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3
第一章 历史回顾(一九四九年以前) 3
第一节 古代农具的成就 3
第二节 农业机械的传人和引用 5
第三节 农机工业的萌芽 7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开端(一九四九——一九五七年) 10
第一节 增补旧式农具及推广新式农具 10
第二节 发展排灌机械 13
第三节 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14
第四节 试办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 16
第五节 建立农业机械化业务系统 18
第六节 农业机械化方针路线的提出与形成 21
第三章 “大跃进”的失误与三年调整(一九五八——一九六五年) 23
第一节 农具改革运动 24
第二节 国营拖拉机一度下放 25
第三节 大办农机研究所与农机厂 27
第四节 三年调整 27
一、调整农机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28
二、回收拖拉机和整顿国营拖拉机站 29
三、建立农机修配网 30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发展”(一九六六——一九七八年) 32
第一节 确定一九八○年的奋斗目标 32
第二节 加快进程 35
第三节 “决战”动员 39
第四节 “大发展”的结果 41
第五章 在改革中探索前进(一九七九——一九八六年) 44
第一节 发展方针的调整和转变 44
一、停止使用“一九八○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 44
二、加强调查研究 46
第二节 农机经营体制的变革 48
一、户营农机的产生和发展 48
二、集体经营形式的变革 50
三、国营农场经营形式的改革 51
第三节 新的成就 51
一、农业机械化的范围日益扩大 51
二、农机经营效益的变化 52
第四节 发展趋势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53
第二编 61
第六章 种植业机械化 61
第一节 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61
第二节 旱地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 61
一、耕整地作业机械化 63
二、播种机械化 64
三、田间管理机械化 65
四、收获机械化 65
第三节 水稻生产机械化 67
一、拖拉机下水田 67
二、机械插秧的试验和进展 69
三、水稻的机械化收获 70
第四节 棉花、麻类生产机械化 71
一、棉花生产机械化 71
二、麻类作物生产机械化 72
第五节 蔬菜生产机械化 72
一、露地蔬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72
二、保护地机具和设施 73
第六节 油料作物生产机械化 74
一、大豆生产机械化 74
二、油菜和芝麻生产机械化 75
三、花生生产机械化 76
第七节 糖料作物生产机械化 77
一、甘蔗生产机械化 77
二、甜菜生产机械化 78
第八节 茶叶生产机械化 79
一、茶树培植机械化 79
二、茶树修剪及采茶机械化 80
第九节 烟草生产机械化 80
一、田间种植机械化 80
二、绑烟和烤烟机械化 81
第七章 畜牧、饲养业机械化 83
第一节 牧区生产机械化 83
一、草场建设 83
二、牧草收获 84
三、牲畜防疫 84
四、牧区运输 85
五、牧区机械动力和自然能源的利用 85
第二节 畜禽舍饲机械化 86
一、奶牛场机械化 86
二、养猪机械化 86
三、养鸡机械化 87
第三节 饲料加工机械化 88
第四节 畜产品采集和加工机械化 90
一、绵羊剪毛 90
二、乳品加工 90
三、畜禽屠宰、冷藏及其副产品加工 91
第五节 特种饲养业机械化 92
一、养蚕机械化 92
二、养蜂机械化 93
第八章 林木果园机械化 96
第一节 造林营林机械化 96
第二节 果园机械化 98
第三节 橡胶园生产机械化 99
第四节 林木果园机械化的技术水平 101
第九章 水产业机械化 103
第一节 水产业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103
第二节 渔业捕捞机械化 105
第三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机械化 105
第四节 水产品养殖机械化 107
一、淡水养鱼的机械设备 107
二、海水养殖业的机械设备 107
第五节 水产养殖业的饲料加工机械化 107
第十章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109
第一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发展概况 109
第二节 稻米加工机械化 110
第三节 面粉加工机械化 112
第四节 食油加工机械化 114
第五节 薯类加工机械化 115
第六节 棉、麻加工机械化 116
第七节 茶叶加工机械化 117
第十一章 农田排灌机械化 120
第一节 农田排灌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120
第二节 江河流域的泵站建设 122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 122
二、黄河中、上游地区 123
三、其他地区 123
第三节 平原旱作地区的机电井灌 124
一、从筒井到机井 124
二、提水工具的更新 125
三、机井灌溉效益 126
第四节 喷灌与滴灌技术 126
一、喷灌机械化的发展 127
二、滴灌技术的应用 128
第十二章 植物保护机械化 130
第一节 植保机械化的发展概况 130
第二节 植保机械化水平 133
第三节 新技术的应用 134
第十三章 农田建设机械化 135
第一节 农田建设发展概况 135
第二节 农田建设机械化的工程项目 136
一、垦荒造田,扩大耕地 136
二、治山保土,修建梯田 137
三、防治盐碱,建设方田 137
四、筑堤挡潮,围涂造田 137
第三节 农田建设的机械化作业 138
一、平整土地作业机械化 138
二、修筑梯田作业机械化 138
三、挖渠开沟作业机械化 139
第十四章 农村运输机械化 140
第一节 农村运输的基本情况 140
第二节 农村运输机械的发展概况 141
第三节 农村运输机械化发展的新趋势 142
一、农村运输机具的保有量和品种迅速增加 143
二、农村运输机具的经营形式有很大变化 144
第十五章 农业航空 145
第一节 农业航空作业的创始和发展 145
第二节 农用飞机的作业特点及其效益 146
第三节 农用飞机和专用设备 150
一、农用飞机 150
二、专用设备 151
第四节 中国与世界农业航空的比较 152
第十六章 农村电气化 153
第一节 农村供、用电事业的发展 153
第二节 小水电站建设 155
第三节 农村电能利用的普及与扩大 157
第四节 农村电气化发展中的问题 158
第三编 163
第十七章 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63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农业概况 163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特点 164
一、在垄作制的基础上实行机械化 164
二、大中型农业机械多 164
三、东北地区自然地块较大 165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的作用 165
一、机械化技术保证了生物技术措施的实现 165
二、农业机械化为保证农时创造了条件 166
三、农业机械化使农田耕作克服了草荒 166
四、农业机械化保证了大面积开垦荒地 167
第四节 垄作机械化的发展演变 167
一、针对垄作制的缺点搞平作机械化 167
二、针对垄作的优点,试验研究垄作机械化 170
三、综合应用平作和垄作的经验教训,研究垄平结合机械化 171
四、八十年代,发展机械化耕作新技术 172
第五节 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73
第十八章 华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74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农业概况 174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现状 175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和成就 176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78
一、灌溉机械化将从一般提灌向省水技术发展 178
二、套作机械化与单作机械化都在发展 179
三、“三夏”和“三秋”阶段作业机械化要较快发展 180
四、养殖业机械化将迅速发展 180
第十九章 东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82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农业概况 182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现状 184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成就 185
一、排灌机械化 185
二、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187
三、运输机械化 187
四、种植业机械化 188
第四节 发展趋势 192
一、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经济效益,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 192
二、池塘养鱼发展很快 192
三、畜禽饲养,目前仅限于城市郊区集体饲养场使用较为完善的配套设备 192
四、薯类、豆类等食品加工需研制适宜设备 192
五、城市郊区蔬菜生产机械化的研究,进展不快,需加快实施 192
六、发展经济果林,首先是茶园、桔园等的培育、管理、加工作业机具 193
第二十章 西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194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农业概况 194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现状和特点 195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98
一、用科学方法开发利用水资源 198
二、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 199
三、草原围绕农田为农牧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
第二十一章 西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 200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农业概况 200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和特点 202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205
第二十二章 黄土高原的农业机械化 207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农业概况 207
一、北部风沙干旱区 207
二、中部丘陵沟壑区 208
三、南部塬地沟壑区 208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现状 209
第三节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机化技术开发 210
一、修梯田和筑坝淤地的农机化技术开发 210
二、旱作农业的机械化技术开发 211
第二十三章 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寒牧区的机械化 213
第一节 内蒙古高原牧区畜牧业机械化 213
一、牧区概况 213
二、内蒙古高原牧区畜牧业机械化的起步与发展 214
三、发展前景的估计 216
第二节 青藏高寒草原牧区的农牧业机械化 218
一、区域概况 218
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19
三、刚刚起步的牧业机械化 221
第二十四章 国营农场的农业机械化 223
第一节 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223
一、农业机械化的规模和装备水平 223
二、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主要特点 226
第二节 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27
一、农业机械化萌芽 227
二、农业机械化的初步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227
三、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一九五六——一九六六年) 230
四、十年动乱时期的国营农场 233
第三节 改革中的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 233
一、开展机务管理标准化活动 234
二、进行农机补套和更新 234
三、加强机务队伍的智力开发 235
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 235
五、组织农业机械化试点,探索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道路 236
六、实行农机多种经营形式 239
第四编 243
第二十五章 农业机械使用经营 243
第一节 国营拖拉机站 244
一、国营拖拉机站的发展 244
二、国营拖拉机站的主要经营活动 247
三、国营拖拉机站的作用 249
四、国家办拖拉机站时期的主要问题 250
第二节 集体经营农业机械 251
一、集体经营农业机械的发展 251
二、集体经营农业机械取得的成就 252
三、集体经营农业机械时期的主要问题 252
第三节 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 253
一、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形成和发展 253
二、几种新的农机经营形式 254
三、多种形式经营农业机械的优越性 258
第二十六章 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管理 260
第一节 管理体制与机构设置 260
第二节 国家办拖拉机站时期的农机管理 263
一、国营拖拉机站创办初期的农机管理 263
二、国营拖拉机站的调整和整顿 265
第三节 集体经营时期的农机管理 268
一、建立社、队农机管理网,加强基层农机管理 269
二、推广望奎县和徐永山的经验,加强机务管理工作 270
第四节 农机管理的改革 271
一、保护农机经营自主权 271
二、建立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农机管理服务网络,允许乡(镇)村农机管理服务站、队兴办企业 272
三、乡、村农机经营和管理服务单位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274
四、农机经营者自办的农机管理服务组织 274
五、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改革 275
六、农用柴油分配管理工作的改革 276
第二十七章 农业机械化科研、试验鉴定和技术推广 278
第一节 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 278
一、农业机械化科研发展概况 278
二、主要科研成果 282
第二节 农机试验鉴定 286
一、农机试验鉴定发展概况 287
二、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主要成就 292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297
一、推广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 297
二、农业机械化试点 298
三、新机具、新技术的示范推广 300
四、推广组织机构与管理 303
第二十八章 农机化教育 306
第一节 对农民进行农机技术教育 306
一、建设培训基地 306
二、推广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五级农机培训网”的经验,加快培训速度 308
三、农民农机技术培训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08
第二节 干部培训 311
一、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六年,主要培训新式农具推广干部和国营农场、国营拖拉机站的干部 311
二、干部培训的分工 311
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训农机化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培训质量 312
第三节 中等技术教育 313
一、农机化中等技术教育的发展 313
二、农机化中等技术教育的改革 314
第四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 315
一、农机化高等教育的发展 315
二、专业设置 316
三、在改革中前进 317
第二十九章 维护修理 319
第一节 国家办拖拉机站时期的农机维护修理 319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机修理厂的建设 319
二、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八年,农机修理厂的发展和整顿 319
三、建立农机维修管理制度和修理制度 321
四、成绩和问题 322
第二节 集体经营农业机械时期的农机维护修理 322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机维护修理工作遭受严重破坏 322
二、农机修理厂实行修造结合,以修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县、社、队三级农机修理网 323
三、建立修理、修旧、配件生产三条线 323
四、推广总成部件换修,改进修理工艺装备 324
五、成绩和问题 325
第三节 维护修理工作的改革 325
一、农机维修网点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合作多种维修形式 326
二、加强法规管理 327
三、实施技术监督 327
结束语 328
附录 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一九四九——一九八六) 341
彩色插图目录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