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现代转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海清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10893785
  • 页数:356 页
图书介绍:

0 前言: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视角 1

0.1 问题的提出 1

0.1.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概况及其启发 1

0.1.2 论文的定位: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4

0.2 研究对象及时空的限定 7

0.2.1 建筑技术 7

0.2.2 建筑制度 8

0.2.3 建筑观念 8

0.2.4 时间与空间的限定 9

0.3 研究的指导思想 11

0.3.1 生活世界的建筑观 11

0.3.2 关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11

0.3.3 关注人的因素 11

0.3.4 关注非官方性 12

0.4 研究过程、方法、目标与论文结构 13

0.4.1 研究过程 13

0.4.2 研究方法 13

0.4.3 研究目标 13

0.4.4 论文结构 14

1 西方建筑技术的传入(19世纪40年代以前) 15

1.1 西方建筑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16

1.1.1 海上贸易:葡萄牙人在澳门租地建屋 16

1.1.2 海上贸易:广州“十三行”的兴起 19

1.1.3 基督教来华:早期教堂建筑的兴起 21

1.1.4 基督教来华:圆明园西洋楼 25

1.1.5 西方建筑技术在传入时期的表现 26

1.2 矛盾与差异:西方建筑技术传入背后的观念问题 30

1.2.1 中国人的矛盾:利用西学与防备西人 30

1.2.2 西方人的差异:传教士的意识形态背景与商人的利益驱动 34

2 中西建筑体系交汇(19世纪40年代——1900年) 37

2.1 技术: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引入与发展 38

2.1.1 砖(石)木混合结构建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38

2.1.2 契机:工业建筑与新技术的引入 49

2.1.3 工业建筑与新技术的引入促使民族建材工业兴起 63

2.2 技术与制度:营建系统的变化与租界建筑管理体制的影响 68

2.2.1 碰撞与交流:中国营建系统的变化 68

2.2.2 社会分工的酝酿: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引入及其重要意义 74

2.2.3 租界建筑管理体制及其示范作用 81

2.3 技术与观念:从消极避让、排斥到主动学习、引进 92

2.3.1 士绅与官僚阶层的观念转变 92

2.3.2 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变 97

3 中国建筑事业的迅速成长(1900年-20世纪20年代) 102

3.1 技术:从砖(石)墙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到砖(石)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103

3.1.1 短暂的过渡:砖(石)墙钢骨混凝土混合结构 103

3.1.2 砖(石)墙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大量使用 108

3.1.3 老树新枝: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变化 121

3.2 技术与制度:新的社会分工与政府管理机构近代化的开始 130

3.2.1 土木工程专业在中国的发展 130

3.2.2 早期中国建筑师的产生及其影响 139

3.2.3 政府管理机构模仿西人市政管理体制的尝试 141

3.3 技术与观念:“建筑是科学”及其他 146

3.3.1 专业人员:建筑是科学 146

3.3.2 政府管理机构:建筑象征权力 153

4 建筑技术的全方位引入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156

4.1 新兴建筑结构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156

4.1.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156

4.1.2 高层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166

4.1.3 大跨度结构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179

4.2 建筑材料、设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193

4.2.1 机遇:欧战与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 193

4.2.2 薄弱的中国钢铁工业 197

4.2.3 机制砖瓦、陶瓷及其他装修材料制造业的发展 199

4.2.4 建筑设备制造与安装业的发展 203

4.3 建筑构造技术的丰富、完善及其他 206

4.3.1 防水、防潮技术的发展 206

4.3.2 保温、隔热技术的发展 210

4.3.3 其他各类建筑技术的发展 211

4.4 建筑声学及其技术的引入与发展 214

4.4.1 建筑声学的引入 215

4.4.2 建筑声学的应用:隔声减噪与音质改善 216

4.5 建筑施工技术的成熟及简易建筑技术的发展 216

4.5.1 主体工程施工技术的飞跃 216

4.5.2 装修工艺的精湛细腻 221

4.5.3 简易建筑技术的发展 228

5 制度:建筑业大发展与政府管理机构的法制化建设(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32

5.1 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及其运作机制 232

5.1.1 建筑设计工作过程的完善及其与建筑技术因素的关系 232

5.1.2 华资建筑设计机构的运作机制 239

5.1.3 行业组织及其新动向:“中国建筑师学会”与“建筑技师公会” 251

5.2 锐意改革中求生存发展:传统营造业的全面转型 254

5.2.1 经营体系的全面转型 254

5.2.2 新型营造家的示范效应 256

5.2.3 行业组织及其新动向:“上海市建筑协会”与“营造业同业公会” 260

5.3 工程监督机制的变化:各种“监工”及其影响 267

5.3.1 行业运作中的各种工程监督人员 267

5.3.2 监工的角色与地位:以国民政府外交部办公处工程为例 270

5.4 公平竞争的理想化状态:工程招标制度的演变 272

5.4.1 各类工程招标制度的普遍推行 272

5.4.2 工程招标制度存在的问题要求建筑活动进一步法制化 277

5.5 国民政府试图对建筑活动进行法制化管理的努力 279

5.5.1 1937年以前:建筑活动法制化管理的地方性尝试 280

5.5.2 1937年以后:中央政府试图对建筑活动进行法制化管理 289

6 观念:经典建筑理论的形成及其历史意义(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299

6.1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建筑反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水平” 299

6.1.1 经典理论的由来 299

6.1.2 经典理论的社会背景、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301

6.2 对建筑技术态度的两极分化:“科学主义”与未开化状态 305

6.2.1 建筑师的“科学主义”及其实质 306

6.2.2 社会公众的未开化状态:昆明“大逸乐影剧院”垮塌事故之真相 310

7 建筑思潮及其技术、社会背景的探讨(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 314

7.1 建筑技术与“中国固有式”建筑 314

7.1.1 “中国固有式”建筑之概况 315

7.1.2 “中国固有式”建筑技术之类型与特征 318

7.1.3 关于“中国固有式”建筑技术问题的反思 322

7.2 “国际样式”建筑与“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境遇 329

7.2.1 “国际样式”建筑与“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实践与理论影响 329

7.2.2 “现代运动”在中国的冷场及其根源 335

8 结语:历史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340

8.1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规律 340

8.1.1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中国 340

8.1.2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规律:技术、制度与观念的逐层推进与互动 342

8.2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进程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启示 344

8.2.1 以基于法制和工业化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替代基于人制和手工劳动的传统工匠培育系统 344

8.2.2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平衡机制之建立 346

8.2.3 加速建筑活动法制化进程,促进全新建筑观念之形成与建筑科技事业之发展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49

后记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