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台地及台地边缘体系 1
一、台地、台地边缘的定义及其特征 1
二、台地边缘与油气富集 8
第二节 川东北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16
一、构造变形特征 16
二、沉积充填演化 20
三、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油气控制作用 22
四、晚二叠世地幔柱事件及台地边缘相带形成 25
第二章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地层 27
第一节 长兴组一飞仙关组地层划分与对比 28
一、地层划分标志 28
二、长兴组一飞仙关组地层特征 31
第二节 层序地层格架 47
一、层序及体系域界面识别 47
二、层序划分标志 55
三、长兴组—飞仙关组典型剖面Ⅲ级层序划分 56
四、长兴组—飞仙关组层序地层格架 62
第三节 沉积相特征 71
一、沉积相标志 71
二、沉积相划分 86
三、典型沉积相剖面 93
四、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 104
五、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114
第三章 台地边缘海相储集层 119
第一节 储层岩石学特征 119
一、储层岩石类型 119
二、储层岩石组合类型 121
第二节 储集空间特征 126
一、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126
二、储层储集空间组合类型 129
三、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129
第三节 储层物性特征 133
一、长兴组储层物性特征 133
二、飞仙关组储层物性特征 136
第四节 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138
一、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138
二、主要成岩作用的环境标志 141
三、储层成岩作用的分布 164
四、孔隙演化 166
第五节 长兴组—飞仙关组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及分布规律 175
一、台地边缘相带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位置 176
二、储层孔隙主要形成于大气淡水或混合水溶蚀改造并受古地形控制 176
三、白云岩化作用与储层发育 179
四、多期裂缝的发育促进了储层的发育 179
五、晚期封闭性成岩环境和烃类充注决定了鲕滩白云岩孔隙的保存 179
第四章 储层横向预测 181
第一节 储层预测概述 181
一、两类重要的碳酸盐岩储层及其预测方法 181
二、储层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 182
第二节 深层碳酸盐岩礁滩储层预测关键技术 183
一、岩石物理测试与分析技术 183
二、礁滩储层地震数值模拟技术 192
三、礁滩储层的地震多属性识别技术 199
四、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分析技术 215
五、礁滩储层的测井综合评价技术 221
第三节 台地边缘礁滩储层横向预测 246
一、生物礁滩储层的横向预测方法 246
二、台内鲕粒滩型储层地震预测方法 272
三、碳酸盐岩礁滩储层地震油气检测方法 274
第五章 台地边缘礁滩气田成藏机理 280
第一节 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280
一、天然气化学组成特征 280
二、天然气来源分析 289
三、烃源岩生烃潜力及演化 305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与改造过程 309
一、普光气田的压力演化过程 309
二、油气充注历史 316
三、输导体系及演化 321
四、古油藏形成以来的物理化学改造 323
第三节 大气田形成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 332
一、充足烃源是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基础 332
二、良好的构造-保存条件是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必要条件 333
三、优质储层是控制大中型气田形成与高产富集的关键因素 334
四、气藏具有多元供烃、多期充注、晚期调整成藏特征 334
五、油气成藏富集模式 335
第六章 川东北地区台地边缘油气勘探实践 338
第一节 普光气田的发现与探明 338
一、概况 338
二、前期勘探历程 339
三、勘探思路的转变 340
四、普光大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历程 351
五、气田地质特征 355
第二节 元坝气田的发现与勘探 370
一、勘探历程 370
二、元坝气田地质特征 380
第三节 普光、元坝气田勘探的几点启示 393
一、转变思路是勘探突破的基础和前提 393
二、核心问题的创新是勘探突破的关键 394
三、技术进步是勘探突破和高效勘探的保障 396
参考文献 398
附录 主要科研成果报告 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