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文库 普通卷 农业科学 上、中、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光亚,周光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02328246
  • 页数:1042 页
图书介绍:“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目录 1

上 1

编辑说明 1

前言 1

农业基础科学 3

灰色斜率关联度的研究 党耀国 3

约束选择指数的通径分析化模型 周静芋 孙世铎 宋世德 袁志发 5

植物营养诊断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 帅修富 王兴仁 7

砂僵黑土小麦施肥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熊范纶 郭霖 吴文荣 8

农业模型构造支持系统 周义桃 周国民 11

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 李德明 陈天彪 13

有机肥及化肥对?土中微量元素平衡的影响 同延安 高宗 刘杏兰 朱克庄 14

积造农家肥是增强农业后劲致富于民的重要途径 潘长胜 徐存银 16

土肥站的回顾与展望 熊启中 17

恢复发展冬绿肥 丘鸿诠 18

复播绿肥是增强兵团农业生产后劲的重要途径 李志荣 邓湘娣 20

旱作土壤机深施碳铵提高肥效的研究 林葆 刘立新 林继雄 陈培森 杨铮 22

旱地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及提高肥效措施的研究 刘立新 24

长效氮肥效应试验 任祖淦 唐福钦 王东海 张逸清 26

红壤旱地氮素平衡及去向研究 赖涛 李茶苟 李清平 赖庆旺 28

复混肥的推广与应用 秦济华 白西 29

硝基腐肥在水稻、小麦、蔬菜上的效果 官玉良 廖鸣兰 30

加速国产复混肥料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 黄考田 32

完达山西部丘陵地土壤有效微素分布规律与微肥施用技术 33

翟福先 翟宝志 宋福军 周宝光 33

螯合微肥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学效应初探 万蕾 邢玉芬 李长荣 37

益丰素在主要农作物上的试验报告 林友土 39

808植物增效酶制剂试验初报 王富良 41

新植物生长调节剂——骆驼蓬碱对小麦的增产作用及生理效应研究 42

武振亮 史延年 张莹芳 郑巧兰 贺志功 李云荫 42

富氧型果蔬催熟剂 孟宪昌 44

氯化胆碱在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中的生理学效应 何若天 44

农作物上施用高美施的增产效果及其原因 肖时运 谢良伍 欧细满 刘如清 龚次元 46

长期定位施肥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姚源喜 杨延蕃 刘树堂 蔡秋芳 邓迎海 48

掺混大豆专用肥的肥料效应及其施用技术探讨 胡有桃 余国槐 50

合理用肥 提高肥效 章守陶 谢天镳 52

推广应用“养分平衡”施肥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洪家禄 许明武 陶斌才 54

我国氮磷钾化肥的肥效演变和提高增产效益的主要途径 56

张乃凤 林葆 李家康 吴祖坤 林继雄 张宁 郭金如 56

第四纪红色粘土网纹层的微形态特征 戴军 B.Volkoff 57

石晓日 徐彬彬 李德成 周斌 沈玉其 朱永豪 张崇静 吴荣 刘南英 59

土壤激光诱导荧光遥感研究初探 59

紫色土有效态镉提取剂的选择 夏增禄 孟维奇 李森照 60

ICP-AES-化学法联合测定岩石、土壤矿物质元素的全量 田晓娅 62

吉林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调查研究 63

吕志文 郝国凡 张福山 佟世芳 张晓光 吕炎 63

新三熟制对杭嘉湖平原土壤性状的影响 方兆登 丁鼎良 邬洪德 65

污泥农用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 林春野 董克虞 李萍 戴荣彩 67

高产、优质、高效、持久地发展绿洲农业 赖先齐 69

旱地土壤有机培肥机理新探 窦森 71

农田覆草增产肥田 曹福林 许秀璞 隋兴增 王清民 71

太湖地区高产土壤的培育和合理施肥 徐琪 文启孝 朱兆良 程云生 73

半湿润易旱区一年两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75

曹学昌 王法宏 赵君实 任德昌 75

非饱和土壤导水参数的测定与计算 冯绍元 张瑜芳 77

低丘红壤茶园土的持水特性及水分循环特征 79

许允文 吴洵 杨锁森 王晓萍 杨金楼 朱济成 79

沙地降雨入渗水分动态 刘元波 陈荷生 高前兆 黄子琛 杨诗秀 雷志栋 81

磁场对土壤理化和机械物理性状影响的研究 依艳丽 刘孝义 83

酸性土壤交换性能的快速分析 丘星初 朱盈权 84

维持或增生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土壤管理 徐世根 86

苏州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汤进红 88

贵州主要耕作土壤的脲酶活性研究 汪远品 何腾兵 90

山西土壤稀土元素背景值 史崇文 赵玲芝 郭新波 高山 李建宏 杨建萍 92

我国九个农业经济区土壤背景值的分异规律 顾方乔 94

鼎湖山土壤的微生物及其对酸度的适应特征 葛荣盛 98

不同基因型小麦根际细菌及酶活性的动态研究 李振高 潘映华 李良谟 102

山东棕壤区土壤和小麦玉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相互关系 萧月芳 103

我国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农业结构调整 何祥 105

64团场碱茅草种植情况调查 王三基 樊立志 107

农(业)盐(业)结合综合改良利用滨海盐渍土 史立本 尹幼奇 108

海水倒灌对农田的危害与治理 黄安波 陆宗杉 蒋志明 钱锦铭 110

中国东北地区盐渍土的形成与改良 王春裕 王汝镛 111

棕红壤地区改良冲垅冷浸田建设多功能稳产高产农田技术研究 113

龙成凤 姚其华 范先鹏 杨利 赵书军 113

江西红壤综合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裴德安 115

长江中游土壤潜-沼化现状及其利用 李伟波 117

来安县渍害中低产田综合治理技术推广 颜家庆 118

江苏省的砂姜黑土资源及其利用 张俊民 121

从肥料投入水平看耕地肥力变化 赵飞虎 124

从养分平衡看山西富钾土壤的钾素补充 白大鹏 赵建强 125

持大洪涝灾害导致土壤肥力退化 陆凤鸣 李思义 127

永靖县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培肥措施 吴兴亚 孔垂一 128

试论南阳地区土壤钾素下降原因及对策 赵国交 130

陕西关中地区极端干旱分析 粟晓玲 邢大韦 131

福建省中亚热带农业气候系统功能评价的数学模型 晏路明 133

中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 沈国权 陈遵鼐 吴崇浩等 135

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垂直分层及评价 尹东 余优森 李湘阁 137

试论平塘县的气候条件与农业综合开发问题 王正富 139

甘肃河西保护地水热资源及其在栽培中的再利用研究 马兴祥 王润元 140

黑龙江省旱涝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季山 142

京津冀鲁豫地区小麦优化灌溉的农业气候依据 安顺清 焦仪珍 144

旱直播水稻的农业气象条件研究 成励民 宋宝初 范德新 薛有桂 何福金 146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制种的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张瑞祥 罗盛年 杜世逊 黎赣生 147

李土明 张红林 康一华 谢士君 彭东华 刘海平 147

近30年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地区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 张强 杨贤为 黄朝迎 149

盆南山地烤烟质优的气候条件分析 唐朝贵 151

晒红烟成熟期气象因素对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 金爱兰 153

引种南方甘蔗优质高产栽培中的气象条件及技术要点 张开林 苏恩南 朱萍 154

荔枝花期高温低湿对结实的影响 蔡树木 156

建瓯温州密柑异常落果与气候气象关系的研究 张保贵 157

南繁甜菜块根气候生态与产质量关系的研究 黄毓华 章锦发 虞德源 冯兰萍 李文红 159

祁连山北坡栽植苹果的气候条件 王润元 马兴祥 李敬育 刘明春 161

洞庭湖区湘莲丰歉年气象条件分析 熊德信 162

果实的膨大生长和吸水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黄辉白 高飞飞 李建国 黄旭明 164

浙江省气候资源和粮食多熟制 黄昌鹍 江爱良 166

特大洪涝灾害对农村能源的冲击 李恒龙 陈汉玉 邹迎曦 168

我国淡水水域光合产物的气候生产力探讨 刘乃壮 张永红 169

国家级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 沙奕卓 太华杰 刘文泽 171

试用谐波分析法制作韶关春播期天气预报 刘喜悦 173

麦收期连阴雨的中期预报…………………………………………………………  王芙叶 175

我国小麦产量农业气象预测模式的初步研究 王馥棠 177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预报方法研究 矫江 180

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 周立三 佘之祥 182

农业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孙一源 沈林生 185

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的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研究 卞有生 刘来福 徐汝梅 186

试论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 徐本贵 188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治理与沙地生态畜牧业建立 许世勋 190

梅县果园开发主导型生态链的形成、作用和稳定性分析 刘雪理 叶嘉茜 192

静州村生态经济结构调控研究 李慎典 194

全球变暖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 汪铎 邓根云 张镡 196

谈蔗田立体农业 黄庶识 尹邦云 198

试论巴音沟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演变 高长远 199

龙江县现阶段低山丘陵区几个亟待解决的农业生态问题及对策 孙景富 伊洪臣 张庆杰 201

桃源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颜送贵 203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划思路 范文涛 李虹 204

90年代农村发展与农业生态研究 彭廷柏 206

用农业生态平衡观点论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张惠明 208

“亚太第一生态村”的农业系统工程建设情况 赵曙春 210

洛南县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分析 赵振斌 211

庭园生态农业模式与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 213

刘土有 曹美华 楼喜军 吴松平 李文雄 李碧秀 213

农牧结合农户的经济效益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高峻岭 魏由庆 许建新 殷光兰 215

畜菜互补生态系统综合研究(Ⅰ) 郭慧卿 李振海 崔引安 216

内蒙古赤峰市敖包小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研究 聂光镛 史世斌 陈正文 218

黄淮海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分类 齐鑫山 胡景安 220

干旱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特征及持续发展关键问题 袁国映 221

江南坡地农林生态系统发展过程和可持续性研究 谭云峰 肖和艾 曾馥平 石华 223

论大庆生态农业规划的实施对策 白连广 225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垦殖与持续利用 姚志刚 谷奉天 227

基塘生态系统的发展及效益 莫秀蓉 228

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集约经营 刘书楷 朱德明 230

农业工程 235

农业动力及农机具 235

生物质能与农村能源及农业发展的关系 张无敌 刘士清 235

农家用沼气池设计图集、操作规程、质量检验国家标准成套技术 任元才 237

南通县鱼种场沼气系统工程 邱永林 239

作物秸秆固体床两步消化法的研究 邹元良 赵中举 金鹏飞 陶晓军 241

丹阳酒厂沼气“引澳工程”技术改造及其效果 张汉林 242

水压式沼气池自流出渣技术 滕明亮 244

圆形沼气池零压线的确定方法 袁助奇 245

猪场粪水沼气发酵综合处理生产试验 徐洁泉 杨可俊 刘应虎 黄志龙 徐可南 246

拱形沼气池竹片拱盖模具的制作及其施工技术 向建学 247

一种小型高效沼气发酵装置及其工艺 孙金世 赵日堂 249

浅谈大中型沼气工程的科学管理 曾邦龙 彭武厚 251

组合式多功能沼气池活动盖研制成功 张万俊 253

拖拉机自动助力系统的研究 洪添胜 张泰岭 254

铰接式拖拉机倾翻稳定性的动力学解法 赵丁选 程悦荪 诸文农 张子达 257

拖拉机半轴的可靠性设计 张义民 陈塑寰 刘巧伶 259

拖拉机离合器接合理论的试验与研究 柴盛典 陈德元 张为春 鲁统利 260

手扶拖拉机转向事故的原因分析 郑为一 263

拖拉机驾驶室声学特性相似性的研究 宫 镇 王务林 葛芚 曾发林 264

磁电机点火装置的使用 李朝凯 266

驾驶室结构安全强度分析 薛念文 267

JD-4450拖拉机发电机故障的简易判断 王熙 张成海 李玉忠 268

提高柴油机无外载功率测定方法的精度 张圣虎 刘占良 孙福祥 269

严把配套件质量关 洪流 271

轮式拖拉机滑转率数字PD控制的模拟实验研究 张宾 余群 272

贴片光弹性系统在工程农机中的研究和应用 朱淑云 魏松龄 274

随机载荷下零件的可靠度计算新方法 徐灏 胡俏 277

农业机械室内动态模拟试验装置研制 任文涛 鲁楠 李宝筏 夏加宽 王剑 279

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AMHMIS的研究 常福田 张桂荣 280

农机产品使用维修过程的可靠性技术 胡山 282

试论犁体曲面的微分几何性质及其基本数学模型 丛明墉 蒋淑清 283

降低铧式犁比阻的新工作原理 金昊 金毓铭 285

可调翼铲式深松机的试验研究 李洪文 高焕文 王兴文 287

小动力耕耘机研究 靳锁芳 郑庆山 马佳林 288

水田耕整机改装兼用于旱田耕作的研究 钟灼佳 李佰祥 梁锋 刘晴兴 肖超胜 291

MZY-2型少(免)耕全自动营养钵移植机设计计算与分析 294

王荣 张瑞宏 刘庭欣 宋文钦 294

纹盘排种器机理的探讨 张波屏 刘格兰 295

小麦机械半精播理论与实践 董进武 299

高速精密排种器及应用 马成林 张泽平 左春柽 张守勤 301

新疆兵团研制成残膜回收机 叶良中 王能勇 303

垄作玉米苗期收膜机的研究 范旭平 杜士华 孟宪君 305

棉花铺膜播种机的研制和推广 叶良中 陈学庚 306

偏心行星轮系插秧机构的优化设计 陈怡群 袁钊和 闵启超 袁晓德 307

适应多种秧苗的机动水稻插秧机研制 李佰祥 梁锋 刘晴兴 钟灼佳 肖超胜 309

中耕机几种仿形机构初步分析 刘芳 311

打穴式旱田粉肥成球深施器在宝应县的推广应用 马增林 313

秋深施肥深松机的改装及应用 刘德智 王德亚 赵永明 胡文海 刘黎明 314

割晒机改装双锥辊散铺器 吴继功 赵成 阎树云 315

一种与江苏-504配套的前悬挂割晒机 郭进 刘玉山 刘春生 李保彦 316

割晒机的安装调整和使用保养 杨建兵 316

河南省小型联合收割机试验结果分析 杨永芳 318

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工厂技术设计项目 汪懋荣 吴觉伪 320

直立输送千秆的联合收割机 蓝文锋 陈金宝 邱先钧 刘茂荣 321

双第农场使用采茶机采茶剪情况小结 傅淑治 钟国乐 323

花生气爆脱壳试验 张嘉玉 张兰枝 王延耀 324

利用报废联合收割机改装无风扬场机 张永成 326

高湿物料滚筒破碎烘干机干燥特性的研究 韩捷 327

圆筒形循环式谷物干燥机的模拟研究 李业波 曹崇文 329

小型箱式香菇烘干机的研制 闵绍桓 叶圣益 332

粮食干燥用高效热管换热器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333

许思传 苏俊林 王震坤 崔淑琴 朱世林 郝玉福 333

MJ高温热风炉的设计 蓝如基 336

茶叶揉捻机棱骨安装的优化参数 岳鹏翔 张桂银 337

自动控制的多路电动旋转分配器 王光甲 刘兆丰 340

山西省农用运输车现状及发展对策 邢富庆 冀学勐 341

农用运输车的发动机为什么磨损过快 王雪怀 343

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344

论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发展方向 王淑品 亢文福 344

从预测分析探讨农机化经营管理措施 李亚平 346

农机化技术推广中农民的行为特点、规律及对策 郭金波 347

建立农机化推广机制 曹荣仙 蔡以斌 349

浅谈贫困山区农机化的几个问题 丁恒山 350

谈市场经济下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周富宽 宋建堂 352

发挥农机化综合技术优势夺取农业大面积丰产丰收 查新玲 353

促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为发展农村经济做贡献 马怀玺 355

充分发挥农机作用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 何有成 357

价值规律对农机化的调节作用 封绍才 359

农机化服务于“双高一优”农业的研究 董怀章 360

农机化科技推广必须实行三个结合 付培楠 362

机械化农业生产机器系统动态合理化研究 黎景霞 陈济勤 363

农机化系统分析与设想 朱授华 365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总体发展和地区比较 白人朴 367

浅谈适应家庭农场的农机化服务 王法亮 369

旋耕机及其与拖拉机的合理配套 杨正梅 王权 370

论农机更新及更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兴凯 372

试论农机监理财务管理的改革 鲁新元 373

制定完善农机监理行政法规是当务之急 吴振德 374

搞好农机成人技术教育之我见 马维克 376

在深化改革中搞活农机培训工作 何教威 377

拖拉机最佳更新期计算问题之新探 王福林 陈海涛 余有泰 戴有忠 379

农机监理无线通讯网初探 姜亦明 崔林 380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农业机械管理的思考 陈杰 381

论农机监理考验工作的重要性 姜会彬 383

垦区农机维修企业经营的探讨 王金忠 384

广东省农村电气化试点县电网规划和建设中两个问题的探讨 黄文彦 386

农村电气化建设 促地地方经济发展 左学武 388

浅谈电费回收制度的改革 杨惠德 389

实行分类综合电价减轻农民电费负担 万有顺 391

超常规发展电力基础设施是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的根基 芮盛颜 392

农田水利、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 395

加强大港区水利建设的对策 孙正清 395

查哈阳灌区耕地土壤漏水特点及改进意见 陈志辉 陈瑞祥 396

对玉林岩溶盆地开发地下水的构思 梁伟福 397

汾河灌区秋地机耕与节水效益 柳沛 邢黎明 刘晓兵 399

内蒙河套灌区一干渠灌域管理局计收水费的经验与体会 樊奉春 杨桂芳 401

关于大曹庄农场农业节水和旱作农业措施的探讨 高敬梧 402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节水灌溉综合技术研究 周振民 404

辽宁省旱田作物灌溉布局问题的研究 李道铿 郭绪文 406

灌溉渠系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和设计有关问题的讨论 袁明生 408

灌溉工程渠系有效利用系数η计算的探讨 陈世文 410

沙地开发中的节水灌溉系统 王贤 412

加强测水量水 促进节水灌溉 王维英 414

以井保丰、引黄补源、井河并重 卢清之 415

浅谈井灌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新路 吴国玺 416

浅谈涪陵地区水利灌溉工程的综合效益 敖绪祥 417

抓住机遇从深化改革中求效益 史鉴 王兰桂 郑生民 419

间歇灌溉田间试验及节水机理 司徒淞 张薇 王和洲 贾大林 420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人民胜利渠试区引黄泥沙处理技术研究 张永昌 423

景泰川灌概技术实验区的技术特点和管理 杜成义 425

从23处灌区老化损坏情况试析河南省自流灌区的现状 唐云昌 薛友琴 427

榆中北山集雨灌溉作物栽培试验 岳光武 张继祖 429

水稻薄露灌溉技术在余杭市推广应用问题的探讨 孔晶 431

微集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与探讨 铁峰 433

金乡县塑料软管输水灌溉的测试分析 周德恽 435

发展轻型井灌溉 促进农业生产 刘厚明 张体平 437

罗沟桔园喷、滴、雾灌综合工程浅析 黄国勤 438

中型移动式喷灌机的管理与效益 李居坤 房世勤 叶大龙 440

喷灌水流射程 常文海 陈兰发 王流星 442

全面实现喷灌工程标准化管理为粮食稳产高产攀登新台阶 李长洪 隋广荣 445

微灌适应红壤旱地分带轮作地区 孙求 施顺工 446

微灌系统沿毛管灌水器平均流量的计算 魏秀菊 李云 448

均匀坡度情况下微灌系统支、毛管允许压力差最优分配比 张志新 450

雾化灌溉技术 付琳 453

滴灌“等量”设计的新探讨 李长春 金桂芸 454

淮北砂姜黑土区农田排水工程的水文效应 赵家良 456

用排水试验法确定排渍标准 余安仁 457

风力提水用于暗管排水的探讨 张秀敏 毛顺来 459

勤丰泵站和灌区自动控制装置 徐云年 吴松林 461

加速泵站技改 节能前景可观 宋质舒 李霁涛 463

扬水站工程技术改造常见的地基问题及结构处理措施 朱士成 464

滤料粒径及成井工艺试验研究 程兴华 466

用泥浆泵沉井法打大口管井的若干问题 马树升 孙绪成 468

w-3J型水井滤布的研制 马光春 姚茂街 470

丘陵地区塘堰工程几个技术参数的探讨 黄美坚 472

山区田间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 谭成武 474

圩区治理建设问题的探讨 廖金宽 475

农村人畜饮水的简易工程——混凝土薄壳水窖 孙富华 477

季节性多泥沙河流引洪渠首的布置 白桂林 478

大型喷灌机的改装及其效益 黄恒川 479

介绍一种深井泵打捞工具……  杨林峰 481

大田粮食作物大型喷灌机发展模式 李相吾 482

SWJK水位监测控制器研制及应用 胡若愚 赵海潮 484

提高农用泵吸上性能的几个问题 王明存 486

“PKC型快速拆装喷灌管道系统”的研究 柴金城 王志斌 488

苏州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分析及其对策措施 蒋小欣 49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华北平原农业持续发展 由懋正 袁小良 王会肖 492

我国土地复垦技术发展与实践 张文敏 494

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治水与改田 唐开燧 496

“集土梯田”断面要素计算探讨 王岭 498

化害为利改造低洼地开发副食品生产 潘儒权 499

平整土地中的简易测量方法 郭万雄 500

论水土保持行业产业化发展 张翼 502

深圳市城市化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探讨 郝明龙 503

综合治理与综合开发相结合是实现水土流失山区生态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505

高景堂 505

论小流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 李怀甫 507

石质山区小流域水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陈秀殿 509

灞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及对策 丁少君 511

必须制止垦种陡坡 吴一正 薛占德 吴晓庆 513

沁水县水土保持建设的回顾及防治对策 杨增强 514

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经济效益评价 阎树文 孙立达 孙保平 516

穿芳峪乡治理小流域见成效 张凤林 51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位特征及植物对位配置研究 张富 520

对提高水土保持投资效益之浅见 穆生利 董应林 陈宝华 521

山区小流域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郑春明 523

论长江流域生态危机与生态建设的对策 汪达汉 525

达县水土保持现状与治理 张敏 527

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措施 黄世福 528

论水土保持与金沙江农业综合开发 陈循谦 529

两种作法 两样效果 郭东斌 531

发展花椒护埂 振兴韩城经济 赵金奎 薛安明 姜泰 533

淤地坝管护利用的有效途径 王永才 533

治沟骨干坝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陈宝华 534

紫色土坡耕地保土耕作研究初报 刘亚云 谭敦英 536

利用植物资源 发展庭园生产 提高流域治理效益 洪国隆 缑永生 538

李家沟试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成效显著 李水应 540

农艺学 545

景东县吨粮田开发经验 王崇明 545

加强基础设施配套 综合建设开发吨粮田 张延清 545

论我国“农技推广”向“农业推广”的转变 杨映辉 547

作物养分平衡与高产栽培 汪定淮 李路 王富芳 刘尚义 高质 549

内蒙古典型旱农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潜力的估测 季广德 陈彦才 刘卫东 551

河姆渡稻谷的启示 刘军 552

西藏作物品种资源考察 黄亨履 王天云 史孝石 554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研究的进展 卢新雄 556

我国植物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黄群策 向茂成 558

当代作物育种的特点与趋势 吕玉琴 张衍文 560

论生态条件改变式系统育种法 龙先达 562

作物无融合生殖育种进展 王景雪 564

禾谷类花粉白苗形成的分子基础 张玉麟 王镇圭 565

钴圃防护剂量的测量和估算 李品芳 李光藻 吴茂良 567

辐射诱变改良作物的综合技术及应用 王琳清 569

西方从中国的植物引种及其影响 罗桂环 571

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张洪程 黄细喜 邵达三 戴其根 戴志一 573

大田生产实现高产、高效、优质的重要措施——覆盖减耕 娄成后 576

谈具有明显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耕作法 朱文珊 578

董孟雄 周希志 孙来虎 柴永峰 李永山 579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覆盖沟垄种植技术及增产机理探讨 579

河北低平原旱作农业主要特点和稳产技术对策 王有增 张金锁 陈风瑞 581

水田自然免耕技术规范 侯光炯 谢德体 582

旱地垅带耕作的研究与应用 邹盛满 卢中保 杨复华 冷培根 卢洪恩 585

林芝地区耕作制度初探 胡书银 田秀山 586

浅议开县耕作改制的途径及对策 李贤忠 588

中低产稻田农作改制的研究与推广 钟陞生 雷清富 589

云台农场“八五”耕作制度初探 孙良和 592

从粮棉轮作谈简阳县棉田的小春耕制改革 钟明 593

旱地高效粮经型栽培模式——“麦-玉-藕” 郭成林 594

玉米间套冬贮芫荽综合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595

王治海 张福林 李清源 王新海 王常海 李章同 侯国民 595

搞好幼林地套种 发展旱粮生产 江后来 管国兴 龙来源 凌镛彬 蔡治平 虞国通 596

葡萄地间作草莓技术 李根德 张国梁 597

栽培标准化小麦玉米间作产量高 王晓辉 许志英 598

果茶人工群落的生态效应及经济效益评价 魏国雄 600

泡桐茶叶混交效益测算 刘仙校 601

西瓜后茬套种秋玉米和秋大豆试验初报 戎章毅 潘永泉 胡成模 602

杂交萍稻田套养的耐荫性初探 林崇光 陈坚 杨健康 郑有铨 黄介成 603

霜冻蔗区甘蔗套种春玉米模式栽培技术 郭俊 605

无锡市稻套麦的实践与思考 庞其敬 钱群一 毛祖德 须关德 董福庆 606

红壤旱地绿肥牧草周年茬口模式优化和利用探讨 张书儫 张胜英 付明梅 章彪雄 607

城郊型高效种植制度调查研究 吴名华 刘仕龙 610

试论当代的刀耕火种 尹绍亭 612

东北松辽平原机械化少耕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1979~1984) 何奇镜 佟培生 613

不同处理方法对番茄和甜椒种子中TMV的脱毒效果 高维恒 615

青岛市大面积推广沼液浸种增产技术 韩玉平 王书然 苗在京 617

农作物种子紫外线处理增产技术 陈南凯 王玉兰 618

茶叶茶梗的计算机在线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计时鸣 熊四昌 王烈鑫 席静珠 620

一种在线检测谷物干燥机出粮含水率的方法 李业德 王一鸣 622

介绍一种粮食调质方法——“增湿床”通风调质 吴宏山 向明静 624

“三低”储粮技术研究 徐书德 625

“三低”储粮技术探讨与展望 徐惠乃 王南炎 627

露天储粮隔流控温度夏技术研究 陈修柱 629

大型粮仓微机自动测温装置简介 徐震 630

对斗式提升机的改进探索 李忠大 631

大型房式储备粮仓立体通风系统试验报告 632

吴祖全 雷应华 熊鹤鸣 周玉堂 李其禄 姚克文 林静海 方明龙 王国平 632

高强度测温电缆感温串的研究和应用 曾峰 林启衍 634

多功能钢板竹帘仓的研制与应用 王惠民 田岩松 田向东 王刚 郑佳成 李士锋 635

中国寒温带地区储粮害虫区系调查和种群分布特性的研究 马忠群 刘万良 637

露天储粮害虫的消长规律及综防技术初步研究 张忠柏 638

如何降低粮食烘干费用 徐增涛 640

福建省储藏物螨类种类、分布、危害情况调查 林萱 阮启错 林进福 林文剑 李士长 641

两种不同混拌防虫磷砻糠载体杀虫效果的分析 刘连全 642

离心风机对粮面磷化铝水解进行环流熏蒸试验报告 周长金 黄绍新 周成良 643

磷化氢对不同密闭材料渗透性的比较试验 刘林 曹朝璋 644

刍议“无形粮田”之综合治理 邹胜元 645

我国古代贮藏技术管窥 董希如 647

池杉-水稻系统中不同行向池杉遮荫效应及其对水稻的影响 黄兆祥 郑珍贵 651

稻 651

农作物 651

籼型杂交稻适种面积初析 吴超全 653

萧山市1.5万亩早稻良种示范经验浅析 马良敖 654

少免耕麦茬机械水直播稻高产、高效理论及配套栽培技术 史建军 656

双季杂交稻亩产吨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 黄烈文 陈昆荣 陈宗瑞 658

“寒优1027”分蘖成穗规律初探 张功铨 汤剑平 660

晚稻中低产变高产综合配套技术 吴明峰 661

吨粮田水稻的高产原理与技术 史济林 662

1优3550高产示范及栽培技术 宋东海 664

汕优67制种亩产297.5kg技术 梅全志 666

黔东南州百万亩杂稻高产工程的主要技术措施 杨文学 龙凯平 667

桐庐县试种早稻的实践与体会 邬兆康 668

杂交晚稻产量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 方宗风 毕仁协 670

水稻省肥稀植高产的研究 沈荷生 胡凯明 王文英 毛建安 陈正兴 672

津稻1187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几点体会 邵钟瑾 刘冠宇 673

甬粳44单季撒直播栽培能获高产高效 金康人 674

水面栽培再生稻试验初报 周若寄 林仁埙 吴鸿潜 林振云 陈礼仁 675

抛秧稻提高产量途径的初步研究 陈育群 郁祖良 676

晚稻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效益及技术 赵立武 文志平 周先伟 678

水稻“旱抛再”配套新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陈新渝 680

武陵山区气候因子与杂交中稻产量构成关系浅析 江大权 682

晚粳新品系“89-11”高产栽培 赵以林 卢焕新 施晓钟 683

盐碱地小井种稻高产技术 李树生 685

湘早籼13的高产栽培技术 杨远柱 廖松贵 龙天建 王宪美 黄泽智 686

直播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何凤华 王茂田 王德成 宋来宾 胡良义 688

湖南红壤稻田高产稳产研究 刘更另 689

水稻吨粮田技术分析与探讨 王光强 692

水稻高产节水栽培技术 王一凡 蔡润深 王友芬 朱有生 693

水稻壮秧稀植高产途径的探讨 张鹤林 695

水稻10kDa富硫醇溶蛋白基因家族中一个假基因拷贝的核苷酸序列分析 马建忠 697

不同抗冷性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时期膜系统5′-核苷酸酶活性的细胞化学观察 698

陈善娜 邹晓菊 梁斌 刘继梅 698

水稻抗性种质鉴定评价利用研究三十年的回顾和展望 曾左癸 701

早籼高产新品系瑞科26号 朱伯衡 703

杂交中稻新组合D优704 彭世宽 刘阳 704

水稻不同矮生基因品种对赤霉素反应的研究 刘建昌 蒋志谦 严宗卜 陈锋 朱速松 705

转基因水稻植株再生及外源人a-干扰素cDNA的表达 707

朱祯 李向辉 孙勇如 孙宝林 李玉英 侯云德 707

台湾优质稻——泰安A133 王才可 709

1994年旱稻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林朱发 陈美英 709

晚糯稻绍糯119的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 谢杏松 刘明放 王建中 胡晨康 孙惠友 711

优质高产多抗晚籼良种86-91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邹器立 姚仲生 刘国儿 712

水稻品种的库源特征及其类型划分的研究 曹显祖 朱庆森 714

国外水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和抗三病二虫鉴定研究与利用 716

褚菊征 盛锦山 戴法超 曹秀菊 716

水稻优新品种高产高效开发及新品种辽粳326的推广 李玉福 717

杂交稻辽优73F2代的利用 惠仁法 718

水稻营养品质育种及通什市农科所优质稻选种 王开祥 719

对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选育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卢兴桂 721

糯稻几个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刘晓娜 王列富 郑传德 723

优质是杂交稻发展的必由之路 周开达 李宏伟 成宇 725

高产香稻新品种“宁香稻1号”的选育报告 胡子诚 贾锦娟 李培富 727

论专用稻米育种 饶治祥 729

空间条件对水稻恢复系诱变作用的研究第Ⅰ报 731

李源祥 蒋兴村 李金国 李国良 熊梦飞 谢奖林 731

多抗、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魏子生 李友荣 侯小华 吴清泉 733

粳稻软米品系“8126∥昆粳二号”的选育 郑光娣 734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细胞形态学研究初报 张南中 朱成 736

杂交水稻制种高产技术研究 严升贵 737

一期父本对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作用 黄三奎 雷龙坤 张永华 739

水稻蜡质基因中两种类似转座因子的顺序 740

王宗阳 郑霏琴 高继平 王小全 吴敏 张景六 洪孟民 740

博优64制种亩产295kg的技术措施 潘天瑜 陈新华 742

优质杂交稻金优系列组合基本特性研究 743

李伊良 夏胜平 贾先勇 徐春芳 何小燕 谢业林 徐淑云 743

优ⅠA53的育性特点及利用对策 陈良桂 李桂强 黎书伟 746

红莲质源水稻不育系杂种F2利用研究 梁敬焜 陈宇杰 747

汕优46制种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及其应采取的措施 李俏 749

优质杂交水稻马协63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喻法金 卢开阳 黄明政 万荷英 751

两系杂交粳稻高产制种技术研究 卢开阳 宋德安 喻法金 杨维举 汪序章 朱祖德 752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单株育性观察 万邦惠 邓国富 754

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不育系引种观察和利用评价 756

胡如英 陈金模 郑建华 游年顺 杨聚宝 江慧鸣 756

胞质不育系——优IA配组特点及制种技术要求 李国良 桂义祥 759

四川盆地杂交稻制种防病增产栽培数学模型及优化农艺方案的研究 759

张长伟 潘学贤 程开禄 汪远宏 黄富 759

暖地型水稻旱育苗稀植省力高效技术探讨 丁茂干 黄祖祥 762

汕优64旱制晚用配套技术 苏绍圣 骆琼芳 763

穿梭再生育种法在水稻S系选育中的应用 764

廖昌礼 葛必庆 胡永良 曾文华 刘远坤 倪克鱼 黄宗洪 向关能 764

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周开达 黎汉云 李仁端 766

夜公(Oryza sativa L.subsp.indica)和野败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交水稻的影响 蔡善信 768

水稻辐射突变体的特性鉴测和研究 蒋志谦 严宗卜 朱速松 刘建昌 陈锋 769

杂交水稻旱栽 袁仲辉 771

稻种限温催芽技术 郭守斌 刘万顺 772

单季抛秧稻的生育特点和栽培技术 773

汤剑平 李士娟 周水火 庄培云 李雪娟 卫火龙 孙海涛 吴正声 773

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措施 吕裕通 775

水稻应用多效唑浸种能延长秧龄期 汤进达 郭志聪 黄振明 陆全一 赵静兰 777

杂交稻晚造制种母本抛秧试验初报 张维城 曾启汉 778

水稻无土育苗 白玉莲 刘志 780

小苗沉泥起浆寄插法效果好 潘士贤 781

编织布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 王诗金 782

早稻旱育秧栽培的增产效果、生育特性及其配套技术研究 784

马晓东 俞友法 徐世广 胡官军 杨忠秋 784

糠醛渣调制营养床土在水稻旱育秧中应用效果 刘继廷 785

早稻旱育秧要注意“六防” 邬义华 787

早稻长秧龄旱育高产栽培 冷扬国 788

水稻营养诊断研究——诊断图法 丘星初 789

关于稻田土壤供氮量的预测和平均适宜施氮量的应用 朱兆良 791

红壤性水稻土钾素平衡与钾肥效应 赖庆旺 黄庆海 李茶苟 794

试论肥料结构对水稻田生产力和土壤生态循环的影响 任祖淦 王东海 唐福钦 张逸清 795

平原多熟制高产稻田地力贡献特点及其培肥技术 杨延龄 鲁玉石 钱锦铭 陈曼云 797

高产水稻氮素调控技术研究结果综述 黄继茂 799

水稻施用硅肥增产效应研究 王友芬 蔡润深 朱有生 王一凡 801

生物钾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 沈钦霖 楼尚麟 龚春明 803

稻田半旱式免耕多熟耕作施肥方法研究 唐世铭 张学良 谢德体 魏朝富 805

后季稻经济合理施肥技术研究 臧珍娣 807

高效唑对双季晚稻增产效应的研究 沈俊高 808

早稻优化施磷技术的探讨 陈培玉 张顺泉 徐小金 郑伟成 810

“政-科-务”水稻控制灌溉推广技术 何俊生 彭世彰 811

水稻田耗水量测试技术与设备 袁辅恩 于兰发 王俊华 曹志超 金学善 813

水稻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桑久仁 陶明华 815

水稻薄露灌溉的示范试验 杨明 817

自然低温散储大米试验报告 毛华康 杜文科 刘刚 魏风菊 吕小军 819

稻属植物种在广州自然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和分系研究 王国昌 卢永根 820

中熟早籼新品种怀4077-2的选育 杨远柱 廖松贵 龙天建 822

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研究 袁筱萍 沈瑛 朱培良 823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杨文才 章琦 王春莲 825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遗传效应 徐建龙 林贻滋 翁锦屏 826

麦 829

小麦“叶龄指标促控法”栽培管理技术体系的研究 829

张锦熙 刘锡山 诸德辉 方成梁 李鸿祥 陈强生 罗永泉 829

黑龙港区缺水低产麦区经济用水、肥水配合栽培技术及应用 茜大彬 李志宏 832

一个科学预言的提出与实践 李守谦 833

晋中河灌区小麦亩产400kg栽培技术研究 赵怡山 杨天金 黄华元 835

农业系统工程在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上的应用 837

吴广义 张保起 姜松龄 段玲玲 晏国生 王志军 837

千亩三麦亩产500kg的栽培技术 张连思 839

内蒙古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及数学模型的研究 840

安玉麟 李彦 杜刚强 郑文哲 张玉贵 马忠林 周鸿 840

会理县发展旱地秋小麦种植技术初探 聂逊 841

春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马占福 程志国 马天林 张顺福 843

鲁麦15亩产500kg栽培技术 陈兰金 844

水浇地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措施的优化决策分析 牛俊义 陈士宾 845

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条件的相关变化 848

蒋建平 朱建军 刘廷志 贺树民 周志明 苏富江 848

湖洼地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田秉贵 马爱国 刘康存 850

小麦开花后产量形成的动态协调的逻辑分析 黄金龙 郑丽敏 冯利平 851

小麦栽培的新突破 白栋才 853

品种更换与小麦单产的关系探讨 王玉寿 855

小麦根系联合固氮微生物的研究 刘荣昌 李凤汀 856

小麦生育特性与丰、稳、低配套技术的探讨 杨明杰 858

提型杂种小麦粒重优势的研究 刘仲齐 李有春 860

中国小麦光温特性的研究 金善宝 曹广才 苗果园等 862

扬麦5号不同世代种源的生态表现与产量效应 苏进才 863

鲁麦14广适性及增产潜力分析 王玉心 姜鸿明 牟春生 姜红 王江春 864

高产大麦品种西引2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李殿武 867

冬小麦新品种冀麦26号选育与推广 868

郭进考 杨金良 付大平 吕国朝 蔡欣 底瑞耀 史占良 刘彦军 868

良种出高产 高产促良种 韩德尧 靳修成 870

小麦矮杆种质资源6609的选育与利用 李合智 任明全 宋洪超 871

八倍体小滨麦的形成及细胞遗传学研究………………………  傅杰 陈漱阳 张安静 873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早熟、高产、抗病鲁麦15号新品种 875

孙兰珍 张延传 高庆荣 施培 刘保申 875

四川栽培大麦新变种的发现及其特点 唐子恺 肖猛 杨芳萍 877

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 金善宝 吴兆苏 沈丽娟 薄元嘉 俞世蓉 颜玉树 879

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绵阳11号 881

冯达仕 刘碧贵 黄光永 周俊儒 李生荣 蒲大清 蔡新育 881

云南高原大麦品种的综合利用初报 曾亚文 廖新华 郑汝昌 881

小麦族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卢宝荣 883

抗旱耐瘠冬小麦良种“昌乐5号” 白昭卓 田式爱 885

晋麦33号旱地冬小麦新品种选育与应用 王维邦 温钟瑞 武计萍 马合美 886

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 张显志 888

冬小麦济南13号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陆懋曾 殷毓芬 孟兰玉 赵君实 董佳玉 890

收获指数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刘晓娜 王列富 郑传德 891

小麦轮回选择建拓基因库及其育种应用研究 蒋国梁 吴兆苏 893

冀麦30的生育特点及选育 刘洪岭 896

从豫麦13的选育谈大面积丰产育种的若干问题 898

林作楫 揭声慧 李从军 雷振生 张世成 杨会民 898

异源细胞质小麦新种质的创造及利用 900

陈孝 张文祥 杜振华 黄惠宇 林志珊 杨志勇 肖世和 辛志勇 900

赤峰东南部地区水浇地春小麦主栽品种的筛选 乌瑞翔 902

太谷核不育小麦对花药培养的反应 范光年 陈玉蓉 王培 904

大麦DNA导入小麦产生的性状变异及其遗传表现 906

刘文轩 阎新甫 王胜军 和现昌 胡学义 王西成 906

综合应用生物技术创造抗黄矮病普通小麦新种质的研究 908

……………………辛志勇 陈孝 徐惠君 钱幼亭 周广和 林志珊 庄巧生 成卓敏 908

周希明 杜丽璞 张崇霞 李明 刘四新 赵乐莲 张文祥 908

普通小麦与长穗偃麦草的杂交育种及其遗传分析 李振声 陈漱阳 910

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的研究 孙善澄 912

小麦Ms2基因易位后的染色体组定位研究 914

纪凤高 刘友华 张有前 胡献祥 潘志良 黄茂甫 914

对小麦杂交育种中性状选择和田间试验的浅析 宋建英 915

γ射线对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的影响 陈纲 彭清才 李中存 王宝娟 李雅志 917

早地麦品种与播期试验 杨进成 918

小麦植株分布状况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张维城 王绍中 李春喜 920

论伊犁地区冬小麦的种子处理技术 耿守光 初孟林 买买提江·马木提 922

壳多糖溶液浸种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923

李庆春 翁长仁 曹广才 吴东兵 何福相 刘吉柱 张丽娟 923

多效唑、高效唑浸种处理小麦的效应 蒋备荣 朱久元 黄立柱 925

小麦良种稀播繁育技术经验 陈玉忠 张国成 926

小麦倒伏的原因及对策 王志军 928

麦田后期管理技术 邵朱渠 929

套播小麦冻害分蘖特点 吴广义 姚建初 邱云林 930

宽垅大沟麦套种覆膜花生双高产综合增产技术 杨学光 931

骠马对小麦田硬草的防除效果及应用 韩才明 柳福春 朱伟庆 932

10%甲磺隆防除小麦田杂草试验 钟雪明 沈火明 赵玉生 滕铭忠 934

大麦穗期喷施不同生化制剂效应分析 高凤广 935

二棱大麦空粒发生特点及栽培对策 李思义 钱春生 王云珠 韩卫红 杨力 937

岭北旱作小麦氮磷施用量及施肥期探讨 朱芝珍 宋彦芝 苏玉琴 939

阳澄淀泖地区三麦田内沟系合理布局的探讨 徐育良 940

春小麦的高产与喷灌技术 杨善灿 942

小麦贮藏10法 谢宝泉 董淑兰 唐国停 刘翠娥 郑小红 宋长英 姬先玲 李九菊 944

沿黄新灌区小麦玉米带田高产高效益综合农艺措施的初步研究 郭天文 李鸣涛 刘世铎 944

我国改良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来源与抗赤霉病性改良中的问题 947

刘宗镇 汪志远 赵文俊 黄德崇 黄晓敏 孙锡娟 947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王焕如 袁景顺 赵兰波 948

禾谷类其他作物、薯类、豆类作物 951

塔里木盆地绿洲吨粮田技术推广 丁峥嵘 张凤鸣 张伟 951

抓好“两杂”生产 战略意义重大 孔令远 952

农作物种质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方向的探讨 章荣德 谢岳峰 953

谷类作物胚乳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莫惠栋 956

怎样储藏谷物淀粉 李妙金 958

高扬程灌区地膜玉米扁豆带田高产高效益综合农艺措施的初步研究 959

柴良植 刘世铎 李德举 959

太空飞行对玉米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丘运兰 何远康 梅曼彤 杨垂绪 963

关于玉米“比空”栽培的几个问题 冯启章 吴相友 徐绍先 965

旱地三熟制春玉米亩产超400kg栽培技术 徐成余 966

阳泉市玉米模式化栽培产量模型分析 董有成 967

豫玉七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初报 董家璞 柳家友 张运栋 张富才 田慧鹏 969

环境CO2浓度增加对玉米生育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王修兰 徐师华 李佑祥 崔读昌 971

松嫩平原玉米低产区低产原因分析及对策 徐伟钧 974

紧凑型玉米的生理特点及其推广前景 陆文柱 陈树宾 975

由光谱反射率估算玉米植冠的APAR 金仲辉 张建军 977

合玉15号及其栽培技术要点 曲洪安 979

掖单12号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束剑华 龚渝清 戴先立 980

京郊玉米单交种第三次更换历程及经验 吴绍宇 981

多抗性丰产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 李竞雄 石德权 潘才暹 赵福盛 983

烟单14号玉米单交种 于伊 孙始良 王志范 宋文华 龙丽萍 985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改进的研究 陈伟程 罗福和 季良越 陈绍江 胡彦民 刘宗华 986

耐密型杂交玉米鄂玉7号的选育、高产栽培及制种技术 唐崇伟 988

紧凑型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8112的选育 吕华甫 潘淑英 990

用于转化玉米的增效载体的鉴定及PEG介导的转化方法研究 992

丁群星 何庆芳 赛吉庆 孙允明 谢友菊 米景九 992

轮回选择法培育玉米新品种的研究 陈西峰 饶赛华 袁克录 郭奇志 金枚 康慧仁 993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 秦泰辰 陈建国 徐明良 邓德祥 卞云龙 995

多抗性玉米杂交种丹玉13号选育报告 吴纪昌 张铁一 陈刚 997

玉米群体改良与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999

荣廷昭 刘礼超 雷本鸣 倪昔玉 999

杂交玉米繁种体系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王米贵 1001

静电处理玉米种子的诱变效应 赵建萍 崔宝欣 刘林德 郝宪孝 1002

人工诱发闪电及玉米的变异性 刘新中 陈明理 房广森 王怀斌 袁义 1004

徽成盆地小麦-玉米带田玉米适宜播期试验 李壮 1006

旱地夏玉米的栽培管理 赵学堂 张爱昌 1007

高寒阴湿区旱作地膜玉米田防止污染的措施及效果 覃绍龙 1008

夏播玉米田杂草防除药剂试验 吴肇玉 1010

夏玉米田杂草的发生及其防除技术 何其禹 于谅文 1011

植物细胞分裂素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 张新贵 李东升 高春亭 1013

夏玉米免耕覆盖种植机械化简介 施森宝 1014

玉米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韩玉珍 杨军 李锦柱 刘建波 1016

粮糖兼用高粱开发利用及其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评价 翟进升 章熙谷 1018

高粱晋辐1号的选育及其系谱分析 侯荷亭 何策熙 1019

双色A与不同胞质类型高粱不育系同工酶的比较分析 1021

陈宝善 林清 刘根齐 傅鸿仪 1021

高粱细胞质遗传雄性不育系“黑龙11A”选育 鄢锡勋 朱振新 王淑朵 1022

高粱同源四倍体及四倍体杂交种 罗耀武 阎学忠 陈士林 乔子靖 1024

甜高粱田间去叶装置的初步试验 赵守疆 张淑珍 任文涛 唐领占 1026

“Ch型”谷子显性核不育的遗传及其应用研究 胡洪凯 石艳华 王朝斌 赵虎臣 1027

不同施钾量对谷子吸收N、P、K、Ca、Mg、Fe、Mn、Cu、Zn的影响 王文忠 张珠玉 1029

荞麦植株氮磷含量与施肥指标的研究 王永亮 刘基业 戴庆林 1031

VA菌根对绿豆(Phaseolus aureus)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汪洪钢 吴观以 李慧荃 1033

甘薯施用复合肥增产效果 王廷彩 1035

高产抗病甘薯新品种“徐薯18” 袁宝忠 朱崇文 1036

马铃薯秋播复壮试验 张宗宁 1037

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与蛋白质、维生素C及还原糖的关系 吕文河 陈伊里 李景华 1038

用花药培养法由马铃薯雄性不育双单倍体诱导一单倍体植株的研究 1040

戴朝曦 于品华 冉毅东 曲秀兰 1040

棉麻作物 1043

经济作物 1043

春节时间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田庆丰 1043

目录 1043

中 1043

农作物 1043

城效型农业的棉花生产发展前景与探讨 陈连根 1044

山东省棉花生产近年状况及振兴对策 尹宗元 董合忠 1046

湖北省棉花生产波动情况及原因的探讨 周乃庆 毕祯祥 李春芳 1047

直播棉组优模式栽培技术的应用 宋育良 武心文 蔡长祥 蔡发英 1049

临澧县优质棉生产技术体系示范工作总结 傅祖伟 1051

主体技术是棉花增产的基础 洪启华 1053

碱地棉花快速增产配套技术 杨国璋 1055

麦后直播棉生物学产量、群体叶面积对皮棉产量的影响 1056

李大庆 徐立华 郑春宁 陈祥龙 杨德银 1056

天门棉花总产10次超5万t的特点与关键技术 史少甫 代开平 徐原嘉 1058

棉花亩成铃过10万的高产栽培实践与启示 朱良枝 傅祖伟 1059

套作棉的优化栽培体系与高产关键技术 胡德平 1061

麦后棉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蔡长祥 武心文 1062

陈德令 黄果立 张广才 陈听兴 张广思 米跃忠 袁洪法 张延清 花德云 1063

拱棚棉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63

新疆棉花基地布局研究 徐培秀 张运生 王岚 1065

棉花新品种 杨绍相 1067

泗棉2号及其良种繁育 陈立昶 1069

棉花快速加代育种新方法探讨 曾桂华 1070

新疆长绒棉品质育种进展 李尔文 周永莲 邰红忠 1072

鄂棉18丰产稳产性分析 白国华 南策雄 李蔚 1073

杂种棉光合物质生产及其源库关系的研究 李大跃 江先炎 1075

华棉101的抗虫性鉴定机制及育种技术研究 吴征彬 孙济中 张金发 郭介华 刘金兰 1077

中国棉化化学控制栽培工程的建立和发展 1079

何钟佩 李丕明 李召虎 田晓莉 段留生 奚惠达 1079

卫福200FF棉花拌种效果 张进宏 李芝凤 1080

浅谈棉种催芽育苗之前景 凌家仕 付思均 1082

棉花大壮苗移栽增产技术 李德宇 1083

棉田多熟制的发展成因及其关键技术 陈立昶 1084

棉田杂草的分布及其化学防除 王国理 胡镇伍 陈直哲 1085

棉花整枝新技术 孙同喜 陈留枝 轩志敏 1085

土壤钾素与棉花抗逆性及产量关系的调查 1087

刘荣根 陆凤鸣 吴敬明 吴梅菊 李思义 杨坤 潘友旺 1087

地膜棉生育特性与高产施肥原理 闵友信 1088

沼肥在棉花耕作中的应用 李天琦 1090

棉花喷施硝酸钾效果试验 刘纯敏 黄纪南 闫广礼 黄向东 1092

CRT丰产剂在棉花试验效果初报 夏东利 1093

棉花的营养特性、产量形成与合理施肥 1094

魏国治 刘伯衡 张昭林 柯振安 范长海 何福才 李铁山 1094

合理灌溉是棉花增产的主要措施 孙本洵 1096

灌水间距和次数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姚志伟 1097

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号”的选育 1099

马存 刘洪涛 石磊岩 籍秀琴 王金美 王灿珠 1099

棉花枯萎病抗性的快速测定法 刘士庄 施承梁 1100

从市场与科研现状来谈“九五”麻类科研工作 王洪甫 1101

特高产、抗病、抗倒红麻新品系粤743选1和粤743选2的选育 卢耀广 黄显有 1103

稀土在苎麻上的应用效果与技术研究 张秀菊 1105

苎麻新品种湘苎3号选育及光合作用等特性的研究 1106

郭清泉 肖之平 杨瑞芳 郭有余 刘飞虎 黎觐臣 1106

黄麻亩产千斤的生育规律及栽培措施 吴旭昌 张木祥 葛茂周 1108

红麻品种比较试验 尹飞虎 宋质靖 1109

红壤旱地红麻生长特性观察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黄启元 1111

剑麻营养诊断指导施肥技术 许能琨 林芯 孙光明 余让水 赵俊林 1112

其他经济作物 1115

“黑农26”大豆品种选育推广的研究 1115

王彬如 王连铮 翁秀英 陈怡 吴和礼 徐兴昌 王培英 1115

重迎茬大豆对其产量的影响 孟敬泽 高波 1117

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报告 祝宝林 1118

春毛豆栽培技术 洪成继 吴恩典 朱凤林 彭国良 孙虹 1120

科学技术在垦区大豆生产中的作用与今后设想 张金良 王德禄 李金海 徐国良 1121

百万亩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 张崟 1122

夏大豆蒸腾和光合速率与水肥及产量关系的研究 1124

李永孝 丁发武 李佩珽 崔如 王法宏 赵经荣 1124

大豆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丁安林 张艳 常汝镇 傅翠真 1126

四川省高蛋白大豆资源生态分布研究 丁山 1128

中国不同纬度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的RAPD分析 1130

庄炳昌 惠东威 王玉民 顾京 徐豹 陈受宜 1130

合丰25号大豆迅速大面积推广的原因分析 刘忠堂 1131

野生大豆直接利用技术 杨光宇 郑惠玉 韩春凤 纪锋 胡金海 王晓东 1133

大豆优良种质“5621” 杨伯玉 张仁双 1134

夏播大豆新品种跃进五号 马善伦 1136

GS豫豆8号的选育及利用 段贵娥 1137

关于开育8号大豆的选育、推广及几点体会 安景峰 1138

大豆籽粒吸水遗传规律的探讨 李光发 1140

大豆高产高效施肥模式的研究 王洪伦 张传珂 王侠礼 许洪三 林增旺 丁原书 1142

大豆抗灰斑病的遗传分析及其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1144

杨庆凯 张晓刚 王金陵 武天龙 徐淑芬 1144

黔东花生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与开发途径 涂刚 1146

花生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梁国耀 梁社棠 杨国焜 1148

早熟高产优质大花生品种鲁花9号 甘信民 曹玉良 顾淑媛 刘法生 1148

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及根系活力的关系 柳家荣 屠礼传 徐如强 郑永战 1150

油菜“花而不实”的原因及对策 李泽贵 1152

长江上中游两熟制油菜秋发栽培生物学基础及高产技术研究 1153

赵合句 李光明 李培武 李英德 李金树 马志勇 1153

油菜生长的生理性障害 周剑涛 1155

浅谈高水分油菜籽采用机械通风储藏技术 胡友钦 1155

向日葵适当早播或晚播防病避高温的研究 张东铭 张进云 1156

近几年资中县甘蔗生产发展趋势 陈歧山 1157

开荒种蔗大有作为 叶荫庭 杨秀芬 1159

廉江县甘蔗生产迅速发展的措施 邓木友 1160

甘蔗糖业高产、高糖、高效益总结 黎大宇 1162

甘蔗冬直播地膜覆盖综合配套技术分析 吴文雄 1164

甘蔗间玉米新技术能获得玉米甘蔗双丰收 唐应虎 杨祖毅 伍良碧 1165

福建省永春县果蔗栽培及主要技术 陈文提 林庆兴 郑河林 1166

广东遂溪县新良种及增产配套技术项目总结 杨景 1167

桂糖12号主要性状的浅识 李明辉 1169

丘陵旱地推广甘蔗良种闽选703的成效 张金秋 1170

糊仔蔗初试及改进意见 洪天生 邱水萍 1172

宁南县甘蔗品种资源调查与思考 袁远亮 邓新华 何顺亮 1173

粤糖63/237品种的高产性能 林德华 1174

蓝光与远红光诱导甘蔗开花研究续报 卢川北 戴艺民 林一心 洪月云 1176

甘蔗开花诱导研究续报 李奇伟 陈西文 胡后祥 1178

甘蔗实生苗培育和定植的技术总结 林开悦 林一心 1180

有机肥对蔗地改土培肥的作用 张业海 1181

广谱增产菌对增强甘蔗耐旱性的研究初报 封光华 1183

甘蔗施用有机-无机高效肥的增产效果 方文增 1184

碳酸法滤泥对酸性土蔗园的增产效果 陈玉水 1185

望奎县万亩甜菜高产攻关效果与分析 1186

曲文章 高妙真 白祥和 孙永富 张明 李文恒 温洪超 刘作辉 张福林 1186

中国甜菜露地越冬采种 虞德源 1188

甜菜根外喷施增产菌效果 李文生 赵国定 阿丽亚 1189

甜菜对不同施用部位磷种肥的吸收与利用 李彦 关键午 熊念曾 樊福义 陈绍文 1191

几种肥料在甜菜上的应用试验简报 林淑杰 1192

刺五加种子育苗技术的研究 刘俊义 薛茂贤 程丽雅 徐忠良 吴晓春 1193

提高山茱萸产量研究及入丘栽培试验 1194

刘先齐 唐跃宗 袁林华 仁永恒 洪天才 熊波等 1194

枸杞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刘宗尧 1197

参后地栽培桔梗 张维汉 李福 姜有余 1198

热带林下的砂仁栽培 邹寿青 1199

怀牛膝多倍体育种的研究 吕世民 梁可钧 葛传吉 王继振 刘其民 1201

银耳不同菌龄袋栽的研究 徐碧如 许荡云 1203

西洋参产业的建立与发展 王铁生 张连学 1205

西洋参农田栽培技术的研究 刘铁城 刘惠卿 胡炳义 1207

硝酸稀土对人参增产效果初探 孙玉良 黄杰 吴长青 张艳秋 黄玉龙 郑艳梅 1209

玻利维亚速成丰产茶园的培育与实践启示 袁学培 1212

认真开发早春茶经济效益 李壁球 1213

茶园简易塑棚覆盖浅析 朱双瑶 1214

茶园应用“茶叶素”增产提质效应 林平 郑希鸣 厉有为 1215

浅谈茶树速成栽培技术和推广 唐庚石 1217

高山老茶园的栽培管理 师国强 1219

矮化密植栽培是茶园速成高产的重要途径 陈全明 1220

苦丁茶树体矮化及高产型树冠塑造技术 陈杖洲 廖连娣 1222

VA菌根对茶树生长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林智 1224

邦崴古茶1的发现与保护 何仕华 1227

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 罗家庆 1229

山茶属三种植物的核型研究 李光涛 梁涛 张梅莉 1229

茶花着生特性调查与控制对策探讨 陈柏谊 1231

土壤养分含量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 钟士传 顾干卿 高克炳 1233

茶树专用复混肥肥效试验总结 江载宝 1234

土施硒肥对茶叶含硒量的影响 1235

刘训健 丁雷 沈亚如 吴扬 张瑾 刘轶 马美华 1235

机械化采茶综合技术示范总结 丁 磊 吕夫珍 陈国荣 1237

我国烟叶生产持续发展研究 李柱臣 景明 1238

试论贵州优质烟基地现状及发展对策 杨俊 1240

沙县晒黄烟栽培技术浅析 邢世雄 1241

香料烟成熟度初探 王学德 杨昌志 杨文 祝春纲 王炼 1243

烤烟叶片成熟度与α-氨基酸含量的关系 聂荣邦 周建平 1245

8个烤烟品种(系)特性比较试验 尚庆昌 王贵 1246

浅议烤烟品种工作 李文璧 1248

烤烟良种在毫州烟区适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