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辐射防护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保昌主编;路松毅,曾婷,向彩良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214153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医用核辐射物理基础、辐射生物学效应、放射防护监督与监测、放射性废物和污染的处理、内外照射场所及设备设施的防护技术指标与要求。职业人员医学监护规范化程序和非电离辐射防护知识与措施,并将我国和军队现行医用放射防护有关法规、标准归类附于书后。内容丰富、系统、文字简练、通俗、重点突出、实用。 可作为放射防护和法规教育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卫生管理人员和防护专业人员及临床医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第一章 医用辐射核物理基础 1

第一节 原子和原子核结构 1

一、原子 1

二、原子核 1

三、电子的分布 2

四、核能级 3

五、粒子辐射 3

六、电磁辐射 4

七、X线 4

八、放射性和放射性核素 7

第二节 放射性和放射性衰变 8

一、放射性现象 8

二、放射性衰变类型 9

三、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12

四、衰变纲图 14

五、递次衰变规律 15

六、放射性平衡 17

七、放射系 20

八、放射性衰变公式应用 23

第二章 医用辐射防护常用量及其法定单位 28

第一节 基本辐射量 28

一、放射性活度 28

二、照射量及照射量率 29

三、吸收剂量 31

四、器官剂量 31

五、当量剂量 32

六、有效剂量 33

三、剂量负担 35

二、待积有效剂量 35

一、待积当量剂量 35

第二节 辅助辐射量 35

四、集体当量剂量 36

五、集体有效剂量 36

第三节 辐射监测实用量 37

一、个人监测量 37

二、环境监测量 37

第三章 医用电离辐射概念、种类及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9

第一节 医用电离辐射的概念和种类 39

第二节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1

一、基本作用过程 41

二、带电粒子的能量在物质中的转化、射程及吸收规律 42

第三节 X、γ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4

一、基本作用过程 44

二、吸收规律 46

第四节 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47

一、中子的能量分类 47

二、基本作用过程 47

三、中子吸收及与机体组织的作用 50

第五节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应 51

一、传能线密度 51

二、相对生物效应 53

第四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55

第一节 辐射损伤作用的基本原理 55

第二节 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 57

一、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 57

二、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 57

三、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58

第三节 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因素 58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58

二、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59

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62

第四节 辐射的确定性效应 63

一、全身照射的效应 63

二、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确定性效应(局部效应) 68

第五节 辐射的随机性效应 73

一、辐射的致癌效应 74

二、辐射的遗传效应 77

三、宫内照射的随机性效应 78

第五章 辐射来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 79

第一节 电离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 79

一、天然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 79

二、人工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 82

第二节 医疗照射用辐射源 85

一、医用X线辐射源(装置) 86

二、医用γ线辐射源 92

第六章 医用辐射防护标准与剂量限值 100

第一节 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和防护体系 100

一、辐射防护标准的发展概况 100

二、辐射防护标准体系 103

第二节 辐射防护的目的、任务 104

一、辐射防护的目的 104

二、辐射防护的任务 105

第三节 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105

一、辐射实践的正当化 106

二、辐射防护的最优化 106

三、对个人剂量的限值 107

第四节 我国现行辐射防护的基本剂量限值 108

一、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限值 108

二、导出限值(推定限值) 110

三、对公众的剂量限值 111

四、教学中接触辐射剂量时的剂量限值 112

五、管理限值 112

六、特殊照射、应急照射和事故照射剂量限值 113

七、参考水平 114

第七章 医用辐射外照射的防护 116

第一节 医用辐射源与辐射场 116

一、辐射源与辐射场概念 116

二、点状源照射量率的计算 117

三、非点状源照射量率的计算 118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121

一、外照射防护原则 121

二、医用辐射屏蔽材料的选择 122

三、医用辐射常用屏蔽材料及其性能 124

二、医用诊断X线防护设施 127

一、医用诊断X线机的防护性能要求 127

第三节 医用诊断X线的防护 127

三、医用诊断X线合理应用的防护要求 131

第四节 医用治疗X线的防护 135

一、医用治疗X线机的防护性能要求 136

二、医用治疗X线机的防护设备要求 137

三、医用治疗X线机操作的防护要求 138

第五节 医用加速器的卫生防护 138

一、医用加速器的防护性能要求 139

二、医用加速器治疗室防护要求 139

三、医用加速器屏蔽防护厚度的估算 141

四、高能(10 MeV以上)加速器中子的防护 143

五、医用加速器安全操作要求 144

第六节 医用γ照射远距离治疗的防护 145

一、治疗室设计的防护要求 145

三、医用治疗γ线源操作的防护要求 146

二、放射治疗的防护要求 146

四、60Coγ线屏蔽厚度计算方法 147

第七节 医用γ线源近距离治疗的防护 150

一、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室防护要求 151

二、近距离放疗的辐射防护土建设计及屏蔽厚度估算 151

三、放射治疗的防护要求 152

第八章 医用开放源内照射的防护 154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的毒性分组 154

第二节 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分类及工作场所的分级 156

一、判断放射性工作单位与工作场所的标准 156

二、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 157

三、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级 158

四、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159

一、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选址的要求 160

第三节 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 160

二、防护监测区的建立 161

三、建筑与设施的防护要求 162

四、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布局 163

五、临床核医学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165

第四节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166

一、围封隔离 166

二、保洁去污 166

三、个人卫生防护 166

四、妥善治理放射性“三废” 167

五、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167

第五节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 167

一、表面污染的方式 167

二、表面去污的原理 168

三、常用的去污剂 169

四、各种表面去污方法及常用去污剂 172

一、医用放射性废弃物的分类及特点 176

第六节 医用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176

二、放射性“三废”的处理原则和评价指标 177

三、放射性废水(废液)的处理 179

四、放射性废气的处理 181

五、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处理 182

第九章 医用辐射防护的监督管理 184

第一节 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184

一、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 184

二、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的基本任务 184

三、医用辐射防护管理的基本内容 185

第二节 医用辐射防护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 186

一、国家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体系 186

二、军队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体系 187

二、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基本程序 188

第三节 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 188

一、预防性放射卫生防护监督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188

第四节 经常性放射防护监督管理 190

一、放射工作的许可登记监督管理 190

二、医用辐射源的运输、安装、换源及调试验收 193

三、辐射事故的管理 196

四、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197

五、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健康管理 198

第十章 放射职业人员的医学监护 200

第一节 建立医学监护制度的目的和内容 200

第二节 放射职业人员的常规医学监护 201

一、放射职业人员基本条件 201

二、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标准 201

第三节 放射职业人员的健康检查 203

一、对放射职业人员健康检查的要求 203

二、就业前的健康检查 204

三、就业后的定期健康检查 205

四、脱离放射工作时的健康检查和其后的随访 206

五、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档案的建立 207

第四节 异常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 207

一、应急照射剂量的控制值 207

二、异常受照人员医学处理的一般原则 208

三、异常受照人员的医学随访观察 210

第五节 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和健康评价 211

一、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 211

二、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评价 212

第十一章 医用电离辐射防护监测及放射设备的质量保证 214

第一节 电离辐射测量常用设备及工作原理 214

一、气体电离探测器 215

二、闪烁探测器 218

三、半导体探测器 220

四、热释光剂量仪 221

第二节 个人剂量测量 222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222

二、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224

第三节 工作场所辐射监测 226

一、工作场所的外照射监测 227

二、表面污染的监测 229

三、空气污染的监测 231

第四节 医用放射设备及诊断影像的质量保证 234

一、开展质量保证的目的和意义 234

二、放射诊断质量保证的发展动向 236

三、放射诊断影像质量保证的目标 240

四、放射工作单位质量保证程序的主要内容 240

五、放射设备的质量控制 242

一、基本概念 244

第十二章 医用非电离辐射防护 244

第一节 射频辐射与微波 244

二、微波辐射来源 245

三、微波(辐射)的基本特征 247

四、微波辐射的医学生物学效应 250

五、微波辐射的防护 253

第二节 激光 257

一、激光的概念及来源 258

二、激光的基本特征 260

三、激光辐射基本生物学效应 261

四、激光辐射的防护措施 266

第三节 超声波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271

一、超声波 271

二、核磁共振 276

A-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281

附录A 有关法规及标准 281

A-2 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 288

A-3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301

A-4 军队卫生监督规定(摘录) 308

A-5 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 313

A-6 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 321

A-7 医用X射线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332

A-8 医用电子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 343

A-9 后装γ源近距离治疗卫生防护标准 352

A-10 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 357

A-11 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 364

A-12 广州军区放射防护监督实施细则 371

附录B 附表 377

附录C 放射医学与卫生防护法规及标准题录 390

参考文献 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