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诊断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敏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市: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57
  • ISBN:
  • 页数:797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对疾病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1

二、检验诊断与现代医学 3

三、检验诊断的范围 4

四、检验诊断的一般法则 6

第一篇 临床病理检验 8

第一章 血液检验 8

第一节 血液检验概论 8

一、血液的组成和机能 8

二、血液的形成 11

三、血液检验的临床意义 14

四、血液检验的范围和一般方法 14

第二节 血液采集 14

二、静脉采血法 15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15

第三节 血液常规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16

第四节 红血球计数 16

一、红血球计数的临床应用 16

二、血球计数器和稀释液 16

三、红血球计数方法 19

四、计数方法的准确性及其误差 19

第五节 白血球计数 21

一、计算白血球总数的临床应用 21

二、应用器材和计数方法 21

三、计数方法的准确性及其误差 22

第六节 血红蛋白测定 22

一、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和方法的选择 22

二、Sahli氏测定法 23

三、Tallquist氏简易比色测定法 23

二、涂抹血片的方法 24

一、血片检验的临床应用 24

四、测定血红蛋白的错误 24

第七节 血片的涂制和染色 24

三、血片的固定和染色 25

四、瑞?(Wright)氏染色法 26

五、吉姆萨(Giemsa)氏染色法 27

六、品蓝染色法 27

七、血片染色用水的酸碱度检查法及其纠正 28

〔附〕玻璃片清洁法 28

第八节 正常染色血片的认识 29

第九节 白血球分类计数 29

一、白血球分类计数的临床应用 29

二、几种不同的白血球分类法 29

三、常用的白血球分类计数法 31

四、嗜曙红性白血球的直接计数法 32

二、血片内原虫的检出方法 33

第十节 血片内致病生物的检出和鉴定 33

一、血片内可能存在的致病生物 33

第十一节 血片内异常和幼稚血球的识别 34

一、血片内可能看到的幼稚和异常血球 34

二、从血球发生规律识别幼稚血球的几点原则 34

三、幼稚红血球的形象特征 35

四、几种比较常见的异常红血球 35

五、幼稚白血球的形象特征 37

六、变态白血球 38

七、其他病理性血球 39

第十二节 红血球和血红蛋白的病理改变 39

一、红血球成份的调节 39

二、红血球数量和质量的改变 40

第十三节 白血球的病理改变 42

一、白血球变化的机制 42

三、血红蛋白含量的改变 42

二、白血球增加的生理因素 44

三、嗜中性白血球的病理改变 45

四、嗜曙红性白血球的病理改变 48

五、嗜碱性白血球的病理改变 49

六、淋巴细胞的病理改变 50

七、单核细胞的病理改变 50

八、组织细胞增加的临床意义 51

九、血片内出现浆细胞的临床意义 51

十、白血病样变化 52

十一、白血球血象变化与疾病预后 52

十二、几种重要传染病的血象变化 53

第十四节 白血病的血象变化 55

一、白血病的临床分类 55

二、慢性白血病的血象变化 56

四、几种稀有白血病的血象变化 57

三、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变化 57

五、关于白血病检验诊断的一般原则 58

六、过氧化酶染色法 59

第十五节 贫血的检验诊断 60

一、关于贫血的基本认识 60

二、贫血的检定 63

三、根据血象变化的贫血分类 64

四、几种重要贫血症的血液变化 65

第十六节 血球活体染色和网织红血球计数 67

一、血球的活体染色 67

二、网织红血球计数法 68

三、网织红血球的生理和病理 68

第十七节 红血球大小和容量的测定 68

一、测定红血球大小和容量的临床应用 68

二、红血球平均直径和平均厚度的直接测定法 69

三、红血球容量测定法 71

一、血液指数和平均红血球容积等测定的临床意义 72

第十八节 平均红血球容积、平均红血球内血红蛋白含量和浓度以及几种常用血液指数的计算 72

二、平均红血球容积和容积指数 73

三、平均红血球内血红蛋白含量和血色指数 73

四、平均红血球内血红蛋白浓度和饱和指数 74

五、Mason氏血液指数计算图使用法 75

第十九节 黄疸的原因及其检定 75

一、黄疸的发病原因 75

二、黄疸的临床分类 77

三、黄疸的检定和鉴别 78

第二十节 黄疸指数测定和范登堡氏试验 78

一、黄疸指数测定 78

二、范登堡氏试验 79

一、红血球的脆性或紧张性 81

二、红血球脆性试验法 81

第二十一节 红血球脆性试验 81

三、红血球脆性的病理改变 82

第二十二节 自体溶血试验和自体凝集试验 83

一、“冷型”血清溶血素试验 83

二、“热型”血清溶血素试验 84

三、“冷型”凝集素试验 84

〔附〕酸溶血试验 85

第二十三节 流血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86

一、从生理观点看流血和血液凝固 86

二、不正常流血的机制 89

三、流血性疾病的临床分类 90

四、流血性疾病的检定和鉴别 91

五、几种重要流血性疾病的血液变化 92

第二十四节 血小板计数 93

一、正常血小板 93

二、血小板计数法 94

三、血小板计数的应用和临床意义 96

一、出血时间测定法 97

二、出血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97

第二十六节 血凝固时间测定 97

一、血凝固时间测定法 97

第二十五节 出血时间测定 97

二、血凝固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98

第二十七节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99

一、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 99

〔附〕凝血酶原时间对维生素K反应的测定 101

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101

第二十八节 血块紧缩时间测定 101

一、血块紧缩时间测定法 101

二、血块紧缩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101

第二十九节 钙质时间测定 101

一、钙质时间测定法 101

〔附一〕有关检定血浆中凝血致活素因子缺乏症的几种试验 102

二、钙质时间测定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102

〔附二〕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或扎带试验 103

第三十节 骨髓检验 103

一、正常骨髓 103

二、骨髓检验的临床应用和一般方法 104

三、骨髓涂片的病理改变和临床意义 106

〔附〕红斑性狼疮细胞 107

第三十一节 血沉试验 108

一、血沉现象的本质 108

二、血沉率的测定和修正 109

三、血沉试验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112

第三十二节 球蛋白沉淀试验 113

一、谢氏球蛋白水试验 113

二、甲醛凝胶试验或Napier氏甲醛试验 113

一、应用目的和原理 114

三、锑试验法 114

第三十三节 血浆蛋白质、血红蛋白和红血球容量的硫酸铜液比重测定法 114

二、试液配制和测定方法 115

第二章 尿液检验 121

第一节 尿液检验概论 121

一、尿的形成和调节 121

二、尿液检验的临床意义 122

三、尿液检验的范围和一般方法 124

四、正常尿液 124

第二节 尿液的采集和防腐 131

一、尿液的采集 131

二、尿液的防腐 132

第三节 尿的常规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132

一、尿的肉眼和理学检查法 133

二、尿内蛋白质检查法 133

三、尿内葡萄糖检查法 135

四、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法 136

第四节 尿液常规检验的病理改变 137

一、尿液物理性质的改变 137

二、蛋白尿 139

三、糖尿 140

四、尿沉渣的病理变化 141

第五节 尿的常用化学检验 141

一、醋酮检查法 141

二、双醋酸检查法 142

三、胆红素检查法 143

四、尿胆色素原和尿胆色素检查法 144

五、尿内匿血检查法 145

六、尿蓝母检查法 146

七、Ehrlich氏重氮反应检查法 146

八、尿内葡萄糖定量试验 146

九、尿内蛋白质定量试验 147

第六节 尿内化学成分的病理变化 149

一、酮尿 149

二、胆红素尿和尿胆色素尿 150

三、血尿和血红蛋白尿 150

四、尿蓝母尿 151

五、发现重氮反应的几种疾病 151

第七节 Addis氏尿沉渣计数 151

第八节 尿的特种化学定量检验 152

第九节 应用于早期妊娠诊断的激素试验 152

一、临床应用和机制 152

二、小白鼠试验法 153

三、家兔试验法 154

四、大鼠试验法 154

五、雄蟾蜍试验法 155

六、雄蛙试验法 156

〔附〕碘液妊娠试验 157

七、妊娠反应的临床意义 157

第三章 粪便检验 159

第一节 粪便检验概论 159

一、粪便的组成和性质 159

二、粪便检验的临床意义 162

三、粪便检验的范围和一般方法 162

第二节 粪便采集和常规检验 163

一、粪便标本的采集 163

二、粪便的常规检验 163

第三节 粪便的常用化学检查 164

一、粪便内匿血检查法(联苯胺试验法) 164

二、粪内尿胆色素检查法 165

三、粪内胆红素检查法 165

一、肉眼变化的临床意义 166

第四节 粪便的病理变化 166

二、化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167

三、显微镜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167

第五节 粪便的寄生虫检验 168

第四章 胃液和十二指肠液检验 169

第一节 胃的机能和正常胃内容 169

一、胃的机能 169

二、胃机能的神经调节 169

三、正常胃液 170

第二节 胃液检验的范围和临床应用 173

第三节 胃液检验的基本技术 173

一、胃液检验的一般方法 173

二、试验餐 174

三、胃液的采集 175

第四节 胃液的肉眼检验和显微镜检验 177

四、几个可能影响胃液检验结果的原因 177

第五节 胃液的化学分析检验 178

一、游离盐酸检定法 178

二、乳酸检定法 179

三、匿血检定法 179

四、胆汁检定法 180

五、胃液酸度滴定法 180

六、胃蛋白酶测定法 181

二、胃液的化学变化与疾病 182

第六节 胃液变化的临床意义 182

一、肉眼和显微镜下变化的临床意义 182

三、几种常见胃病的主要胃液变化 184

第七节 十二指肠液检验 185

一、十二指肠液采集法 185

二、十二指肠液检验的一般方法和临床应用 186

三、十二指肠液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186

二、脑脊髓液的机能和脉络膜丛的透过性 187

一、脑脊髓液的形成、循环和吸收 187

第五章 脑脊髓液检验 187

第一节 脑脊髓液的形成和生理概述 187

三、正常脑脊髓液的一般性状 188

第二节 脑脊髓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基本技术 189

一、脑脊髓液检验的应用目的 189

二、脑脊髓液检验的一般方法 189

三、脑脊髓液的采集法 190

〔附〕小脑延髓池穿刺 191

四、脑脊髓液的肉眼检查法 192

五、脑脊髓液的细胞学检查法 193

六、脑脊髓液内蛋白质检定法 194

七、脑脊髓液内葡萄糖检定法 195

八、鉴别结核性脑膜炎的特种化学试验 196

九、脑脊髓液的细菌涂片检验 197

一、理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198

第三节 脑脊髓液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198

二、细胞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199

三、化学变化的临床意义 199

第四节 几种重要的脑和脊髓疾病的脑脊髓液变化 200

第六章 漏出液和渗出液检验 202

第一节 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形成和组成 202

一、漏出液的形成和组成 202

二、炎症发病机制及渗出液的形成和组成 204

第二节 漏出液和渗出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基本操作 206

一、漏出液和渗出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一般方法 206

二、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采集法 206

三、漏出液和渗出液的常规检验 207

四、渗出液内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检定要点 208

一、精子的活体检验 209

第三节 精子的常用检查法 209

第二节 精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一般方法 209

第一节 精液的形成和生理 209

第七章 精液检验 209

二、精子计数法 210

三、精子的染色法和形态学检验 210

第四节 精子的病理和不孕症的检定 211

第五节 精子的法医学检查法 211

第八章 痰和唾液的检验 212

第一节 痰液检验概论 212

一、痰的组成和来源 212

二、痰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一般方法 212

第二节 痰的常规检验和它的临床意义 212

一、痰液常规检验的检查范围 212

二、痰的肉眼检验和肉眼变化的临床意义 213

三、痰的显微镜检验和显微镜变化的临床意义 214

四、几种重要呼吸器病的痰检验特征 216

第三节 唾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诊断意义 217

一、唾液检验的临床应用和范围 217

二、唾液的理学性质与病变 217

三、唾液的化学性质与病变 218

第九章 肝脏和肾脏机能试验 219

第一节 对肝脏机能试验的基本认识 219

一、肝脏的生理机能 219

二、肝脏机能失调及其所引起的物质代谢障碍和检定方法 220

三、肝脏机能试验的临床应用和方法的选择 221

第二节 几种常用的肝机能试验和它的临床诊断意义 222

一、牛乳糖试验 222

二、葡萄糖耐量试验 223

三、马尿酸合成试验 224

四、酚四溴酜钠试验 224

五、脑磷脂胆醇絮状试验 226

六、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227

七、麝香草酚絮状试验 228

八、硫酸锌浊度试验 229

〔附〕硫酸铜浊度试验 229

九、高田-荒二氏试验 229

第三节 对肾脏机能试验的基本认识 231

一、肾脏的主要生理机能 231

二、肾机能试验方法的选择和临床应用 231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肾脏机能试验和它的诊断意义 233

一、稀释试验 233

二、浓缩试验 233

三、酚磺酞试验 235

四、脲清除试验 236

第一章 血液化学检验概论 238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组成 238

第二篇 血液化学检验 238

第二节 血液化学检验的临床应用范围和一般方法 241

第二章 血液化学检验基本技术 242

第一节 常用玻璃器及试液准备 242

一、玻璃器械的准备和清洁 242

二、标示剂的配制和应用 245

三、标准溶液配制法 246

四、缓冲液配制法 248

第二节 重要器械使用法 249

一、目视比色器使用法 249

二、光电比色器使用法 251

三、分析天平使用法 253

第三节 血液采集和血滤液制作法 255

一、血液的采集和防腐 255

二、无蛋白血滤液制作法 255

一、血内非蛋白氮测定法 258

第一节 血内含氮物质的测定 258

第三章 重要血液化学检验技术和临床诊断意义 258

二、血内脲氮测定法 260

三、尿内脲、脲氮和氨氮的测定 261

四、血内肌肝测定法 263

五、血内尿酸测定法 264

六、血内蛋白质总量、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测定法 266

〔附〕脑脊髓液内蛋白质含量测定 267

七、纤维蛋白原测定法 267

八、诊断氮血症(尿毒症)的快速浊度试验 268

第二节 血内含氮物质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268

一、血内蛋白质含量的病理改变和它的临床意义 268

二、非蛋白含氮物质含量的病理改变和它的临床诊断意义 270

第三节 血糖的测定和病变 272

一、血糖测淀法 272

〔附〕脑脊髓液内葡萄糖含量测定 274

二、血糖代谢的生理和病变 275

第四节 血内类脂质的测定和病变 276

一、血内类脂质的生理和病变 276

二、血内胆醇测定法 278

第五节 血内酸碱度平衡的测定和病变 280

一、酸碱度平衡的生理和病理及测定酸碱度平衡的一般方法 280

二、血浆二氧化碳结合量的测定 280

三、血浆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284

第六节 血内胆红素含量的测定和病变 284

一、血内胆红素测定法 284

二、血内胆红素过多症和血内胆红素过少症 285

第七节 血内氯化物的测定和病变 286

一、血内氯化物测定法 286

二、血内氯化物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286

二、血内钙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287

一、血内钙质含量测定法 287

〔附〕脑脊髓液内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287

第八节 血内钙量测定和病变 287

第九节 血内磷的测定和病变 289

一、血内无机磷测定法 289

二、血内无机磷酸盐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290

第十节 血内磷酸酶的测定和病变 291

一、血内磷酸酶测定法 291

二、血内磷酸酶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292

第十一节 血内脂酶和淀粉酶的测定和病变 293

一、血内脂酶测定法 293

二、血内淀粉酶测定法 293

〔附〕血清内淀粉酶的快速测定法 294

第十二节 血内重要化学药剂浓度的测定 295

一、血液内磺胺类药物浓度测定法 295

三、血内脂酶和淀粉酶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295

〔附〕尿内氨苯磺胺含量检定法 297

二、血内对氨柳酸含量测定法 297

第十三节 脑脊髓液的特种化学检验 298

一、胶状金试验 298

二、胶状乳香试验 299

三、胶状安息香试验 300

四、胶状金、胶状乳香和胶状安息香反应的临床意义 301

第三篇 寄生虫学检验 303

第一章 寄生虫学检验概论 303

第一节 寄生虫学检验在医学上的重要性 303

第二节 寄生虫学检验的范围和一般方法 304

第三节 人体内重要寄生虫的存在场所和检出 305

第二章 寄生虫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307

第一节 粪便内寄生原虫的检查法 307

一、关于粪内原虫检验的几点基本认识 307

二、粪内原虫的活体检查法 308

三、粪内原虫的普通染色检查法 309

四、粪内原虫的固定染色法 310

五、粪内原虫胞囊浓集检查法 311

六、粪内原虫胞囊计算法 312

七、粪内原虫的培养检查法 313

第二节 粪便内寄生蠕虫虫卵和蚴的检查法 314

一、关于蠕虫的蚴和虫卵检验的基本认识 314

二、粪内蠕虫虫卵和蚴的直接涂片检验法 316

三、虫卵浓集检验 316

四、虫卵计算法 318

五、污泥内虫卵的检出 320

六、粪便内血吸虫卵孵化法 320

七、粪便和污泥内肠类圆线虫和钩虫的简单孵化法 322

一、关于成虫检定的几点基本认识 323

第三节 粪内蠕虫成虫的检查法 323

九、虫卵的防腐和保存 323

八、Baermann氏蚴孵化法 323

二、粪内成虫的检出和直接鉴定 324

三、成虫计数法 325

四、蠕虫成虫的固定和防腐 325

第四节 血内寄生原虫的检查法 326

一、血内原虫活体检验法 326

二、血内原虫薄片染色检验法 326

三、血内原虫厚片染色检验法 326

四、血内原虫浓集检查法 327

五、血内原虫计数法 328

第五节 穿刺液和分泌物内寄生原虫的检查法 329

一、各种穿刺液和分泌物检验标本的采集 329

二、穿刺液和分泌物的涂片检查法 330

三、血液和组织内鞭毛虫的培养检查法 330

一、微丝蚴检查法 331

第六节 血液、穿刺液和分泌物内寄生蠕虫的检查法 331

二、淋巴和尿内虫卵及蚴的检出 333

三、痰沫、漏出液和渗出液内虫卵和蚴的检出 333

四、组织内蚴的检出 333

第七节 人体寄生昆虫的检查法 334

一、蝇蛆症的检定 334

二、疥疮的检定 334

第八节 昆虫体内重要人体寄生虫的检查法 334

一、蚊胃和唾液腺内疟原虫的检定 335

二、白蛉体内黑热病原虫的检定 336

第九节 中间宿主体内重要人体寄生虫的检出和鉴定 336

一、螺蛳体内人体寄生虫蚴的检定 337

二、鱼类体内人体寄生虫蚴的检定 337

三、兽肉和水产植物内人体寄生虫的检定 337

一、常见的肠内根足虫 339

第三章 人体重要寄生原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定 339

二、常见的肠内鞭毛虫纤毛虫和孢子虫 344

三、人体粪内原虫(滋养体和胞囊)鉴定检索表 347

四、人体血液和组织内的血鞭毛虫 348

五、人体疟疾原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别要点 349

第四章 人体重要寄生蠕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定要点 354

第一节 常见线虫类成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别要点 354

一、人蛔虫 354

二、鞭虫 356

三、蛲虫 356

四、钩虫类 356

第二节 常见吸虫类成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别要点 359

一、布氏姜片虫 360

二、横川后殖吸虫 360

三、异形吸虫 361

四、中华枝睾吸虫 361

五、肝片吸虫 362

六、卫氏并殖吸虫 363

七、血吸虫类 363

第三节 常见的绦虫类成虫的形象特征和鉴别要点 364

一、阔节裂头绦虫 365

二、猪绦虫 365

三、牛绦虫 366

四、短膜壳绦虫 366

五、长膜壳绦虫 366

六、犬复孔绦虫 366

第四节 重要人体蠕虫蚴的形象特征和鉴别 366

一、棘球蚴 367

二、豚囊虫 367

三、旋毛线虫的囊蚴 367

四、微丝蚴 367

五、粪类圆线虫的蚴 368

第五节 各种重要人体寄生虫卵的形象特征 369

一、形象特征和鉴别要点 369

二、重要人体蠕虫卵的鉴别检索表 371

第五章 几种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的检验诊断 372

第一节 重要原虫传染的检验诊断 372

一、阿米巴痢疾的检验诊断要点 372

二、疟疾的检验诊断要点 373

三、黑热病的检验诊断要点 374

第二节 重要蠕虫传染的检验诊断 374

一、日本血吸虫病的检验诊断问题 374

二、丝虫病的检验诊断要点 381

三、钩虫、粪类圆线虫、蛲虫、蛔虫和鞭虫传染的检验诊断要点 381

四、其他吸虫类传染的检验诊断要点 381

五、绦虫传染的检验诊断要点 382

一、细菌学检验在临床和预防医学中的意义 385

二、细菌学检验的范围和一般方法 385

第一章 细菌学检验概论 385

第四篇 细菌学检验 385

三、微生物变异问题 387

第二章 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391

第一节 应用器材的清洁和灭菌 391

一、玻璃器械的清洁法 391

二、检验室内常用的消毒灭菌法 391

第二节 细菌的显微镜检验和常用染色法 393

一、细菌涂片和固定 393

二、活菌检查法 394

三、暗野照明法 394

四、涂片染色检查法和配制染色液的一般方法 395

五、普通简单染色法 395

七、抗酸性染色法 396

六、墨汁染色法 396

八、革兰氏染色法 397

九、芽胞染色法 397

十、荚膜染色法 398

十一、异染性小粒染色法 398

十二、鞭毛染色法 400

〔附〕魏曦氏细菌鞭毛培养法 401

十三、Fontana氏螺旋体染色法 401

十四、小野田氏梅毒螺旋体快速染色法 402

十五、奋森氏螺旋体染色法 402

十六、Goodpasture氏组织内细菌染色法 403

十七、Paschen氏病毒染色法 404

十八、狂犬病Negri氏小体染色法 404

十九、立克次氏体染色法 406

一、培养基的材料、组成和种类 407

第三节 配制培养基的基本方法 407

二十、真菌染色法 407

二十一、菌体内脂肪和纡回体染色法 407

二、制培养基应注意事项 408

三、培养基反应的测定和矫正 409

第四节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法 412

一、肉浸汤培养基 412

二、肉膏汤培养基 412

三、黄豆浸汁培养基 413

四、豆饼消化液 413

五、大豆汤培养基 413

六、肝化汤培养基 413

七、血化汤培养基 414

八、胰酶消化培养基 414

十、无糖肉汤培养基 415

十一、激素肉汤培养基 415

九、猪肠浸汤培养基 415

十二、普通琼脂培养基 416

十三、明胶培养基 416

十四、Loeffler氏血清培养基 416

十五、鸡蛋培养基 416

十六、马铃薯培养基 417

十七、半固体培养基 417

十八、腹水肉汤培养基 417

十九、胆汁培养基 417

二十、牛乳培养基 417

二十一、胰?培养基 418

二十二、庖肉培养基 418

二十三、硫甘胶酸钠培养基 418

二十四、Sabouraud氏真菌肉汤基 418

二十九、葡萄糖肉汤基 419

二十七、玉蜀黍琼脂基 419

二十八、血液或血清肉汤基 419

二十五、Sabouraud氏真菌琼脂基 419

二十六、胡萝卜马铃薯琼脂基 419

三十、甘油肉汤基 420

三十一、葡萄糖血清肉汤基 420

三十二、Avery氏培养基 420

三十三、血液或血清琼脂基 420

三十四、巧克力琼脂基 420

三十五、葡萄糖琼脂基 420

三十六、腹水琼脂基 420

三十七、甘油琼脂基 421

三十八、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421

三十九、甘油鸡蛋培养基 421

四十、中国蓝培养基 421

四十一、远藤氏培养基 421

四十二、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421

四十四、去氧胆酸盐琼脂基 422

四十三、沙门氏菌及痢疾菌属培养基 422

四十五、金启桓氏胆盐培养基 423

四十六、MacCoukey氏琼脂基 423

四十七、溴麝香草酚蓝乳糖琼脂 423

四十八、半固体双糖培养基 424

四十九、半固体三糖基 424

五十、醋酸铅培养基 424

五十一、Kligier氏铁琼脂基 425

五十二、试验糖发酵反应用的加糖肉汤和半固体培养基 425

五十三、Hiss氏血清水 425

五十四、胨水 426

五十五、硝酸盐胨水 426

五十六、葡萄糖胨水 426

五十七、马尿酸钠肉汤基 426

五十八、Koser柠檬酸盐培养基 426

六十一、亚硒酸盐增菌培养液 427

五十九、Simmons氏柠檬酸盐琼脂 427

六十、脲培养液 427

六十二、煌绿增菌培养液 428

六十三、胆汁甘油增菌培养液 428

六十四、硝酸盐增菌培养液 428

六十五、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 428

六十六、柠檬酸盐去氧胆酸盐保存液 429

六十七、霍乱弧菌保存液 429

六十八、碱性胨水 429

六十九、碱性琼脂培养基 429

七十、改良霍乱弧菌培养基 429

七十一、颜春晖氏淀粉琼脂基 430

七十二、Bordet-Gengou二氏培养基 430

七十三、牛乳血液琼脂培养基 430

七十五、血液亚碲酸钾培养基 431

七十六、血液胱氨酸亚碲酸钾培养基 431

七十四、水解酪蛋白培养基 431

七十七、葡萄糖胱氨酸血液琼脂基 432

七十八、葡萄糖淀粉淋球菌保存培养基 432

七十九、Petroff氏培养基 432

八十、Petragnani氏培养基 432

八十一、Jensen氏改良Loewenstein氏培养基 433

八十二、结核菌黄豆培养基 433

八十三、结核菌综合培养基 434

八十四、Dubos氏培养基 434

八十五、Sauton氏培养基 435

八十六、Youmans氏培养基 435

八十七、小川氏改良的Youmans氏培养基 435

八十八、Tarshis氏等血液培养基 436

八十九、甘油血清结核菌培养液 436

九十、魏曦-Zinsser二氏琼脂基 436

一、培养基的选择和标本接种法 437

第五节 常用细菌培养法 437

九十一、Mainland氏组织培养基 437

九十二、鸡胚胎组织培养基 437

二、需氧菌培养法 439

三、厌氧菌培养法 439

四、增加二氧化碳含量的培养法 440

第六节 细菌生物特性的检定 441

一、细菌生长情况和培养特征的一般观察 441

二、Voges-Proskauer二氏试验 441

三、甲红反应检定 441

四、吲哚反应检定 442

五、硝酸盐还原试验 442

六、脲分解试验 442

九、马尿酸钠水解试验 443

十一、糖类发酵试验 443

十、牛乳发酵试验 443

八、霍乱红反应检定 443

七、柠檬酸盐利用试验 443

十二、硫化氢反应检定 444

十三、明胶液化试验 444

十四、葡萄球菌血浆凝固试验 444

十五、链球菌溶血试验 444

十六、溶血性链球菌纤维蛋白溶解力试验 445

十七、胆盐溶菌试验 445

十八、氧化酶试验 445

十九、亚甲蓝牛乳还原试验 446

第七节 细菌的血清学检定法 446

一、利用凝集试验鉴定细菌种属的方法 446

二、Lancefield氏溶血性链球菌分类分型鉴定法 449

三、肺炎球菌的荚膜膨胀试验 450

五、流行性感冒杆菌脑膜炎的荚膜膨胀试验诊断法 451

六、脑膜炎球菌菌属的血清学鉴定法 451

四、Friedlander氏肺炎杆菌的荚膜膨胀试验鉴定法 451

七、沙门氏菌属血清学分型检定法 459

八、Pfeiffer氏溶菌试验 459

第八节 噬菌体在病菌鉴定和流行病调查工作中的应用 459

一、噬菌体的性质和应用 459

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细菌的定型试验的一般方法 461

三、Vi噬菌体对V型伤寒杆菌的分型试验 463

第九节 细菌的动物试验检定法 463

一、动物接种试验的应用范围和一般方法 463

二、实验动物尸体剖检 465

三、肺炎球菌鼷鼠接种试验检定法 467

四、白喉杆菌的毒力试验 467

五、结核杆菌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468

六、炭疽杆菌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469

七、鼠疫杆菌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469

八、厌氧性细菌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470

九、螺旋体和螺菌传染的动物接种检定法 471

第三章 细菌传染的检定 473

第一节 血液的细菌学检验 473

一、血液内可能存在的细菌 473

二、血液细菌学检验的应用范围和一般方法 474

三、血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法 475

四、血液常规培养检查法 475

五、怀疑肺炎球菌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6

六、怀疑奈瑟氏菌属(包括脑膜炎球菌和淋球菌)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7

七、怀疑布鲁氏杆菌属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7

八、怀疑伤寒、副伤寒菌属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8

九、怀疑厌氧性链球菌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8

十、怀疑产气荚膜杆菌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9

十一、怀疑鼠咬热时的血液培养法 479

十二、怀疑纤毛菌传染时的血液培养法 479

二、脑脊髓液内可能存在的细菌和检出的一般方法 480

第二节 脑脊髓液的细菌学检验 480

一、脑脊髓液细菌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上的价值 480

三、脑脊髓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法 481

四、脑脊髓液的常规培养法 482

五、脑脊髓液内脑膜炎球菌的特种培养检出法 482

六、脑脊髓液内结核杆菌的特种培养检出法 483

七、脑脊髓液内纤毛菌的特种培养检出法 483

第三节 尿的细菌学检验 483

一、尿液细菌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483

二、尿液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484

三、尿液涂片的细菌学检查法 485

四、尿的常规培养法 486

五、尿内桔核杆菌培养法 486

六、尿内淋球菌特殊培养检出法 487

第四节 粪便的细菌学检验 487

一、粪便的细菌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487

二、粪便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488

三、粪便涂片的细菌学检查法 489

四、粪便常规培养法 490

五、粪内结核杆菌分离培养法 490

六、粪内伤寒杆菌的特种培养检出法 490

七、粪内霍乱弧菌的特种培养检出法 491

第五节 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的细菌学检验 493

一、胃液的细菌学检验与疾病诊断 493

二、十二指肠液细菌学检验与疾病诊断 493

三、胆汁的细菌学检验与疾病诊断 494

四、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494

五、胃液、十二指肠液和胆汁的培养检验法 495

六、胃液内结核杆菌检出法 495

第六节 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 495

一、穿刺液的细菌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495

三、穿刺液的常规培养法 497

二、穿刺液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497

五、疑有结核菌传染时的穿刺液特种培养法 498

第七节 痰的细菌学检验 498

一、痰的细菌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498

四、疑有淋球菌传染时的关节囊穿刺液特种培养法 498

二、痰的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499

三、痰涂片的细菌学检查法 499

四、痰的常规培养检查法 500

五、痰内结核杆菌的浓集和培养检出法 500

第八节 耳、鼻、咽喉及其附属器官的细菌学检验 503

一、耳、鼻、咽喉及其附属器官的细菌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503

二、耳、鼻、咽喉及其附属器官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504

三、咽喉和鼻咽部分泌物的常规培养检查法 505

五、咽喉棉栓内白喉杆菌的培养检出法 506

六、鼻咽部棉栓内脑膜炎球菌的培养检出法 506

四、咽喉和鼻咽部分泌物内百日咳杆菌的培养检出法 506

七、扁桃体和腺样组织的培养检查法 507

八、耳、乳突、鼻腔和副鼻窦分泌物的培养检查法 507

第九节 眼的细菌学检验 507

一、眼的细菌学检验与疾病诊断 507

二、眼的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510

第十节 口腔、牙龈和牙齿的细菌学检验 511

一、口腔牙龈和牙齿的细菌传染与诊断 511

二、口腔牙龈和牙齿的细菌学检验技术 512

第十一节 生殖器官的细菌学检验 513

一、生殖器的细菌传染与诊断 513

二、尿道和前列腺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法 516

三、阴道子宫颈和子宫分泌物的细菌学检查法 517

四、生殖器淋球菌传染检定法 518

一、创伤和其他外科传染的病原 519

第十二节 创伤和其他外科传染的细菌学检验 519

二、创伤和其他外科传染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 521

三、脓液和外科棉栓的常规培养法 521

四、结核性外科传染的检定 522

五、麻风杆菌检出法 522

六、气性坏疽的培养检定法 523

七、破伤风杆菌传染检定法 524

第四章 重要病原菌的生态特征及其鉴定要点 525

第一节 细菌的分类 525

第二节 放线菌科 527

一、牛型放线菌 527

二、星形园土丝菌 528

第三节 分枝杆菌属 529

一、结核杆菌 530

三、白喉杆菌 531

二、麻风杆菌 531

第四节 假杆菌属 534

一、马鼻疽杆菌 534

二、假马鼻疽杆菌 535

第五节 微球菌属 535

一、葡萄球菌 535

二、四联球菌 536

第六节 链球菌属 537

第七节 双球菌属 539

一、肺炎双球菌或肺炎球菌 540

二、胸膜肺炎双球菌 540

第八节 奈瑟氏菌属 541

一、淋球菌 541

二、脑膜炎球菌 542

第十节 大肠伤塞杆菌群 543

一、大肠伤寒杆菌群的一般性质和鉴定要点 543

绿脓杆菌 543

第九节 假单胞菌属 543

二、埃希氏杆菌属的特点 545

三、产气菌属的特点 546

四、变形杆菌属的特点 546

五、伤寒杆菌 546

六、副伤寒杆菌及其他沙门氏杆菌属 547

七、痢疾杆菌 549

第十一节 肺炎杆菌及其类似菌属 553

第十二节 布鲁氏菌属 554

第十三节 巴斯德氏菌属 555

一、鼠疫杆菌 555

二、土拉伦斯杆菌 556

第十四节 嗜血杆菌属 557

一、流行性感冒杆菌 558

二、百日咳杆菌 558

第十五节 芽胞杆菌属 559

三、杜克雷氏嗜血杆菌 559

一、炭疽杆菌 560

二、破伤风杆菌 562

三、产气荚膜杆菌 563

第十六节 弧菌属——霍乱弧菌 563

霍乱弧菌 563

第十七节 螺菌属——鼠咬热螺菌 564

小螺菌或鼠咬热螺菌 564

第十八节 疏螺旋体属 564

一、回归热螺旋体 564

二、奋森氏螺旋体和梭状杆菌 565

第十九节 密螺旋体属 566

一、苍白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 566

二、细回线螺旋体 566

第二十节 钩端旋体属 566

第二十一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检验诊断 567

一、黄疽出血性钩端旋体 567

二、七日热钩端旋体 567

第五章 真菌类传染的检定 569

第一节 关于真菌及其核查方法的一般认识 569

一、真菌的分类及其致病关系 569

二、真菌的基本构造和真菌形态的名称 571

三、检定真菌传染的一般方法和标本的采集 573

四、真菌的显微镜检查法 574

五、真菌的培养检查法 575

六、真菌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577

七、真菌的过滤紫外线检查法 578

第二节 几种重要致病性真菌的生态特征和鉴定要点 578

一、皮肤癣菌 578

二、新型隐球菌 581

三、白色念珠菌 581

四、皮炎芽生菌 582

五、荚膜组织胞浆菌 583

六、申克氏孢子丝菌 585

七、粗球虫 585

第六章 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传染的检定 586

第一节 关于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传染及其检查方法的一般认识 586

一、立克次氏体与立克次氏体传染 586

二、病毒与病毒传染 587

三、检定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传染的一般方法 588

第二节 检定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传染的常用技术 589

一、检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589

二、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染色涂片检查法 590

三、组织培养和鸡胎培养法 590

四、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动物接种检查法 595

第三节 重要人体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传染的检验诊断 596

一、斑疹伤寒 596

五、立克次氏体和病毒的免疫学和血清学检查法 596

二、洛矶山斑疹热 600

三、恙虫病 602

四、Q热 605

五、由节足动物体内检定立克次氏体 606

第四节 重要人体病毒传染的检验诊断 606

一、病毒性脑炎 606

二、淋巴性脉络脑膜炎 612

三、狂犬病 612

四、脊髓灰白质炎 614

五、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615

六、流行性感冒 615

七、天花 617

八、鹦鹉热 619

九、性病淋巴肉芽肿 620

十、流行性腮腺炎 621

十一、黄热病 622

第七章 有关疾病诊疗的特种细菌学检验 624

第一节 尸体细菌学检验 624

一、尸体细菌学检验的一般方法和标本的采集 624

二、尸体细菌学检验的常用方法 625

第二节 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细菌学检查法 626

一、细菌对磺胺类敏感性的测定法 626

二、一般细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法 627

三、结核杆菌对几种常用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敏感性的测定法 631

四、体液内抗生素含量测定法 633

第五篇 血清学检验 638

第一章 关于血清学检验的一般认识 638

第一节 血清学检验的理论根据和临床应用 638

第二节 血清学检验的工作范围和一般方法 641

一、诊断菌液的制备 643

第一节 凝集试验 643

第二章 血清学检验诊断 643

二、肥达(Widal)氏试验 646

三、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 650

四、痢疾凝集试验 651

五、土拉伦斯凝集试验 652

六、鼠疫凝集试验 652

七、急性传染性黄疸凝集试验 652

八、外斐二氏试验 653

九、异嗜性凝集试验 654

十、异嗜性凝集素吸收试验 656

十一、M.G.链球菌凝集试验 657

十二、结核病血球凝集试验 657

第二节 血液凝集试验 660

一、人类血族分型与输血 660

二、血族分型鉴定法 664

三、血族直接配合检查和交叉配合检查法 666

四、血清内同类血球凝集素含量的测定 667

五、A和AB亚型血族检查法 667

六、Rh因素检查法 668

七、M、N因素检查法 669

八、冷凝集试验 670

九、血族鉴定的可能错误原因和应注意之点 670

第三节 调理素噬菌试验 672

二、布氏杆菌病调理素噬菌试验 672

二、土拉伦热调理素噬菌试验 673

第四节 沉淀试验和絮状试验 673

一、梅毒康氏试验 674

二、梅毒克莱(Kline)氏试验 683

三、包虫病沉淀试验 685

四、旋毛线虫病沉淀试验 685

一、梅毒柯(Kolmer)氏补体结合试验 686

第五节 补体结合试验 686

二、淋病双球菌传染的补体结合试验 701

三、斑疹伤寒补体结合试验 703

四、病毒性脑炎补体结合试验 705

五、淋巴性脉络脑膜炎补体结合试验 707

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补体结合试验 708

七、黑热病的补体结合试验 709

八、日本血吸虫病的补体结合试验 710

九、肺吸虫病的补体结合试验 711

第六节 梅毒的血清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713

一、梅毒血清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敏感性和特殊性 713

二、梅毒血清学检验方法的选择 715

三、梅毒血清学检验的临床诊断意义和解释 715

四、血清试验与梅毒治疗的关系 718

〔附〕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720

五、脑脊髓液检验与梅毒诊断 720

第七节 应用于检定病毒传染的其他血清学检查法 721

一、血球凝集抑制试验 721

〔附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血球凝集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722

〔附二〕干燥血凝素血球凝集试验法 723

二、中和试验 724

〔附〕细菌负荷病毒凝集试验 726

第六篇 免疫性及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 729

第一章 关于检定免疫性及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的基本认识 729

第一节 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的理论根据 729

第二节 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的临床应用和一般方法 730

第二章 免疫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731

第一节 免疫性皮肤试验 731

一、锡克氏试验 731

二、狄克氏试验 731

五、肺炎球菌抗体试验 733

四、抗土拉伦斯血清皮内试验 733

三、Schultz-Charlton二氏试验 733

六、流感嗜血杆菌抗体试验 734

第二节 一般敏感性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皮肤试验 734

一、皮肤试验用抗原的制备 734

二、试验的方法和选择 734

三、皮肤抓伤试验法 736

四、皮内试验法 736

五、眼内或结膜试验法 736

六、鼻腔内试验法 737

七、布片粘贴试验法 737

八、一般敏感性和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的临床意义 737

九、血清敏感性的检定 738

十、药物变态反应性的检定 738

二、布氏杆菌传染的皮肤试验 739

第三节 细菌和病毒传染的皮肤试验诊断法 739

一、结核菌传染的皮肤试验——结核素试验 739

三、软性下疳皮肤试验 741

四、土拉伦斯热皮肤试验 741

五、病灶传染及其他细菌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 741

六、Frei氏试验 742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皮肤试验 743

第四节 真菌传染的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 743

一、皮肤癣菌传染的皮肤试验 743

二、念珠菌病的皮肤试验 744

三、球孢子菌病的皮肤试验 744

四、荚膜组织胞浆菌传染的皮肤试验 744

三、丝虫病皮肤试验 745

二、旋毛线虫病皮肤试验 745

四、日本血吸虫病皮肤试验 745

一、包虫病的皮肤试验 745

第五节 寄生虫病的变态反应性皮肤试验 745

五、肺吸虫病的皮肤试验 751

第七篇 病理学检验 755

第一章 尸体解剖 755

第一节 尸体解剖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755

一、尸体解剖记录 755

二、尸体防腐 756

三、尸体解剖的准备和实施 756

第二节 正常人脏器重量和尸体标本的保存 757

一、正常人脏器的大小和重量 757

二、尸体标本的防腐和保存 758

第二章 病理组织的显微镜检查法 759

第一节 一般组织切片和染色法 759

一、常用试液和染色液的配制 759

二、冰冻切片染色法 760

三、常规石蜡切片染色法 761

四、加速石蜡切片染色法 762

第二节 组织切片特殊染色法 762

一、脂肪染色法 762

二、组织内抗酸性杆菌染色法 763

三、组织内一般细菌染色法 763

四、结缔组织染色法(Van Gieson氏法) 764

五、网状质染色法(Wilder氏法) 764

六、弹性纤维染色法 764

七、神经组织染色法 765

八、神经细胞染色法 765

九、类淀粉蛋白的染色 766

十、含铁血黄素染色法 766

十一、组织内钙质染色法 766

十二、组织脱钙质法 767

附录 检验诊断工作室应备主要器材表 768

本书主要参考书 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