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1章 丛枝菌根的结构与功能 1
1.1 菌根概述 1
1.2 丛枝菌根的结构与功能 4
1.2.1 菌丝 5
1.2.2 丛枝(arbuscule) 7
1.2.3 泡囊(vesicle) 10
1.2.5 孢子和孢子果(spore and sporocarp) 11
1.2.4 辅助细胞(Auxiliary) 11
第2章 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类与资源 13
2.1 丛枝菌根真菌的系统分类地位 13
2.2 丛枝菌根真菌的系统分类研究 14
2.3 丛枝菌根真菌属的特征 17
2.4 丛枝菌根真菌种的鉴定 20
2.5 丛枝菌根真菌分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5
2.6 我国丛枝菌根真菌分类及资源研究状况 47
第3章 丛枝菌根与植物矿质营养 49
3.1 丛枝菌根与植物磷营养 49
3.1.1 菌根效应 51
3.1.2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与植物磷营养状况 59
3.1.3 磷的贮存和利用 61
3.1.4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磷效率 61
3.1.5 丛枝菌根对土壤磷的吸收 63
3.1.6 菌根菌丝对植物生长及其磷营养状况的贡献 64
3.1.7 丛枝菌根对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无机磷源的 66
活化利用 66
源的活化利用 71
3.1.8 丛枝菌根真菌对石灰性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 71
3.1.9 菌根植物与非菌根植物可利用的磷源的 79
差异性问题 79
3.1.10 丛枝菌根真菌改善植物磷营养状况的机理 83
3.2 丛枝菌根与植物氮素营养 99
3.2.1 丛枝菌根真菌对氮素的吸收 100
3.2.2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效应 102
3.2.3 不同形态氮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03
3.3 丛枝菌根与植物钾素营养 104
3.4.1 丛枝菌根真菌改善植物微量元素营养的 107
作用 107
3.4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107
3.4.2 根外菌丝对土壤锌、铜养分的吸收和运输 112
3.4.3 石灰诱导失绿与丛枝菌根真菌对铁的吸收 117
3.4.4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锰营养 120
3.5 菌丝际和菌丝际效应 121
3.5.1 “菌丝际”和“菌丝际效应”概念的提出 121
3.5.2 “双隔网盆栽技术”是研究“菌丝际效应”的 122
可行方法 122
3.5.3 菌丝际效应 124
第4章 植物根间菌丝桥及其物质传递 132
4.1 菌丝桥的检测 133
4.2 菌丝桥与物质传递 136
4.2.1 碳水化合物的传递 136
4.2.2 矿质养分的传递 138
4.3 菌丝桥的生态意义 143
4.3.1 菌丝桥的建立有利于幼苗的成活和早发 143
4.3.2 在植物群落中的作用 143
4.3.3 减少养分的淋失,加快养分的循环,提高 144
养分的利用率 144
4.3.4 提高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145
第5章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抗逆性 147
5.1 丛枝菌根真菌与耐盐性 147
5.1.1 盐渍环境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布及其影响响 147
因素 147
5.1.2 盐胁迫对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的影响 148
5.1.3 盐害对菌根形成的影响 149
5.1.4 盐渍土壤上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的共生关系 150
5.1.5 丛枝菌根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机理 160
5.2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水分状况 168
5.2.1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水分代谢的影响 169
5.2.2 丛枝菌根真菌增强植物耐旱能力的作用机制 172
5.3 丛枝菌根真菌与重金属污染 178
5.3.1 重金属污染土壤上丛枝菌根的形成和发育 180
5.3.2 污染土壤中的丛枝菌根真菌-植物 184
共生体 184
5.3.3 丛枝菌根真菌提高植物耐重金属毒害能力 193
的机理 193
5.3.4 丛枝菌根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中 199
的应用 199
6.1.1 丛枝菌根真菌与根瘤菌的相互作用 204
6.1 菌根真菌与固氮菌间的相互作用 204
第6章 丛枝菌根真菌与土壤微 204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4
6.1.2 丛枝菌根真菌与放线菌和兰细菌的相互作用 206
6.1.3 丛枝菌根真菌与自生或联合固氮菌间的 207
相互作用 207
6.2 丛枝菌根真菌与解磷细菌间的相互作用 209
6.2.1 丛枝菌根真菌对解磷微生物在根际定殖的影响 209
6.2.2 解磷细菌对丛枝菌根菌形成和功能发挥的影响 211
6.2.3 丛枝菌根菌和解磷细菌双接种对植物的效应 211
6.3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抗病性 215
6.3.1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病害的影响 216
6.3.2 丛枝菌根真菌影响抗病性的机理 218
6.3.3 管理措施与植物的抗病性 222
第7章 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4
7.1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植物的一般过程 224
7.1.1 孢子萌发 225
7.1.2 侵染前真菌菌丝的生长与形态特征变化 227
7.1.3 附着胞的形成 228
7.1.4 菌丝的侵入与侵染单元的发育 231
7.1.5 丛枝的形成与发育 232
7.1.6 泡囊的形成与发育 233
7.1.7 根外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产生 233
7.1.8 丛枝菌根中物质运输的过程 236
7.2 Gigaspora margarita生活史的观察 237
7.2.1 孢子萌发的特性 237
7.2.2 菌丝的伸长特性 238
7.2.3 菌丝内原生质的流动 239
7.2.5 菌丝的伤愈现象 240
7.2.4 萌发孢子的菌丝伸长速率 240
7.2.6 辅助细胞的产生 241
7.2.7 Gi.margarita对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的侵染 243
7.2.8 菌丝在根内的分布 245
7.2.9 共生联合体的根外菌丝内原生质的双向流动 246
7.2.10 侵染后形成的辅助细胞 247
7.2.11 新生Gi.margarita孢子的形成及其再 247
萌发与侵染的能力 247
7.3 Sclerocystis sinuosa生活史的观察 249
7.3.2 孢子果的萌发 251
双重培养的方法 251
7.3.1 S.sinuosa与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 251
7.3.3 萌发菌丝的特性 252
7.3.4 S·sinuosa对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 253
的侵染 253
7.3.5 新孢子果的形成及其再萌发 255
第8章 丛枝菌根与生态系统 257
8.1 丛枝菌根的起源 257
8.1.1 丛枝菌根真菌的起源与进化 257
8.1.2 寄主植物的进化 259
8.1.3 土壤肥力的进化 260
8.2 丛枝菌根的生态分布 261
8.2.1 寄主植物 261
8.2.2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分布的因素 262
8.3 丛枝菌根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69
8.3.1 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群落结构 270
8.3.2 丛枝菌根与植物群落的资源利用和分配 270
8.3.3 丛枝菌根真菌的多样性与植物的多样性 272
8.3.4 丛枝菌根根际微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274
8.3.5 其它 275
第9章 丛枝菌根真菌的应用 279
9.1 接种剂生产技术 280
9.1.1 接种剂生产系统 281
9.1.2 菌种-宿主植物的选择 282
9.1.3 接种剂的评价 285
9.2 接种方式与接种时间 286
9.2.1 接种方式 286
9.2.2 接种时间 288
9.3 应用的作物类型 288
9.3.1 蔬菜 289
9.3.2 果树 293
9.3.3 大田作物 296
9.3.4 其它 297
9.4 丛枝菌根真菌应用中的管理 298
9.4.1 种植制度 298
9.4.2 农药、化肥的使用 299
9.4.3 生草栽培 300
9.5 丛枝菌根真菌的应用展望 300
参考文献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