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章 意境(境界)的生命内涵 5
第一节 永恒生命意义的追求 5
第二节 气、象——艺术生命的形式 12
第二章 意境(境界)的三维结构 18
第一节 直接体道的无我之境 20
第二节 间接体道的有我之境 23
第三节 缘德体道的终极之境 26
第三章 境——文学发展的核心范畴 30
第一节 以境定位的科学性 30
第二节 境的二重性 33
第三节 境的纵向贯通 36
第四节 境的横向沟通 39
第四章 静境界的确立与嬗变 43
第一节 静境界的确立 44
第二节 静境界的第一次变迁 49
第三节 静境界的第二次变迁 54
第四节 静境界的第三次变迁 59
第五章 动境界的确立与嬗变 65
第一节 动境界的确立 65
第二节 动境界的发展活跃期 73
第三节 动境界的全面发展期 78
第六章 静的哲学观及静艺术的审美创造 99
第一节 静的哲学观 99
第二节 静的艺术审美观及其主旋律 102
第三节 静艺术的审美创造 106
第七章 动的哲学观及动艺术的审美创造 130
第一节 动的哲学观 130
第二节 动的审美观及动的人生境界 131
第三节 动艺术的审美创造 136
第八章 境与中国古典悲剧美 168
第一节 境的哲学意蕴层 168
第二节 永恒生命意义的群体价值定位 171
第三节 意象型的悲剧模式 175
第九章 境与中国古典喜剧美 184
第一节 寓教于乐的喜剧精神 184
第二节 畅想团圆的生命之歌 190
第三节 褒善贬恶的春秋笔法 196
第四节 微言刺上的插科打诨 201
第十章 境的载体——意象及其流变 208
第一节 象外之象——主体的生命延续 208
第二节 李白诗歌意象创造 219
第三节 流变型艺术意象的审美创造 229
第四节 江西派诗审美意象 237
第十一章 弘扬民族精神的文艺审美 248
第一节 展示民族精神的美学探索 248
第二节 突出民族特色的理论建构 253
第三节 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景观 257
主要参考书目 262
后记 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