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江地区新生代侵入岩年代学和地质构造背景 1
第一节 新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 1
一、我国新生代侵入岩发现小史 1
二、新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学研究 1
三、新生代侵入岩与研究区的重大地质事件 1
四、关于“喜马拉雅期侵入岩”称谓商榷 2
第二节 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格局 3
一、三江地区及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轮廓 3
二、青藏高原内部冲断带 3
三、澜沧江右旋走滑断层带 5
四、三江地区东带NWW向左旋走滑断层系 5
五、三江地区西(南)带右旋走滑冲断层区 6
六、三江地区新生代构造模式述评 6
第二章 新生代侵入岩及其含矿性 8
第一节 新生代侵入岩的分类与命名 8
一、国际地科联火成岩分类学评述 8
二、分类和命名 9
第二节 长英质深成侵入岩类 9
一、察隅-槟榔江富氟酸性侵入岩带 10
二、怒江-瑞丽江云母花岗岩带 10
三、铁厂-西盟富硼酸性侵入岩带 10
四、关于碱长花岗岩的再分类 11
第三节 长英质浅成侵入岩类 13
一、岩段、岩群、岩体及岩石类型 15
二、矿物学特征 15
三、岩石化学 16
四、稀土元素丰度 16
五、同位素地球化学 16
六、关于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的再分带 17
第四节 长英质伟晶岩类 18
一、三江地区新生代伟晶岩概貌 18
二、伟晶岩的类型 20
三、伟晶岩的分带性 21
四、伟晶岩的矿物学、岩相学和含矿性 22
五、伟晶岩的成因研究 23
六、我们的伟晶岩成因观 28
第五节 佤山岩类 36
一、佤山岩 36
二、西藏岩——电英质火山岩 37
三、佤山岩的分类 43
四、硅质佤山岩 43
第六节 小龙岩类 44
一、历史的回顾 44
二、问题的提出 45
三、小龙岩的分类命名 47
四、从岩石学实验看云英岩岩浆成因的可能性 49
五、小龙岩的成岩、成矿模式 50
六、研究区新生代小龙岩及其含矿性 51
七、伟晶云英岩 52
第七节 煌斑岩类 52
一、产状和产地 52
二、岩石学特征 52
三、岩石化学 52
四、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3
五、新生代煌斑岩的含矿性 53
第八节 紫苏花岗岩 53
一、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53
二、岩石化学 54
三、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54
四、来利山紫苏花岗岩的成因 54
五、紫苏花岗岩的含矿性及其他 55
第九节 碱性岩类 55
一、SSIR不推荐碱性岩术语 55
二、卓潘碱性-基性杂岩体 55
第十节 其他岩类 57
第三章 新生代侵入岩的岩石系列、成矿专属性及含矿岩体判别 59
第一节 岩石系列 59
一、察隅-槟榔江富氟酸性侵入岩带岩石系列 59
二、怒江-瑞丽江云母花岗岩带岩石系列 59
三、铁厂-西盟富硼酸性侵入岩带岩石系列 59
四、金沙江-红河富碱侵入岩带岩石系列 59
第二节 与富碱浅成岩共生的新生代碱性火山岩 60
一、新生代碱性火山岩带 60
二、北澜沧江、金沙江-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系新生代火山岩基本特征 60
第三节 新生代侵入岩的成矿专属性及含矿岩体 61
一、稀有、有色、贵、贱金属花岗岩类型 61
二、成矿专属性及含矿岩体 62
第四章 典型矿床新探 65
第一节 关于矿床的分类 65
第二节 玉龙斑岩铜矿床 67
一、玉龙铜矿床地质特征逆鳞说 67
二、玉龙斑岩铜矿的成岩与成矿 76
三、玉龙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模式新探 78
第三节 老王寨金矿床 79
一、矿床地质梗概 79
二、新生代岩浆岩 79
三、矿体地质 80
四、成矿年代和成因讨论 80
第四节 百花脑稀有、稀土、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碱长花岗岩矿床 82
一、矿化岩体的地质特征 82
二、矿化岩体的成矿远景预测 84
三、矿床若干经济技术参数 84
第五节 金顶铅锌矿床 85
一、成矿地质背景述略 86
二、矿床地质特征 86
三、矿质的可能来源 87
四、成矿的可能过程 87
第六节 麻花坪钨铍矿床 88
一、矿床地质背景轮廓 88
二、矿床地质 89
三、与某些矿床的类比 92
四、矿床成因 92
第七节 来利山和丝光坪锡矿床 94
一、来利山锡矿床 94
二、丝光坪锡矿床 95
第八节 佤山岩型锡矿床 96
一、西盟阿莫佤山岩型锡矿床 97
二、佤山岩的成岩与成矿 100
三、关于富硼酸性岩的成岩、成矿 100
第九节 老厂银铅锌多金属矿床 100
一、矿床概貌 101
二、矿床成因简介 101
第十节 扎村金矿床 102
一、矿床地质特征简述 102
二、矿质来源的微观依据 102
三、矿床成因 103
第五章 新生代侵入岩成矿机制 104
第一节 矿质来源 104
一、直观地质判据 104
二、非直观地质判据 105
三、地层提供成矿物质的评估 106
第二节 成矿流体 106
一、矿浆 106
二、低熔矿浆-热液过渡流体 107
三、岩浆期后气热溶液 108
四、岩浆热液参与的热卤水成矿流体 109
五、前述成矿流体部分或全部组合而成的成矿流体 109
第三节 矿质析出的可能机制 110
第六章 成矿地质条件试析 111
第一节 玉龙-莽岭斑岩铜(钼)矿带 111
一、构造条件 112
二、岩浆岩条件 112
三、地层条件 115
四、地球化学条件 115
五、交代蚀变作用的叠加 116
六、有利的后天改造 116
七、玉龙-莽岭斑岩铜矿带的矿化潜力 117
第二节 东滇西偏碱斑岩成矿带 117
一、构造条件 118
二、岩浆岩条件 119
三、地层条件 120
四、交代蚀变及其强度条件 120
五、后天改造条件 120
第三节 西滇西锡、稀有金属成矿带 121
一、构造条件 122
二、岩浆岩条件 122
三、成矿流体条件 123
四、地球化学条件 125
五、地层条件 125
六、时间因素 126
七、有利的后大改造 126
第四节 哀牢山金矿带 127
第五节 兰坪-思茅盆地侧分泌成矿带 128
第六节 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系统 128
一、构造的先导功能 128
二、岩浆孕育矿化 129
三、交代蚀变的成矿助产作用 129
四、矿化是构造、岩浆耦合产儿 129
参考文献 131
后记(代) 137
英文摘要 139
图版说明及图版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