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东:谁是政府统计的最后东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3741988
  • 页数:62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了作者具有影响力的统计及经济论著。

第一部分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 1

第1章 引 言 3

第1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的提起 3

第2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的现状 4

第3节 本部分的工作 6

第2章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 9

第1节 起点:我们已经接触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了 9

一、“改进的功效系数法”的剖析 9

二、生活质量指数(PQLI)蹬剖析 12

三、综合经济效益指数法的剖析 14

四、上述三种方法的异同比较 14

五、社会经济统计中其它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形成的指标 15

第2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无量纲化方法的系统分析 16

一、 无量纲化方法的种类 16

二、 二、几种无量纲化方法的比较分析 2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原则 25

四、指标性质与无量纲化方法的关系 27

五、无量纲化方法与评价函数的建立 31

第3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合成方法的系统分析 33

一、加权线性和法(加法合成)的特性 33

二、乘法合成的特性 33

四、代换法 37

五、合成方法分析的归结 38

一、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与多目标决策的比较分析 41

第4节 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特点 41

二、常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与强制打分法的对比分析 44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常规方法的特点 46

第3章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应用的系统分析 48

第1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引入和基本步骤 48

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引入 48

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步骤 49

第2节 模糊综合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R确定方法的分析 53

一、主观指标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确定方法的分析 53

二、客观指标评判中隶属关系矩阵确定方法的分析 58

三、对舍弃等级论域进行模糊综合评判的分析 60

一、几种常见模糊合成算子的比较分析 62

第3节 模糊综合评判合成算子选择的探讨 62

二、模糊综合评判应选择什么样的合成算子 66

第4节 最大隶属原则的有效度与加权平均原则的应用 72

一、最大隶属原则有效度的测量 72

二、加权平均原则的提出和说明 75

三、bj判别原则间的关系 77

第5节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 79

一、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特点 79

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优点 81

三、模糊综合评判需要注意的问题 82

一、主分量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思想 83

第1节 主分量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分析 83

第4章 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系统分析 83

二、用主分量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86

三、用主分量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探索 98

第2节 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机理探索 105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105

二、因子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基本步骤 107

三、因子分析与主分量分析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上的异同比较 111

第3节 其它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比较分析 115

一、对聚类分析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几点认识 115

二、对判别分析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几点认识 119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123

第1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诸方法的归结 123

第5章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论 123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诸方法间的差异及其选择 127

第2节 统计指标评价方法的纵向剖析 129

一、统计指标评价方法的演进 129

二、综合价值指标方法与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 134

第3节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预处理和权处理 140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评价指标选取 140

二、指标阈值、参数的确定 143

三、权数及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144

第4节 结语: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 151

一、一个发展中的开放系统 151

二、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的检验问题 152

三、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建设 153

附录一 154

附录二 155

第二部分 新SNA结构研究 159

第1章 新SNA88阶矩阵内含的剖析——“流向线读表法”的提出和应用 159

第1节 可用于新SNA矩阵的“流向线读表法” 159

第2节 新SNA对生产的反映 160

第3节 新SNA对分配的反映 164

第4节 新SNA对最终使用的反映 169

第2章 五大核算系统及其在新SNA中的结合 175

第1节 投入产出核算与体系的结合 176

第2节 资金流量核算与体系的结合 180

第3节 国际收支核算与体系的结合 185

第4节 资产负债核算与体系的结合 187

第5节 以国民收入核算系统为主体的统一体系 189

第3章 新SNA结构的设计依据 193

第1节 探讨SNA理论基础应注意的问题 193

第2节 SNA与收入流量均衡分析在结构上的一致性 195

第4章 新SNA对交易者的双维分类 202

第1节 新SNA核算的交易化处理 202

第2节 对交易者的双维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203

第3节 对交易者双维分类的必要性 208

第4节 交易者双维分类中所使用的统计单位 210

第1节 新SNA主要核算形式的剖析 213

第5章 新SNA的核算形式 213

第2节 各种核算形式的结合 219

第3节 核算形式系列及其优越性 222

第6章 对新SNA的基本评价 224

第l节 会计方法在SNA中的地位 224

第2节 在比较中看新SNA可借鉴的一面 227

第3节SNA为什么包含有科学因素 232

第4节 怎样评价和对待SNA 237

第三部分国民经济核算研究 243

19sO~1984年我国经济学界对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情况述评 243

一、概况 243

二、关于SNA的发展 244

三、关于SNA的五大核算系统 247

四、关于SNA的内容结构 250

五、关于SNA的分类、核算形式 254

六、关于SNA的作用 256

七、关于SNA的理论基础 257

八、对SNA的基本评价 259

九、关于两大体系的对比 262

十、关于借鉴SNA经验、吸收SNA长处 264

十一、大力开展对SNA的研究工作 269

十二、SNA中文参考文献索引 271

从MPS隐含的矛盾看生产劳动划分的突破 274

对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若干认识 280

建立“国际收支核算矩阵”的构想 285

对国际经济比较方法的若干思考 292

国民经济核算史论 300

一、国民经济核算前史 301

二、国民经济核算(SNA)的产生和发展 304

三、东方体系(MPS) 307

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建立与发展 309

五、中国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历史必然性 312

六、国民经济核算发展的历史启示 317

论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320

从信息混淆到SNA的滤波处理 328

2000~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点评 338

第四部分 经济统计学科体系研究 359

论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改革 359

A弧⒕猛臣蒲谌萏逑捣⒄沟睦坊毓 359

二、处理好五大关系,建立科学的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 363

关于经济统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再认识 370

改革经济统计学内容的几点设想 376

论经济统计学如何适应新核算体系的改革 380

对大统计思路的若干思考 386

从市场实现看应用统计方法研究的桥梁作用 395

国民经济统计方法论研究的中外比较 400

界定经济效益指标的几条标准 413

第五部分 经济统计指标问题研究 413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生产价值指标>质疑 416

统计指标总体系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419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系统分析 432

能这样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排序吗? 443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几个统计量 445

论统计指标构造中的十大要素 451

从国民经济总量核算本身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必要性 458

需要澄清的几对存量概念 460

贫困的三维测度观:贫困测度准则的再思考 462

从增量的分解看贫困测度指标的性质 467

论统计发展战略目标的三个层次 475

第六部分 中国统计改革与发展 475

谈谈搞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问题 483

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统计 487

第一部分、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统计的发展战略 489

第二部分、中国统计发展战略目标论 503

第三部分、中国统计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 520

中国应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529

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 538

一、从现行统计体制的问题看改革的必要性 538

二、中国统计体制改革的方向 540

三、对“地方领导分级负责”和“分散型统计”的不同意见 545

四、集中统一型统计体制的具体模式 548

五、目标实现的条件与实施目标的工作 549

六、关于统计体制改革研究的几点建议 552

企业统计的两重性质与国家统计部门的基本对策 554

关于统计调查体系的几点补充意见 559

对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统计基本职能的系统认识 564

统计咨询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两大关系 576

科学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几点认识 579

对当前中国统计改革工作的几点认识 581

论统计环境 587

一、注重统计环境是改革开放新格局下的新要求 587

二、如何认识统计环境 588

三、国家统计部门应发挥中国统计教育中心的功能 591

四、从多维角度树立“大统计”观念 594

论中国统计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597

一、目前我国统计高等教育面临的危机 597

二、统计高等教育危机的原因解析 599

三、我国统计高等教育的走向探索 600

四、解决统计高等教育危机的对策比较 603

五、对国家统计系统的有关政策建议 605

走出“小”统计才能开拓大市场 609

统计信息的供求与市场发育 614

政府官员与国民经济核算 616

谁是政府统计最后的东家? 622

后记 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