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震科学研究进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荣辉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2753370
  • 页数:1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就俄罗斯(前苏联)、日本、美国地震科学研究的现状、历史及其研究进展作系统的概括和综述,并着重介绍了这些国家在地震科学研究方面的战略、重点和采取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新举措。

第一章 前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1

1.1 前苏联地震预报研究概况 1

1.1.1 前苏联地震活动的分布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历史 1

1.2.2 地震预报程序 1

1.1.2 前苏联地震科研机构和体制 5

1.1.3 前苏联的地震预报研究机构和管理体制 6

1.1.4 前苏联地震科学研究的奖励制度 7

1.1.5 国际合作 8

1.2 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与进展 8

1.2.1 地震预报体系 8

1.2.3 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 10

1.2.4 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发展动态 10

1.2.5 地震观测系统 12

1.2.6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3

1.2.7 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 22

1.2.8 前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23

1.3 苏联主要地震实验场 24

1.3.1 加尔姆地震实验场 25

1.3.2 阿拉木图预报实验场及其实验研究 28

1.3.3 阿什哈巴德地震实验场 32

1.3.4 其它的地震实验场 33

1.4 地震区划与地震危险性的评估 33

1.4.1 俄罗斯境内的地震危险性区划 33

1.4.2 编图原则与方法 34

1.4.3 两张地震区划图分析 35

1.4.4 今后方向 39

1.5 前苏联地震预报实施规则(草案) 39

1.5.1 本实施规则的目的 39

1.5.2 预报意见的形成 40

1.5.3 对预报意见的科学评议 40

1.5.4 向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通报 40

1.5.5 关于跨国预报 40

2.1 概况 41

2.1.1 关于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预报问题科学现状 41

第二章 前苏联地震预报工作发展纲要 41

2.1.2 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地震研究 42

2.1.3 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的统一思想体系 45

2.1.4 发展基础科学与解决应用任务之间的关系 46

2.1.5 建立起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的统一思想体系的阶段 47

2.2 前苏联预报网的布置原则和结构 47

2.2.1 局部预报网 48

2.2.2 地震基准台 48

2.2.3 各加盟共和国区域的信息预报中心 48

2.2.4 保护重大工程设施的地震和预报台网 48

2.2.5 流动预报网 48

2.2.6 综合磁——电离层观测台 49

2.2.7 地震前兆观测的宇宙子系统 49

2.2.8 大地物理研究所所属的信息预报中心 50

2.3 预报参数观测系统的结构和信息保障 50

2.3.1 综合观测站的仪器组成和工作规范 50

2.3.3 地壳的综合探测 51

2.3.2 地震预报观测台的工作内容 51

2.3.4 卫星大地测量形变仪综合装置 52

2.3.5 基准台网的地震观测台 52

2.3.6 流动预报台网 52

2.3.7 地震电离层监测台网 53

2.3.8 重大工程设施的监测台网 53

2.3.9 工程地震台网 54

2.3.10 观测的仪器和标定的保障 54

2.4 信息采集和处理中心的结构和组织 54

2.4.1 前苏联信息预报中心 55

2.4.2 加盟共和国信息预报中心 59

2.4.3 局部预报网信息采集和处理中心 59

2.5 预报系统的信息传输台网的结构原理 61

2.5.1 数据传输网的三个子系统 61

2.5.2 通讯信道的处理能力 62

2.5.3 数据传输的程控技术的结构 63

2.5.4 网络间相互作用的协议决定了下列程序 64

2.6 结论 64

3.1.2 首都圈历史上遭到地震的严重袭击 66

3.1.1 首都圈的范围 66

第三章 日本致力于提高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质量和水平的举措 66

3.1 日本为何如此重视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研究 66

3.1.3 灾害扩大的环境因素在发展 68

3.1.4 致灾的危险囚素在增加 68

3.1.5 首都圈发生的地震类型危害最大 68

3.1.6 预测未来的地震灾害很严重甚至殃及世界经济 68

3.1.7 地震预报水平低则增加了灾害的危险性 71

3.2 不断改善调整观测预报研究机构体制以适应地震趋势需要 72

3.2.1 建立了该区最高权威机构 72

3.2.2 各机构分工明确 72

3.2.3 近期新举措 72

3.3 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注重重量 73

3.3.1 现有的观测 73

3.3.2 计划发展的观测 75

3.3.3 保证观测重量的举措 78

3.4 注意开发和引进新理论新思路以提高预报水平 81

3.4.1 提出第二个目标即首都圈第二个地震预报计划 81

3.4.2 提出海陆结合思路 82

3.4.3 以微震研究为捕捉前兆现象的突破口 83

3.4.4 首都圈M7直下型地震预报战略 83

3.4.5 提出有效观测概念和理论验证的观测方针 83

3.4.6 针对难点找出路 84

3.4.7 多路探索采纳具有独创思维的萌芽研究 84

3.4.8 科学研究群体概念 85

3.4.10 科学研究政策的正确导向 85

3.4.9 提出“注意报”方案 86

3.5 首都圈地震预报研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的地位 87

3.5.1 加强首都圈地震观测 87

3.5.2 开发新技术 87

3.5.3 完善和明确体制的目标 88

3.6 提高首都圈的有效防震减灾对策 88

3.6.1 地震预报观测研究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始终 88

3.6.2 加强城市抗震能力是首都圈减灾工作的重点 88

3.6.5 东京都震害预测计划体系和研究课题 89

3.6.4 研制开发了大量的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 89

3.6.3 防灾减灾体系是有效减灾对策的保证 89

3.7 日本在阪神大震灾后的新举措 92

3.7.1 修改与制定有关法律与计划 92

3.7.2 强化首都圈城市直下型地震的观测体制 93

3.7.3 将地震预测预报改为地震调查研究体制 94

3.7.4 建立统一的综合灾害信息系统 94

3.7.5 日本地震观测台网 95

3.7.6 建立强震观测网 96

3.7.7 阪神大震灾后抗震设防新技术与新思路 97

3.7.8 今后预测预报和防灾体制 99

3.8 中日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的比较研究 102

3.8.1 基本情况对比 103

3.8.2 中日两国首都圈地震工作的比较 107

3.8.3 对中国首都圈今后工作的建议 109

4.2.1 台站增多数据信息量大 112

4.2 主要进展 112

第四章 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规划 112

4.1 序 112

4.2.2 基础理论研究深入 113

4.2.3 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 114

4.2.4 对近期几次大震的思考 116

4.3 主要研究课题和主要机构的研究任务 119

4.3.1 基本研究课题 119

4.3.2 主要机构的研究任务 122

4.4.1 提高观测技术水平和资料质量 124

4.4 未来地震预报研究发展方向 124

4.4.2 强地面运动和地震危险性研究 125

4.4.3 实施几个研究计划 126

4.4.4 继续坚持帕克菲尔德实验场工作 127

4.5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体系 128

4.5.1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体制 128

4.5.2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法律 133

4.5.3 美国实施《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 134

4.5.4 阪神大震和北岭地震后重新考虑国家的地震策略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