲的胚胎学研究Ⅰ.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王景林 刘捷平 339

洋葱双受精过程的观察 王耀芝 胡晓慈 愈红云 吴颖如 340

蚕豆胚珠发育过程中淀粉动态的观察 王耀芝 宫葵 341

芒果果皮组织比较与裂果的关系 左辞秋 342

杏雄配子体的发育 石荫坪 王强生 张宝林 雷世俊 343

节节麦与普通小麦的试管受精 叶树茂 齐兰兰 杨秀梅 344

双子叶植物幼苗类型的初步探讨 叶能干 345

云南山茶雌雄配子体的发育 刘成运 张香兰 346

甜樱桃的受精和胚胎发生 刘淑琼 钱南芬 347

羽叶点地梅的解剖学研究 冯赤华 348

豌豆组织培养中的器官发生及影响分化频率的几种因素 白守信 梁红卫 349

洋兰胚培养中植株再生和原球茎的形态发生 包慈华 倪德祥 张丕方 王凯基 350

春小麦受精过程及其各阶段相应时间的研究 申家垣 王谱 李慧蓉 殷华 351

白头翁的受精过程及组织化学研究 母锡金 王伏雄 352

独叶草受精过程的研究 母锡金 353

胡萝卜与野生稻的花药培养 蔡得田 周嫦 354

枇杷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异常器官的分化 庄馥萃 潘维雄 吴金珠 355

花生大小孢子发生的研究 许方 姚宜轩 356

梨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形成 许方 辛洪婵 石志亮 357

小麦花粉无性系的建立及其胚状体的发生 吕耀奎 陈天柱 358

激素与温度对水稻花药培养的影响 过全生 王镇圭 巢建福 359

完整的小麦胚囊的分离与观察 向定蜀 龚伦瑜 林招玉 360

八倍体小黑麦胚囊发育的研究 华振基 王俊 张云桦 361

植物嫁接愈合过程中愈伤组织维管组织团的形成和砧、穗双方维管组织的连接 朱必才 吴小肮 362

栝楼胚囊发育的观察 朱明华 刘东华 363

人参组织培养中的器官分化 朱蔚华 李新兰 364

猕猴桃幼叶离体培养的细胞组织学研究 匡安秀 利容千 365

番薯胚胎学研究 麦鹤云 366

陕西中药细辛原植物营养器宫的比较解剖研究 李广民 张淑贤 367

小叶杨与美杨种间杂交的胚胎发育及其胚珠离体培养 李文钿 王瑞玲 朱湘渝 368

玉米根尖初生分生组织的初步研究 李孔民 369

菟丝子“双重寄生”的形态和解剖的研究 李杨汉 370

金花茶的解剖 李坤季 杨貌仙 由 连 370

当归苗端的分化与早期抽苔关系的研究 李明世 郝玉蓉 371

北乌头的种子和幼苗的解剖学研究 李荣敖 杜美霞 李正理 372

金冠苹果的生殖过程及其物候期的初步研究 杜怡斌 李丽云 申瑞田 黄辉群 高瑞岩 兰忠 孙立元 孙安娜 吴尔生 云其芳 373

康乃馨茎尖培养工厂化生产种苗和去病毒的细胞组织学检定 张丕方 倪德祥 王凯基 包慈华 374

慈茹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 张四美 陈维培 375

四季海棠成熟胚珠的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的初步观察 张述组 376

新除草剂胺草膦对植物叶片组织的影响 张宗淦 377

半夏类药材中的蛋白质颗粒 张定媛 付桂芳 378

油松茎初生结构中树脂道的发育 张泓 胡正海 379

白皮松次生韧皮部的解剖学观察 张振珏 高信曾 380

中国木蓝科“拟木连属”、假含笑属和近缘属的木材解剖研究 张哲僧 381

从十种罗布泊地区的植物解剖看植物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杨戈 王常贵 382

长药隔重楼花的发育研究 杨兴华 383

云南松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形态的研究 杨貌仙 李坤季 徐正尧 杨彩云 马雁 384

枸桔果皮内分泌囊形成过程的研究 杨菁 胡正海 385

激素等因素对甘薯块根外植体形态发生影响的研究 杨燕平 386

多倍体小麦籽粒中胚乳细胞、淀粉粒的细胞学观察 吴小肮 范海平 曹能 387

栀子结果习性观察 吴祖发 姚宗凡 388

长白松木材解剖及其分类问题 谷安根 389

十字花科栽培植物苗端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Ⅱ)甘兰苗端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 陈永喆 389

夜合的研究 陈宝梁 390

中国安息香科植物叶片脉序的研究 陈泽濂 喻诚鸿 李雄英 391

白皮松后期胚胎发育的研究 陈祖铿 王伏雄 392

穗花杉早期胚胎发育及其淀粉动态 陈祖铿 王伏雄 393

中国水仙叶表皮构造和气孔器的发育 陈振端 394

栟柑果实贮藏过程中细胞结构变化的研究 陈锦达 刘淑娴 395

甘蔗雌雄蕊的解剖 陈贵珍 罗迪光 周百嘉 396

针叶哈克木营养叶的形态学研究初报 陆时万 庄慕长 397

中国紫珠属16种植物叶的扫描电镜观察与鉴别 宓鹤鸣 张其鸿 苏中武 李承祜 398

关于莳萝属、胀果芹属与前胡属系统位置的讨论 单人骅 余孟兰 舒璞 吴竹君 399

菠萝的大、小孢子和胚囊的发育 郑玉梅 王世旄 400

刺五加叶及其类似品的形态和解剖的鉴别研究 郑汉臣 赵玉峰 傅克治 哈永年 401

中国紫苏属植物的综合研究(Ⅰ)不同地区产紫苏属植物及其种子的形态变异和生物学特性比较 郑汉臣 于占洋 李红方 402

胜利油莱胚乳发育的一些资料 郑学经 403

漆树树皮内乳汁道堵塞的研究 罗道文 徐友源 404

贵州漆树农家品种树皮的解剖研究 罗道文 徐友源 王道植 405

蚕豆植株发育形态的研究2.花原基的发生和花芽的形态建成 金芝兰 406

蚕豆植株发育形态的研究1.茎端分生组织的活动和腋芽的发育 金芝兰 407

广西几个甘蔗品种叶片的解剖结构 周百嘉 罗迪光 陈贵珍 408

天麻营养型的演化 周铉 409

水稻未传粉子房培养及其胚胎学与细胞遗传学研究 周嫦 杨弘远 田惠桥 刘中来 阎华 蔡晟 410

胚囊酶法分离的若干探索 周嫦 杨弘远 411

绵毛马兜铃生药学的初步研究 周翰儒 耿月娥 412

水仙花快速繁殖的研究 郭仲琛 413

榛苗端的解剖结构 郭肇妍 413

从烟草不育系未传粉子房诱导出单倍体植株 祝仲纯 吴海珊 安庆坤 414

苎麻花的形态结构和根的解剖 胡久清 415

独叶草形态学研究Ⅳ.花的形态和解剖 胡正海 田兰馨 416

三尖杉属植物叶片及其角质层结构的比较解剖观察 胡玉熹 417

松属针叶角质层内表面结构的SEM研究 胡玉熹 418

灯笼椒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的途径 胡适宜 419

长瓣短柱茶(闽鄂山茶)胚囊形成和发育的初步观察 胡师英 林素兰 420

黄花莱组织培养的研究 胡继金 范鸿芝 周朴华 420

向日葵根和茎过渡区的研究初报 侯家骙 421

扁茎黄芪荚果的形态发育和组织分化的研究 侯景贞 胡正海 422

我国西藏流石滩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姚壁君 胡玉熹 王金亭 423

买麻藤茎的异常次生生长 高信曾 陈耀堂 邓岳芬 424

小叶买麻藤根的异常次生生长 高信曾 陈耀堂 邓岳芬 425

大葱花粉和胚囊的发育及其相互关系 席湘媛 崔德才 426

甘肃河西走廊几种典型盐地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贾恢先 赵曼容 慕勤国 强科斌 427

枇杷胚胎发育的研究 梁天干 郑伸坤 427

天麻胚胎学研究 梁汉兴 428

花生初期花果针的解剖观察 秦月秋 陶世荣 429

罗汉果叶组织培养中的器官发生 桂耀林 顾淑荣 徐廷玉 430

理化因子对花粉植株诱导频率和花药中物质动态的影响 顾淑荣 桂耀林 徐廷玉 431

烟草根段离体培养下形态发生的研究 顾淑荣 桂耀林 徐廷玉 432

花培春小麦新品系“单120”的育成 敖良德 王明鑫郭彩月 曹尔昌 朱文祥 陈焕玉 顾信媛 433

水稻胚性细胞团的诱导及植株分化的研究 凌定厚 陈婉瑛 陈梅芳 马镇荣 434

砂仁雌配子体发育与受精过程的观察 钱南芬 张振珏 435

无籽柚的胚胎学观察 钱南芬 436

玉米花粉生长发育过程的观察 徐庆玉 梁道荣 437

臭梧桐和臭茉莉的比较解剖 徐垠 李育辉 徐小异 438

肿节风的组织学研究 徐志杰 439

慈菇胚和胚乳发育的初步研究 徐祥生 施国新 440

高梁颖果发育的解剖结构 徐爱菊 441

裸燕麦胚胎发育的的初步研究 屠骊珠 刘端 孙桂贞 442

黄连花芽分化的初步观察 黄正方 杨美全 陈大尧 彭光富 刘茂禄 黎道奎 443

莲的多倍体育种 黄国振 杜冰群 柯善强 徐立铭 刘惠荣 444

丹参根生长发育的研究 黄建成 444

甘兰型油菜花芽分化中细胞组织学的观察 常桂菊 张运莲 445

杜仲再生新皮的不正常发育 崔克明 李正理 446

人参种子、果实和幼苗的形态解剖观察 盛国志 447

红松卵子发生和受精作用的细胞学研究 童本群 448

杉木×柳杉杂种胚发育的观察 蒋恕 叶建国 449

毛白杨胚胎学观察Ⅱ.胚珠的构造、受精作用及胚的发育 董源 450

油菜叶柄植株再生的研究 韩善华 郑国锠 451

光照强度对春砂仁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韩德聪 452

油菜胚胎发育的观察 傅文吾 453

油菜组织培养中形态发生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程井辰 周吉源 454

细叶满江红大孢子果的扫描电镜观察 程景福 徐声修 455

髯花杜鹃组中九个种叶背鳞片显微形态的初步观察 熊子仙 456

几种豆科植物根尖维管组织分化前组织的初步研究 綦秀蕙 胡志衡 457

巴西橡胶15个无性系乳管的分析 赵修谦 458

漆树茎初生结构中乳汁道的形成过程 赵桂仿 胡正海 459

杨树无性系Ⅰ-69,Ⅰ-72,Ⅰ-214雌配子体形成的比较解剖观察 樊汝汶 时明月 孟永庆 460

从小黑麦未授粉的幼嫩子房培养出小植株 潘景丽 王普选 范晖 高茹兰 461

七、古植物学和孢粉学 462

昆栏树属、水青树属和领春木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王伏雄 钱南芬 张玉龙 462

我国古潜山原油微古植物与油源研究 王开发 张玉兰 蒋辉 殷沫 463

中国白花丹科花粉形态研究 王萍莉 张金谈 464

桃金娘科肖蒲桃、蒲桃,水翁及番樱桃四个属花粉形态的初步研究 韦仲新 465

中国梧桐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Ⅱ.滇桐属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龙活 何丽卿 徐祥浩 466

叶下珠属花粉类型在属内的变异 龙活 喻成鸿 467

论Pfilophyllum—Coniopteris植物群在川、湘、鄂的分布及其意义 冯少南 胡雨帆 468

漆树各类器官的形态解剖研究2.漆树花粉形态研究初报 冯志坚 顾筱璞 469

我国旋花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 刘炳仑 470

徐州地区晚震旦纪微体化石藻类的发现及其地层的意义 刘雪娴 刘志礼 徐学思 张仑 471

古植物学在解释中国植物地理上的潜力 李锡文 孙湘君Donald Walker 472

南京孔山下二叠统栖霞组的化石钙藻 朱浩然 唐乐同 473

湖北、安徽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及其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讨论 杜乃秋 孔昭宸 474

木兰科叶脉的初步研究 陈明洪 王志敏 475

四川晚三叠世箐河植物群 陈晔 段淑英 张玉成 476

我国睡莲科花粉的研究 张玉龙 477

我国椴树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张玉龙 陈彦生 478

银杉花粉形态及其分类位置研究 张金谈 479

中国棕榈科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探讨 张金谈 刘炳仑 480

葡萄属野生及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研究 张金谈 王萍莉 481

论中国西部地区二叠纪植物区系 胡雨帆 481

锦西晚二叠世晚期几种罕见的蕨类生殖羽片及其意义 胡雨帆 朱家楠 482

再论北京西山红庙岭组之地质时代 胡雨帆 肖宗正 483

云南宁蒗地区晚三叠世植物群 段淑英 陈晔 陈明洪 484

我国西藏及横断山区的第三纪植物区系及古气候古环境 陶君容 484

我国白头翁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席以珍 485

中国芍药属的花粉形态及其超微结构的研究 席以珍 486

白刺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 席以珍 孙孟蓉 487

浙江肖山发现的鳞木化石 唐国起 张鸾笙 488

安息香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梁元徽 喻诚鸿 李桦 489

白垩纪以来中国植物演替和环境变迁 郭双兴 490

中国曼陀罗属的实验研究Ⅰ.花粉形态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下的观察 彭广芳 周曙明 张素芹 赵东坡 张玉龙 路安民 491

中国芸苔属植物花粉形态观察 蓝永珍 492

华北燕辽地区侏罗纪被子植物先驱与被子植物的起源 潘广 493

八、植物细胞学 494

人参悬浮培养细胞的研究Ⅲ.悬浮培养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丁葆祖 柏淑华 吴逸 杨静仪 494

黄精属几个种的核型研究 方永鑫 杨斌生 欧善华 495

杉木、德昌杉木及其变种米德杉木的染色体组型比较 方永鑫 杨建中 胡见曙 496

发菜的光学及亚显微结构观察 王勋陵 顾龙云 497

小麦幼穗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王高碧 陈克明 任家惠 498

转录抑制剂对几种禾谷类植物花粉诱导的作用 王敬驹 499

小麦成熟雌配子体和受精作用超微结构观察 尤瑞麟 W.A.詹生 500

大麦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的观察 毛节锜 徐绍英 丁守仁 501

小麦中附加的天兰冰草染色体异同的鉴别 牛维和 502

野芒果与栽培芒果的核型比较研究 安祝平 李秀兰 佟德耀 程志英 郭铭 503

野生、栽培和中间类型的大豆中2S、7S和11S球蛋白含量的比较 刘红军 林忠平 雷勃钧 尹光初 504

云南油杉受精过程中新细胞质和蛋白泡的染色观察 刘成运 张香兰 505

向日葵染色体的组型研究 刘惠荣 曾子申 利容千 506

芥兰下胚轴外植体离体培养下器官发生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许霖庆 507

薏苡、川谷染色体组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 朴铁夫 508

满江红和满江红鱼腥藻间共生关系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孙敬三 朱至清 许维伦 李守全 509

烟草叶片外植体脱分化细胞中的蛋白体 朱至清 孙敬三 李守全 朱颖民 510

小麦和大麦绒毡层细胞中复合溶酶体的超微结构 朱澂 胡适宜 510

中国鹅掌楸核型 宋文芹 佟德耀 顾志建 511

植物嫁接愈合过程中砧、穗双方髓及皮层薄壁组织细胞生理去分化的细胞学观察 宋克明 吴小航 512

山茶属的细胞学研究Ⅱ.金花茶染色体核型分析 宋文芹 刘玉欣 夏丽芳 顾志建 512

r射线对玉米不同倍性胚性细胞无性系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冷观悌 曹孜义 李正军 韩卫江 513

我国几个单种属植物的染色体观察 李林初 514

葱成熟花粉在人工培养发育过程中营养核与生殖细胞的“贴合”现象 李泽涵 肖智洲 515

小冰麦二体异附加系后代稳定性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李喜文 何孟元 郝水 516

氟化氢污染对树木叶片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杜亲亲 邓兆活 517

庐山野生植物染色体研究Ⅰ.金兰染色体的组型分析 杨涤清 朱燮桴 518

兰科植物染色体的观察技术 杨涤清 朱燮桴 518

蚕豆幼苗表皮细胞核的动态研究 杨貌仙 李坤季 许惠玲 519

小麦小孢子发生和花粉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陆文梁 520

离体培养中胡萝卜细胞脱分化状态下无丝分裂的活体连续观察 陆文梁 521

香榧的性染色体 陈可咏 522

白皮松和杉木染色体的Giemsa分带研究 陈可咏 522

太谷核不育小麦花药组织和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研究 陈朱希昭 陈耀堂 高信曾 523

农杆菌诱导的大叶落地生根冠瘿瘤形成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陈劲春 林忠平 524

甜菊叶片细胞内微体的超微结构 陈睦传 洪维廉 陈绍潘 汪德耀 525

中国原产果树的细胞学研究Ⅰ.中国梨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陈瑞阳 宋文芹 李秀兰 蒲富慎 黄礼森 526

中国原产果树的细胞学研究Ⅱ.中国苹果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陈瑞阳 宋文芹 李秀兰 蒲富慎 刘杆中 527

中国野生大豆类型及其细胞学研究 陈瑞阳 宋文芹 李秀兰 郑惠玉 陈化东 529

养麦染色体组型 陈瑞阳 吴秋琴 530

山茶属的细胞学研究Ⅰ.茶树栽培种及云南巴达野生茶树核型分析 陈瑞阳 李秀兰 刘玉欣 佟德耀 张芳赐 黄毅 李光涛 531

植物嫁接愈合过程中砧、穗双方完整髓和皮层薄壁组织细胞的无丝分裂 吴小航 宋克明 532

香榧雄球果的发育及花粉超微结构的研究 余象煜 李平 林亚康 李小平 顾建英 汤仲壎 53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Ⅶ.三分三愈伤组织及其悬浮培养细胞的冰冻贮藏 郑光植 何静波 王世林 534

用免疫萤光法显示鲁特格斯蕃茄原生质体及其离体质膜中含微管蛋白的结构 林忠平 赵玉锦 崔庆玲 535

小麦衰退珠心中解体原生质向胚囊的迁移及其对增?反足细胞的哺育 张伟成 严文梅 娄成后 536

野生一粒小麦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张作荣 537

青藏高原与中东地区二棱野生大麦的染色体组型和带型的比较研究 周泽其 邵启全 537

观察胞间连丝的新实验材料——珊瑚樱 周翰儒 538

大豆精子发生和受精作用的研究 罗希明 何孟 元郝水 539

甜菊叶片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洪维廉 陈睦传 陈绍潘 汪德耀 540

羊草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段晓刚 樊金玲 541

洋兰原球茎培养中细胞分裂方式的初步研究 倪德祥 张丕方 包慈华 王凯基 542

烟草——大豆融合产物的亚显微结构和同工酶分析Ⅰ.异核体和同工酶分析 钱迎倩 L.C.福克 P.J.雷妮 L.R.韦特 543

燕麦萌发时盾片细胞的变化过程的观察 徐是雄 544

拟斯卑尔脱山羊草染色体Giemsa N带和C带 姚珍 545

山绿豆属三种热带牧草根瘤中的类菌体的超微结构 黄文芳 莫熙穆 546

正常和不育小麦花粉细胞DNA含量的研究 黄纯农 赵章杏 王永昌 546

KMS—1诱导小麦雄性不育的研究 黄纯农 赵章杏 俞志隆 547

中国人参染体核型及Giemsa染色的究研 崔秋华 548

水稻雄核发育途径及游离花粉粒培养的活体显微电镜观察 渠荣达 陈英 549

中国芸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蓝永珍 550

致瘤农杆菌的T-DNA在龙葵植株上的转化 蒋兴邨 邵启全 551

小麦穗轴中ATP中酶活性及物质运输通道的定位与分布及其与小穗发育的关系 简令成 孙龙华 孙德兰 552

小麦抗寒煅炼过程中液泡的适应性变化 简令成 孙龙华 孙德兰 553

曼陀罗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再生成植株 蔡起贵 姜荣锡 554

人参愈伤组织的起源 管和 李人圭 周仲飞 吕美芳 黎若熹 何卫华 555

甘蔗原生质体的分离、培养与愈伤组织的形成 颜秋生 556

九、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 557

中国滩羊区植物资源其及综合利用 于兆英 徐养鹏 徐光远 557

中国省藤属植物的初步研究 卫兆芬 559

江西省吉泰盆地的草丛植被及其利用方向 孔德珍 杨宝珍 560

辽宁红透山铜矿铜异常区的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铜含量特征 孔令韶 王美林 缪有贵 胡肄慧 孔繁志 561

杭州滨湖丘陵低山森林植被性质探讨 王日玮 563

生态位定义及生态位重迭计测的改进公式 王刚 565

广西酸性土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学特点及其合理利用的方向 王献溥 胡舜士 567

月亮泡水库的水生维管束植物 云宝琛 王庆有 李凤林 568

植物对铅、镉、铜、锌吸收、迁移、富集作用的研究……………………………近三十年北京树木物候研究 任宪威 刘秀珍 李珍 584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植被 杨衔晋 黄普华 卓丽环 585

放牧对羊草草原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 杨靖春 刘义 郭玲 587

江苏云台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资源植物 杨志斌 宗世贤 黄致远 588

羊草、贝加尔针茅和无芒雀麦水分生态的初步研究 杨宗贵 杜占池 589

液冷同化室的结构及其降温效果 杜占池 杨宗贵 590

甘青地区山地草场啮齿动物引起的植被恢复演替的观察研究Ⅰ.喜马拉雅旱獭挖洞活动抛出物上的植被演替 陈庆诚 592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植被的比较研究 王仁卿 594

甘青地区山地草场啮齿动物引的起植被恢复演替的察研究Ⅱ.原鼢鼠挖洞活动抛出物上的植被演替Ⅲ.达乌里蹄兔挖洞活动抛出物上的植被演替………甘青地区山地草场植被放牧演替的观察研究Ⅰ.山地真草原的放牧消退演替Ⅲ.山地草甸化草原的放牧消退演替 陈庆诚 596

甘青地区山地草场植被放牧演替的观察研究Ⅲ.山地草甸的放牧消退演替 陈庆诚 597

合肥地区大气污染对桑树叶片结构的影响 陈长庚 陈荣光 598

北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元素化学特征,Ⅰ.北京地区主要农作物化学元素含量水平及其分组 陈佐忠 黄德华 张鸿芳 599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植物化学元素含量水平及其分组 陈佐忠 黄德华 张鸿芳 600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不同类型草原雨季施肥的生态效应 陈佐忠 盛修武 杨宗贵 黄德华 601

镜泊湖水生植被研究 陈耀东 602

山西草山植被类型及其生产力动态的定位研究初报 陈安仁 马明荣 张佐 张必理 603

水分和氮素对羊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杜占池 杨宗贵 604

羊草的净光合速率与光照、温度以及综合生态因子的关系 杜占池 杨宗贵 605

大气污染对苏州园林植物的影响 汪嘉熙 唐过虞 陈树元 卞泳梅 潘如圭 钱大复 606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木果石栎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邱学忠 谢寿昌 荆桂芬 607

广东热带沿海侵蚀地的植被重建 余作岳 608

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建群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 余作岳 邓瑞文 曾友特 张隆芳 陈天杏 黄国雄 610

河北栾城冬小麦根系活动的观察 吴家燕 611

水生维管束植物对水体铅污染的反应、抗性和净化作用 吴玉树 王焕校 鲍奕佳 612

凤眼莲对钢铁厂焦化废水的净化效应及其某些生理指标的测定 吴玉树 鲍奕佳 杜近义 戴莲娜 613

库鲁斯台草原的优良牧草 克里木 615

湖南植被分布的地带法 祁承经 616

植被地理几个问题 张宏达 617

香港大帽山北坡的自然植被 张宏达 王伯荪 胡玉佳 缪汝槐 毕培曦 钟?兴 619

中国东北的植被 周以良 620

关于大兴安岭山地的地带性植被及其开发的几点意见 周瑞昌 杨志兴 622

宁夏盐池县苦豆子资源量调查 周立华 62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科学管理初析 周兴民 624

六种污染物质对水稻蒸腾作用的影响 林舜华 黄银晓 陈章龙 韩荣庄 姚依群 626

香荚兰的生长发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林进能 627

灌溉条件下芨芨草群落蒸腾强度及耗水量的研究 郎百宁 车敦江 韩志林 陆家宝 628

中国沼泽类型的分布与分区 郎惠卿 金树仁 629

辽宁省主要城市的抗污染水生植物考察报告 郎业广 杨俊明 刘忠阳 630

兴隆山暗针叶林群落的空间格局和种群分布及其利用光能的对策 罗耀华 陈庆诚 张鹏云 631

云南热带森林植被及其保护 金振洲 632

上海市崇明岛的植被和植物资源 欧善华 杨斌生 方永鑫 钱明 633

从植物生态学观点论如何理解海南岛的自然优势发展热作 侯学煜 634

如何从植物生态学观点理解自然优势发展贵州大农业 侯学煜 636

从植物生态学观点论如何理解湖南省的自然优势发展大农业 侯学煜 孙世洲 637

从生态学观点论如何发挥宁夏自治自区黄灌区的自然优势 侯学煜 638

新疆山地园柏林和园柏灌丛的初步研究 侯文虎 侯月欣 芦建华 639

江苏森林自然保护区 赵儒林 洪必恭 高兆杉 金济民 张立新 641

长白山火山爆发和植被关系的初探 赵大昌 642

植物群落演替的竟争模型 赵松岭 643

云南植被分类方法的探讨 姜汉侨 645

吉林省1:2500000植被图的编制及其说明 祝廷成 张文仲 646

羊草草原生产力生态学的研究 祝廷成 李建东 刘庚长 杨殿臣 李月树 李华 刘建新 郭继勋 李春林 648

羊革群落若干生理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南寅镐 魏均 徐文锋 649

青海省循化县孟达林区调查纪要 郭本兆 王为义 650

辽宁仙人洞自然保护区的经营方向 李继生 蒋学良 郭锡昌 赵冷 陈蒂 651

辽宁省青城子矿区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种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 胡肄慧 孔令韶 王美林 孔繁志 缪有贵 652

大兴安岭白蛤蜊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垂直分布 徐文铎 林长清 653

贺兰山的植被及其垂直分布 徐养鹏 徐光远 于兆英 654

铅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在植物体内的积累和转移 徐和宝 谢明云 汪嘉熙 656

河南的水生植被 徐粹新 657

河南大别山北坡商城金岗台的植被 徐粹新 何汝保 李发启 658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取样方法的研究 徐文铎 林长清 660

氟化物与桑蚕生态系统的关系 钱大复 李正方 汪嘉熙 高绪评 661

云南景东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常绿阔叶林结构分析 钱洪强 662

上海地区具有中亚热带植被特征的二个群落 钱明 杨斌生 方永鑫 欧善华 663

金花茶植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探 莫新礼 665

紫胶虫主要寄生植物物候观察的初步研究 资云祯 侯开卫 陈玉培 陈玉德 吴兆兴 666

天女木兰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黄玉民 667

塔里木河中游胡杨林的形成与更新 黄培祐等 668

内蒙古锡林郭勒沙地草原49种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观察 黄德华 陈佐忠 670

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主要植被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黄德华 陈佐忠 张鸿芳 671

羊草草原群落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环境条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初步研究 戚秋慧 盛修武 姜恕 672

谷子群落的密度与消光系数(K值)关系的初步研究 戚秋慧 673

云南哀牢山徐家坝地区的植被分类 游承侠 674

环境影响预评价方法——定量预测空气中的氟对植物的影响 曾广权 郭慧光 675

云南漆树的生态型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曾觉民 刘锦荣 676

鼎湖山森林群落种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测定及分析 彭少麟 678

云南镇康大雪山云南铁杉常绿阔叶混交林的研究 彭鉴 679

昆明地区滇油杉群落的研究 彭鉴 680

安徽植被分区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界线问题 韩也良 681

哀牢山徐家坝地区木果石栎林主要组成树种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谢寿昌 邱学忠 荆桂芬 682

江西的落叶阔叶林及其分布规律 赖书绅 683

苏北河堤杉木生长特点及其生态特性的研究 蔡守坤 杨志斌 魏宏图 宗世贤 684

提灯藓与五倍子生产的关系 黎兴江 685

大气源重金属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 潘如圭 686

某硫酸厂治理前后的植物生态变化 潘如圭 钱大复 汪嘉熙 陈树元 687

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贮藏性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魏均 南寅镐 688

哈密瓜的贮藏保鲜 王兰竹 690

十、植物生理学 690

甘蔗组织培养若干问题研究 王敬驹 691

甘肃民勤沙区主要乔灌木体内水分状况及其抗旱特点的探讨 王继和 692

应用组织培养加速兰花无性繁殖及花芽分化的探讨 王熊 陈爱娣 693

哈密瓜过氧化物酶,O2和CO2分压及乙醇和乙醛含量与果实成熟的关系 王仲田 王兰竹 王慧 694

哈密瓜成熟时呼吸跃变期和乙烯及ACC的变化 王仲田 王兰竹 王慧 刘辉 张海波 695

抗坏血酸防护臭氧伤害植物的研究 王勋陵 刘光琇 陈庆诚 696

满江红鱼腥藻中参与氢代谢的酶类的研究 王起华 施定基 汤佩松 697

大白菜雄性可育株和雄性不育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分析 王亚馥 胡昌勤 安旺盛 698

磷肥对无芒雀麦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车敦仁 郎百宁 王大明 韩志林 陆家宝 699

水稻细胞悬浮培养及再生植株的研究 叶和春 700

蓝藻孢子的生理学研究 白克智 吴国良 崔澂 701

几种巴西橡胶树无性系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比较研究 刘金河 702

腺苷酸及能荷和蛋白合成的关系 刘存德 沈全光 贾志旺 阎田 阎隆飞 汤佩松 703

铈对植物幼根中过氧化物同工酶的影响 汤锡珂 李国凤 704

根据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图谱鉴定水冬瓜植株的性别 阳小韧 尉亚辉 秦振栋 705

蓝藻中能量代谢(光合和固氮)的整合作用 汤佩松 施定基 胡长征 王发珠 钟泽璞 706

长日光周期对红麻花形成的抑制 任锡畴 张菊野 连宏坤 707

枇杷果实防腐保鲜技术研究 吕荣欣 蔡克强 黄维南 708

青海地区作物气孔开关规律与作物高产的关系 朱秀矫 陈昌俊 709

金鸡纳茎节切段在离体培养中簇生苗的产生 庄承纪 黄仕周 710

含鱼腥藻和无鱼腥藻的红萍的无菌培养 陈维伦B.E.S.Gunning 711

光在钼影响蓝藻固氮活性中的作用 陈因 方大惟 712

豆科植物外植体和愈伤组织上芽的形成 陈维伦W.Wernicke 712

甘薯品种耐盐性测定 陈希凯 董海洲 713

缺叶绿素b的变种大麦的叶绿素蛋白复合体 李桐柱 匡廷云 714

从蓝藻分离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复合体 李桐柱 匡廷云 715

SO2对植物脱镁叶绿素生成的影响 李世承 邓士谨 716

冬小麦对不同海拔气候条件的反应Ⅱ.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及分配 李存倍 张禾 林德辉 717

烟草缺绿突变体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和游离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李国凤 孙敬三 朱至清 718

昆明地区松科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Ⅰ酶 李启任 魏蓉城 陈和平 王明毅 武全安 719

人参根的结构及不同发育阶段中淀粉和蛋白质的动态 杨兴华 720

高温及大气干旱在小麦植株青枯伤害中的作用 杨景峰 程炳嵩 王洪春 721

不同品种对高温及大气干旱反应的差异 杨景峰 程炳嵩 王洪春 722

小麦膜脂肪酸与其抗高温、大气干旱间的关系 杨景峰 程炳嵩 王洪春 723

光量和光质对平菇子实体形成的影响 杨珊珊 李志超 724

蕃茄和黄瓜果实在发育过程中呼吸途径的改变 杨成德 曾福礼 吕忠恕 725

玉米光合特性的研究 吴尔福 高新学 726

胆固醇和脱落酸对棉苗抗寒力的影响 武孟祥 桂美祥 727

小麦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某些同工酶和生理特性的变化 肖翌华 罗定泽 728

玉米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与杂种优势及某些代谢关系的初步研究 宋启灵 彭代平 杨正明 729

叶细胞光合作用调节控制的探索 沈允钢 李德耀 黄卓辉 魏家锦 730

绿豆子叶吸胀过程中线粒体的生物发生 沈金光 刘存德 李守全 阎田 阎隆飞 汤佩松 731

常温下荔枝贮藏的初步研究 陆元章 许雄安 潘维雄 纪水明 732

小麦群体大小与后期植株不同部位同化量和光合效率的研究 余松烈 介新华 董庆裕 田其卓 733

菠菜叶绿体类囊体膜中两种蛋白激酶的纯化与鉴定 林哲甫 734

菠菜叶绿体两种蛋白激酶的底物专一性与动力学特性 林哲甫 735

菠菜叶绿体蛋白激酶对类囊体DCCD敏感ATP酶合成ATP的促进作用 林哲甫 736

大豆干热风害的初步探讨 林建兴 赵存 张性坦 柏慧霞 737

大豆的冷害研究 林建兴 赵存 张性坦 柏慧霞 738

缺铁对豌豆光合膜结构与某些光谱特性的影响 林世青 李世仪 张其德 唐崇钦 娄世庆 匡廷云 739

亚麻酸对类囊体膜上的PS Ⅰ,PSⅡ反应中心和PSⅡ捕光色素的作用 林世青 娄世庆 唐崇钦 张其德 匡廷云 740

低温对光合膜的功能的损伤 林世青 张其德 李世仪 娄世庆 唐崇钦 匡廷云 741

核桃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动态 张恒悦 742

脱落酸与乙烯在果实成熟作用中的相互关系 张微 吕忠恕 743

锌和光对叶绿体蛋白质的影响 张贵常 吴兆明 崔徵 744

锌与光对蕃茄叶绿体超亚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张贵常 吴兆明 崔澂 745

小麦衰退珠心中解体原生质向胚囊的迁移及其对增殖中反足细胞的哺育 张伟成 严文梅 娄成后 746

绿豆子叶切段脱分化过程中核糖核酸酶的变化 张静兰 徐桂芳 唐定台 牛玉仙 崔徵 747

大麦突变种Chlorina F2光合膜特性的研究 张其德 林世青 娄世庆 唐崇钦 李世仪 匡廷云 748

用过磷酸钙和硼酸混和液处理籽粒提高小麦植株抗旱性和产量的影响 赵思齐 749

不同类型盐生植物膜脂肪酸组分的分析 赵可夫 李明亮 750

光周期和化学药剂对菊芋块茎形成的效应 赵可夫 张爱华 751

不同盐度下玉米幼苗脯氨酸的动态变化研究 赵可夫 吕显录 杨幼风 李杨 752

基粒缺乏水稻突变体的叶绿体膜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分析 胡忠 753

大豆群体的生化遗传研究1.检测种子蛋白SPl,Ti位点各等位酶方法的改进 胡志昂 王洪新 754

松科的分子进化和形态进化 胡志昂 王洪新 阎龙飞 755

大豆群体的生化遗传研究2.我国各地区主要栽培品种SPl,Ti各等位基因的频率 胡志昂 王洪新 755

松科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 胡志昂 刘长江 王洪新 潜忠兴 756

红豆杉科的种子蛋白多肽和针叶过氧化物酶特别涉及与罗汉松科、三尖杉科的关系 胡志昂 王洪新 刘长江 潜忠兴 757

满龙红鱼腥藻共生体中固氮、氢代谢和光合的整合、调节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施定基 汤佩松 758

棕色固氮菌固氮酶与离体叶绿体的偶联 施定基 钟泽璞 759

满江红光合器的显微和亚显微观察 施定基 李守全 常永桢 760

满江红鱼腥藻对光能的吸收和传递 施定基 王起华 徐黎 761

研究光合生物氢代谢的高灵敏度气相色谱法 施定基 王维通 王起华 方晓霞 762

发育完善与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膜的某些萤光与延迟光特性的比较 娄世庆 林世青 张其德 唐崇钦 李世仪 匡廷云 763

发育完善与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膜的某些功能特性的比较 娄世庆 张其德 林世青 李世仪 唐崇钦 匡廷云 764

大豆种子萌发时呼吸代谢的变化 姜兆俊 765

采胶和乙烯利刺激对巴西橡胶树茎的形成层生长和乳管分化的影响 郝秉中 吴继林 766

新疆吐鲁番盆地几种主要乔灌木树种抗旱性的初步研究 侯月欣 侯文虎 767

野生大麦与栽培大麦脂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俞志隆 徐阿炳 朱睦元 768

“元帅”苹果成熟时呼吸作用、总糖的不同组分、吲哚乙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研究 敖良德 王明鑫 梁玉珐 770

零上低温对热带阴生植电阻、水浸液电导率和K+离子含量的影响 唐友林 771

缺铁对豌豆光合膜的成分和光化活性的影响 唐崇钦 李世仪 李世青 张其德 娄世庆 匡廷云 772

发育完善与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膜的萤光特性比较 唐崇钦 林世青 张其德 李世仪 匡廷云 773

放线菌素D和环已亚胺对玉米离体受精影响的初步观察 唐佩华 刘一呜 774

人工培养条件下君子兰朱顶红及百合花粉中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研究 唐佩华 朱颖民 775

花粉对酶蛋白的吸收和吸入后酶活性的表现 唐佩华 傅凯 刘一鸣 776

君子兰雄配子体散粉前后合成的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作用 唐佩华 刘一鸣 傅凯 朱颖民 777

哈密瓜子叶再分化过程中脱氧核糖核酸酶和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徐桂芳 牛玉仙 唐定台 张静兰 778

发育和成熟期间哈密瓜果实的呼吸代谢途径的改变 高海峰 779

脯氨酸含量在作物低温锻炼中的变化及同抗寒性的关系 郭绍川 刘玲玉 780

水冬瓜雌雄株生理生化特性差异 尉亚辉 阳小韧 秦振栋 781

细胞分裂素代谢及其调节的研究 陶国清 D.S.勒塞姆 782

低温处理后培养在不同温度下小麦雄核的初始发育 梁守义 黄守印 783

具高放氧活性的PSⅡ颗粒及胆酸处理对其活性的影响 蒋德洪 戴云玲 汤佩松 784

蓖麻叶绿体囊状体膜的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及其多肽的研究 储钟稀 许春辉 王可玢 毛大璋 赵福洪 戴云玲 785

高等植物叶绿体囊态体膜的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 储钟稀 赵福洪 毛大璋 许春辉 王可玢 戴云玲 786

除草剂——胺草磷对稗草幼苗生长影响的研究 程慕如 王玲秀 787

植物叶中总Poly(A)+MRNA的分离纯化及性质测定 程振起 吕俊宣 张兰芳 魏西平 赵昂 788

矮壮素及脱落酸对提高小麦抗寒力的作用 简令成 孙龙华 孙德兰 789

壳梭孢素与乙烯在黄化豌豆幼苗生长上的相互作用 廖兆周 潘瑞炽 790

对苄氧苯甲酸及其衍生物的除草活性 谭惠芬 黄兴盛 791

大豆的高放氧光系统Ⅱ颗粒的光化学特性 戴云玲 许春辉 赵福洪 储钟稀 王可玢 毛大璋 792

黄土高原地区醋柳果实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及其利用的探讨 马志本 程玉娥 李晓荣 刘焕金 793

十一、植物化学 793

中国特有种子植物穗花杉枝干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忠武 何关福 印万芬 794

中国特有种子植物高山三尖杉双黄酮的研究 马忠武 何关福 印万芬 795

红豆杉科的双黄酮及其系统位置的初步探讨 马忠武 何关福 印万芬 796

三尖杉与粗榧中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的研究及其相对含量的测定 马秀卿 郭梦茹 朱太平 798

紫穗槐种子挥发油成分的研究………………………………………………………………………………文光裕 王华亭 温远影 胡昌序 于凤兰 王蜀秀 799

青阳参的植物学、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癫痫临床疗效的研究 木全章 周茜兰 801

雪胆甲素碱作用产物-23乙酰雪胆乙素的化学结构 王方材 梁晓天 802

头花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 王生新 纪兰菊 伊甫申 蒋山好 周炳南 803

毛萼香茶菜新二萜成分 王宗玉 许云龙 806

从鸡毛松植物中鉴定出蜕皮激素 王国亮 袁炎明 糜留西 王金凤 夏克敏 807

我国百里香属植物精油成分的分布及其与地理条件的关系 王蜀秀 胡昌序 文光裕 温远影 808

延胡索愈伤组织的有效成分 王静之 侯福林 彭广芳 809

中国石韦属化学成分与分类学的研究(Ⅳ)——北京石韦黄酮体成分的研究 包文芳 周荣汉 810

云南红豆杉叶双黄酮成分的初步研究 印万芬 马忠武 何关福 811

中药白花前胡香豆素成分的研究 叶锦生 董云发 张涵庆 袁昌齐 812

零陵香挥发油成分研究 刘国声 方洪钜 李乃文 胡秋 蒋可 康致泉 边雅明 813

甜叶悬钩子叶的甜味成分研究 刘铸晋 周文华 高峰 黄淑美 814

玉树杜鹃化学成分的研究 伊甫申 王生新 纪兰菊 815

墨兰花香气的化学成分初步研究 朱亮铎 陆碧瑶 罗友娇 徐丹 唐崇实 816

豆叶九里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Ⅱ. 纪晓多 濮全龙 杨桂芝 817

狭叶香茶菜中新的螺环Kaurene型二萜——angustifo1in的结构 孙汉董 林中文 南庆典 丸中照义 819

伞形科中药的研究Ⅵ.白亮独活根的化学成分(第一报) 孙汉董 林中文 钮芳娣 820

伞形科中药的研究Ⅶ.长前胡醇的化学结构 孙汉董 林中文 钮芳娣 821

冬凌草素丁的化学结构 孙汉董 林中文 晁金华 赵清治 南庆典 丸中照义 藤多哲朗 822

虎尾草中的新二萜——虎尾草甲素的结构 孙汉董 林中文 南庆典 丸中照义 藤多哲朗 武田美雄 823

Isodonoic acid的结构研究 孙汉董 林中文 南庆典 藤多哲朗 武田美雄 824

黄花香茶菜素甲、乙、丙(sculponeatin A.B.C)的结构研究 孙汉董 林中文 许云龙 南庆典 丸中照义 藤多哲朗 武田美雄 825

茉莉花净油的成分研究—毛细管柱气质联用测定 孙守威 马娅萍 吴承顺 赵德修 陆生椿 826

烟台柴胡和红柴胡根的高级脂肪酸、糖和皂甙成分的比较 宋长铣 827

黑蒴中的C13单萜甙 杨仁洲 周俊 828

心不甘甾体皂甙元的分离和结构鉴定(Ⅰ) 杨仁洲 陈昆昌 寸富兰 朱小琪 829

黑蒴中的环烯醚萜甙类化合物Ⅱ.桃叶珊瑚甙元1—0—β—龙胆双醣甙 杨仁洲 周俊 830

啤酒花中α—酸和软树脂含量的测定(Ⅲ) 杨伟 831

中药禹白附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 杨松松 刘珂 832

紫丹参中几种微量二萜醌的结构研究 杨保津 黄秀兰 周倩如 833

三七的皂甙成分 杨崇仁 周俊 笠井良次 田中治 别曾広道 不破彦 834

珠子参根茎和叶中的三萜皂甙 杨崇仁 周俊 森田俊信 笠井良次 田中治 835

云南竹节参根茎的三萜皂甙 杨崇仁 周俊 森田俊信 笠井良次 田中治 837

蒜头果油合成麝香酮 李用华 朱亮锋 欧乞鍼 838

野菊花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 李鸿英 陆长根 童戍贞 葛家驹 李秀华 李成重 白淮生 839

东北松科植物种子及其油的化学成分 李霞冰 郭煜 王红斗 王亚杰 朱丹 840

紫穗槐和刺槐的种子油的脂肪酸和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测定 李霞冰 841

银桦酸含量测定法研究 张美玲 842

断节参甙的结构 张壮鑫 周俊 842

木兰科的生物碱研究Ⅰ观光木和海南木莲的生物碱 佟绍华 吴莉莉 843

光前胡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涵庆 袁昌齐 陈桂英 843

滇产植物皂素的研究Ⅷ花叶重楼的甾体皂甙 陈昌祥 周俊 张玉童 高崇昆 844

滇产植物皂素的研究Ⅵ.滇重楼皂甙(2) 陈昌祥 周俊 张玉童 845

乌檀抗菌成分的研究 陈梦菁 侯林林 846

刺五加及其类似品的薄层层析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鉴别研究 吴瑞华 王明禹 傅克治 847

水解类丹宁组份及其结构的研究Ⅱ.橡椀丹宁中鞣花酸的分离与鉴定 单书香 李德辉 王本成 848

江西省植物油脂的研究——五十三种植物种籽的油脂成分 单永年 849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单雪琴 冯廉彬 吴承顺 850

五种热带豆科牧草与禾本科象草营养成分比较的分析 林德球 李国盛 程双奇 852

望春花的花芽和嫩枝精油化学组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周长山 高增义 刘运爱 丁敬凯 王维君 李伊宁 853

滇西嘟啦的化学成分研究 罗士德 刘茂明 吴少波 陈维新 854

国产臭椿抗癌(体外)活性成分的研究 高其品 郭允珍 孟宪纾 855

轮藻科的植物化学分类 唐丹林 冯静 陈孝泉 刘念昆 856

薯蓣科植物甾体成分的研究——盾叶薯蓣甾体皂甙的分离鉴定 唐世蓉 吴余芬 庞自洁 857

马蔺的初步研究 夏光成 臧静逸 张永升 刘雪明 858

雪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贾忠建 李瑜 杜枚 朱子清 858

中国十字花科植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