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概述 1
大事记 7
第一编 地理 41
第一章 建置沿革 41
附:一、文安县名考 42
二、原新镇县建置沿革 42
三、民国11年《文安县志·舆地全图》 4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45
二、解放战争期间 45
一、抗日战争期间 45
第二节 区域变迁 45
第一节 位置 面积 邻境 45
第二章 区域 45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6
第一节 明代区划 46
第二节 清代区划 46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区划 47
一、民国初区划 47
二、抗日战争时期区划 48
三、解放战争时期区划 51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55
一、1949年12月—1950年7月区划 55
二、1950年8月—1952年9月区划 56
三、1952年10月—1957年11月区划 57
四、1957年12月—1958年8月 59
区划 59
五、1958年9月—1958年11月 61
区划 61
六、1961年6月区划 62
第四章 城镇乡村 64
第一节 县城 64
一、县城沿革 64
二、城池 65
附:一、民国11年《文安县志》城池图 65
四、建国后县城景观 66
二、旧衙署图 66
三、建国前县城概貌 66
第二节 镇 67
第三节 乡 70
第四节 行政村 76
第五章 地质 地貌 矿藏 91
第一节 地质 91
第二节 地貌 92
第三节 矿藏 93
第六章 气候 93
第一节 四季 93
第二节 日照 94
第四节 温度 96
第三节 太阳辐射 96
第五节 物候 100
第六节 降水 101
第七节 风 103
第七章 水文 104
第一节 地表水 104
一、河流水系 104
二、地表水来源 105
第二节 地下水 106
一、地质成因及地质构造 106
二、水文地质特征 106
二、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 107
三、水质 107
三、地下水位动态 107
一、水资源总量 107
第三节 水资源分析 107
四、水污染 108
第四节 洼淀 108
一、文安洼 108
二、东淀 109
三、百草洼 109
四、牛角洼 109
第一节 土壤种类、面积 110
第八章 土壤 110
(二)塘泺 110
附: 110
(一)民国11年《文安县志》载:洼淀、河口 110
第二节 主要土壤分布及性状 113
一、潮土 113
二、草旬土 114
三、盐土 114
第三节 土壤养分 114
一、土壤有机质含量 115
二、土壤全氮含量 115
三、土壤碱解氮含量 115
四、土壤耕层速效磷含量 116
五、土壤速效钾含量 116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17
第九章 野生植物 野生动物 117
第一节 野生植物 117
第十章 自然灾害 118
第一节 水(涝)灾 118
一、综述 118
二、实录 118
附:资料 124
(一)民国《文安县志、灾异后跋》(二)1963年抗洪斗争纪事第二节 旱灾 126
一、综述 126
二、实录 126
附:抗旱纪事 128
一、冰雹日数及成灾率 129
第三节 风灾 129
第四节 冰雹 129
二、冰雹路径 130
三、实录 130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131
一、暴雨 131
二、寒潮 131
三、连阴雨 131
四、干热风 131
第六节 农作物病虫害 131
一、主要病害 131
二、主要虫害 132
二、实录 134
第七节 地震灾害 134
一、综述 134
第十一章 人口 135
第一节 人口变动 135
一、建国前人口 135
二、建国后人口 135
第二节 人口构成 137
一、性别 137
二、年龄 137
三、文化程度 137
第三节 人口控制 138
五、职业构成 138
四、民族构成 138
一、机构沿革 139
二、政策与措施 139
第四节 优生优育 141
一、宣传 141
二、措施 141
第五节 姓氏 142
一、概况 142
二、人口姓氏的来源 142
三、姓氏录 142
第一章 农业 145
第二编 经济 14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48
第二节 农业经济制度 148
一、土地制度 148
二、生产经营形式 150
第三节 农业资源 157
一、耕地面积 157
二、农业劳动力 157
三、农作物 157
第四节 农业区划 167
第五节 农作物种植 170
一、耕作制度 170
二、农技 农艺 170
三、植物保护 171
一、农机管理机构 172
二、耕作机具 172
三、排灌机具 172
四、农机公司 172
第六节 农作机具 172
第二章 林业 174
第一节 林木品种 175
第二节 植树造林 177
一、采集树种和育苗 177
二、营造片林 177
五、果树和果园 178
三、农田林网 178
四、四旁植树 178
第三节 林木管理 180
第三章 畜牧水产业 18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81
第二节 畜牧业 181
一、畜禽品种 181
二、养殖业的发展 182
三、饲草 饲料 182
一、水产资源 183
二、渔业捕涝 183
第三节 水产业 183
四、疫病防治 183
三、淡水养殖 184
四、鱼病防治 184
五、水生植物 184
第四章 水利 18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86
第二节 河道治理 187
一、大清河河道整治 187
二、大清河中下游综合治理 187
三、赵王新渠开挖工程 188
五、赵王河与赵王新河河道整治 189
四、王村闸工程 189
六、堤防修筑 190
第三节 洼淀治理 193
一、文安洼的综合治理 193
二、疏通五道泄水沟 194
三、周边埝的修整与扒平 195
四、治理牛角洼 195
五、东淀的治理与利用 195
六、百草洼的治理 196
第四节 农田水利建设 196
一、塘泺 196
二、店子灌溉工程 198
三、渠道 198
四、扬水站 203
二、经营管理 205
六、利用水源改造盐碱地 206
七、马武营蓄水区 206
五、西码头蓄水工程 206
八、引水、蓄水工程 207
九、开发地下水 208
第五节 海河治理 209
第六节 县城防洪围堤工程 212
第七节 测量、设计与施工 213
一、水文站点 213
二、地下水观测井点 213
三、勘测 规划 设计 施工 214
四、水利区划 215
一、堤防管理 216
五、水利通讯设施 216
第八节 管理 216
五、灌溉管理 217
二、渠道及建筑物管理 217
四、机井管理 217
三、扬水站管理 217
七、经营管理 218
六、财务管理 218
附:水利协议存文 219
第五章 工业 22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21
第二节 个体手工业 221
第三节 手工业合作化组织 222
第四节 县办集体工业 223
第五节 全民工业 232
第六节 部门工业 238
第六章 乡镇企业 2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42
第二节 乡镇企业的发展 242
一、企业的产生和初创阶段 242
二、企业的成长阶段 243
三、企业的发展阶段 244
第三节 经营门类 247
一、养殖和种植业 247
二、工业 247
三、运输业 248
四、建筑业 248
五、商业服务业 248
第四节 产品 248
第五节 经营管理 249
一、企业管理体制 249
二、产供销 250
三、收益分配 250
第六节 重点企业介绍 251
一、文安县乡镇办企业 251
二、文安县村办企业 256
二、信用社 261
三、文安县联户企业 26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63
第七章 交通 263
第二节 水路 263
二、渡口 264
第三节 陆路 264
一、古道 264
一、水运 264
二、公路 265
三、公路的养护 269
四、公路绿化 271
第四节 桥梁 271
一、京(北京)大(大名)线桥梁 272
二、静(静海)王(王村)线桥梁 272
三、廊(廊坊)大(大城)线桥梁 273
四、文(文安)胜(胜芳)线桥梁 273
五、文(文安)大(大城)线桥梁 274
第五节 运输 275
一、货运 275
三、运价 277
二、客运 277
第六节 搬运装卸 278
一、交通监理 279
第七节 交通管理 279
二、路政管理 281
三、运输管理 281
第八章 邮电 28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81
第二节 邮政 282
第三节 电信 284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86
第二节 电力建设 288
一、变电设施 28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88
第九章 电业 288
二、输电线路 289
三、用电分类 291
第三节 供电 用电 291
二、农村用电 291
一、县城用电 291
第四节 经营管理 292
一、业务管理 292
二、财务管理 293
第五节 小型发电 294
第十章 城乡建设 29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94
第二节 县城建设 295
一、公共建设 295
第三节 乡村建设 296
二、街巷道路 296
第四节 建筑施工 297
一、建筑队伍 297
二、设计施工 297
二、土地管理 298
一、计划管理 298
二、公房管理 298
第五节 房地产管理 298
三、施工机械设备 298
第六节 环境保护 299
一、组织机构 299
三、环境保护 299
二、环境污染 299
四、生活污染与管理 300
第十一章 商业 30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302
一、私营商业的发展变化 302
二、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04
第二节 供销合作商业 304
一、机构沿革 304
三、供销业务 307
四、供销单位简介 317
二、经营管理 318
第三节 国营商业 318
一、机构沿革 318
三、商品购销 319
四、国营商业单位简介 325
第十二章 粮食 33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30
第二节 粮食经营 331
一、粮食市场 331
二、统购统销 332
三、议购议销 334
第二节 物资管理 335
第十三章 物资 335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35
四、粮油储运 335
第三节 物资单位简介 339
一、本材公司 339
二、金属机电化轻公司 340
三、煤炭公司 340
第十四章 对外贸易 34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1
第二节 对外贸易的发展 341
四、工业品类 342
三、手工艺品类 342
一、粮油食品类 342
第三节 出口商品 342
二、农副产品和土特产品类 342
第四节 对外贸易单位简介 343
一、农产品出口公司 343
二、工艺品出口公司 343
三、工业品出口公司 343
四、地毯出口公司 343
第十五章 财政 343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3
一、财政收入 344
二、财政支出 344
第三节 财政收支 344
第二节 财政体制 344
第四节 财政管理与监督 345
第五节 乡镇财政 345
第十六章 审计 34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7
第二节 审计工作的活动 347
第十七章 税务 34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47
第二节 税收体制 348
第三节 税种 税额 税率 348
第四节 税收减免 351
第二节 市场贸易管理 352
一、集市管理 352
第十八章 工商行政管理 35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52
二、市场管理费的征收和使用 354
三、物资交流会 355
四、检查处理投机倒把和假冒伪劣商品 355
第三节 企业登记 356
第四节 商标注册和广告管理 357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358
第十九章 金融 36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360
第二节 金融业的演变 360
一、钱铺 360
三、银行 361
第三节 货币 362
一、金银收兑 362
二、货币演变 363
三、货币比值 363
四、货币管理 364
五、货币流通 364
一、工商信贷 366
二、农业贷款 368
三、贷款豁免 369
四、债券 369
二、结算 370
一、核算方法 370
第五节 会计核算 370
三、联行往来 371
四、侨汇业务 371
五、代理财政金库 371
第六节 储蓄 372
一、储蓄机构 372
二、储蓄种类 372
三、存款利率 372
第七节 保险业务 373
附:一、典当 373
二、劝业官钱局 373
一、机构沿革 374
二、经济计划的编制 374
第二十章 经济综合管理 374
第一节 经济计划 374
三、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376
第二节 统计 376
一、机构沿革 376
二、资料的搜集与积累 376
三、统计报表 377
第三节 物价 377
第三编 政治 38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文安县地方 381
组织 381
第一节 党的创建和发展 381
一、县委 382
第二节 组织设置 382
二、区委、公社、乡(镇)党委 386
三、党支部 387
第三节 党员代表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 391
第四节 党务活动 392
一、组织建设 392
二、思想建设 396
三、纪律检查 398
第五节 统战工作 399
附:“抗先队”纪实 403
第六节 党的中心工作 403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文安县 409
地方组织 409
第一节 组织状况 40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411
第一节 文安县各界人民代表 412
会议 412
第三章 地方权力机构 412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 413
第三节 县人大常委会 414
一、机构 414
二、主要工作 415
一、县衙机构 416
第一节 县级政府 416
二、民国政权机构 416
第四章 政府 416
附:文安县日伪时期政权机构新镇县日伪时期政权机构三、县人民政府 424
二、民国时期政权机构 429
一、旧政权设置 429
三、日伪时期政机机构 429
第二节 区乡村设置 429
四、人民基层政权设置 430
第三节 政务政绩 431
一、贯彻落实中央、省、地方针政策、重要决策 431
二、文明礼貌活动 434
三、侨务 435
四、支援外省(县)建设 435
五、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全县经济建设活动 436
第二节 县人民政协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439
第一节 县政协的组织机构设置 439
第三节 重要活动 439
第五章 人民政协 439
第一节 工人组织 440
一、历史沿革 440
第六章 群众团体 440
第二节 青少年组织 441
三、主要活动 441
一、团的组织 441
二、组织建设 441
二、少年组织 443
二、组织机构 444
一、沿革 444
三、主要活动 444
第三节 妇女组织 444
三、农民抗日救国会 446
二、文安县农会 446
四、贫下中农协会 446
一、农民协会 446
第四节 农民组织 446
第七章 治安 447
第一节 治安机构 447
第二节 重要治安活动 448
第三节 治安管理 449
一、对四类分子的监督改造 449
附:杀人犯薛金明追捕记 449
五、侦破 450
四、户口管理 450
六、预审 450
三、自行车管理 450
二、特种行业管理 450
七、看守和监所 451
八、消防 45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2
第二节 刑事检察 452
第八章 检察 452
第四节 经济检察 454
第五节 监所检察和控告申诉检察 454
第三节 法纪检察 454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5
第二节 审判制度 455
第九章 审判 455
第三节 审判活动 456
第十章 司法行政 45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7
第五节 律师事务 458
第四节 公证工作 458
第六节 法律咨询 458
第三节 民事纠纷调解 458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 458
第三节 优待 抚恤 459
第二节 选举 459
一、优待 45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59
第十一章 民政 459
二、抚恤 460
三、县光荣院简介 461
第四节 救济 463
一、灾害救济 463
二、社会救济 466
第四节 信贷 466
第五节 退伍安置 467
一、农村安置 467
二、城镇安置 467
四、敬老院 468
三、退职人员的生活救济 468
二、扶贫 468
第六节 社会福利 468
一、五保户 468
附:文安镇敬老院简介 469
第七节 婚姻登记 469
附:文安县人民政府指示“为教育群众禁止家长包办与买卖婚姻” 470
第八节 支前工作 471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支前工作 471
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支前工作 471
第九节 地名管理 473
一、地名普查 473
附:文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地名更名的通知(82)15号 474
二、地名资料更新 474
第十节 殡葬管理 475
三、文安县地名设标和管理 475
附:文安县人民政府布告 476
第十一节 收容 遣送 478
一、收容 478
二、遣送 479
第十二章 人事劳动 47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79
第二节 人事 480
一、干部来源 480
二、干部培养教育 480
三、人员编制 482
四、干部工资福利 483
五、干部管理 485
第三节 劳动 486
一、劳动就业 486
二、职工工资 487
三、劳动保护 488
四、福利 488
五、劳动管理 489
第十三章 信访 49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490
第二节 信访活动 490
第十四章 政治运动 492
第一节 三反运动 492
第二节 反右派斗争 492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 493
第四编 军事 497
第一章 驻军和地方武装 497
第一节 旧政权驻军和地方武装 497
第二节 人民武装 503
附:回民支队的建立与成长 506
第二章 兵役 506
第一节 旧时期兵役制 506
第二节 人民政权兵役制 507
一、志愿兵役制 507
二、义务兵役制 507
第三章 民兵 508
第一节 民兵组织 508
二、解放后的训练和活动 509
一、文安县城解放前的训练和活动 509
第二节 民兵活动 509
第四章 重大兵事活动 511
第一节 历史军事事件记略 511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斗 513
记述 513
一、四十八村痛击日本侵略军 513
二、平定柴部之叛 514
三、姜庄子斧头战 514
四、夜袭文安县城 514
八、捣毁石沟敌警务段 515
七、赵各庄之战 515
六、捣毁安祖店伪警察所 515
五、苇塘麻雀战 515
九、王各庄伏击战 516
十、攻打敌包运船 516
十一、围歼柴部 516
十二、李村战斗 516
十三、捉放张荫亭 517
十四、攻打文安县城 517
十五、攻克新镇城 518
十六、齐庄、李庄狙击战 518
十七、大清河岸狙击战 519
第三节 图书馆 527
二、乡镇文化站 527
一、文化馆 527
第二节 文化馆、站 527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27
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暴行第五编 文教 体育 卫生第一章 文化 527
第四节 书店 528
第五节 电影 528
第六节 戏剧 529
一、剧种 529
二、戏班剧团 529
三、戏剧名人 531
第七节 曲艺 532
一、曲艺种类 532
二、演唱形式及特点 532
二、花会 533
一、水上劳动号子 533
第八节 民间文艺 533
三、群众文艺 534
第九节 文学创作 535
一、文学创作 535
二、文学刊物 535
三、文学社团 535
四、获奖作品 535
五、创作选辑 536
六、主要著作书目 539
第十节 文物古迹 古建筑 541
一、文物古迹 541
二、出土文物 542
四、古建筑 545
三、革命文物 545
一、美术 547
二、书法 547
三、摄影 547
第十一节 美术 书法 摄影 547
第二章 广播电视 548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8
第二节 广播 548
一、有线广播 548
一、文安电视转播台 549
第三章 教育 549
二、电视收看 549
第三节 电视 549
三、广播节目 549
二、无线广播 54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50
第二节 私塾 义学 书院 551
一、私塾 551
二、义学 551
三、书院 551
第三节 幼儿教育 551
第四节 初等教育 552
第五节 中等教育 555
一、普通中学教育 555
二、师范教育 557
一、农民教育 559
第六节 成人教育 559
二、职工教育 560
第七节 教师 561
一、教师队伍概况 561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564
三、教师进修 565
四、教师的待遇 566
五、政治活动 566
第八节 教学研究 568
第九节 教育经费 569
二、武术活动 571
一、民间体育 571
第二节 群众体育 57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71
第四章 体育 571
三、农民体育 572
四、职工体育 573
五、老年人体育 573
第三节 学校体育 573
一、中小学体育 573
二、少年业余体校 574
三、竞技体育 574
三、参加河北省运动会 576
一、本县运动会 576
二、参加地(市)运动会 576
第四节 军事体育 576
第五节 体育比赛 576
四、参加全国运动会 577
第六节 人才培养和输送 577
第七节 场地设施 578
第五章 科技 58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82
第二节 科技队伍 582
第三节 主要科技活动及成果 582
一、机构沿革 584
二、计量制度 584
第四节 标准计量 584
三、计量管理 585
四、标准化 585
第五节 地震测报 587
一、地震机构 587
二、群策群防 587
第六节 气象 588
一、气象机构 588
二、气象观测和预报 588
第六章 档案 589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89
第二节 县馆档案 589
第三节 基层档案 589
第五节 档案的利用 590
第四节 档案工作 590
第七章 医药卫生 591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91
第二节 医疗卫生 592
一、建国前的医疗卫生 592
二、建国后的医疗卫生 592
第三节 县医院 595
一、机构设置 595
二、门诊部 596
三、住院部 596
四、财务管理 601
第五节 文安县卫生防疫站 602
二、传染病防治 602
一、机构设置 602
一、机构设置 602
二、医疗 602
第四节 文安县中医医院 602
三、预防接种和计划免疫 603
四、地方病防治 603
五、卫生管理监督 604
第六节 文安县妇幼保健所 604
一、机构设置 604
二、医疗 605
第七节 区乡卫生院(所) 605
一、联合诊所 605
二、合作医疗 606
一、半农半医(赤脚医生) 606
三、乡村医生 606
二、乡镇卫生院(所) 606
第八节 基层卫生机构 606
四、个体诊所 607
第九节 爱国卫生运动 607
一、机构设置 607
二、公共卫生 607
三、城镇环境卫生 608
第十节 医药 608
一、机构设置 608
二、药政管理 608
三、中药的种植和加工 609
四、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经营 610
第二节 文安县商会 615
第三节 文安县医联会 615
第一章 社会组织 615
第一节 文安县堤工会 615
第六编 社会 615
第四节 文安县扫盲协会 616
第五节 文安县科普协会 616
第二章 人民生活 616
第一节 农民生活 616
一、解放前的农民生活 616
附:一、济广源 620
二、刘福堂的苦难 620
三、水灾后的光州村 620
二、解放后的农民生活 620
一、容饰服装 622
第一节 衣、食、住、行 622
附:文安镇二村新生活变化实录第二节 职工生活 622
第三章 风俗习惯 622
二、饮食 623
三、房屋家具 623
六、端午节 624
一、婚娶 624
第三节 婚娶殡葬 624
十一、腊八节 624
十、重阳节 624
九、中秋节 624
八、中元节 624
七、乞巧节 624
五、清明节 624
四、龙头节 624
三、填仓节 624
二、元宵节 624
一、春节 624
第二节 传统节令 624
四、交通工具 624
二、殡葬 625
第四章 宗教 626
第一节 伊期兰教 626
附:大围河村清真寺简介 626
第二节 满族 627
第五章 庙宇 628
第三节 天主教 628
第四节 多神崇拜 628
第六章 方言 629
第一节 语音 629
第二节 词语 632
一、名词 632
二、动态词语 633
三、形容词语 634
第三节 谚语 634
第四节 俗语 636
第五节 歇后语 636
第一章 人物表 641
第一节 文安县明、清、民国职官表 641
第七编 人物 641
第二节 文安县名人学者表 643
第三节 文安县藉党、政、军地师级以上人员表 647
第四节 文安县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名表 648
第五节 文安县革命烈士英名录 649
第二章 人物传 695
第一节 传一 695
第二节 传二 711
第三节 传三 727
第四节 传四 750
附录 755
一、文安县村名考 755
(一)自然村村名考 755
(二)农场辖村 771
二、古河堤洼考证 772
(一)文安洼 772
(二)大清河 773
(三)千里堤 773
三、重要文献碑刻铭文 774
(一)重要文献 774
附:文安县河防计划 775
(二)碑刻铭文 777
四、重大事故列举 779
(一)交通事故 779
(二)爆炸 779
(五)触电 780
(四)食物中毒 780
(三)火灾 780
五、外驻单位 781
六、文安县特产 781
(一)地梨 781
(二)金鱼 782
(三)打瓜 783
七、文安旧八景 783
八、旧志序 784
九、历次修志概况 785
十、新编《文安县志》编纂始末 785
十一、历届编纂委员会及办公室 789
人员名单 789
十二、《文安县志》图表索引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