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目 次 1
第 一 编 3
隋代:短暂而偏激的美学史时期 3
第一章 隋代的美学史状貌 3
第一节 对六朝美学的清算 3
第二节 斫雕为朴的隋代美学风貌 6
第三节 隋代美学的哲学基础——王通的哲学 15
思想 15
第四节 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美学比较 21
第二章 隋代美学的历史地位 35
第三章唐初史学—美学 41
第一节 唐初“史学热”的现实动因 41
初唐:交错变化、走向定型的时期 41
第 二 编 41
第二节 唐初史学概况 42
第三节 唐初史学—美学的主要特征 44
第四节 刘知几《史通》以史为本的论述基点 54
第五节《史通》以史为体的叙事规范 59
第六节 刘知几的史学—美学的时代意义与历史 63
影响 63
第四章 唐太宗李世民的美学思想及其诗美成就 68
第一节 社稷重于文学的价值观 68
第二节 对文学、艺术现象的审美阐解与趣味 71
表达 71
第三节 李世民诗歌创作的美学估价 76
第一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并生的具体 82
描述 82
第五章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的共时并生 82
第二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并生现象的美学史意义 89
第六章 丽化与俗化的共时并生 93
第一节丽化与俗化共时并生的具体描述 93
第二节 丽化与俗化共时并生现象的美学史意义 100
第七章初唐“四杰”的美学思想和审美创作成就 102
第一节 对文学审美功能富于政教色彩的认知 102
第二节 对文学审美情感性质及其感应方式的 105
体认 105
第三节“四杰”美学思想的特点 107
历程 112
第四节 在宫廷诗的承绪与改造中完成其审美 112
第五节 为社会理想所焕激起来的热情和意气 117
第六节 时间审美的开拓与深化 122
第七节 “四杰”审美的重大走向 125
第八节小结:“四杰”评价 134
第八章刘希夷、张若虚的路标意义 138
第一节 刘希夷的诗美:“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 138
黄昏” 138
第二节 张若虚的诗美:“风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 142
月夜” 142
第三节 刘希夷、张若虚所体现的意义 145
第九章横制颓波,引领一代新风的陈子昂 147
第一节 获得崇高的文学美学史评价 147
第二节 以“兴寄”、“风骨”为内核的美学思想 148
表现 153
第三节 “兴寄”、“风骨”美学思想的具体创作 153
第十章初唐的美学史地位 163
第一节 变革六朝、铸造唐音的美的历程 163
第二节初唐美学精神 166
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 172
第 三 编 179
辉煌的盛唐气象 179
第十一章从初唐到盛唐美学的转捩人物——张说 179
第一节通达、兼容的美学思想 179
第二节 舒卷自如的审美创作 183
第三节 张说的意义 185
第一节政局之演变、盛唐之气象 188
第十二章盛唐的社会环境、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 188
第二节 尚武精神·隐逸情调·清狂气质 190
第三节 文化精神中的崇文风尚·理性态度 192
第十三章盛唐气象的曙光 194
第一节 对盛唐气象的感应 194
第二节 边塞豪情的喷发 195
第三节 吴中诗派的别有境域 196
第四节 岭南诗人的心声披露 202
第五节 盛唐气象在这里透出了曙光 209
第十四章王维诗:审美化、音画化、禅意化 211
第一节 人生历程与审美历程 212
第二节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 221
第三节 诗的禅意化 235
第十五章孟浩然诗:隐逸、闲适、散淡 241
第一节 徘徊于入仕与出仕之间 241
第二节清和恬淡的美学风格 248
第三节 王孟比较 253
第四节 山水田园诗派其他诗人的美学风貌 256
第十六章王昌龄的诗美和诗美学 264
第一节 王昌龄的诗美学思想 264
第二节 王昌龄的诗美特征 271
第十七章 高适气象高华的诗美特征 280
第一节 “达”的人生经历与美学风貌 280
第二节 苍凉高远的边塞诗美 290
风貌 294
第一节 慷慨报国的英雄主义与雄气四射的美学 294
第十八章岑参奇丽壮伟的诗美特征 294
第二节 奇而且丽的诗美特征 296
第三节 高岑比较 304
第四节 边塞诗派其他诗人的美学风貌 305
第十九章殷瑶的美学思想 309
第一节 《河岳英灵集》序、集论美学概要 309
第二节 “兴象”的诗美学范畴 311
第三节 殷瑶美学思想的盛唐时代特点 313
第二十章李白:盛唐美学的最高、最集中代表 317
第一节 体现盛唐风采的个性、心理、气质 317
第二节 富于盛唐特征的美学思想 336
第三节 代表盛唐品位的审美创作成就 343
第一节 总体发展概况和基本估价 359
第二十一章初盛唐的辞赋散文美学 359
第二节 初唐辞赋散文美学面貌和特征 360
第三节 辞赋散文美学的盛唐之风 364
第二十二章 盛唐美学精神 371
第一节 盛唐人作为“人”的特点 371
第二节 盛唐气象的审美特征 377
第 四 编 391
盛中唐间的交替嬗变期 391
第二十三章 唐诗美学的集大成者——杜甫 391
第一节 博大宏远、转益多师的美学思想 391
第二节 沉痛迫中肠的人生经历与美学精神的 410
形成 410
审美风貌 429
第三节 碧海掣巨鲸、波澜独老成,千汇万状的 429
第 五 编 447
美学新灿烂期的中唐 447
第二十四章一股复古美学思潮 447
第一节 复古美学思潮的基本内容 447
第二节 以教化为主要内涵的诗歌审美 451
第二十五章大历诗风:转入中唐 453
第一节 盛唐余绪而中气不足 454
第二节 露出了中唐面目 456
第三节 大历诗风的审美表征 459
第四节顾况的意义 468
第二十六章大历、贞元的美学理论 472
第一节 教化论和审美论的并存 472
第二节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美学观点 474
第三节 皎然的美学思想 477
第二十七章 孟郊诗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形态 488
第一节孟郊诗美的主体根由 488
第二节 孟郊诗美的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491
第二十八章韩愈诗文:中唐美学之大纛 496
第一节诗美学理论 496
第二节 诗审美成就 502
第三节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美学史渊源和美学理论基础 511
第四节 韩愈散文的审美成就 524
第五节 韩愈的地位 533
第二十九章李贺的心态与诗美 536
第一节李贺心态描述和形成原因 536
第二节 李贺诗美的具体表征 540
第三十章 集思想家与美学家于一身的柳宗元 550
第一节 作为思想家的柳宗元 551
第二节 柳宗元的美学论 554
第三节 柳宗元散文创作的美学贡献 560
第四节 柳宗元诗美概述 568
第三十一章 代表昂扬向上一路的刘禹锡 576
第一节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576
第二节 刘禹锡的审美个性和诗美特征 582
第三十二章 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白居易 594
第一节 文化审美心理的二元组合结构 594
第二节 美学理论的二元组合结构 603
第三节 体现文化审美心理、理论结构的审美创作二元化形态 609
第一节 元稹诗美学论和诗审美创作 617
第三十三章 元稹以及“元和体” 617
第二节 关于“元和体” 622
第三十四章 中唐美学结论 625
第一节 中唐人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构成 625
第二节 中唐美学的史的意义 631
第 六 编 641
秋花般幽艳的晚唐 641
第三十五章作为唐诗美学又一高峰的李商隐的诗美 641
第一节“一片霏烟”的迷朦意象 641
第二节 “沉博绝丽”的诗美现象 647
第三节 诗美风格形成的多重原因 652
第三十六章 幽艳的晚唐美学概况 657
第一节 晚唐的美学思想 657
第二节 晚唐的美学状貌 663
第三节 晚唐的美学思潮 674
第三十七章唐代纯美学思想的代表——司空图美学 683
思想 683
第一节 对审美素质的本体确定 683
第二节《诗品》的美学思想 690
第 七 编 697
多姿多态的美学门类 697
第三十八章 文学美学中的传奇小说美学 697
第一节 唐代的小说美学观念 697
第二节 唐传奇的美学特点 703
第三十九章 园林美学 710
第一节皇家园林 712
第二节 私家园林 721
第三节 寺观园林 725
第四节 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 726
第四十章书法美学 735
第一节 书法美学思想 735
第二节 书法美学成就 749
第四十一章乐舞美学 757
第一节 隋代乐舞 757
第二节唐代乐舞 761
第四十二章美术美学 781
第一节 绘画美学思想 781
第二节 美术审美成就 793
第一节 服饰演变的美学史概况 811
第四十三章服饰美学 811
第二节服饰美的基本特征 814
第三节 服饰美的中外交流 816
第八编 819
衰败与新变的五代美学 819
第四十四章五代的文学美学 819
第一节 文学美学思想 819
第二节 作为五代文学审美成就集中体现的词 824
第四十五章五代的绘画美学 835
第一节绘画美学思想 835
第二节 绘画美学成就 837
主要参考书目 840
后 记 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