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治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3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游主编
  • 出 版 社: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225015877
  • 页数:123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根治灾害,法规先行灾害,茶毒生灵。 1

一 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1

二 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 41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3

四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50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5

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4

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71

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6

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 82

十 森林防火条例 85

十一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93

十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97

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 102

十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07

十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 114

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19

十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24

十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防火条例 127

十九 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 132

二十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 136

二十一 基准气候站观测环境保护规定 140

二十二 发布地震预报规定 141

二十三 国家部委、国家地震局关于加强破坏性地震工作的意见 142

二十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 146

二十五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使用规定 148

二十六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暂行规定 149

二十七 发布天气预报管理暂行办法 149

第二篇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形式人是地球上最活跃的成员,也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成员. 149

第一章 透视灾害 154

第一节 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154

第二节 灾害的特性 156

第三节 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 162

第二章 自然灾害在中国 167

第一节 自然灾害系统 167

第二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177

第三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182

第三章 自然灾害,荡涤生命的困惑 197

第一节 水灾 197

第二节 旱灾 200

第三节 地震灾害 203

第四节 火灾 207

第五节 火山灾害 209

第六节 台风(热带气旋)灾害 212

第七节 海啸 215

第八节 冰雹 216

第九节 雷电 219

第十节 风沙 222

第十一节 雪灾 224

第十二节 冷冻 227

第十三节 滑坡 230

第十四节 泥石流 234

第十五节 风暴潮灾害 237

第十六节 赤潮灾害 240

第十七节 环境污染灾害 242

第十八节 病虫草害 254

第十九节 鼠害 258

第二十节 野生动物灾害 262

第三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法》与工作实务地震作为地质运动的必然结果之一 267

第二节 地震灾害 278

第一章 大地的痉挛——地震与地震灾害 278

第一节 地震随时都可能发生 278

第三节 地震发生的两个因素 280

第四节 地震时的景况 282

第五节 九十年代的地震活动和战略对策 283

第二章 建立人类的“火眼金睛”——地震监测与预报 287

第一节 专业地震监测预报系统 287

第二节 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 288

第三节 水、声、光、电磁的震前异常 293

第四节 地震预报的发布 298

三 是救灾和重建。 300

二 是抗震设防加固; 300

第一节 地震综合防御 300

第三章 地震防御 300

一 是预测预防; 300

第二节 政府在防震减灾中的职能 301

第三节 防震减灾对策 304

第四节 加强学校的防震减灾工作 309

第四章 战天斗地——地震应急与减灾 311

第一节 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 311

第一节 遇水燃烧物质及其特性 312

第二节 临震应急 312

第三节 震后应急 316

第四节 个人应急避险 317

第五节 应急避险警示 320

第六节 自救与互救 323

第七节 震后救人 324

第八节 地震灾情速报和评估 327

附录 328

第四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与工作实务人类似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是火划分了人与勔物的界限。 334

第一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燃物与火灾 342

第二节 易燃与可燃固体及其特性 344

第三节 氧化剂及其特性 347

第二章 隐患甚于明火——防火基本措施 353

第一节 分类管理 353

第二节 防止形成燃爆介质 356

第三节 控制或消除火源 357

第四节 阻止火焰和爆炸波的扩展 362

第三章 起火与报警 366

第一节 起火条件 366

第二节 火的蔓延和扩大 366

第三节 报警 367

第四章 全民动员,消灭火魔——义务消防队的灭火准备工作 369

第一节 义务消防队是灭火工作的组成部分 369

第二节 制定灭火工作的预案 369

第三节 灭火训练 372

第五章 防患于初燃——初起火灾的扑救 374

第一节 灭火基本方法 374

第二节 扑救初起火灾的组织指挥及要求 375

第三节 基本战术原则 376

第四节 大火场情况下,义务消防队的作用 377

第六章 三十六计“走”为上——火灾安全疏散 379

第一节 人员安全疏散与自救 379

第二节 物资的疏散 381

第三节 特殊情况下的疏散 381

第七章 处惊不乱——特殊情况的紧急处理 383

第一节 易燃可燃物料泄漏事故的安全处置 383

第二节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的安全处置 384

第三节 电气线路和设备起火的安全处置 384

第四节 缺水、大风天情况下的对策 385

第五节 有毒气体或异常气味时的处置 386

第八章 各种火灾的扑救 387

第一节 居民住宅火灾 387

第二节 工厂火灾 388

第三节 人员集中场所火灾 390

第四节 仓库火灾 391

第五节 运输工具火灾 393

第九章 正规军的阵地战——公安消防队灭火战斗的组织指挥 397

第一节 接警出动 397

第二节 火场侦查 399

第三节 战斗展开 401

第四节 扑救行动 402

第五节 战斗结束 405

第十章 森林火灾探析 407

第一节 森林燃烧原理 407

第二节 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 410

第三节 林火种类 413

第四节 林火特性 415

第五节 森林可燃物 417

第六节 林火与气象 422

第七节 地形与林火 424

第八节 林火的分布 426

第九节 林火损失、影响和后果 429

第十一章 森林火灾预防 433

第一节 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与方法 433

第二节 森林防火规划 439

第三节 森林防火技术设施 447

第四节 用除草剂开设森林防火线 452

第十二章 林火预报 456

第一节 林火天气与火险等级 456

第二节 森林大火灾与气象异常条件 457

第三节 雷击火与天气 460

第四节 我国的森林火险预报方法 461

第五节 国外森林火险预报方法 465

第十三章 林火探测 471

第一节 瞭望台探测 471

第二节 红外探火技术 474

第三节 卫星探火简介 479

第十四章 水能灭火——森林火灾扑救 482

第一节 扑火的组织领导 482

第二节 扑灭林火的原理 483

第三节 扑灭林火的方法 485

第四节 航空灭火 488

第五节 人工降雨灭火 489

第六节 森林化学灭火 493

第七节 扑救林火的战略战术 497

第八节 电子计算机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503

第十五章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森林防火、灭火器具 506

第一节 森林防火器具 506

第二节 森林灭火器具 508

第三节 森林防火车辆 511

第四节 野外餐具和扑火服装 512

第五节 空中间接灭火装置和空中直接灭火装备 513

第十六章 森林防火千里眼——航空护林 515

第一节 航空护林的特点、任务及其它用途 515

第二节 飞机的基本知识及直升飞机的应用 516

第三节 航线的制定和调度指挥 519

第四节 飞机的空中巡护、报警和通讯 519

第五节 国内外航空护林发展概况 522

第十七章 森林防火顺风耳——林火通信 525

第一节 林火通信系统的构成 525

第二节 无线电波的传播与波段的划分 526

第三节 无线电通信设备 528

第四节 森林防火无线电组网及工作区域的划分 532

第五节 中继通信 536

第六节 森林防火、扑火通信方法 538

第五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与工作实务水灾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灾害。 542

第一章 水患无情——水灾与防范 553

第一节 水灾害 553

第二章 人定胜天——洪水灾害监测和防治 563

第一节 洪灾监测 563

第二节 泥石流 569

第三节 风暴潮 572

第四节 水灾防治 573

第五节 城市水灾防治 577

第六节 防洪基础工程 585

第三章 鲧堵禹疏——防洪水灾害的对策 599

第一节 水库防洪 599

第二节 蓄滞洪区防洪 607

第三节 防洪工程体系的联合调度及险情防范 610

第四节 防洪抢险活动的组织和指挥 630

第五节 洪灾自救与人员疏散 636

第六节 水灾预防管理 639

第四章 水灾后的善后工作 642

第一节 灾害调查 642

第六篇 旱灾与防治干旱危害这样严重,所以,无论古今中外都很重视防旱抗旱研究。 644

第二节 灾后恢复建设 644

第一章 旱灾成因与规律透视 650

第一节 概述 650

第二节 干旱的成因 653

第三节 干旱发生的规律 658

第四节 干旱区的划分 663

第三章 降服旱魔——抗旱农业技术 668

第一节 休闲和农作物的合理布局 669

第二节 抗旱耕作法 678

第三节 营养防旱 689

第四节 抗旱作物和品种 695

第五节 抗旱播种法 709

第六节 抗旱田间管理 717

第七节 其它抗旱技术 720

第三章 开源与节流——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35

第一节 国内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动向 735

第二节 开辟水源 736

第三节 改进灌溉方式 743

第四节 科学用水,节省用水 747

第七篇 水污染与防治我们接受着江河湖海的无限恩惠,把黄河长江等称为我们民族的“母亲河”,可我们却以?圾和污水回报。 747

第一章 积小害而成大患——水污染的形成原因与主要类型 751

第一节 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和途径 751

第二节 水污染的主要类型 752

第一节 轻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 770

第二章 现代文明的污点——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污染物 770

第二节 冶金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 772

第三节 化学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质 774

第四节 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 775

第五节 生活污水 776

第三章 还水清白——水污染控制的对策 778

第一节 水污染控制的发展过程 778

第二节 水污染控制的基本对策 779

第三节 我国的水环境问题 782

第四节 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战略对策 792

第四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废水处理技术 796

第一节 物理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796

第二节 化学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797

第三节 物理化学处理的原理方法 798

第四节 生物处理的原理和方法 800

第五节 几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利用 809

第六节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 817

第五章 天有天道、人有人法——水环境管理 820

第一节 概述 820

第二节 水环境规划 821

第三节 水环境标准 822

第四节 水环境监测 825

第一章 寒潮 828

第一节 寒潮的成因 828

第八篇 其他自然灾害及防治 828

第二节 寒潮的移动路径 829

第三节 寒潮的爆发时的天气 830

第四节 寒潮的灾害 831

第五节 寒潮的预报 833

第六节 寒潮的防御 836

第二章 大风 837

第一节 大风的种类和灾害 837

第二节 风力的分级和测量 838

第三节 地面大风的产生 840

第四节 地面大风的预报 841

第五节 风沙 844

第六节 高空急流与航空 845

第七节 急流的预报 847

第三章 霜冻 848

第一节 霜和霜冻的形成 848

第二节 霜冻的危害 848

第三节 霜冻的种类 849

第四节 影响霜冻形成的因子 850

第五节 霜冻发生的地理分布 851

第六节 霜冻的预报方法 852

第七节 几种预防霜冻的措施 853

第四章 干热风 856

第一节 干热风的形成 856

第二节 我国干热风的地理分布和发生时期 857

第三节 干热风的成因和危害 858

第四节 干热风的预报和预防 859

第五章 冰雹和人工防雹 861

第一节 冰雹 861

第二节 冰雹的形成 862

第三节 冰雹预报和雹云识别 864

第四节 人工防雹 867

第六章 龙卷 870

第一节 龙卷的形态 870

第二节 龙卷的基本特征和灾害 871

第三节 产生龙卷的原因 873

第九篇 中国自然灾害分区防治 874

第四节 龙卷的预报及监测 874

第一章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876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环境与背景 877

第二节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制定的主要依据 884

第三节 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分区 886

第二章 黑吉灾害区 891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891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899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03

第三章 北部沿海严重灾害区 906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06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11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19

第四章 东南沿海严重灾害区 921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21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2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43

第五章 台湾灾害区 946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46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51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55

第六章 黄土高原严重灾害区 956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56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6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68

第七章 长江沿岸严重灾害区 970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70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74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984

第八章 江南丘陵高原灾害区 990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990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99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1004

第九章 川滇山地灾害区 1006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1006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1008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1018

第十章 蒙新灾害区 1021

第一节 灾害地区地理特征 1021

第二节 灭害区域差异 102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1033

第十一章 青藏灾害区 1035

第一节 灾害地理特征 1035

第二节 灾害区域差异 1038

第三节 防灾减灾对策 1043

第十二章 我国防灾减灾对策与重大工程 1045

第一节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经济建设 1045

第二节 大搞绿色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1046

第三节 大抓水利工程建设,减轻旱涝灾害 1050

第四节 提高预测科学水平,发展灾害保险事业 1057

第十篇 灾区卫生防疫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也往往一样)的袭击, 1057

第一章 真正的危险在灾后——灾区卫生防疫 1060

第一节 抗灾救灾中的卫生工作任务 1060

第二节 灾区卫生工作的方法 1060

第三节 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1061

第二章 灾区健康教育 1062

第一节 健康教育是灾区卫生工作的先导 1062

第二节 灾区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1062

第三节 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1064

第五节 灾区开展健康教育应掌握的原则 1065

第四节 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 1065

第三章 人间伏虎——常见传染病防治 1067

第一节 普通感冒(感冒) 1067

第二节 流行性感冒(流感) 1068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070

第四节 流行性出血热 1074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076

第六节 霍乱 1079

第七节 伤寒与副伤寒 1083

第八节 细菌性痢疾 1086

第九节 阿米巴痢疾 1090

第十节 钩端螺旋体病 1092

第十一节 疟疾 1093

第十二节 急性血吸虫病 1097

第十三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098

第十四节 疥疮 1100

第四章 灾区生活环境卫生 1102

第一节 饮用水卫生 1102

第二节 灾区居住卫生 1111

第五章 灾区食品卫生 1117

第一节 灾区食品卫生的重要性 1117

第二节 受灾食品卫生质量鉴定与处理 1117

第三节 灾区食物中毒防治 1121

第六章 灾后流行病监测 1132

第一节 及时掌握疫情 1132

第二节 报告疫情的分析 1133

第三节 灾后疫情的现场调查 1138

第四节 暴发调查的流行病学分析 1141

第七章 扫除一切害人虫——消毒与杀虫灭鼠 1144

第一节 消毒 1144

第二节 灭蚊 1160

第三节 灭蝇 1161

第四节 灭蚤 1162

第五节 灭鼠 1164

第十一篇 附录 1169

附录一 1169

附录二 1174

附录三 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