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科学札记》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之浚著
  • 出 版 社:郑州市:大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34730260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科学的角度讲述了软科学的特征、发展、社会背景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从理论上阐述了软科学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札记的形式更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一 软科学六特征 1

二 从指挥、导演想到软科学 1

三 软科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3

四 软科学要有硬功夫 7

五 软科学与法制 9

六 任重道远的中国软科学 11

七 科学的“反思” 12

八 科学学60年 14

九 科学学在中国 15

一○ 软科学的自身修炼 17

一一 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18

一二 科学究竟是什么? 20

一三 科学结构和科学分类 22

一四 科学四态 23

一五 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5

一六 科技与生产的关系 28

一七 科学中心的转移 29

一八 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研究 30

一九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流 31

二○ 普赖斯的指数增长率 33

二一 牛顿和法国测量队的功劳 34

二二 空气有压力吗? 36

二三 水火不容 38

二四 是“灾变”还是“渐变”? 41

二五 阿尔卑斯山上的奇怪旅行者 43

二六 不倦的步行者 44

二七 非欧几何的产生 46

二八 祖冲之的《大明历》 47

二九 海王星的发现 48

三○ 哈雷彗星的回归 51

三一 几度沉沦又复兴 52

三二 光的波粒二象性 54

三三 “神圣计算者” 55

三四 《浮土德》与《天体运行论》 58

三五 伽利略沉冤346年 59

三六 活活地烤了两个钟头 61

三七 “启示”的力量 62

三八 科学预言的光辉 65

三九 “思路”的可贵 67

四○ “外行”的功勋 68

四一 科学上的有心人 71

四二 勇敢的探索者 73

四三 从逍遥学派说起 76

四四 科学流派有益学科发展 78

四五 互帮互学的楷模 80

四六 “疯子集会” 81

四七 科研合作的典范:BCS 82

四八 在呼救声中获得成功 83

四九 剑桥三贤举良才 84

五○ 春光关不住 86

五一 科学史上羞辱的一页 88

五二 讲究自觉的群体意识 89

五三 爱戴、尊重和提携 89

五四 借形象表达科学思想 90

五五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科学想象 91

五六 科学家的动力 93

五七 科学家的灵感 93

五八 科学家的集团心理 94

五九 向外渗透的数学 95

六○ 拉普拉斯的疑惑 97

六一 让计算机辨认《红楼梦》作者 98

六二 数学“三部曲” 98

六三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要点 100

六四 技术进步的主体是企业 102

六五 民营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103

六六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105

六七 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 106

六八 加快建立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迫切性 109

六九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110

七○ 我国创新系统的政策选择 112

七一 技术创新的类型 114

七二 森谷正规的寓言 117

七三 管理理论发展的三阶段 119

七四 现代管理的横向分工 120

七五 现代管理的纵向分层 123

七六 层次结构是一种优化结果 124

七七 管理与觉悟 125

七八 《圣经》与《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125

七九 “满意”优于“最优” 126

八○ 有限理性理论 128

八一 决策的类型与环节 130

八二 决策行动四要素 131

八三 决策程序的八个阶段 134

八四 追踪决策的四大特征 137

八五 领导者的决策修养 140

八六 决策者的三大法宝 142

八八 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 144

八七 领导决策与专家决策 144

八九 一致决策与求异决策 145

九○ 最优决策与满意决策 146

九一 自知之明 146

九二 创新精神 148

九三 决断魄力 149

九四 忧患意识 149

九五 宽容精神 151

九六 重视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 152

九七 智囊团的由来 155

九八 咨询研究的特征 158

九九 稷下学风 160

一○○ 现代智囊团 161

一○一 “场”与“粒子” 163

一○二 咨询专家的素质要求 165

一○三 见贤思齐知贤而亲 167

一○四 古代智囊与决策者的关系 168

一○五 现代决策者和咨询专家的关系 170

一○六 战略与孙子的“庙算” 172

一○七 战略研究的兴起 174

一○八 全球战略研究 176

一○九 “增长的极限”模型 177

一一○ 经济增长战略研究 180

一一一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81

一一二 当代发展战略的趋势和问题 182

一一三 提高战略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 184

一一四 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研究 185

一一五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见识” 185

一一六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 187

一一七 可持续发展与法治 188

一一八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89

一一九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 190

一二○ 企业战略制定的原则 191

一二一 企业战略的评估 192

一二二 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193

一二三 预测成败决定战略成败 195

一二四 预测研究的三大特征 197

一二五 “头脑风暴法”与“反头脑风暴法”结合起来 197

一二六 预测规律与系统稳定结构 198

一二七 惯性与类推 199

一二八 “预测不求甚,求甚等于无” 199

一二九 技术不一定是越精越好 200

一三○ 预测方法 202

一三一 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05

一三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206

一三三 “仓库理论”遇到挑战 208

一三四 智能教育 209

一三五 知识会不会老化 210

一三六 终身教育 212

一三七 通才教育 213

一三八 管理教育 216

一三九 教育的经济功能 218

一四○ 我国的教育国情与教育发展 220

一四一 发展教育与精神文明 224

一四二 高等教育与科学创造 226

一四三 发展教育与干部培养 228

一四四 高等院校是智囊团 230

一四五 教育先行要落实 231

一四六 加快建立教育宏观监控指标体系 233

一四七 机遇也是一种资源 234

一四八 我国发展的机遇分析 234

一四九 我国发展机遇的回顾 235

一五○ “政策含金量”与“制度含金量” 236

一五一 “异军突起”臆解 237

一五二 要重视改革的整体效应 238

一五三 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八大因素 239

一五四 产业政策的整体优化 240

一五五 产业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 241

一五六 优化产业结构的六大关键因素 241

一五七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42

一五八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43

一五九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245

一六○ 区域经济三要素——“口”、“腹”、“心” 248

一六一 文化的类型 249

一六二 显性记录与隐性记录 249

一六三 本尼迪克特与日本投降 251

一六四 莫扎特、《二泉映月》和外星人 252

一六五 文化教化与“人格面具” 253

一六六 保护司母戊鼎的农民 254

一六七 “胡服骑射”与“西斯安艺术” 255

一六八 佛教中国化与文化融合 256

一六九 马克思以前的文明观 257

一七○ 马克思的文明观和它的发展 259

一七一 器物文化与科学发展 260

一七二 制度文化与科学发展 262

一七三 观念文化与科学发展 263

一七五 企业文化的特征 265

一七四 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 265

一七六 企业文化的功能分析 267

一七七 中国现代化的世界影响 268

一七八 先化人,后化物 269

一七九 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因素 269

一八○ “志高而扬”赞 272

一八一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273

一八二 对外开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74

一八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三个阶段 277

一八四 人和自然的协调 280

一八五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 282

一八六 《易传》与天人调谐观 285

一八七 “中”与“度”——“过犹不及” 287

一八八 和同之辨 289

一八九 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291

一九○ 我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293

一九一 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 296

一九二 人类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 298

一九三 系统与结构 301

一九四 复杂性与复杂理论 302

一九五 自组织理论 305

一九六 协同理论 307

一九七 突变理论 309

一九八 朦胧与清晰 311

一九九 由罗素对中国艺术的赞叹所想到的 312

二○○ 汤川秀树的“源氏情结” 313

二○一 朦胧的思想容量 313

二○二 形式的朦胧 315

二○三 黑格尔说朦胧 316

二○四 古代科学处于朴素阶段的“模糊” 317

二○五 精确是近代科学的宪章 317

二○六 人们在追求精确的过程中遗忘了些什么 319

二○七 大科学时代的主旋律 321

二○八 模糊概念的普遍性、科学性 321

二○九 模糊方法的优越性 323

二一○ 混沌理论 324

二一一 哲学与“混沌” 327

二一二 哲学“科学化” 328

二一三 哲学的迷途 328

二一四 东方哲学的魅力 329

二一五 老子“道”与康德的“模糊观念” 330

二一六 艺术、科学和哲学内在统一性 332

二一七 人类知识共同体分裂的巨大危险 335

二一八 重建人类知识共同体的内在统一性 336

二一九 艺术、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337

二二○ 文史哲统一在杰出人物身上的体现 339

二二一 老子赠言孔子 340

二二二 《贾谊论》不可不读 342

二二三 海水淹了龙王庙 346

二二四 不谋不争者的智慧 349

二二五 “不才明主弃”惹出了娄子 351

二二六 半日闲坐,半日读书 354

二二七 “一滴水”与“十八滩” 357

二二八 黄州惠州儋州 359

二二九 从“伪师”到“圣人” 362

二三○ “禅境”与“诗境” 365

附录 冯之浚同志已发表的主要著作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