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务人员教材 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福建省卫生厅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2
  • ISBN:14211·32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 1

绪论 1

一、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

二、中医学术理论的形成 2

三、中医学术理论的特点 3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5

第一节阴阳学说 5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7

第二节五行学说 10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0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2

第二章脏腑 15

第一节五脏六腑 16

一、五脏 16

二、六腑 24

第二节气血津液 26

一、气 26

三、津液 28

二、血 28

第三章经络 31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组成 31

一、经络的概念 31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31

第二节十二经脉 32

一、十二正经循行及分布规律 32

二、十二正经循行线路 33

第三节奇经八脉 38

一、奇经八脉概念 38

二、冲、任、督、带循行路线与功能 39

第四节经络的作用 40

一、生理方面 40

二、病理方面 40

三、诊疗方面 40

第四章病因病机 42

第一节病因 42

一、六淫 42

二、疫疠 47

三、七情 47

四、饮食劳倦 48

六、痰饮、瘀血 49

五、外伤及虫兽伤 49

一、邪正斗争 51

第二节病机 51

二、阴阳失调 52

第一节望诊 54

一、全身情况 54

二、望局部情况 55

三、望舌 56

四、排泄物的望诊 59

五、小儿指纹望诊 59

第二节闻诊 59

一、听声音 60

二、嗅气味 60

第三节问诊 60

二、问起病 61

三、问现在症 61

一、问一般情况 61

第四节切诊 63

一、脉诊 63

第五章诊法 64

二、按诊 67

第六章辨证 69

第一节八纲辨证 69

一、八纲的主要内容 70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联系 74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78

一、气的病证 78

二、血的病证 79

三、津液的病证 80

一、脏病和腑病辨证 82

第三节脏腑辨证 82

四、问既往史及家族史 83

二、脏腑兼病辨证 95

第四节六经、卫气营血、三 99

焦辨证 99

一、六经辨证 99

二、卫气营血辨证 103

三、三焦辨证 106

第七章治则 109

一、标本主次 109

二、扶正祛邪 110

三、正治反治 111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12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12

第二篇 中 医 针 灸 114

第一章针刺疗法 114

第一节针法 114

一、毫针的结构和常用规格 114

二、针刺的练习 114

三、体位的选择 115

五、进针法 116

四、针具及皮肤的消毒 116

六、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17

七、进针后的手法 118

八、针刺的感觉与刺激强度 118

九、留针、行针和起针法 118

第二节针刺异常现象及其 119

处理方法 119

一、晕针 119

二、滞针、弯针和断针 119

三、刺伤重要脏器 119

一、取穴方法 121

第三节穴位 121

二、常用穴位 123

第二章艾灸法及拔罐法 139

第一节艾灸法 139

一、艾炷和艾条 139

二、艾炷灸 139

一、操作方法 140

二、刺络拔罐法 140

三、注意事项 140

第二节拔罐法 140

三、艾条灸和温针灸 140

第三章其它针法 142

第一节三棱针放血 142

第二节梅花针叩打 142

第三节皮内针埋藏 143

第四节耳针疗法 143

一、耳廓的名称 143

二、耳区的分布 143

三、耳穴的测定 145

五、操作方法 147

六、注意事项 147

四、耳针的应用 147

附:常用41穴主治表 148

第五节穴位注射疗法 149

一、常用药液 149

二、操作方法 149

三、注意事项 150

第一节穴位选配 151

一、穴位的选取 151

二、穴位的配方 151

治疗 151

第四章穴位选配和常见病症的 151

第二节常见病症的治疗 152

一、内科病症 152

二、妇、儿科病症 154

三、其他病症 156

第三篇 中 草 药 与 方 剂 158

总论(中草药部分) 158

第一章 中草药的采收和贮藏 158

第一节采收 158

第二节贮藏 159

连钱草 160

一、净选 160

第一节炮制的目的 160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60

第二章中药的炮制 160

二、切制 161

三、炮炙 161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164

第一节四气五味 164

第二节升降浮沉 165

第三节归经 166

第二节禁忌 167

一、配伍禁忌 167

第一节配伍 167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 167

二、病情禁忌 168

三、妊娠禁忌 168

四、药物禁忌 169

第三节用量和服法 169

各论(中草药部分) 171

第一章解表药 171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171

麻黄 171

桂枝 172

紫苏 172

防风 173

香薷 173

荆芥 173

细辛 174

白芷 174

生姜 174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175

薄荷 175

桑叶 175

柴胡 176

菊花 176

牛蒡子 176

葛根 177

升麻 177

白苏 178

石胡荽 178

葱 178

苍耳草 178

牡荆 179

水蜈蚣 179

一枝黄花 179

兰花参 179

防风草 180

第二章化痰止咳药 181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181

半夏 181

天南星 182

白芥子 182

第二节清化热痰药 182

竹茹 183

贝母 183

瓜萎 183

附:竹沥 184

海藻 184

昆布 184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184

杏仁 184

桔梗 185

紫苏子 185

葶苈子 185

旋覆花 186

紫菀 186

款冬花 186

前胡 187

白前 187

马兜铃 187

枇杷叶 187

桑白皮 188

百部 188

买麻藤 188

毬兰 189

紫金牛 189

映山红 189

鼠菊草 189

蔓苧麻 190

马兰 190

朝天子 190

火炭母 190

三桠苦 190

白花千日红 191

胡颓子叶 191

知母 192

石膏 192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192

第三章清热药 192

栀子 193

竹叶 193

芦根 194

夏枯草 194

决明子 194

生地黄 195

玄参 195

第二节清热凉血药 195

谷精草 195

牡丹皮 196

赤芍 196

紫草 197

地骨皮 197

第三节 清热燥湿药 197

黄芩 197

黄连 198

黄柏 198

秦皮 199

龙胆草 199

苦参 199

第四节 清热解毒药 200

金银花 200

连翘 200

大青叶 200

附:青黛 201

蒲公英 201

鱼腥草 201

白头翁 201

附:荷梗、荷蒂 202

绿豆 202

射干 202

荷叶 202

第五节 清热解暑药 202

青蒿 203

金疮小草 203

狗肝菜 203

爵床 203

木槿花 204

红番苋 204

少花龙葵 204

叶下珠 204

苦蕺 204

吊竹梅 205

抱石莲 205

翻白草 205

十大功劳 205

三颗针 205

山芝麻 206

一点红 206

一见喜 206

木芙蓉 207

七叶一枝花 207

毛冬青 207

狭叶韩信草 207

三叶鬼针草 208

黄蜀葵 208

白花蛇舌草 208

匍伏堇 208

牛筋草 209

垂盆草 209

千里光 209

野菊花 209

败酱草 210

乌韭 210

白英 210

地耳草 210

鸡眼草 210

剌苋 211

凤尾草 211

葎草 211

天胡荽 211

飞扬 211

马蹄金 212

鹅掌金星草 212

铁苋菜 212

积雪草 212

第四章泻下药 213

第一节攻下药 213

大黄 213

芒硝 213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214

郁李仁 214

第二节润下药 214

火麻仁 214

甘遂 215

大戟 215

芫花 215

羊蹄 215

南岭荛花 216

谷芽 217

麦芽 217

神曲 217

第五章消导药 217

鸡内金 218

山楂 218

莱菔子 218

独脚金 219

第六章 芳香化湿药 220

藿香 220

佩兰 220

白豆蔻 221

苍术 221

砂仁 221

第七章利水渗湿药 222

茯苓 222

附:茯苓皮、赤茯苓、茯神 222

猪苓 222

泽泻 223

茵陈 223

通草 223

木通 223

薏苡仁 224

车前子 224

萹蓄 225

滑石 225

石苇 225

萆薢 225

海金沙 226

金钱草 226

半边莲 226

金丝草 227

秦艽 228

独活 228

羌活 228

第八章祛风温药 228

威灵仙 229

桑枝 229

五加皮 229

桑寄生 230

肖梵天花 230

半枫荷 230

穿根藤 230

长叶紫珠 230

南蛇藤 231

龙须藤 231

白勒花 231

萱草 231

薜荔 231

白毛鹿茸草 232

虎杖 232

楤木 232

三白草 232

千金藤 232

鸡屎藤 233

两面针 233

附子 234

附:乌头 234

干姜 234

第九章温里药 234

肉桂 235

吴茱萸 235

小茴香 236

丁香 236

附:八角茴香 236

附:红豆蔻 236

高良姜 236

山鸡椒 237

第十章理气药 238

橘皮 238

附:橘核、橘络、橘叶 238

青皮 238

枳实 239

附:枳壳 239

厚朴 239

乌药 240

木香 240

香附 240

川楝子 241

薤白 241

柿蒂 241

第十一章理血药 242

第一节活血祛瘀药 242

川芎 242

桃仁 242

丹参 243

附:番红花 243

红花 243

益母草 244

牛膝 244

延胡索 244

乳香 245

没药 245

五灵脂 245

降真香 245

三棱 246

姜黄 246

郁金 246

莪术 247

穿山甲 247

王不留行 247

第二节止血药 248

三七 248

蒲黄 248

槐花 249

地榆 249

白及 249

藕节 249

侧柏叶 250

茜草根 250

大蓟 250

附:小蓟 251

白茅根 251

艾叶 251

卷柏 251

元宝草 252

甜菜子 252

星宿菜 252

马鞭草 252

土牛膝 252

韩信草 253

七叶莲 253

紫珠 253

山藿香 253

腐婢 254

人参 255

第一节补气药 255

第十二章补益药 255

党参 256

黄芪 256

白术 256

山药 257

扁豆 257

大枣 258

甘草 258

肉苁蓉 259

补骨脂 259

第二节补阳药 259

巴戟天 259

杜仲 260

续断 260

狗脊 260

菟丝子 261

益智仁 261

第三节补血药 261

熟地黄 262

白芍 262

当归 262

何首乌 263

阿胶 263

鸡血藤 264

第四节补阴药 264

北沙参 264

天门冬 264

麦门冬 265

百合 265

石斛 265

女贞子 266

枸杞 266

玉竹 266

旱莲草 267

龟板 267

附:龟板胶 267

鳖甲 267

附:鳖甲胶 268

黄花稔 268

土党参 268

羊乳 268

粗叶榕 268

黄花远志 269

石仙桃 269

琴叶榕 269

土丁桂 269

勾儿茶 269

麦斛 270

第十三章平肝息风药 271

石决明 271

珍珠母 271

代赭石 271

牡蛎 272

龙骨 272

附:龙齿 272

羚羊角 273

天麻 273

钩藤 273

地龙干 274

蝉蜕 274

僵蚕 275

全蝎 275

蜈蚣 275

柏子仁 277

远志 277

第十四章安神药 277

酸枣仁 277

合欢皮 278

朱砂 278

磁石 278

瓜子金 279

冰片 280

牛黄 280

麝香 280

第十五章开窍药 280

苏合香 281

石菖蒲 281

第十六章收涩药 282

浮小麦 282

五味子 282

乌梅 282

山茱萸 283

金樱子 283

肉豆蔻 283

乌贼骨 284

芡实 284

椿根皮 285

第十七章驱虫药 286

使君子 286

槟榔 286

苦楝皮 286

第一节方剂的组成法则 288

第二节药物的配伍原则 288

总论(方剂部分) 288

第一章方剂的基本知识 288

第三节方剂的加减变化 289

第二章剂型与汤剂的煎服法 290

第一节剂型 290

第二节汤剂的煎服法 292

各论(方剂部分) 293

第一章解表剂 293

麻黄汤 293

荆防败毒散 294

桂枝汤 294

小青龙汤 294

桑菊饮 295

银翘散 295

参苏饮 295

第二章泻下剂 296

大承气汤 296

五仁丸 296

十枣汤 297

白虎汤 298

第三章清热剂 298

玉女煎 299

导赤散 299

泻白散 299

龙胆泻肝汤 300

白头翁汤 300

葛根黄苓黄连汤 300

青蒿鳖甲汤 300

清暑益气汤 302

六一散 302

香薷散 302

第四章祛暑剂 302

第五章祛湿剂 304

藿香正气散 304

平胃散 304

八正散 305

茵陈蒿汤 305

三仁汤 305

五苓散 305

实脾散 306

胆道排石汤 306

理中(丸)汤 307

小建中汤 307

第六章温里剂 307

当归四逆汤 308

第七章理气剂 309

越鞠丸 309

金铃子散 309

旋覆代赭汤 310

定喘汤 310

第八章理血剂 311

活络效灵丹 311

血府逐瘀汤 311

黄土汤 312

小蓟饮子 312

生化汤 312

咳血方 312

第九章补益剂 314

四君子汤 314

补中益气汤 314

当归补血汤 315

归脾汤 315

六味地黄丸 315

右归丸 316

左归丸 316

肾气丸 316

第十章润燥剂 317

杏苏散 317

清燥救肺汤 317

养阴清肺汤 318

百合固金汤 318

第十一章祛痰剂 319

二陈汤 319

止嗽散 319

贝母瓜蒌散 320

第十二章和解剂 321

小柴胡汤 321

逍遥散 321

半夏泻心汤 321

第十三章治风剂 323

川芎茶调散 323

独活寄生汤 323

镇肝熄风汤 324

酸枣仁汤 325

朱砂安神丸 325

第十四章安神剂 325

天王补心丹 326

第十五章开窍剂 327

安宫牛黄丸 327

紫雪丹 327

至宝丹 328

苏合香丸 328

保和丸 329

木香槟榔丸 329

第十六章消食剂 329

第十七章固涩剂 330

牡蛎散 330

桑螵蛸散 330

真人养脏汤 331

固冲汤 331

第十八章驱虫剂 332

胆蛔汤 332

肥儿丸 332

仙方活命饮 333

阳和汤 333

第十九章痈疡剂 333

附:参考方剂 334

附:常用中药简表 338

解表药 338

化痰止咳药 339

清热药 341

泻下药 343

消导药 344

芳香化湿药 344

利水渗湿药 345

温里药 346

祛风湿药 346

理气药 347

理血药 348

补益药 350

平肝息风药 352

安神药 353

开窍药 353

收涩药 354

驱虫药 355

其他 355

附补遗常用方剂简表 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