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军,邬伦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30110714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集了中国科协举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的65次活动的会议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从建立“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体系和发展方向、理论问题和学术前沿、关键技术与系统、应用方向与模式等四个方向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

第一部分 概念体系与发展方向 3

第一章 构建多维动态地理空间框架数据 3

§1.1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发展过程 4

§1.2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三维问题 6

§1.3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时态问题 7

§1.4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多尺度问题 8

§1.5地理空间框架数据的动态性问题 9

§1.6今后的发展方向 9

§2.1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背景 11

第二章 “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及应用的规划设想 11

§2.2“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总体构架 12

§2.3“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和应用的进展情况 13

§2.4“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 14

§2.5积极开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应用服务 16

§2.6建立健全保障“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顺利实施的运行机制 16

第三章 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 18

§3.1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作用与需求 18

§3.2现状调查与分析 19

§3.3城市空间数据生产的技术框架 20

§3.4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标准化 22

§3.5城市空间基础数据采集、更新、管理新技术、新工艺 23

第四章 融入IT主流的地理信息技术 24

§4.1GIS融入IT的技术背景 24

§4.2融入IT主流的GIS应用 25

§4.3后PC时代的GIS 26

§4.4蓝牙与地理信息技术(Bluetooth GIS) 27

第一部分 参考文献 29

第五章 多维动态地理空间信息机理与框架 33

§5.1国家信息化对多维、动态地理信息资源的迫切需求 33

第二部分 理论问题与学术前沿 33

§5.2拟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34

§5.3主要科学目标 35

第六章 空间信息的语言学模型 37

§6.1空间信息的概念模型 37

§6.2地图的语言学模型 38

§6.3空间信息的语言学模型 38

§6.4语音结构 39

§6.5语义结构 42

§6.6语法结构 45

§6.7空间信息语言学模型的意义 53

第七章 地理空间信息集成和更新中的尺度问题 56

§7.1地学中的尺度理论 57

§7.2空间数据集成中的尺度问题 61

§7.3空间数据更新中的尺度问题 63

第八章 重新认识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67

§8.13DGIS建立的实际意义 68

§8.2三维数据建模分类 69

§8.33DGIS空间数据建模 71

§8.4空间拓扑关系问题 72

§8.53DGIS数据建模方案 72

§8.6与GIS的一体化问题 73

§8.73DGIS的发展方向 74

第九章 数字城市中三维对象及其拓扑关系的理论模型 75

§9.1数字城市数据模型的表述对象 75

§9.2空间信息系统的二维参考模型在三维空间的延伸 77

§9.3数字城市的“真三维”参考模型 79

第十章 三维GIS拓扑关系中的“一面三层”概念及应用 82

§10.1背景 82

§10.2空间对象的边界与余边界 83

§10.3三维GIS的六组拓扑关系 84

§10.4子面分裂的困惑 85

§10.5“一面三层”的概念 86

§10.6“一面三层”的数据结构 87

§10.7“一面三层”的应用方向 89

§10.8“一面三层”思想在二维中的推广 89

第十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型与功能 91

§11.1空间分析问题及理论体系 91

§11.2GIS数据分析已有功能 94

§11.3空间分析软件包已有功能 94

§11.4GIS数据分析新增能力设计 95

§12.1平面移动对象的OPH模型 97

第十二章 平面移动对象的时态问题与时空数据模型 97

§12.2平面移动对象拓扑关系保持一致的时空拓扑模型 101

§12.3基于OPH模型的操作方法和查询 103

第十三章 动态GIS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Voronoi方法 105

§13.1Voronoi图的基本特性 105

§13.2Voronoi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特点 108

§13.3基于Voronoi的空间关系描述 110

§13.4基于Voronoi的空间数据建模 110

§13.5生成算法 111

§13.6展望与问题 112

§14.1数字地球构造体系 114

第十四章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理论体系问题 114

§14.2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基本组成 118

§14.3数字地球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关系 121

第二部分 参考文献 123

第三部分 关键技术与系统 133

第十五章 数字化地理空间基准的体系问题 133

§15.1经典大地测量中的空间基准 133

§15.2城市测量基准与工程测量基准 135

§15.3现代GPS卫星定位的时空基准 135

§15.4数字化地理空间基准的体系问题 136

第十六章 国家空间数据基准框架工程:新一代大地测量基础设施建设 137

§16.1建立我国空间数据基准框架的必要性 137

§16.2建设国家空间数据基准框架的目标 141

§16.3空间数据基准框架成果应用需求 144

§16.4国家大地坐标参考基准几点说明 146

第十七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1: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建库 148

§17.11:5万DEM数据获取技术设计 148

§17.2数据质量控制设计 153

§17.31:5万DEM数据库管理系统 156

§18.11:5万数据库简介 162

第十八章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5万数据库建库与集成 162

§18.2系统设计的原则 163

§18.3数据库建库和集成的技术路线 163

§18.4数据库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66

第十九章 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研究 169

§19.1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系统 169

§19.2空间数据的分布 172

§19.3分布式多空间数据库的集成 175

第二十章 空间数据仓库和空间Cube计算方法 179

§20.1空间数据仓库模型 180

§20.2空间Cube的定义和实现 181

第二十一章 空间信息的网络化存贮与处理技术 187

§21.1网络化存取和处理 188

§21.2空间信息分布式处理 189

§21.3空间信息并行计算 190

§21.4分布式并行算法的评价因素 192

第二十二章 面向数字地球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94

§22.1多比例尺、多数据源空间数据库模型 194

§22.2基于多比例尺多数据源数据模型的GIS软件系统的实现技术 196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200

§23.1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回顾 205

第二十三章 公众地理信息共享移动服务平台研究 205

第四部分 应用方向与模式 205

§23.2公众GIS的概念 206

§23.3公众GIS的技术特点与关键技术 206

§23.4公众地理信息平台结构组成 207

§23.5公众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主要实现方案 208

§23.6移动GIS平台应用展望 211

第二十四章 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服务——以环境分析为例 213

§24.1“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概念 213

§24.2“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基础为基于服务的WebGIS 213

§24.3“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的应用 217

§24.4建设“没有围墙”的GIS实验室中的一些问题 219

第二十五章 水资源-环境-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21

§25.1水资源-环境-灾害系统组分的遥感调查与监测 222

§25.2水资源-环境-灾害分析模型 222

§25.3水资源-环境-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224

第二十六章 “数字铁路”系统总体框架研究 227

§26.1“数字铁路”设计目标 228

§26.2“数字铁路”的总体构架 229

§26.3建设“数字铁路”的机遇和挑战 232

§27.1中国矿山信息化状况分析 233

第二十七章 数字矿山的基本特征与总体架构 233

§27.2数字矿山的基本特征 234

§27.3数字矿山的总体框架 236

§27.4数字矿山建设范例——“数字开滦” 238

第二十八章 建设“数字黄河”工程 240

§28.1“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概念 240

§28.2“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应用内容 241

§28.3“数字黄河”工程的基础平台 244

§28.4“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保障措施 245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247

“数字城市”框架模型研究 250

道路网络数据的空间建模 250

论坛其他论文摘要 250

数字流域的水资源环境空间数据集成与更新分析 250

数字地理空间的检索与安全问题 251

地学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浏览器 251

地表覆盖参数的测量 252

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概念框架 252

论坛会议纪要 253

主题活动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53

论坛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253

作者简介 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