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系统 1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
一、宇宙——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 2
二、宇宙的构成 6
1.总星系(6)2.恒星系(7)3.恒星 7
4.行星(8)5.卫星(9)6.其他天体 10
7.星云及星际物质 12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5
1.宇宙中的银河系(15)2.银河系中的太阳系(16)3.太阳系中的地球 18
第二节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25
一、日地系统的地理效应 25
1.太阳(25)2.太阳对地理过程的影响 27
二、地月系统的地理效应 30
1.月球(30)2.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31
三、其他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32
第三节 地球的整体性质 33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质量 34
1.地球的形状(34)2.地球的大小与质量 35
二、地球的圈层构造 35
三、地球的物理特性 39
四、地球的化学成分 41
五、地球的运动 42
1.地球的自转(42)2.地球的公转 45
六、地理坐标与时间 51
1.地理坐标(51)2.时区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53
一、地球系统演化过程 56
第四节 地球系统过程 56
1.天文时代(56)2.地文时代(56)3.生文时代(57)4.人文时代 58
二、地球系统过程的特征 59
1.方向性(59)2.非线性(59)3.节律性 61
4.稳定性 63
三、地球系统过程的时空尺度 65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 68
第一节 地球表层的构造 68
一、岩石圈 68
二、水圈 69
三、大气圈 69
四、生物圈 69
五、智慧圈 70
一、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 72
第二节 地球表层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72
1.人类对能量运动的认识(72)2.太阳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73)3.地球内部热能、引力能在地球表层的转换 79
二、地球表层的物质循环 80
1.地质大循环(80)2.大气循环(83)3.水循环(83)4.生物一非生物循环 84
第三节 人类干扰下的地理环境 87
一、人类对岩石圈的影响 88
1.人工地貌过程(88)2.人类沉积物的形成 89
3.人类对土壤圈的影响(89)4.触发地壳运动 91
二、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92
1.改变大气成分(92)2.改变下垫面 96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96
1.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97
1.森林面积缩小(100)2.草原退化 100
四、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100
2.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97)3.水体污染 100
3.生物多样性降低(100)4.生物基因改变 101
5.改造生态环境,提高生物数量 101
五、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1
1.人类的地质作用强度和规模日趋增大 102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造新物质 102
3.人类的地质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102
第三章 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104
第一节 地球表层环境空间系统 104
一、纬度地带性 104
1.纬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05)2.自然环境的纬度地带性(106)3.社会经济纬度地带性 116
二、海陆梯度地带性 119
1.海陆梯度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20)2.自然环境海陆梯度地带性(120)3.社会经济的海陆梯度地带性 122
三、垂直带性 125
1.垂直带性的形成机制(125)2.自然环境的垂直带性(126)3.垂直带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32
四、非地带性 136
1.非地带性的形成机制(137)2.自然环境的非地带性 137
第二节 区位空间系统 141
一、概述 141
1.区位的概念(141)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142
二、产业区位论 143
1.农业区位论(143)2.工业区位论 149
3.其它产业区位理论(155)4.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经济区位论面临的挑战 158
三、中心地理论 160
1.理论基础与模式(161)2.中心地理论的发展、验证与评价(165)3.中心地理论的实践 168
四、空间动力学 169
1.空间相互作用原理——引力模式(重力模型) 170
2.矢量模型(172)3.距离衰减原理 173
4.空间扩散 175
五、行为空间 177
1.地理物象与认知地图(178)2.行为矩阵 182
3.空间偏好(183)4.时间地理学 185
第三节 区域空间系统 188
一、区域的概念 188
二、区域发展理论 188
1.均衡发展理论(189)2.非均衡发展理论 192
3.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198)4.劳动地域分工理论(199)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202
三、区域演化理论 212
1.原始采集时代区域(212)2.农耕社会区域(212)3.工业化预备阶段区域(213)4.工业化起飞阶段区域(213)5.工业化大发展阶段区域(213)6.后工业化区域 213
一、地缘的概念 215
第四节 地缘空间 215
二、地缘政治理论 216
1.近代地缘政治思想(216)2.冷战时期两极世界政治格局(219)3.多极化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221)4.世界注目的边缘带与破碎带 222
5.中国的地缘战略 223
第四章 地球表层生态系统 226
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 227
一、第一思潮:文明与环境关系论 227
1.地理环境决定论(227)2.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驳论 230
二、第二思潮:进化与环境关系论 232
1.拉采尔的“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思想 233
2.对拉采尔“国家有机体”、“生存空间”学说的评述 234
三、第三思潮:发展与环境关系论 235
1.时代背景(235)2.共生理论(237)3.环境容量思想(238)4.人与自然共同创造 240
一、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大讨论 24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4
1.停止和减缓增长理论(245)2.持续增长经济理论(248)3.新发展理论 250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 251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251)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属性(252)3.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252)4.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254
三、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57
1.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研究(258)2.环境生产潜力和土地承载力研究(258)3.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259
第三节 景观生态理论 264
一、景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64
1.景观生态学的产生(264)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265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 266
1.景观生态空间原理(266)2.景观演化原理 270
第四节 文化生态 274
一、导言 275
1.文化、文明、文化景观与文化生态(275)2.人类文化主要形式要素(278)3.文化价值观 284
二、文化生态学的重要研究问题 285
1.文明起源与环境(285)2.文化发展与环境(288)3.文明的扩散、迁移与环境 291
4.生态文化 297
三、文化整合 304
1.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304)2.文化整合的因素和过程(305)3.世界文化区 309
第五章 现代地理科学思想 313
第一节古代、近代地理学发展简史 313
一、古代地理学 313
1.西方古代地理学(314)2.中国古代地理学 320
二、近代地理学 326
1.近代地理学的创立(326)2.西欧、北美近代地理学(328)3.俄罗斯及苏联近代地理学 330
4.中国近代地理学 331
1.谢费尔对区域地理学派方法论的挑战 333
第二节 现代地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333
一、理论革命与计量革命 333
2.理论革命、计量革命的形成与发展 335
二、行为革命 337
1.行为革命的产生(337)2.地理学中的行为研究 339
三、生态思潮 341
1.生态思潮产生的背景(341)2.地理学中的生态思潮 342
四、统一地理学、大地理学思潮 344
1.阿努钦的统一地理学思想(345)2.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 346
五、信息革命 347
1.三S系统(347)2.数字地球 348
第三节 地理学思想流派 349
一、区域学派 350
1.近代地理学中的区域学派(350)2.现代地理学中的区域思想 353
二、景观学派 355
1.近代地理学中的景观学派(355)2.现代地理科学中的景观思想 358
三、环境生态学派 359
1.近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派(359)2.现代地理学的环境生态学思想 359
四、空间学派 360
1.近代地理学的传统空间学派(360)2.现代空间学派 360
第四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学 363
一、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 363
1.地球表层观(363)2.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 367
二、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369
1.地理科学观(369)2.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374
三、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 375
1.传统地理学的科学体系(375)2.现代地理科学的科学体系(375)3.地理科学的相邻科学 381
四、地理学的特征——区域性、综合性 385
第五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文化意义 387
一、地理科学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387
1.人类对地球空间秩序的发现是近代基础科学诞生的前提(387)2.地理大发现和地理科学研究迎来了比较研究、归纳法盛行的科学哲学时代 388
3.地理科学方法的科学意义 390
二、地理科学对文化进步的贡献 392
1.促进国际了解的和平、进步、开放的意识 393
2.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395)3.地缘心理的爱国意识、乡土意识 396
第六章 现代地理科学方法 398
第一节地理科学方法论 398
一、地理科学方法论评析 398
1.例外主义(398)2.空间主义(400)3.逻辑实证主义(403)4.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404
二、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新思维 408
1.整体思想(409)2.反馈思想(44)3.等级层次思想(412)4.自组织理论(413)5.非线性理论(413)6.群体事物的统计决定论思想 417
三、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思考 418
1.大科学思维的一元地理观(419)2.空间科学与空间研究(421)3.例外主义与主义一律 423
4.区域研究和景观研究(425)5.信息技术和地理实验技术 427
第二节 现代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428
一、一般科学方法 428
1.科学思维方法(428)2.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431
二、传统地理学方法在现代地理学中的应用 433
1.地图方法(434)2.地理调查 438
三、地理学的现代研究手段 442
1.遥感(442)2.地理信息系统(443)3.地理实验(445)4.地理工程 446
第七章 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 449
第一节 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 449
一、社会经济背景 449
二、科学技术背景 451
1.环境问题(449)2.空间问题(450)3.区域社会文化问题 451
1.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进步(452)2.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 453
第二节 现代地理科学的发展趋势展望 453
一、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趋向 454
1.现代地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454)2.人扰动下自然过程的研究(456)3.区域演化过程的研究(458)4.全球地理规律研究 459
二、现代地理科学应用理论研究趋向 460
1.区域发展研究(460)2.土地科学研究 461
3.区域社会文化整合与演变的研究(462)4.微观地理环境研究 463
三、现代地理应用技术研究趋向 463
1.地理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向(463)2.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464
第三节 中国现代地理科学发展展望 466
一、中国现代地理科学的走向 466
1.中国地理科学发展的优越条件(467)2.世界地理学研究中心的转移 467
二、世界地理科学中的中国地理科学 467
实习 470
实习一地球与宇宙 470
实习二人类扰动下的地理环境观察 471
实习三农村产业分布与农业土地利用 472
实习四城市土地利用与商业区位 473
实习五地域文化景观、文化生态 474
实习六GIS应用系统 475
参考文献 476
附录1术语索引 483
附录2人名索引 493
附录3地理科学及地理科学相关学术刊物 501
中国(501)外国(503)引文索引源(SCI)出版物 503
附录4中外地理科学相关机构 516
中国(516)国外(529)相关国际科学研究与管理组织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