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6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琬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801392086
  • 页数:3161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法治理论与法治重点 3

上篇 依法治国的一般理论 3

第一章 法治——良好法律 3

第一节 法学基础理论 3

一、法的一般理论 3

二、资本主义的法 10

第二节 法治的概念 14

一、法治的一般概念 14

二、法治与人治 16

三、法治与法制 24

四、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 25

第三节 法治的思想进程 27

一、西方法治精神溯源 27

二、古希腊的法治思想 28

三、古罗马的法治思想 30

四、近代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 31

五、当代资本主义法治 36

六、中国法治思想进程 37

七、中国历史人物的法治思想 42

第四节 法治的基本理念 63

一、法治的基本精神 63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66

三、法治的基本价值 68

第二章 法治——法律主治 74

第一节 法治的构成要件 74

一、法治的精神要件 74

二、法治的实体要件 75

三、法治的形式要件 78

第二节 法律的权威性 79

一、法律至上 79

二、法律权威 84

第三节 法治秩序 88

一、法治秩序是一种良性法律秩序 88

二、法治秩序的建立 89

三、法治秩序与法制健全 90

四、中国法治秩序构建中的障碍及对策 91

第四节 法治的要求及其实现 93

一、法治的要求 93

二、法治的价值取向 94

三、宪法至上是法治实现的灵魂 95

四、树立民主意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103

五、权力控制是法治实现的中心任务 104

六、加强廉政法治的建设 105

七、公民社会是法治实现的环境 106

一、国家的产生 110

第三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民主国家 110

第一节 国家的一般理论概述 110

二、国家的本质和形式 113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与国家权力制约 127

一、国家权力观 127

二、国家权力制约 132

三、法治国家权力制约的形式 133

四、权力制约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136

五、国家治理中权力与权利定位 138

第三节 法治主义及以法治国古鉴 143

一、法治主义 143

二、法治国 144

三、我国历史上的以法治国及历史借鉴 14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民主国家 159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159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 160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形式 164

四、社会主义国家机构 165

五、社会主义国家与人民 1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管理 17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 171

一、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171

二、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174

三、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1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实施 182

一、社会主义法的适用 182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效力和解释 183

三、社会主义法的遵守 1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原则 188

一、完备法律体系 189

二、坚持法制的民主原则 190

三、树立法律权威 192

五、建设现代法律文化 194

四、司法公正 194

六、摒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 196

七、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生活的根本活动准则 198

八、国家保护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保护法人的合法权益 198

九、加强和改善司法、行政执法工作 199

十、建立社会主义法律监督体系 19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201

一、有法可依 201

二、有法必依 204

三、执法必严 207

四、违法必究 210

一、立法方面的标准 212

第五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 212

二、行政方面的标准 214

三、执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215

四、国家的民主程度 215

五、公民的良好法律意识 216

第五章 依法治国的理论依据 217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217

一、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 217

二、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原则体系 218

三、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制度体系 219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的阐示 220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理论基础 224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224

二、依法治国的立法理论基础 225

三、依法治国的人性理论基础 227

四、依法治国的哲学理论基础 228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思的法治思想理论 229

一、对资本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般看法 229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治诸环节的具体思想 231

第四节 列宁的法治思想 249

第五节 毛泽东的法治思想 251

一、毛泽东早期法律思想及对其后的影响 251

二、毛泽东法律观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252

三、毛泽东法治思想的主要成就和贡献 253

第六节 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法治思想 257

一、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257

二、依法治国,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62

第七节 我国政治领导核心的法治思想 264

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 264

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 266

三、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思想 267

第六章 依法治国的历史经验与实践基础 269

第一节 中国法律制度的历史 269

一、夏朝、商朝法律制度 269

二、西周法律制度 271

三、春秋时期法律制度 275

四、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276

五、秦朝法律制度 278

六、汉朝法律制度 279

七、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280

八、隋唐法律制度 281

九、宋、辽、金、元法律制度 285

十、明代法律制度 289

十一、清代法律制度 290

十二、中华民国时期的法律制度 295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 302

第二节 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 302

二、法治的艰难历程与重大抉择 305

三、新中国法治发展的特点 307

四、历史经验的新启示 308

第二节 依法治国面临的现实 311

一、我国法制的大发展 311

二、法治面临的问题 313

第四节 港台地区法治经验借鉴 317

一、香港法治经验借鉴 317

二、台湾法治经验借鉴 327

第五节 世界大多数国家实行法治的趋势 333

第七章 依法治国的条件 341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必备条件 341

一、依法治国的法制条件 341

二、依法治国的政治条件 346

三、依法治国的经济条件 350

四、依法治国的干部条件 352

五、依法治国的思想条件 353

六、依法治国的社会条件 357

七、依法治国的保证条件 358

一、腐败的威胁 359

二、违法敛财的破坏 359

第二节 依法治国现存在的不利条件 359

三、单位家庭化问题 361

四、以权敛财 362

五、国有财产流失和失控问题 362

六、犯罪增多 363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有利条件 363

第四节 面对条件的抉择 366

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行依法治国 366

二、实行依法治国需要创造多方面的条件 368

三、依法治国,从做得到的事情做起 369

四、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前景 371

第八章 依法治国的内容与途径 373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内容 373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法制改革 374

一、法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374

二、法制改革的目标 377

三、法制改革的内容 379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更新观念 383

一、依法治国要求更新传统的法律观念 383

二、更新观念,重塑现代法的精神 386

三、树立尊重法律权威的观念 389

一、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 392

第四节 依法治国的途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392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法治教育 399

第九章 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403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概述 403

第二节 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404

第三节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409

一、社会主义法治是对资产阶级法治的抛弃 409

二、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的标志 411

第四节 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稳定 412

一、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政局稳定的前提 412

二、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社会稳定的手段 414

三、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经济稳定的基础 416

四、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人心稳定的保障 417

五、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 418

第五节 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18

一、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18

二、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民主政治的目标和要求 421

三、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科学文化事业的保证 423

四、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424

五、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对外交往的通道 4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述 428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点 428

第十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4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43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原则 43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435

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435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然需要法治 440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必须是法治经济 442

第三节 依法治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作用 444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法治的作用 444

二、法治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46

三、法治在市场经济中作用的发挥 449

一、法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保障 453

第四节 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53

二、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步发展 454

三、法治与新经济体制的建立 454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实施制度 456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458

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459

第十一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6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概述 463

一、民主与社会主义 463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性质和途径 464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主要内容 465

四、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民主 4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 467

一、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 467

二、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的力量源泉 468

三、民主政治是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的政治前提 470

第三节 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证 471

一、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 471

二、人民的民主权利要靠法治来保障实现 473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纳入法治轨道 473

四、科学法治观念是民主建设法治化的思想基础 475

一、民主政治是法治的政治 480

第四节 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同步建设 480

二、民主政治建设要靠法治 481

第十二章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述 483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法 483

二、现代精神文明的实质是法治文明 484

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是法治建设 485

四、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 486

第二节 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 487

一、精神文明与依法治国的一般关系 487

二、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89

三、依法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 491

四、依法治国与思想建设 493

五、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 496

六、依法治国与文化建设 498

七、依法治国与科技法制化 501

八、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 502

九、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强法制建设的密切结合 503

第三节 依法治国与科教兴国 509

一、法治和科教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双翼 509

二、科教法治化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 511

三、科教兴国为中国法治之路奠定基础 513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依法治国 514

第四节 依法治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514

二、依法治国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 516

三、实行法治,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518

第十三章 依法治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0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我党治国方略的深刻变革 520

一、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520

二、法治是执政党领导方式转变的必由途径 522

三、实行法治是党正确处理党政关系的保证 524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528

一、党是领导人民实现法治的核心力量 528

二、党的领导是法治建设的政治基础 529

四、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530

三、实行依法治国,党既是执政党,更是领导党 530

第三节 加强党的领导,推进依法治国 532

一、干部队伍建设是依法治国的组织保障 532

二、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532

三、实行依法治国,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 535

第十四章 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治不同于资本主义法治 538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法治 538

二、当代资本主义法治特点 539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540

一、依法治国的政治特色 542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42

二、依法治国的经济特色 548

三、依法治国的文化特色 552

下篇 依法治国 反腐倡廉 556

第一章 腐败现象概述 556

第一节 腐败行为 556

一、国外的腐败定义 556

二、腐败的功能性定义 558

三、腐败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563

第二节 初级阶段理论与腐败现象分析 567

一、从初级阶段理论上所做的分析 568

二、腐败与权力运行、利益分配的关系 569

第二节 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功能 571

一、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的成因 571

二、腐败的社会功能 574

第四节 腐败现象的特征 575

第五节 体制与腐败的相互关系 577

一、腐败是社会转型阶段的产物及其表现 577

二、腐败与体制滞后 579

第六节 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与腐败 581

第七节 权力标准是腐败现象的核心问题 583

一、权力腐败产生的总体根源 587

第八节 关于权力腐败问题的思考 587

二、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和特定的土壤吗? 588

第九节 腐败现象蔓延的原因 589

第十节 腐败的新动向 592

一、隐形腐败 592

二、法人腐败 593

三、攫取无形财富 593

第十一节 腐败与市场和改革 594

一、市场的影响:一种悲观的看法 594

二、有理由乐观吗? 595

三、界线和区别 595

四、影响和参与的渠道 596

五、变市场利益为反腐败力量 597

第十二节 私欠公款也是腐败 598

一、撩开面纱看私欠 598

二、试问私欠因何在 599

三、堵塞私欠不容疏 600

第十三节 腐败与黑社会 601

一、黑社会存在的两个基础 601

二、腐败:黑社会起源的催化剂 601

第十四节 腐败必挨打 602

四、打击黑社会的出发点在哪里 602

三、猫鼠同穴:黑社会与腐败共同发展的结果 602

第二章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 604

第一节 毛泽东的反腐倡廉思想 604

一、关于反腐败斗争与廉政建设的论述 604

二、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 607

三、“防腐拒变”的政治哲学及启示 613

第二节 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 617

一、邓小平反腐倡廉的基本思想 617

二、邓小平对中共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624

三、邓小平与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比较 629

一、我党反腐败斗争的主要阶段 633

第三节 我国反腐败的历程 633

二、建国初期反腐败斗争的历史经验 637

三、近几年来的反腐败斗争 641

四、五十年代与九十年代反腐败的异同及启示 670

五、对建国以来反腐败斗争的反思 672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形式及重大意义 675

一、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形式 675

二、现阶段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 678

第五节 反腐败与中国国情 684

第六节 反腐败与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关系 686

一、我国现阶段的反腐败斗争同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有着内在的客观联系,是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的突出表现。 686

二、反腐败斗争涉及的矛盾和问题远比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复杂,不能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 687

第七节 社会转型期反腐败斗争的政治心理 688

第八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腐败的遏制 693

第九节 我国当前反腐败工作 697

一、现阶段腐败现象的特点和危害 697

二、当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根源 698

三、现阶段反腐败工作的对策思路 700

第十节 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发展 701

一、把反腐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更科学地揭示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701

二、相对稳定的工作格局的形成,迈出了反腐败斗争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 702

三、一批重大案件相继突破,反腐败斗争能力的增强,可见一斑 702

五、冷静客观地批评当前的反腐败斗争 703

四、积极探求反腐败斗争的客观规律,促进反腐败斗争从感性向理性飞跃 703

第十一节 结构性腐败与权力制约机制关系 704

一、结构性腐败及其特征 704

二、结构性腐败的社会基础 706

三、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关键 708

第十二节 以制度创新根治腐败 710

一、产生腐败的制度根源:经济租金 710

二、最常见的寻租活动 711

三、制度创新是反腐败的根本途径 712

四、根治腐败的重大制度创新举措建议 714

第十三节 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 716

一、反对腐败,要牢牢地围绕和服从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方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动摇 717

二、反对腐败,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718

三、反对腐败,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教育 718

第十四节 确立市场经济新秩序消除腐败 719

第十五节 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发生 722

一、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是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客观要求 723

二、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筑起抵御腐败的牢固防线 723

三、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改革管理体制,规范制约权力运用 725

四、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整体效能 726

五、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健全法规制度,促进廉政建设法治化 727

第十六节 对公贿行为的预防和治理 728

第十七节 反腐败认识上的偏差及对策 735

一、认识的偏差 735

二、对策:警钟长鸣和辩证施治 737

第十八节 建构抑制政府官员腐败的有效制度 740

一、减权、简政、堵漏:改革管理制度 740

二、办事公开,财产申报:实行公开制度 741

三、牢牢盯住权力部门:完善监督制度 742

四、配套方法,严格执法:健全法律制度 743

五、抑制自我,增强免疫:培养自律制度 743

第十九节 加强世界观、人生观是反腐倡廉的关键 745

第二十节 搞好反腐败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747

第二十一节 反腐败过程中应突出注意的方面 750

一、反腐败必须强化监督 750

二、要自觉增强拒腐的能力 752

三、反腐败斗争要发挥各界的力量 755

四、小团体主义是消极腐败行为的大渊薮 757

五、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廉洁情况应予以高度重视 759

六、反腐败斗争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进行 762

第二十二节 中国反腐败的世界影响 763

一、发达国家也存在严重腐败 763

二、欧洲成了“腐败盛行的大陆” 763

四、扩大范围和将问题引向深入 764

三、中国尚无可能产生金权政治 764

第三章 廉政建设 765

第一节 权力制约 765

一、制度监督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武器 765

二、关于机关党内监督 769

第二节 反腐倡廉机制 774

一、反腐倡廉机制的概念 774

二、我国目前反腐倡廉机制的缺陷分析 775

三、完善反腐倡廉有效机制的构想 777

四、反腐倡廉机制的种类 779

第三节 廉政建设的基本思路 782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德养廉,以达到“人不忍犯” 783

二、建立健全各项廉政制度,堵塞漏洞,监督约束,以达到“人不能犯” 784

三、逐步提高公务员的生活待遇,以俸养廉,以达到“人不必犯” 785

四、严肃党纪国法,加大查处力度,严惩腐败,以达到“人不敢犯” 785

第四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模式 786

一、从严治党,加强立法,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约束机制 786

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建立适合约束机制运行的工作格局 788

三、发展经济,深化改革,为推进廉政建设创造物质条件 789

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群众举报与专门机关依法查处相结合 790

五、教育为主,预防为主,打好拒腐防变的内在基础 790

第五节 廉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791

第六节 廉洁是政府建设之本 795

第七节 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 799

一、理论和方法 800

二、测量指标及其特点 801

三、“廉政建设社会评价系统”的功能 802

第八节 廉价政府 803

第九节 党风廉政建设要以教育为本 809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举措 810

二、以教育为本,这是全面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 810

四、以教育为本,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 811

五、教育具有法律制度建设不可替代的作用 811

三、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干部廉洁自律的重要保证 811

六、以教育为本,是培养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 812

第十节 廉政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812

一、搞好廉政建设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812

二、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搞好廉政建设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813

三、结束语 814

第十一节 廉政建设与市场经济 815

一、问题的提出 815

二、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促进廉政建设 816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加强廉政建设 817

第十二节 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 818

一、“高薪养廉”说为腐败分子开了方便之门 820

二、历史上的“高薪养廉”不能遏止吏治腐败 820

第十三节 高薪养廉 820

三、“贫困”不是产生贪污腐败的根源 821

四、“高薪养廉”不符合中国国情 823

五、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 824

第十四节 我国廉政建设的得失 825

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人权利的廉政思想 825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监督体系 826

三、我国廉政建设的得失 826

第一节 廉政建设法律规范 827

一、廉政建设法律规范概述 827

第四章 社会主义法治与反腐倡廉 827

二、国外廉政立法概述 831

三、我国廉政建设法律规范主要内容及展望 833

第二节 法制与廉政建设 838

一、法治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838

二、法治与党风廉政建设 839

三、关于反腐倡廉的法学思考 840

第三节 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质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842

第五章 全世界共同的课题——拒绝腐败 846

第一节 世界的反腐败行动概述 846

一、1995:世界掀起反腐潮 846

二、腐败:文明社会的公敌 847

三、中国:反腐败绝不手软 848

四、承前启后的1996 849

五、铲却还生的毒草 850

六、社会机体的癌症 851

七、全球反腐的启示 852

第二节 世界腐败与反腐败 853

第三节 世界反腐败斗争的特点 855

第四节 全世界的深度反腐 858

第五节 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倡廉的历史经验 863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特点与腐败问题 863

二、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廉政建设的特点 864

三、社会主义国家反腐廉政建设的主要经验 866

第六节 西方国家的廉政措施 869

一、财产申报制度 869

二、限制廉职行为 869

三、设置专门的廉政管理机构 869

四、坚持任职回避制度 870

五、建立国家公务员的监督机制 870

第七节 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腐败现象 871

第六章 有关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经验借鉴 875

第一节 我国香港政府的廉政建设 875

一、香港政府廉政制度的建立 875

二、香港政府廉政制度的主要内容 876

三、香港政府廉政建设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反腐斗争的启示 877

第二节 新加坡的廉政建设 879

一、新加坡防治腐败的经验及启示 879

二、新加坡的廉政保证了经济腾飞 883

第三节 韩国的政坛丑闻 884

一、卢泰愚政治资金丑闻掀起轩然大波 884

二、卢泰愚由总统变为阶下囚的前前后后 886

三、韩国政坛内幕 890

第四节 印度尼西亚的腐败问题 895

一、腐败的根源 895

二、腐败的成本和效益 898

三、结论 899

第五节 拉美国家的肃贪运动 900

第六节 南非严肃法纪 903

一、温妮的光荣历史 903

二、“温妮风波”沸沸扬扬 903

三、“深思熟虑”惩治腐败 903

第七节 白俄罗斯的反腐倡廉 905

一、卢卡申科当政前反贪崭露头角 905

二、当政后反腐雷厉风行 905

三、带头倡廉身体力行 906

附录一 法治教育参考图书目录 907

二、法的创制的形式 1035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1035

第二部分 依法治国的法律体系 1035

第一章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备 1035

第一节 法的创制的概念 1035

三、立法产生的条件 103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式 1036

一、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产生和发展 1036

二、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基本建立 1041

三、我国法律体系的主要结构 1042

四、维护我国法律体系的统一性 1047

五、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作为加快经济立法、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 1048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 1050

第三节 法的渊源 1050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1051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1053

第四节 法的体系 1056

一、法的体系的概述和特点 1056

二、法的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1059

三、当代中国法的部门的划分和主要部门简介 1061

第二章 宪法 1067

第一节 宪法的法律地位 1067

一、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1067

二、宪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 1075

三、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080

第二节 宪法的发展 1084

一、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 1084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正案 1086

第三节 宪法的主要精神 1087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087

二、宪法的作用 1095

三、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 1099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108

五、我国中央国家机关 1118

六、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 1125

第四节 遵守宪法 1128

一、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 1128

二、宪法的保障 1133

三、宪法的解释 1134

四、宪法的惯例 1136

五、保证我国宪法的实施 1137

第五节 宪法与依法治国 1139

一、民主政治——法治的政治基础 1139

二、法治在宪法中的体现 1141

三、依法治国与宪政 1147

一、民法的概念 1151

第三章 民法 1151

第一节 民法概述 1151

二、民法的发展 1152

三、民法的性质 1158

四、民法的渊源和解释 1161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 1163

第二节 我国民法的历史沿革 1164

一、1928年以前的民事立法 1164

二、1929年~1930年的民事立法 1167

三、1949年以后的台湾民法 1168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法编纂 1170

第三节 民法总则理论与实务 1171

一、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 1171

二、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172

三、民事法律关系 1174

四、公民(自然人) 1178

五、法人 1186

六、合伙 1192

七、民事法律行为 1196

八、代理 1205

九、诉讼时效 1210

十、实务分析 1215

一、物权概述 1227

第四节 物权法理论与实务 1227

二、所有权通论 1229

三、所有权分论 1234

四、共有 1242

五、用益物权 1244

六、担保物权 1249

七、相邻关系 1253

八、占有 1256

九、实务分析 1262

一、债的一般原理 1266

第五节 债法理论与实务 1266

二、不当得利 1279

三、无因管理 1280

四、合同 1281

五、实务分析 1289

第六节 人身权法理论与实务 1303

一、人身权概述 1303

二、人格权 1304

三、身份权 1307

四、人身权的民法保护 1309

五、实务分析 1310

第七节 侵权行为法理论与实务 1319

一、侵权行为法概述 1319

二、侵权行为法的功能 1324

三、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其归责原则 1325

四、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 1326

五、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1330

六、侵权损害赔偿 1333

七、实务分析 1335

二、刑法的性质 1346

一、刑法的概念 1346

第一节 刑法概述 1346

第四章 刑法 1346

第二节 刑法的历史沿革 1347

一、刑法的创制 1347

二、刑法的局部修改 1348

三、刑法典的制定 1350

第三节 刑法修改与依法治国 1352

第四节 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355

一、制定刑法的目的和根据 1355

二、刑法的任务 1356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1357

四、刑法的效力范围 1357

一、犯罪概念 1359

第五节 犯罪 1359

二、犯罪构成 1360

第六节 犯罪客体 1361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1361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1361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1362

第七节 犯罪客观方面 1362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 1362

二、危害行为 1363

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1365

三、危害结果 1365

五、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1367

第八节 犯罪主体 1367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种类 1367

二、刑事责任年龄 1368

三、刑事责任能力 1369

第九节 犯罪主观方面 1370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1370

二、犯罪的故意 1370

三、犯罪的过失 1372

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 1374

五、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1374

六、行为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认识的错误 1375

第十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1378

一、正当防卫 1378

二、紧急避险 1379

第十一节 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 1380

一、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述 1380

二、犯罪既遂 1381

三、犯罪预备 1382

四、犯罪未遂 1383

五、犯罪中止 1384

一、共同犯罪和概念的构成 1385

第十二节 共同犯罪形态 1385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1386

三、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1387

第十三节 罪数形态 1389

一、罪数形态概述 1389

二、实质的一罪 1389

三、法定的一罪 1390

四、处断的一罪 1391

第十四节 刑罚 1392

一、刑罚的种类 1392

二、管制 1392

四、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1394

三、拘役 1394

五、死刑 1395

六、罚金 1396

七、剥夺政治权利 1397

八、没收财产 1397

第十五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1398

一、量刑 1398

二、累犯 1399

三、自首和立功 1399

四、数罪并罚 1400

六、减刑 1402

五、缓刑 1402

七、假释 1403

八、时效 1404

第十六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 1405

一、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1405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06

三、其他犯罪介绍 1408

第十七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 1409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1409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10

一、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1412

第十八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412

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的认定和处罚 1413

第十九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428

一、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1428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28

第二十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431

一、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和特征 1431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31

三、其他犯罪介绍 1435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 1438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38

第二十一节 侵犯财产罪 1438

第二十二节 妨害婚姻、家庭罪 1442

一、妨害婚姻、家庭罪概述 1442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43

三、其他犯罪介绍 1445

第二十三节 贪污赂贿罪 1445

一、贪污贿赂罪概述 1445

二、重点犯罪介绍 1446

三、其他犯罪介绍 1451

第二十四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 1453

一、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1453

二、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认定和处罚 1454

一、黄×、周××伪造送货单骗取本单位货物贪污案 1457

第二十五节 实务分析 1457

二、韩振忠等人盗卖本机车的柴油贪污案 1458

三、黄万蓉销售孙乾国盗窃的车辆通行收费票据共同贪污案 1460

四、燕朝树故意伤害案 1462

五、李凤轩盗窃后抗拒抓捕伤害民警案 1464

六、雷德奇、孔建华在旅游区开枪射击致人死亡案 1465

第五章 行政法 1468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468

一、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1468

二、行政法的渊源 1469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470

四、行政法的作用 1471

第二节 行政主体 1473

一、行政主体概述 1473

二、行政主体基本类型与法律地位 1474

三、行政主体资格及认定 1476

四、行政主体法定代表人与行政人 1477

五、行政主体之间关系及法律调整 1478

六、行政主体产生、变更与消灭 1479

第三节 行政相对人 1481

一、行政相对人概述 1481

二、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1482

三、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1483

第四节 行政行为概述 1486

一、行政行为概念 1486

二、行政行为的分类 1487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1488

四、行政行为的效力 1488

第五节 行政立法行为 1489

一、行政立法的概念 1489

三、行政立法的形式 1490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 1490

二、行政立法的历史发展及存在理由 1490

第六节 行政许可行为 1491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 1491

二、许可证的种类 1492

三、行政许可的程序 1492

四、许可证的效力 1492

第七节 行政裁决行为 1493

一、行政裁决的概念 1493

二、行政裁决的历史发展 1493

三、行政裁决的范围 1493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1494

第八节 行政处罚行为 1494

四、行政裁决的现状与问题 1494

二、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形式 1495

三、行政处罚的程序 1495

第九节 行政强制执行行为 1496

一、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 1496

二、行政强制执行的种类与方法 1497

三、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 1498

第十节 行政复议和行政监察 1498

一、行政复议概述 1498

二、申请复议的范围 1499

三、复议管辖 1500

四、行政复议机构 1501

五、行政复议参加人 1501

六、行政复议程序 1501

七、行政监察概述 1502

第十一节 行政赔偿 1503

一、行政赔偿概述 1503

二、行政赔偿要件 1504

三、行政赔偿范围 1505

四、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506

五、行政赔偿程序 1507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1508

第十二节 行政监督 1508

二、党和群众的监督 1509

三、代表机构的监督 1511

四、司法机关的监督 1513

五、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 1515

六、审计监督 1517

第十三节 行政责任 1520

一、行政责任概述 1520

二、行政行为人责任及其划分 1526

三、行政补偿责任 1531

一、国家赔偿法概述 1535

第十四节 国家赔偿法 1535

二、国家赔偿责任 1536

第十五节 实务分析 1538

一、李龙义能被聘为承包经营者吗? 1538

二、怎样救活陷于绝境的大理石公司 1540

三、某橡胶厂不服某税务局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案 1545

四、南京状元楼酒店不服国家外汇管理局南京分局的处罚决定申请复议案 1546

五、王某不服某县公安局处罚裁决申请复议案 1547

六、某化工厂不服县环保局处罚申请复议案 1548

第一节 经济法的法律地位 1550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定义 1550

第六章 经济法 1550

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1552

三、经济法的渊源和体系 1554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我国经济法的发展 1555

一、我国实行市场取向改革的过程,也加强经济立法的过程 1555

二、完善经济立法是当务之急 1557

三、经济立法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保证 1558

四、市场经济法的主要内涵 1559

第三节 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1562

一、企业法 1562

二、经济合同法 1609

三、技术合同法 1698

四、涉外经济合同法 1729

五、知识产权法 1747

六、反不正当竞争法 1799

七、金融法 1809

八、经济仲裁和经济司法 1814

第四节 实务分析 1828

一、鹤岗市工农区华联装饰公司诉鹤岗市亚细亚商场不按租赁协议约定的不许重项经营违约纠纷案 1828

二、上海大华化轻工业公司诉孔德凯末申请专利之前签订的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应为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纠纷案 1830

三、北京市兴农工商开发公司涉及职工经济罪致损申请破产部分债权人不同意破产宣告破产案 1832

四、宁夏无线电一厂申请破产收回投资和收益作为破产财产及抵押债权优先偿付案 1833

一、商品经济——法治的经济基础 1835

第五节 经济法与法治 1835

第七章 劳动法 1841

第一节 劳动法的法律地位 1841

一、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841

二、我国劳动法的作用 1842

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844

四、我国劳动法的体系 1845

第二节 劳动法历史沿革及发展 1847

一、劳动法的起源 1847

二、劳动法的发展 1848

三、我国的劳动立法状况 1852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劳动法律体系 1860

第三节 劳动法的基本内容 1865

一、劳动法概述 1865

二、劳动合同 1866

三、集体合同 1869

四、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1871

五、工资 1872

六、劳动安全卫生与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1875

七、社会保险 1877

八、劳动争议 1877

一、路岐峥诉卢朝曦违反劳务合同应支付违约罚款纠纷案 1879

第四节 实务分析 1879

二、金堂县运输公司诉胡清维违章售票,应予处分劳动争议案 1880

三、苏瑞连诉广州自行车二厂以长期旷工为由将她除名劳动争议案 1882

四、开化县食品厂诉周炳熙举报不实开除公职劳动争议案 1884

五、中华长沙华天大酒店诉赵晓春劳动争议纠纷案 1885

第五节 劳动法与依法治国 1887

一、劳动法治的概念 1887

二、劳动法治的原则 1887

三、劳动法治的要求 1888

四、加强我国劳动法治建设的迫切性 1889

五、加强劳动法政建设的途径 1893

一、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对象 1899

第八章 婚姻家庭法 1899

第一节 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和婚姻方法 1899

二、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道路 1901

三、现行婚姻法和新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 1904

第二节 我国婚姻法的法律地位 1906

一、我国婚姻法的概念和对象 1906

二、婚姻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1909

第三节 结婚 1910

一、结婚的概念 1910

二、婚姻的基础 1910

三、结婚的条件 1911

四、结婚的程序 1914

五、关于婚约和男到女家问题 1918

六、无效婚姻 1919

第四节 家庭关系 1921

一、夫妻 1921

二、父母子女 1925

三、祖孙、兄弟姐妹 1928

第五节 离婚制度 1929

一、婚姻的终止和离婚制度的沿革 1929

二、处理离婚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法律程序 1932

三、离婚纠纷的处理原则 1937

第六节 离婚后的子女抚养、财产处理和经济帮助 1943

一、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教育 1943

二、离婚后的财产处理和住房问题 1946

三、离婚后的经济帮助 1949

第七节 有关婚姻法的附论 1950

一、婚姻法中的制裁和执行 1950

二、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婚姻法》的变通和补充规定 1951

三、涉外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适用 1951

第八节 收养法概述 1952

一、收养的含义和法律特征 1952

二、收养法的调整对象 1953

四、中国收养法的原则 195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的渊源 1954

第九节 收养关系的成立 1955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 1955

二、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 1958

第十节 收养的效力 1960

一、收养的拟制效力 1960

二、收养的解消效力 1961

三、收养的无效 1962

第十一节 收养关系的解除 1964

一、解除收养关系的条件和程序 1964

二、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1965

第十二节 收养法中的法律责任和附则 1966

一、违反收养法的法律责任 1966

二、有关收养法的附则 1966

第十三节 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967

第十四节 法定继承 1973

一、法定继承概述 1973

二、法定继承人 1974

三、代位继承 1983

四、遗产的分配 1985

第十五节 遗嘱继承和遗赠 1986

一、遗嘱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1986

二、遗嘱的有效条件 1987

三、遗嘱的变更和撤销 1989

四、遗嘱的效力和执行 1991

五、遗赠 1992

第十六节 继承的开始与继承的接受与放弃 1994

一、继承的开始 1994

二、继承接受与放弃的法律特征 1998

三、继承的接受 1999

四、继承的放弃 2001

第十七节 继承法实务分析 2002

一、民事诉讼法的原则 2011

第一节 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审判制度 2011

第九章 民事诉讼法 2011

二、民事审判基本制度 2012

第二节 人民法院与民事管辖 2013

一、人民法院的设置及权限 2013

二、级别管辖 2014

三、地域管辖 2014

四、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2018

五、管辖异议的解决 2019

第三节 诉讼参加人 2020

一、当事人 2020

二、共同诉讼人 2022

三、诉讼代表人 2023

四、第三人 2024

五、诉讼代理人 2025

第四节 证据 2026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种类 2026

二、举证责任 2027

第五节 期间、送达 2028

一、期间 2028

二、送达 2029

一、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概念和性质 2032

二、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和种类 2032

第六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2032

三、对妨害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其适用程序 2033

第七节 诉讼费用 2035

一、诉讼费用的概念和种类 2035

二、诉讼费用的负担 2036

三、诉讼费用的交纳和缓交、减交、免交 2036

第八节 普通程序 2037

一、起诉与受理 2037

二、审前准备 2039

三、诉讼保全与先行给付 2043

四、法院调解 2045

五、开庭审理 2047

六、延期审理、诉讼中止和终结 2050

七、撤诉、缺席判决 2051

八、裁判 2052

第九节 简易程序 2056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056

二、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2057

三、简易程序的具体规定 2057

四、适用简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2058

第十节 特别程序 2058

一、特别程序的概念和特点 2058

三、宣告失踪人死亡案件的程序 2059

二、选民名单案件的程序 2059

四、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案件的程序 2060

五、认定无主财产案件的程序 2061

第十一节 第二审程序 2062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062

二、上诉的提起 2062

三、对上诉案件的审理 2063

第十二节 审判监督程序 2064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064

二、再审的提起与审理 2065

三、申诉 2066

三、公示催告案件的审理程序 2067

二、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 2067

第十三节 公示催告程序 2067

一、公示催告程序概述 2067

第十四节 企业破产还债程序 2069

一、破产还债程序概述 2069

二、破产申请的提出和受理 2069

三、和解 2070

四、破产宣告与破产清算 2070

第十五节 督促程序 2072

一、督促程序概述 2072

二、支付令的申请和受理 2072

一、执行和执行程序 2073

二、执行程序的一般规定 2073

第十六节 执行程序 2073

三、支付令的异议和效力 2073

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 2076

四、执行措施 2077

五、执行中止和终结 2081

第十七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2082

一、涉外民事诉讼程序概述 2082

二、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 2082

三、涉外民事诉讼的管辖 2083

四、涉外送达、期间 2085

五、涉外财产保全 2086

六、涉外仲裁 2087

第十八节 实务分析 2088

一、张玉华等申请支付令督促东北船务公司给付债务案 2088

二、佛山市干部疗养院申请融资债券被盗上示催告案 2089

三、盐城市针织服装厂申请破产还债资产整体招标出售案 2090

四、邱石玉诉哈尔滨市大众医疗保健用品厂专利权权属纠纷案 2092

五、兰州天河有限公司诉甘肃省乡镇企业第三产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兰州市支行投资于中外合作企业的建筑物用作还贷侵权纠纷案 2094

六、陈芳君等因与陆伯权返还财礼一案以经常住地与住所地不一致为理由辖异议案 2096

七、徐景文诉沈炳云、付启星返还判决由离婚一方负担的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借款债务纠纷案 2097

八、阿坝洲林业企业木材联营公司诉中国人民银行都江堰支行、都江堰市汽车客运公司物资经营部借款合同纠纷案 2098

九、李文通拒不执行法院判决并隐匿财产被搜查案 2101

十、林锦璋拒不履行法院判决被强制变卖房产执行案 2102

十一、案外人尤春霞提出执行异议院长批准中止执行案 2104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 2105

第一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历史沿革 2105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 2105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立法 2108

三、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2110

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 2112

第二节 刑事诉讼法与依法治国 2115

一、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依据 2116

二、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2117

第三节 辨护与代理 2118

第四节 强制措施 2120

一、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2120

二、拘留 2123

三、逮捕 2124

四、收容审查的取消 2126

第五节 证据 2129

一、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2129

二、证据的种类和分类 2129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 2132

三、证据的对象、证明要求 2132

四、证明原则、证明责任 2132

第六节 立案 2133

一、立案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133

二、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2134

三、立案的程序 2134

第七节 侦查 2135

一、侦查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135

二、侦查行为 2136

第八节 第一审审判程序 2140

一、法院第一审概述 2140

三、侦查终结 2140

二、刑事审判组织 2141

三、人民法院对起诉案件的审查 2143

四、审理的延期和中止 2145

第九节 死刑复核程序 2147

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概念 2147

二、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的复核 2147

三、死缓案件的复核 2148

第十节 提起公诉 2148

第十一节 审判监督程序 2150

一、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2150

二、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 2151

第十二节 第二审审判程序 2154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 2154

二、上诉和抗诉 2154

三、对上诉、抗诉案件的审判 2155

四、上诉不加刑原则 2156

第十三节 执行 2157

一、执行的概念、任务和意义 2157

二、执行的程序 2158

三、处理执行中若干问题的程序 2161

第十四节 刑事诉讼法实务分析 2164

第一节 行政诉讼法概述 2170

一、行政诉讼概念与特征 2170

第十一章 行政诉讼法 2170

二、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与渊源 2172

三、行政诉讼的作用 2172

第二节 行政案件的起诉、受理与审判 2174

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范围 2174

二、行政诉讼的管辖 2177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与受理 2179

四、行政诉讼参加人 2182

一、证据的概念 2184

二、证据的种类 2184

第三节 证据 2184

三、举证责任 2185

四、人民法院对证据的收集和调查 2185

五、证据保全 2185

第四节 诉讼保全 2186

一、诉讼保全的概念 2186

二、诉讼保全的裁定 2186

三、诉讼保全的方式 2186

四、申请人的责任 2186

第五节 行政诉讼的中止、延期审理和终止 2186

一、行政诉讼中止 2186

第六节 送达 2187

二、延期审理 2187

三、行政诉讼终止 2187

第七节 行政诉讼的期日和期间 2188

一、期日和期间的概念 2188

二、期间的计算方法 2188

三、期间的顺延 2189

第八节 行政诉讼费用 2189

第九节 对妨害行政诉讼的制裁措施 2190

一、制裁措施的种类 2190

二、制裁措施的适用 2190

第十节 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2191

第十一节 第一审程序 2192

一、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 2192

二、提起行政诉讼 2193

三、受理 2193

四、开庭审理前的准备 2193

五、开庭审理 2194

六、原告撤诉和被告对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变更或者重做 2195

七、判决和裁定 2196

八、审判期间 2198

第十二节 第二审程序 2198

第十四节 执行程序 2199

第十三节 再审程序 2199

第十五节 涉外行政诉讼 2201

一、涉外行政诉讼概述 2201

二、涉外送达方式及特殊时限 2202

第十六节 实务分析 2203

一、不服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3

二、不服土地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3

三、不服食品卫生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4

四、不服商标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6

五、不服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7

七、不服林业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8

六、不服计量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8

八、不服税收管理行政处罚案 2209

九、郝某不服某税务分局处罚申请复议案 2210

十、某酒厂不服县劳动局处罚申请复议案 2210

第十二章 法律空白弥补方法 2212

第一节 法律空白弥补方法在法治中的地位 2212

一、社会应主要由法律来治理 2212

二、社会整合应通过法律的实施和实现 2212

三、立法政策和法律必须经由民主程序制定 2213

四、法律必须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 2213

五、法律必须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2213

八、法律必须以公正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平等地保护和促进一切正当利益为其价值目标 2214

六、法律必须具有稳定性 2214

七、法律必须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2214

九、法律应能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的失控与异变 2215

十、法律应力求社会价值的平衡与互补 2215

第二节 法的渊源 2218

一、概述 2218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2220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2225

第三节 法律解释 2227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2227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 2227

三、法律解释的分类 2238

四、法律解释的原则与要求 2240

第三部分 法治运作 2245

第一章 立法机关与依法治国的实现 2245

第一节 立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概述 2245

一、立法机关的立法是建立法律秩序的前提 2245

二、立法机关的立法与国家职能的行使 2246

第二节 立法机关实现依法治国的现状与对策 2248

一、立法机关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2248

二、完善立法的出路 2255

三、市场经济对立法对策的启示 2270

一、立法与政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关系 2276

第三节 立法与政党、行政和司法的关系 2276

二、立法与依法行政 2279

三、立法与司法 2282

第四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285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 2285

二、立法机关的基本原则 2287

三、立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295

第五节 立法机关的立法决策 2300

一、立法决策的内容 2300

二、立法决策的机制 2306

一、立法体制 2307

第六节 立法机关的法治运作机制与技术 2307

二、立法程序 2309

三、立法技术 2311

第七节 立法机关法治运作的手段 2313

一、立法预测 2313

二、立法规划 2316

三、立法的超前、滞后和同步 2319

第二章 司法机关的法治运作 2322

第一节 司法机关概述 2322

一、我国司法制度的体制和任务 2322

二、我国司法机关的组织体系 2324

三、我国司法工作活动原则 2334

四、司法独立问题 2353

第二节 审判机关的治法运作 2357

一、审判机关的性质和任务 2357

二、审判制度 2358

三、审判组织 2368

四、法官制度 2371

五、我国法院的未来——一国两制多法域的模式 2382

六、我国法院现状——独立一体多单元的系统 2384

七、改革法院管理——时代赋予的使命 2387

一、检察机关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2392

第三节 检察机关与依法治国的实现 2392

二、检察机关的任务 2393

三、检察机关的设置与组织原则 2395

四、检察机关的活动原则 2402

五、公诉 2407

六、公诉法律文书 2417

第四节 侦查机关的法治运作 2426

一、概述 2426

二、刑事侦查的性质和方针 2432

三、刑事侦查的任务和原则 2435

四、侦查的机构和人员 2440

五、侦查行为 2441

六、侦查终结 2452

七、补充侦查 2455

第五节 劳动改造、公证、仲裁、调解 2458

一、劳动改造 2458

二、公证 2471

三、仲裁 2485

四、调解 2503

第六节 国家赔偿制度 2517

一、国家赔偿与国家赔偿法 2517

二、中国国家赔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518

三、国家赔偿法的作用 2521

四、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赔偿法的适用原则 2523

五、行政赔偿 2526

六、司法赔偿 2543

第三章 行政机关与依法行政 2559

第一节 行政机关概述 2559

一、国家行政机关的结构和分类 2559

二、国家行政机关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主体 2563

第二节 行政机关设立的法治化 2566

一、各国行政机关内部机构设置的趋势 2566

二、我国行政机构法治化改革的必然性 2568

三、我国国家行政机构设置的原则 2569

四、编制管理的法治化 2572

五、职权法定 2576

六、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 2580

七、建立现代化的行政体系 2584

第三节 建立完善的公务员制度 2587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概述 2587

二、中国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 2590

三、中国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2591

四、中国公务员的奖惩制度 2597

五、中国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2599

一、依法行政概述 2607

第四节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2607

二、行政行为概述 2613

三、行政立法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 2618

四、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 2625

五、行政复议是依法行政的保障 2637

六、行政补偿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2655

第五节 政府法治运作中的经济管理 2667

一、原有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667

二、政府经济行为 2673

三、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概说 2680

四、宏观经济调控法律制度 2686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 2696

第六节 行政管理法治化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