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病害 基础研究与防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其益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030028996
  • 页数:35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部分 概述 1

第一章 棉花生产、棉病基础研究和防治的进展和展望 1

第一节 我国棉花生产和病害发生概况 1

一、棉花生产概况 1

二、病害发生及危害概况 2

第二节 我国棉花病害研究和防治的发展历史 3

一、早期棉病研究和防治 3

二、棉花枯、黄萎病综合防治协作组对科研和防治的促进 4

一、棉花枯、黄萎病菌的研究 5

第三节 棉花枯、黄萎病基础研究和防治的进展 5

二、棉花枯、黄萎病的侵染循环 9

三、病原菌侵染维管束以外组织与抗病机理的研究 10

四、棉黄萎病菌在维管束定殖阶段抗病机理的研究 10

五、棉枯萎病菌在维管束定殖阶段抗病机理的研究 13

六、维管束定殖阶段病菌的侵染因素 23

七、定殖阶段寄主保卫和病菌致萎侵染作用的时间、空间图解 23

八、病状表现与致萎毒素的研究 23

九、病菌腐生期和根际作用的研究 25

十、其他抗病性的研究 26

十一、环境条件与发病的研究 27

一、50年代抗源52-128和57-683的发现和利用 28

第四节 棉花抗枯、黄萎病及丰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进展 28

二、60年代的杂交育种及抗性遗传的研究 29

三、70年代抗病品种区域试验推动选育和推广工作 29

四、80年代抗病育种技术新的突破 30

第五节 维管束病害抗性遗传学的研究 31

一、番茄枯萎病菌小种演变与抗病育种工作的进展 32

二、维管束病害抗性遗传变异与抗性机理的研究 33

三、基本亲和性和小种特异性 33

四、非毒力基因菌系演变为毒力基因菌系的过程 34

五、品种抗性的持久性 34

第六节 棉苗病害研究的进展 35

六、我国棉花枯、黄萎病菌毒力演变和抗病持久性的例证 35

第七节 棉铃病害研究进展 36

第八节 棉花病害综合防治的进展 37

一、棉花枯、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37

二、棉苗病害的综合防治 38

三、棉铃病害的综合防治 39

第九节 棉花病害研究和防治的展望 40

第二部分 病害种类及其发生与防治 45

第二章 棉花苗期病害 45

第一节 棉苗病害概况 45

第二节 棉苗立枯病 46

二、症状 47

一、分布与危害 47

三、病原菌 49

四、病害的侵染循环 54

五、传播与流行条件 55

六、防治要点 57

第三节 棉炭疽病 57

一、分布与危害 57

二、症状 58

三、病原菌 58

五、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60

四、侵染循环 60

六、防治途径 61

第四节 棉红腐病 61

一、分布与危害 61

二、症状 62

三、病原菌 62

四、侵染循环 68

五、发病条件及环境影响 68

六、防治途径 69

第五节 棉苗疫病 69

一、历史与分布、危害 69

三、病原菌 70

二、症状 70

四、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 73

五、棉苗疫病的防治 74

第六节 棉苗猝倒病 75

一、分布与危害 75

二、症状 76

三、病原菌 77

四、发病条件 80

五、防治途径 82

第一节 历史和分布 85

第三章 棉花枯萎病 85

第二节 传播 86

第三节 危害与损失 87

第四节 症状 89

一、苗期症状 89

二、成株期症状 90

三、枯、黄萎病混生病株的症状 91

第五节 病原菌 91

一、形态 92

二、培养性状 95

三、侵染循环 97

四、生理生化特性 98

五、生理小种 105

六、寄主范围 108

七、存活力 109

第六节 病株的病理生理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110

一、致萎的原因 110

二、病株的水分代谢 113

三、棉花的酚类化合物代谢与枯萎病的关系 115

四、镰孢菌酸的致病性 116

五、棉枯萎镰孢菌侵染过程中超微结构的研究 118

第七节 棉枯萎病在田间的消长因素 119

一、大气和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120

二、棉株不同生育阶段的影响 121

三、土壤状况与耕作栽培条件 122

第八节 防治途径 125

一、严格植物检疫制度,防止病源扩大蔓延 125

二、铲除零星病株 126

三、田间清洁和轮作防病 126

四、种植抗病品种 126

第四章 棉花黄萎病 128

第一节 分布 128

第二节 危害与损失 129

二、成株期 131

一、幼苗期 131

第三节 症状 131

第四节 病原菌 132

一、形态和分类 132

二、病菌生理型及其变异 134

三、病原菌的传播 137

四、致病机制 139

五、寄主范围 143

第五节 抗病机制 144

一、物理障碍 144

二、生化障碍 144

一、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 146

第六节 发病条件及环境影响 146

二、耕作栽培与病害发展的关系 148

三、棉花生育期和植株密度对发病的影响 150

四、发病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 151

五、病菌在土壤中的消长与环境的关系 151

第五章 棉花叶病 154

第一节 棉花轮纹斑病 154

一、分布与危害 154

二、症状 154

三、病原菌 155

四、侵染及发病条件 156

五、防治方法 157

一、分布与危害 158

第二节 棉花褐斑病 158

二、症状 159

三、病原菌 159

四、发病规律 160

第三节 棉花叶斑病 160

一、发生与危害 160

二、症状 160

三、病原菌 160

一、分布与危害 161

二、症状 161

四、发病规律 161

第四节 棉花茎枯病 161

三、病原菌 162

四、侵染循环 163

五、发病条件 163

六、防治方法 165

第五节 棉花白粉病 165

一、分布与危害 165

二、症状 165

四、寄主范围 166

三、病原菌 166

五、发生与传播 167

六、防治措施 167

第六节 棉花白霉病 167

一、分布与危害 167

二、症状 167

三、病原菌 168

四、侵染循环 169

五、寄主范围 169

六、防治措施 169

一、烂铃的发生情况 171

二、烂铃造成的损失 171

第一节 棉花烂铃发生概况 171

第六章 棉铃病害 171

三、烂铃的病原菌种类 172

第二节 棉铃疫病 173

一、棉铃疫病的种类及发生情况 173

二、症状 174

三、病原菌 175

四、侵染循环 178

五、发病条件和流行因素 181

第三节 其他病原引起的棉花铃病 187

一、炭疽病与印度炭疽病 188

二、红腐病 190

三、角斑病 192

四、黑果病 193

五、红粉病 195

六、曲霉病 196

七、灰霉病 198

八、软腐病 199

九、僵铃及铃柄干枯 199

第四节 棉花铃病的综合防治 200

一、压低或消灭菌源 200

二、控制发病条件 202

三、减少病铃的损失 204

四、品种抗病性的利用 204

五、铃期治虫 206

第七章 棉花线虫病害 208

第一节 根结线虫 209

一、种类和分布 209

二、根结线虫引起的症状及危害 210

三、形态特征 210

四、生活循环 211

第二节 肾形线虫 213

一、分布与危害 213

五、影响线虫侵染的环境因素 213

二、症状特征 214

三、肾形线虫的形态特征 214

四、生活循环 215

五、侵染及致病 215

第三节 矛线虫 215

一、种类和分布 215

二、症状特征 216

三、生活循环 216

四、侵染及致病 216

第四节 刺线虫 217

二、苗期病害 218

第五节 棉花寄生线虫与真菌的相互作用 218

一、萎蔫病害 218

第六节 棉花线虫病的防治 219

一、化学防治 219

二、农业防治 220

三、选育抗线虫品种 220

第八章 其他侵染性病害 222

第一节 棉花黑根腐病 222

一、分布与危害 222

二、症状 223

三、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3

四、病害发生与传播 224

五、品种的抗病性及病菌的专化性 225

六、防治措施 226

第二节 棉花炭腐病 226

一、分布与危害 226

二、症状 227

三、病原菌 227

第三节 得克萨斯根腐病 228

一、分布与危害 228

二、症状 228

三、病原菌 229

四、防治措施 230

第四节 棉花锈病 230

一、棉花热带锈病 231

二、西南棉花锈病 231

三、棉花锈病 232

第五节 棉花角斑病 232

一、发生与危害 232

二、症状 233

三、病原菌 233

四、流行特点 234

六、防治方法 235

五、棉花抗性和抗病机制 235

第六节 棉花病毒病害 236

一、棉花曲叶病 237

二、棉花花叶病 237

三、缩叶病 238

四、卷叶病 239

五、小叶病 239

六、花青素病毒 239

七、蓝病 239

八、花变叶病 240

一、发生与危害 242

第一节 棉花红(黄)叶枯病 242

第九章 棉花非侵染性病害 242

二、症状 243

三、发病原因 243

四、防治方法 244

第二节 棉花缺素症 245

一、缺氮 245

二、缺磷 246

三、缺钾 246

四、缺镁 246

九、缺锌 247

八、缺锰 247

六、缺钙 247

五、缺硼 247

七、缺硫 247

第三节 气候及土壤条件不适所造成的生理失调 248

一、气候条件的影响 248

二、土壤盐渍化的影响 250

第四节 药害及环境污染 251

一、药害 251

二、环境污染 252

第一节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的意义及进展 253

一、棉花抗病育种的意义 253

第十章 棉花枯、黄萎病的抗病育种 253

第三部分 综合防治的策略及其技术措施 253

二、我国棉花抗病育种工作的成就及进展 254

第二节 棉花对枯、黄萎病的抗性遗传 261

一、对棉花抗病性的一般认识 261

二、抗病性的遗传 262

第三节 棉花品种(资源)的抗病性鉴定 264

一、病圃的种类及设置 264

二、抗病性鉴定 265

一、育种方法 270

第四节 抗病育种的方法 270

二、新选育品系抗病性、丰产性、优质性的鉴定 271

三、抗病品种的区域化鉴定及品种审定 271

四、加速繁殖种子,保护抗病种性 271

第五节 抗病品种简介 272

一、陕401 272

二、86-1 273

三、陕1155 274

四、陕3563 275

五、鲁抗1号 276

七、辽棉5号 277

六、川73-27 277

八、晋棉7号 278

九、冀棉7号 279

十、辽棉7号 280

十一、湘棉10号 281

十二、盐棉48 282

十三、川414 282

十四、苏棉1号 283

十五、中棉12 284

第六节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的展望 285

二、主攻兼抗向多抗发展 286

三、巩固和提高良种的种性及抗病性 286

一、高度重视提高抗病品种的品质和丰产性 286

四、引用新种质塑造更新的品种 287

五、研究病圃衰退的原因及保持发病重而均匀的方法 287

第十一章 棉花病害的化学防治 289

第一节 种子质量与种子处理 289

一、种子质量与病害的关系 289

二、种子质量与种皮抗霉性 289

三、种子抗霉性和其他指标测定 290

四、良种标准化与种子加工处理 290

五、棉种消毒处理的类型和方法 294

一、土壤处理 303

第二节 土壤处理和叶部施药 303

二、叶部施药 305

三、铃病的化学防治 308

第十二章 棉病生态 312

第一节 引言 312

第二节 种传病害的生态环境 312

一、种子结构与带菌的关系 313

二、棉苗上其他菌类与病原的相互关系 315

三、影响种传病害的因素分析 316

第三节 叶病和铃病的生态环境 317

一、植物组织结构与病害发生的关系 317

三、影响叶病和铃病的因素分析 318

二、各种病原物间的相互关系 318

第四节 土传病害的生态环境 320

一、土壤的成分与质地 320

二、土壤内的主要营养成分 320

三、土壤内生物因素对病原菌的影响 321

四、土壤物理因素的影响 322

五、土壤化学因素的影响 323

第十三章 棉花病害检疫及综合治理 325

第一节 棉花病害的检疫 325

一、检疫措施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 325

二、国外棉花检疫工作的概况 326

三、我国对棉花病害实施检疫的措施 327

四、国内棉病检疫措施研究的主要成果 328

五、我国棉花原(良)种产地检疫规程 328

第二节 棉花病害的综合治理 331

一、植物保护科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32

二、棉花病害防治的进展 333

三、棉花病害综合治理 335

附录1 我国棉花常见病害田间症状检索表 340

附录2 汉、英、拉棉花病害名称 343

中文索引 346

外文索引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