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科学论文选集 1962-1997》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30071018
  • 页数:752 页
图书介绍:暂缺《宋健科学论文选集:1962-1997》简介

目录 1

第一部分 系统控制论 1

1.线性最速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理论.数学进展,第5卷,第4期,PP.264—284,1962(与韩京清合作) 2

2.最速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自动化学报,第3卷,第3期,pp.121—130,1965(与韩京清合作) 23

3.具有一般质量指标的控制系统综合方法.自动化学报,第1卷,第1期,PP.12—20,1963 33

4.状态空间中的频率方法.国防科学技术报告,GF-19570,1980(与于景元合作) 42

5.系统控制论.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卷总序,PP.1—6,1991 60

6.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5年,第2期,PP.1—4(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卷写的条目)PP.134—136,1991 66

第二部分分布参数系统·火箭导弹控制 66

1.带有常微分控制器的分布参数反馈系统.中国科学,1975年,第2期,PP.141—166(与于景元合作) 180

2.点测量点控制的分布参数系统.中国科学,1979年,第2期,PP.131—141(与于景元合作) 206

附:钱学森对此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语 216

3.细长飞行器自动驾驶仪设计的分布参数系统理论.宇航学报,1980年,第2期,pp.1—20(与于景元、朱广田、毕大川合作) 217

4.在推力和阻力作用下火箭横向振动分析.国防科技报告,GF-23778,1981年2月,PP.6—24 237

5.具有结构阻尼的自由弹性梁的解的渐近性质.中国科学,278:758—765,1984(与于景元、胡顺菊、肖永震、朱广田合作) 256

第三部分人口控制论 256

1.人口发展过程的预测.中国科学,1980年,第9期,pp.920—932(与于景元、李广元合作) 326

2.人口发展的双线性最优控制.自动化学报,第6卷,第4期,pp.241—249,1980 339

3.关于人口系统稳定性理论的几个注记.科学通报,第25卷,第23期,pp.1061—1062,1980(与于景元合作) 348

4.人口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大系统结构.《系统工程论文集》,pp.40—49,科学出版社,1980(与王浣尘、于景元、李广元合作) 350

5.关于计算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注记.科学通报,第26卷,第5期.pp.263—264,1981 360

6.人口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和临界妇女生育率.自动化学报,第7卷,第1期,pp.1—12,1981(与于景元合作) 362

7.人口发展方程的解及其渐近性质.科学通报,第22期,pp.1356—1359,1982年(与于景元、王彦祖、赵忠信、刘嘉荃、冯德兴、朱广田、胡顺菊合作) 374

8.人口算子的谱特性与人口半群的渐近性质.数学物理学报,第2卷,第2期,pp.137—144,1982(与于景元、王彦祖、胡顺菊、赵忠信、刘嘉荃、冯德兴、朱广田合作) 378

9.非定常人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几个重要人口指数的计算公式.中国科学(A辑),1983年,第11期,pp.1043—1051,1983(与陈任昭合作) 386

10.200年论战的尾声.《人口控制论方略》一书的序,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95

11.人口发展算子的谱性质及人口系统的能控性.中国科学(A辑),1986年,第2期,pp.113—123,1986(与于景元、刘长凯、张连平、朱广田合作) 397

12.人口控制论.软科学研究,1989年,第1期,pp.1—7(与于景元、孔德涌合作) 408

13.人口控制.自动化学报,第15卷,第5期,pp.385—391,1989 415

14.人口生育率双向极限.中国科学(B辑),1991年,第5期,PP.505—511(与于景元合作) 422

15.附件:美著名人口学家奇菲兹(NathanKeyfitz,哈佛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对《中国的人口控制——理论及其应用》(英文版,Praeger出版,1985年。宋健、段纪宪、于景元合著)一书的评价译文 429

第四部分交叉学科研究 429

1.关于我国人口发展问题的定量研究报告.世界经济调研,第5期(总77期),1980年1月31日(与于景元、李广元合作).附:伍绍祖、王震、钱学森、许涤新、陈慕华的信函(五件) 540

2.模型与实体.光明日报,1980年7月11日(与华罗庚合作) 547

3.从现代科学看人口问题.光明日报,1980年10月3日 549

4.悲观·乐观和未来学.未来学杂志,1981年,第1期 555

5.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82,第6期,pp.97—105 557

6.论科学技术的载体.科学学,1984年,第3期,pp.6—11 566

7.科技改革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建设,1986年,第12期,新华文摘, 1987年,第2期发摘要,pp.197—199 572

8.把基础性研究工作提高到新水平.人民日报,1989年2月18日 575

9.论科技情报工作的重要地位.情报学报,第9卷,第四期,PP.241—244,1990年8月 578

10.加强基础性研究,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科技日报,1992年8月14日 582

11.超越疑古,走出迷茫.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19卷,第四期,pp.1—8,1996.附件一:与周谷城先生的通信;附件二: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的信 586

12.也论“谁来养活中国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7卷,第四期,pp.1—4,1997年12月 598

1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造跨世纪的辉煌.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1期(总85期),PP.6—17 602

著作目录(1959—1997) 736

宋健简历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