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序 张岱年 1
第一章 绪论 4
第一节 爱国主义传统与传统爱国主义 9
第二节 中华爱国主义传统的内涵结构 16
第三节 作为历史范畴的中华爱国主义传统 26
第二章 爱国主义传统中若干问题辨析 30
第一节爱国与忠君 34
●屈子何由泽畔来 34
●“抗心卫主,遗身固节”:爱国与卫君 38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爱国与弃君 43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爱国与谏君 47
●弘道传统 51
第二节爱国与祟道 51
●爱国情怀 54
●担当意识 56
第三节爱国与民族情感 60
目录 60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民族气节 60
●“为谁一步一回头”:民族意识 62
●几点简单评价 68
第四节爱国与正统意识 72
●“知正统必当扶” 72
●“世适平,目即清” 74
第三章 爱国主义传统的发展轨迹 78
第一节爱国主义情感的萌发 83
●五帝时期:“夏”的称谓及其他 83
“普天率土”观念的产生 88
●夏商西周时期:夷夏融合和 88
第二节 爱国主义传统的形成 96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概念的演变和 96
“大一统”思想的出现 96
●秦汉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爱国精神 102
第三节 爱国主义传统的发展和深化 118
●从魏晋到明清(一):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118
目录 127
●从魏晋到明清(二):祖国观念的发展和 127
民族亲和力的增强 136
第四章 爱国主义传统的类型 136
第一节 乡土之爱 139
●地缘群体和乡土社会 139
●月是故乡明:审美化的现实 142
●适彼乐土:艰难的超越 145
●衣锦还乡:体验与阐释 147
●狐死首丘:隐喻与象征 150
第二节亲情之爱 152
●宗法制度与亲缘群体 152
●割不断的亲情 154
●亲亲之爱:克己与爱人 157
●亲亲之爱的泛化和提升 158
第三节民族之爱 161
●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 161
●民族自我意识与民族之爱 162
●和亲与民族关系的调适 164
目录 167
●“亲亲百年,各延长兮” 167
●爱“国”和爱“中国” 169
第四节 国家之爱 169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171
●中流击楫的豪情与请缨无着的焦虑 173
第五节文化之爱 177
●龙凤传人与龙凤意象 177
●人文精神与文化之爱 181
●经世致用的文化之爱 182
●自强进取的文化之爱 183
●良性循环的文化之爱 184
第五章 爱国主义 传统的理性形态:忧患意识 186
第一节 忧患意识:从萌芽到形成 189
●忧患观念产生的前前后后 189
●忧患精神的第一次高潮 195
●风雨中磨砺的忧患精神 203
●进亦忧,退亦忧的唐宋忧患传统 213
目录 213
第二节 忧患传统的发展 213
●迈向理性拯救的宋明理学 222
●启蒙救亡中的忧患精神 228
第三节忧患传统理性内涵的沉思 237
●高度理性化的文明使命心态 237
●理性忧患传统的复杂效应 240
第六章爱国主义传统的内化形式: 242
民族凝聚力 246
第一节 民族凝聚力的成因和功能 246
●民族凝聚力的成因 246
●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253
第二节 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257
●中华民族的内聚力 257
●个体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 259
●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 262
第三节 民族凝聚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内容 266
目录 266
●奴隶制时期 266
●封建制时期 267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 268
第四节 与民族凝聚力相关的两个问题 271
●民族凝聚力与爱国主义 271
●民族凝聚力与开放意识 275
第七章 爱国主义传统中反映的 280
传统道德精神 280
第一节 在个体与群体关系中以群体为依归 283
●义利之间 283
●民本思想 284
●群体观念 288
第二节 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291
●小农生产为基础的经济结构 291
●从宗法制度到家国同构观念 293
●群体为重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础 295
第三节在家庭与国家关系中以国家为本位 297
目录 297
●家庭的社会功能 297
●相沿持久的忠孝观念 298
●光宗耀祖的功名观 300
第四节 仁爱精神与爱国主义传统 304
●仁爱精神的内核 304
●仁爱精神与爱国 306
代结语: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310
后记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