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车用先进高强度钢板发展概述 1
1.1 汽车用钢板的发展 1
1.1.1 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对钢板的需求 1
1.1.2 汽车轻量化及节能减排 4
1.1.3 先进高强度钢板在汽车中的应用 7
1.2 先进高强度钢板 9
1.2.1 DP钢 10
1.2.2 TWIP钢 13
1.2.3 马氏体钢 15
1.2.4 热成型钢 16
1.2.5 CP钢 18
1.2.6 Q&P钢 19
1.2.7 先进高强度钢板的发展趋势 22
1.3 我国先进高强度钢板的应用和发展 23
参考文献 25
2 相变诱发塑性钢 31
2.1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原理及生产 31
2.1.1 TRIP效应 33
2.1.2 热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生产 34
2.1.3 冷轧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生产 35
2.2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成分和性能特点 36
2.2.1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合金元素及作用 36
2.2.2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性能 42
2.3 相变诱发塑性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45
2.3.1 亚稳残余奥氏体的形成 45
2.3.2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测量 47
2.3.3 残余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模型 49
2.4 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因素 51
2.4.1 残余奥氏体特征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 51
2.4.2 贝氏体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 53
2.4.3 应力状态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 54
2.4.4 温度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 54
2.4.5 工艺过程对相变诱发塑性的影响 56
参考文献 58
3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热模拟和双相区退火研究 69
3.1 热模拟技术 69
3.1.1 热膨胀仪 69
3.1.2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相变点 69
3.1.3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相变过程 72
3.2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热模拟研究 75
3.2.1 双相区退火的热模拟研究 75
3.2.2 贝氏体区退火的热模拟研究 80
3.3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再结晶试验 83
3.3.1 再结晶理论 83
3.3.2 铁素体再结晶试验 85
3.4 双相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89
3.4.1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双相区退火 89
3.4.2 双相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组织的影响 91
3.4.3 双相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96
3.4.4 双相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n值的影响 99
参考文献 104
4 贝氏体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07
4.1 相变诱发塑性钢的贝氏体区退火 107
4.1.1 相变诱发塑性钢贝氏体区退火的作用 107
4.1.2 相变诱发塑性钢贝氏体区退火时的组织转变 108
4.1.3 贝氏体区退火的试验设计 109
4.2 贝氏体区退火对相变诱发塑性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10
4.2.1 贝氏体等温温度和时间对组织的影响 110
4.2.2 贝氏体等温温度和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118
4.2.3 贝氏体等温温度和时间对n值的影响 121
4.3 相变诱发塑性钢贝氏体区退火工艺参数选择 124
4.3.1 TRIP效应对n值的影响 124
4.3.2 考虑TRIP效应的贝氏体区退火工艺参数选择 126
参考文献 127
5 不同合金系相变诱发塑性钢的组织性能 128
5.1 CMnSi-TRIP钢 128
5.1.1 TRIP钢合金成分的发展 128
5.1.2 CMnSi-TRIP钢的组织性能 131
5.2 CMnAl-TRIP钢 135
5.2.1 磷、硅对CMnAl-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35
5.2.2 铜对CMnAl-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40
5.2.3 钴对CMnAl-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43
5.2.4 钼对CMnAl-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46
5.3 CMnAlSi-TRIP钢 148
5.3.1 碳元素对CMnAlSi-TRI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148
5.3.2 碳元素对残余奥氏体含量和n值的影响 149
参考文献 151
6 相变诱发塑性钢中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155
6.1 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 155
6.2 工艺参数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56
6.2.1 贝氏体等温温度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56
6.2.2 贝氏体保温时间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58
6.3 合金成分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60
6.3.1 磷、硅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60
6.3.2 层错能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的影响 162
参考文献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