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3
第一章 新中国的人口发展 3
第一节 总人口的历史演变 3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和规模 3
二、人口的现状和特点 13
第二节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14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概述 14
二、新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一个转变 16
三、新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第二个转变 18
第三节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18
第二章 生育率的变化 22
第一节 生育率的历史演变 22
一、各时期生育率演变情况 22
二、年龄别生育率的差异 26
三、城乡生育率的差别 29
第二节 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分析 30
一、生育动机与生育率 30
二、文化程度与生育率 31
三、职业与生育率 33
四、早婚习惯与生育率 35
第三节 生育率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35
一、生育率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35
二、生育率水平决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36
三、生育率直接影响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 37
四、生育率对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的影响 38
第四节 生育率的发展趋势 39
第三章 死亡率的变化 42
第一节 死亡率的历史演变 42
第二节 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47
一、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47
二、死亡率的年龄差异 48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53
第三节 死亡率的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57
第四节 死亡原因及死亡率趋势分析 59
一、死因的变化 59
二、总死亡率的回升趋势 64
第四章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66
第一节 总体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66
第二节 男女别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 69
第三节 城乡人口年龄结构比较 73
第四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差异 76
第五节 重视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 79
第五章 人口性别结构的变动 85
第一节 总人口的性比例 85
第二节 各年龄组人口性比例 87
第三节 城乡人口性比例 94
第四节 重工业城市和煤矿城市人口的性别比 98
第六章 未来人口的数量控制 103
第一节 未来人口发展趋势 103
第二节 长期人口发展目标的选择 107
第三节 相应的对策 111
第二编 119
第七章 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119
第一节 人口体质的变化 119
一、婴儿死亡率的下降 119
二、儿童青少年发育成长水平的提高 122
三、人口的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下降 123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 126
第二节 影响人口体质的因素 128
一、物质生活的提高 128
二、医疗条件的改善 130
三、体育活动的开展 131
第三节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 133
一、加强营养学研究 133
二、认真实行优生优育 134
三、重视健康投资,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136
四、加强环境保护 137
第八章 人口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139
第一节 人口道德素质的提高 139
第二节 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 143
一、有文化人口比率的提高 147
二、有文化人口行业分布的变化 149
三、有文化人口的城乡和地区分布的变化 150
四、人口中文盲、半文盲比率的下降 151
五、人口科技水平的提高 152
第三节 从年龄组看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 153
一、不同年龄人口群的文化程度 154
二、不同年龄组有文化人口的性别比例 156
三、不同年龄组人口群的文盲、半文盲比率 157
第四节 提高人口道德、文化素质的经验 160
第三编 165
第九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65
第一节 旧中国的人口经济问题 165
第二节 新中国人口与经济的发展 168
第三节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矛盾 173
一、人口的迅速增长限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173
二、劳力过剩而生产资料和积累不足 174
三、劳动人口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 177
四、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受到农业生产水平的制约 178
第四节 人口与经济之间矛盾的转化 179
第五节 促进人口与经济矛盾转化的关键——人口政策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和协调 186
第十章 劳动人口的就业 192
第一节 劳动人口就业的历史回顾 192
第二节 就业率的变化 200
第三节 就业结构的变化 203
第四节 扩大就业与提高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206
第五节 劳动管理体制与劳动人口的就业 208
第十一章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21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口迁移 210
一、三十多年来人口迁移概况 210
二、人口迁移 213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22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口流动 223
一、人口流动的类型 223
二、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人口流动 226
三、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 230
第三节 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展望 232
一、中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特点 232
二、封闭型入口向开放型人口的转变 235
三、开发型移民的前景 238
第十二章 人口城镇化 243
第一节 新中国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 243
第二节 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因素 253
一、经济因素 253
二、人口因素 256
三、城乡人口的管理政策 257
第三节 人口城镇化的道路 258
第四编 269
第十三章 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 269
第一节 封建婚姻制度的废除和新婚姻法的建立 270
第二节 中国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化 273
一、未婚和已婚状况的变化 273
二、丧偶和离婚状况的变化 276
第三节 结婚年龄和总初婚率对出生率的影响 281
一、结婚率和结婚年龄的变化 281
二、妇女初婚年龄的变化对妇女总初婚率的影响 283
三、妇女总初婚率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285
第四节 当代中国婚姻的特点和问题 286
第十四章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发展变化 293
第一节 中国家庭规模的发展变化 293
一、旧中国家庭规模 293
二、新中国家庭规模 296
三、家庭规模的地域差别 299
四、家庭规模的城乡差别 302
第二节 中国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 304
一、家庭结构的发展变化 305
二、家庭世代的发展变化 308
三、家庭结构变化的特点 311
第三节 中国家庭发展演变的趋势和展望 316
第十五章 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321
第一节 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321
一、中国人口的民族构成和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 321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 324
三、少数民族人口再生产的特点 329
第二节 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比 335
一、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 335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的特点 341
第三节 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 34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342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身体素质 347
三、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素质提高的特殊因素 348
四、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 350
第四节 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展望 351
第五编 357
第十六章 计划生育政策 357
第一节 新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357
第二节 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和做法 366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366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371
三、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 372
四、计划生育工作的基本做法 373
第三节 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依据 376
一、政策的理论依据 376
二、政策的客观依据 377
三、中国控制人口增长政策与马尔萨斯主义的根本区别 380
第十七章 从世界人口变动看中国的人口问题 383
第一节 当代世界人口发展的一般趋势 383
第二节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的对比 387
第三节 中外人口政策的对比 394
附录 人口统计资料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