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武术史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性质 1
二、学习研究武术史的意义和目的 6
第一章 中国武术的起源及其初始形态 9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与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 9
一、原始社会生产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 9
二、原始社会军事活动对武术原始形态的影响 10
第二节 先秦时期武术的初始形态 11
一、夏、商、西周时期武术的萌生 11
二、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初始形态的形成 14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武术 19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角抵手搏活动 19
一、角抵的形式与内容 19
二、手搏的技术特色 21
第二节 汉代、三国刀剑技艺的发展 23
一、剑术的衍变 23
二、刀术的兴起 25
第三节 其他兵械活动 26
一、长兵与短兵 26
二、艺术化的兵械活动 27
第四节 武术理论的发展 28
一、理论的表达形式 29
二、习武之德的要求及武术价值体系的概括 29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武术 31
第一节 拳技与武功 31
一、“相扑”一名的出现及其活动情况 31
二、武功活动及其种类 33
一、武技中的刀与盾 34
第二节 刀盾与剑的技艺发展 34
二、三种剑文化现象 35
第三节 长兵技艺的发展 35
一、矟矛技艺的兴起 35
二“入白刃、取大戟”的棍技 36
第四节 表演性武术的发展 37
一、拳技活动 37
二、器械活动 37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武术 39
第一节 隋、唐社会的尚武之风 39
一、注重武备、创立武举制 39
二、尚武崇侠的社会风习 40
一、唐代的角抵拳技活动 42
第二节 角抵与拳技 42
二、唐代相扑活动的东渐 44
第三节 多姿的兵械活动 45
一、击剑与剑舞 45
二、枪的形制与技艺 47
三、唐代的刀制及其他 49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武术 51
第一节 统治阶级的武备制度 52
一、武举制与武学 52
二、保甲法 53
三、宋、元军中的武技训练 53
第二节 宫廷及军中的表演性武术活动 58
一、相扑表演 58
第三节 民间武术活动 59
二、兵械表演 59
一、民间结社 60
二、相扑与套子 61
三、兵械活动 64
第四节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的禁武 68
一、宋代统治阶级的禁武 68
二、元代统治阶级的禁武 69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武术 71
第一节 军队中的武技训练与武举制的终结 71
一、注重“实艺”的军中武技训练 72
二、武举制、武学的沿承及废止 77
第二节 民间武术的传播及其拳种、功法 79
一、民间各类秘密结社及其武术活动 80
二、拳种门派的大量涌现 83
三、习武中的功法练习 91
第三节 民间各类兵械技艺的发展 93
一、刀法 93
二、剑法 94
三、枪法 95
四、棍法 97
第四节 古代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形成 97
一、武术理论与古典哲学文化的契合 98
二、明清时期武术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99
三、明清时期的主要武术论著简介 101
第七章 民国时期的武术 105
第一节 武术进入学校 105
一、武术进入学校体育课程 105
二、武术师资的培养 106
一、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的提倡 107
第二节 政府要人及社会名流提倡武术 107
二、马良与《中华新武术》 108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两大武术组织系统 110
一、中央国术馆及地方国术馆的建立 110
二、精武体育会及其他民间武术团体的建立 113
第四节 “土洋体育之争”中的武术科学化呐喊 114
一、土洋体育之争 114
二、武术科学化的时代呐喊 116
第五节 近代武术竞赛活动及对外传播 117
一、近代武术的竞赛活动 117
二、近代武术的对外传播 118
一、武术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0
第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术 120
第一节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武术机构的建立 120
二、各类武术组织机构的建立 121
第二节 社会武术的发展及竞技武术的形成 124
一、社会武术的蓬勃开展 124
二、竞技武术的发展与竞赛规则的制订 125
第三节 现代武术的教学与科研 128
一、学校中的武术教学 128
二、当代武术的科研概况 130
第四节 武术的对外文化交流及经济资源的开发 133
一、中国武术的对外弘扬与交流 133
二、武术经济资源的开发 134
后记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