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小百科》要目主编 黄济编委 刘凤梧 毕淑芝 林崇德责任编辑 许乃征装帧设计 王建当代教育与改革 1
目次序言 朱智贤当代教育与改革一 教育的战略地位 1
二 改革、开放、搞活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3
三 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6
四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 8
五 当前青少年的基本特点 12
六 对学生的教育与脑科学的发展 16
七 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 19
八 课程、教材的改革 22
九 教法改革与最优化教学 25
十 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27
附 标准化考试 32
十一 教育管理的改革 36
十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40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 45
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45
二 列宁论教育 48
三 斯大林论教育 50
四 毛泽东论教育 52
五 周恩来论教育 55
六 刘少奇论教育 58
七 邓小平论教育 60
教育方针政策 64
教育方针政策一 教育方针与培养目标 64
二 教育立法 68
三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 71
四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4
五 义务教育法 77
人民教师一 教师的地位 80
人民教师 80
二 教师劳动的特点 83
三 人民教师的基本素养 88
四 教师的职业道德 91
五 教师的智能结构 94
六 教师的教学观 99
七 教师的学生观 102
八 学生心目中的教师 107
九 教师的自我完善 111
十 教师的基本功 115
十一 班主任 119
十二 教师的职称 123
教育学科一 教育科学 126
四 教育哲学 126
教育学科 126
二 教育学 130
三 教育史 132
五 教育社会学 139
六 教育经济学 142
七 教育心理学 146
八 比较教育学 146
九 教育统计学 148
十 教育工艺学 151
十一 学校卫生学 154
十二 教育未来学 157
十三 教育管理学 159
十四 学前教育学 162
十五 成人教育学 165
十六 高等教育学 166
十七 特殊教育学 169
十八 各科教育法 171
德育一 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175
德育 175
二 德育的基本原则 177
三 德育的主要途径 179
四 道德教育 183
五 理想教育 185
六 纪律与法制教育 186
七 爱国主义教育 191
八 集体主义教育 194
九 青春萌动期教育 197
智育 202
智育一 智育的任务 202
二 教学的基本原则 206
三 教学方法与体系 214
四 教学的基本方法 217
五 教学组织形式和课堂类型 228
六 教学手段的发展 231
体育 235
体育一 体育的意义和功能 235
二 身体健康的基本因素 236
三 学校体育的任务和内容 237
四 体育的整体优化 240
五 重视教学卫生 241
美育一 美育及其发展 244
美育 244
二 美育的特点 245
三 美育的作用 246
四 美育的任务 247
五 美育的实施 249
劳动教育一 加强劳动教育的紧迫性 251
二 劳动教育的功能 251
劳动教育 251
三 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53
各科教学一 中学政治课 256
各科教学 256
二 中学语文课 259
三 中学数学课 263
四 中学物理课 266
五 中学化学课 269
六 中学生物课 272
七 中学历史课 274
八 中学地理课 277
九 中学英语课 279
十 中学俄语课 281
十一 中小学体育课 284
十二 中小学音乐课 288
十三 中小学美术课 290
十四 小学自然课 293
十五 小学手工劳动课 295
学习方法指导一 指导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98
学习方法指导 298
二 常见的学习方法 300
三 指导学习方法的途径 306
课外教育一 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311
课外教育 311
二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312
三 课外活动的原则 313
特殊教育一 特殊教育的含义和发展 316
特殊教育 316
二 盲聋哑教育 317
三 工读教育 318
四 弱智教育 319
五 超常教育 321
职业技术教育一 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24
二 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 324
职业技术教育 324
三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326
四 办学形式和管理原则 327
五 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 328
家庭教育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 331
家庭教育 331
二 家庭教育的内容 335
三 家庭教育的原则 336
四 不正确的教育举例 339
五 独生子女教育 343
六 家长学校 347
学校管理一 办学方向管理 352
学校管理 352
二 学校的领导制度 356
三 学校管理的基本职能 362
四 教学质量管理 365
五 师资队伍管理 368
六 信息是学校管理的基础 371
七 办学的物质条件 373
八 学校科研管理 375
教育心理学一 心理学与教育 376
1.心理学 376
教育心理学 376
2.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377
3.教育心理学 379
4.儿童心理学 381
5.创造心理学 382
6.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 384
7.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外因 385
8.教育与心理发展的辩证关系 387
9.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 388
10.男女生智力差异问题 389
11.男女生性格差异问题 391
二 小学生心理 393
1.小学生生理发育的特点 393
2.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395
3.小学生注意的特点与教学组织 396
4.培养小学生观察力的方法 399
5.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401
6.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402
1.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404
三 中学生心理 404
2.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406
3.少年期的思维特点 408
4.少年期情感发展的特点 410
5.少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411
6.高中生的年龄特征 413
7.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415
1.学习的实质 416
四 学习心理 416
2.学习的分类 418
3.学生学习的特点 419
4.学习动机的涵义 421
5.学习动机的种类 422
6.学习动机与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的关系 424
7.学习动机的形成 425
8.学习动机的激发 427
1.知识的领会 428
五 智育心理 428
2.知识的巩固 430
3.知识的应用 432
4.学习的迁移 434
5.技能的含义 436
6.技能的种类 437
7.技能形成的过程和规律 439
8.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441
9.技能的培养 443
六 品德心理 445
1.品德与道德 445
2.品德的结构 447
3.品德的形成 449
4.品德的培养途径 450
5.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452
中国教育史一 中国教育史略 455
1.原始社会自然形态的教育 455
中国教育史 455
2.夏商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 457
3.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459
4.汉代儒学独尊的形成 461
5.隋唐教育的复兴 464
6.宋元明时期理学教育与书院的盛行 467
7.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教育思潮的产生 470
8.洋务教育、维新教育与癸卯学制的出现 472
9.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实行 475
10.五四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476
11.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教育的并行 479
12.解放后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482
二 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484
1.以道德教育为首 484
2.立志有恒 487
3.克己内省 490
4.改过迁善 492
5.身体力行 493
6.潜移默化 494
7.防微杜渐 495
8.传统道德敦育的影响 496
三 传统教学原则 499
1.因材施教 499
2.温故知新 501
3.启发诱导 502
4.学思并重 504
5.循序渐进 506
6.由博返约 507
7.长善救失 508
8.教学相长 509
9.言传身教 511
10.尊师爱生 512
1.首创私学的孔子 515
四 教育名家 515
2.首创科技教育的墨子 516
3.“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 518
4.以《劝学》闻名的荀子 520
5.制定汉代文教政策的董仲舒 522
6.“疾虚妄”的王充 524
7.重视家庭教育的颜之推 526
8.写《师说》的韩愈 527
9.总结古代“读书法”的朱熹 529
10.以“时雨春风”陶冶儿童的王守仁 532
11.主张“习与性成”的王夫之 534
12.注重“习行之学”的颜元 535
13.倡导“变科举、兴学校”的康梁 537
14.蔡元培与“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539
15.杨贤江与《新教育大纲》 541
16.鲁迅对旧教育的揭露和批判 542
17.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545
18.黄炎培与“职业教育” 547
19.陈鹤琴与“活教育” 550
20.“办学为革命”的徐特立 552
外国教育概况 555
外国教育概况一 苏联教育 555
二 美国教育 566
三 日本教育 577
四 联邦德国教育 588
五 法国教育 597
六 英国教育 605
国外教育思想简介 613
国外教育思想简介一 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 613
二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论体系 615
三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619
四 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624
五 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 627
六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631
七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633
八 康南特的教育改革主张 636
九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638
十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641
十一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 643
十二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 645
十三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649
十四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652
十五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656
十六 班都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659
教育科学研究 662
教育科学研究一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和过程 662
1.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 662
2.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663
1.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665
二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665
2.整体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667
3.层次性原则 669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70
5.教育性原则 671
三 教育科学研究类型 672
1.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673
2.个案研究和成组研究 675
3.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 676
4.常规研究和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 677
四 研究选题 678
1.研究题目的选择标准 678
2.研究题目的来源 679
3.选择研究题目应注意的问题 681
4.研究对象的选择 682
五 取样 684
1.取样及其意义 684
2.取样的种类 685
3.取样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688
4.取样的几种基本方法 689
六 变量及其控制 691
1.研究变量 691
2.变量的种类 693
3.变量的控制 695
1.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697
七 研究的标准化 697
2.研究的内部效度 699
八 研究的方法 700
1.研究方法的选定 700
2.观察法 702
3.实验法 704
4.问卷法 706
5.临床法 707
6.历史法 709
7.调查法 711
8.教育测量 713
九 系统科学与教育科学研究 715
1.系统科学 715
2.耗散结构 716
3.协同论 718
4.控制论 719
十 研究结果的处理 720
1.正确分析研究结果的重要性 720
3.研究报告的格式 720
2.分析研究结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21
3.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723
4.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725
十一 研究论文的撰写 727
1.撰写论文的意义 727
2.科研报告的要求 728
全国教育概况 732
附录一 全国教育概况 732
中国教育大事录 739
二 中国教育大事录 739
三 “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 784
“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代表 784
四 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 808
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 808
后记 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