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性生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祖祺,张石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109033139
  • 页数:386 页
图书介绍:内容包括:抗寒、抗旱、抗涝、抗热、抗盐碱、抗病生理、环境污染对植物的伤害及防护

第一章 绪论 1

一、植物抗性与农业生产 1

二、植物抗性研究的概况 1

(一)抗性生理与原生质透性 2

(二)抗性生理与水分状况 3

(三)抗性生理与矿质营养 3

(四)抗性生理与光合作用 3

(五)抗性生理与呼吸作用 4

(六)抗性生理与物质代谢 4

三、抗性生理与分子生物学 5

(一)抗病毒的植物基因工程 6

(二)抗虫的植物基因工程 6

(三)抗除草剂的植物基因工程 6

(四)提高抗逆性的植物基因工程 7

第二章 植物寒害及抗寒生理 8

一、植物抗寒特性与类型 8

(一)抗寒植物的特性 8

(二)抗寒植物的类型 8

二、冻害霜害 9

(一)结冰冻害的生理原因 10

(二)抗寒性的生理基础 14

(三)抗冻性与生长发育 15

(四)抗寒性与环境条件 16

(五)抗寒锻炼提高抗寒性 16

三、低温冷害 19

(一)植物冷害的症状 19

(二)冷害的生理变化 19

(三)代谢过程的生理障碍 20

(四)膜结构功能与抗冷性机理 20

(五)抗寒性与酶系统多态性 24

四、抗寒性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27

(一)植物抗寒性的差异 27

(二)植物抗寒的方式 28

(三)植物抗寒的机理 28

(四)影响冰冻过程的因素 29

五、测定抗寒性的方法 30

(一)测定自然冰冻后的抗寒性 31

(二)利用冰箱测定植物抗寒性 31

(三)实验室中测定植物抗寒性 31

(四)放热分析法与差热分析法 34

(五)间接法测定植物的抗寒性 34

六、植物冻害 35

(一)冻害的类型及其内因 35

(二)结冰种类 36

(三)冻害机理 37

(四)直接观察冻害 38

七、植物抗寒性鉴定指标 39

(一)生态指标 40

(二)形态指标 41

(三)代谢指标 42

(四)生化指标 43

(五)理化指标 45

八、低温锻炼与解除锻炼 46

(一)环境因子影响 47

(二)马铃薯的锻炼 47

(三)代谢物质变化 50

(四)抗寒锻炼过程中的推动力 53

(五)锻炼结果导致抗寒性提高 55

(六)抗寒锻炼与细胞生理活动强度 56

(七)抗寒锻炼中细胞结构的适应性 57

(八)抗寒锻炼中细胞物质及酶活性变化 60

(九)植物抗寒锻炼的阶段与保护机理 66

九、作物抗寒性栽培育种 69

(一)作物抗寒的栽培措施 69

(二)果树抗寒栽培方法 71

(三)柑桔防冻的措施 73

(四)抗寒育种的途径 77

(五)抗寒性化学调控 79

(六)超冷现象与防箱冻 80

第三章 植物早害及抗旱生理 84

一、抗旱生理的研究进展 84

(一)抗旱生理的研究动向 84

(二)抗旱生理的研究现状 84

(三)抗旱生理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86

二、植物对干旱的反应和适应性 87

(一)形态解剖反应和适应性 87

(二)生理反应和适应性 89

(三)植物的抗旱类型 93

(四)干旱与作物防旱措施 94

三、作物的抗旱生理与生态 97

(一)干旱对作物生态生理的影响 97

(二)作物抗旱的生态生理基础 99

(三)脯氨酸积累与抗旱性的关系 101

(四)干旱对硝酸还原酶的影响 111

四、作物抗旱性的测定 114

(一)抗旱性的测定原理 114

(二)抗旱性的筛选鉴定 119

(三)抗旱性的测定方法 121

五、抗旱生理与旱作农业 123

(一)重视发展旱作农业 123

(二)旱作农业生理生态研究 127

(三)建立开放系统发展旱作农业 131

(四)发展旱作农业的增产途径 133

(五)发展旱作农业的技术措施 143

(六)抗旱育种的生理遗传与选择程序 153

第四章 植物涝害及抗涝生理 160

一、涝渍的含义与伤害 160

(一)湿害 160

(二)涝害 160

二、涝害对植物的影响 161

(一)水涝对植物生长形态的损害 161

(二)水涝对光合呼吸代谢的影响 161

(三)水涝引起植物营养失调 162

三、植物的抗涝性 162

(一)形态结构 162

(二)生理代谢 163

四、植物抗渍性的研究 164

(一)细胞分裂素对渍水小麦衰老的影响 164

(二)乙烯产生对小麦抗渍性的影响 164

(三)小麦受渍后MACC的形成 165

(四)涝渍伤害与膜脂过氧化作用和保护酶活性 165

(五)活性氧清除剂对受渍玉米的影响 167

(六)乙醇脱氢酶活性与耐涝性的关系 168

(七)涝渍逆境下玉米根系磷酸戊糖途径的变化 170

五、洪涝灾害的农业技术对策 171

(一)抢时间争主动,排除田间积水 171

(二)调整江河沿岸作物种植结构 171

(三)因地制宜采用抗涝播种技术 171

(四)避免大跨度越区引种种植 172

(五)加强散墒增温为中心的田间管理 172

六、怎样种好水淹地 173

(一)水淹地的主要特点 173

(二)对水淹地宜采取的措施 173

(三)水害低产田的改造效果 174

(四)山垄冷浸田低产原因及改良 175

七、水稻涝害及补救对策 176

(一)渍水害的类型及危害性 176

(二)渍水害的防御和补救 177

(三)涝灾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78

(四)晚稻涝害的补救措施 179

(五)阴雨害对水稻的影响及防御对策 181

八、三麦湿害原因及防治对策 182

(一)湿害原因 183

(二)防湿措施 183

(三)渍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184

(四)丘陵麦田湿害防治 184

(五)防御小麦湿害经验 186

(六)稻田种麦预防湿害 187

(七)大麦种质资源耐湿性鉴定 188

九、玉米涝害及抗御对策 190

(一)涝害原因及抗御措施 190

(二)芽涝对出苗及生长影响 191

(三)株龄对土壤涝渍的敏感度 192

十、水涝与经济作物生产 193

(一)水淹棉花抗涝的经验 193

(二)夏大豆涝害防治措施 194

(三)芝麻对水渍的生态反应 195

(四)抗霖夺取油菜丰收 196

第五章 植物热害及抗热生理 198

一、植物的温度环境 198

二、植物热害的基本概念 199

三、高温伤害植物的机理 199

(一)间接伤害 199

(二)直接伤害 200

四、植物适应温度的范围 200

(一)植物三基点温度指标 201

(二)植物受热害的温度指标 203

(三)植物致死的高温指标 204

五、植物对高温胁迫的反应 206

(一)高温对植物生物膜的影响 206

(二)高温对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影响 208

(三)高温对植物体内碳素代谢的影响 209

(四)高温对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影响 211

(五)高温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211

六、植物的抗热生理 213

(一)植物抗热的表现类型 213

(二)植物抗热的途径 215

(三)植物抗热性的机理 215

七、植物热害及其对策 216

(一)植物热害的症状 216

(二)植物热害的发生条件 217

(三)植物热害与干旱胁迫的关系 218

(四)防止植物热害的对策 219

第六章 植物盐害及抗盐生理 222

一、植物的盐碱危害 222

(一)盐害与植物生活 222

(二)植物抗盐碱的性能 223

(三)盐碱对种子萌发出土的影响 225

(四)盐碱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26

二、植物抗盐性的研究 227

(一)植物抗盐机理的研究 227

(二)提高抗盐性的新进展 229

(三)植物抗盐性的理论问题 230

(四)提高抗盐性的理论与实践 233

三、作物抗盐性的诊断 237

(一)作物抗盐性观察试验 237

(二)作物盐害的生理诊断 240

(三)高浓度盐对植物的影响 242

(四)植物对盐碱土壤的适应性 243

四、植物抗盐性的生物学基础 246

(一)植物抗盐性的细胞学基础 246

(二)盐对细胞膜的毒害作用 249

(三)盐与细胞膜的功能结构 251

(四)细胞膜K+、Na+交换与抗盐性 255

(五)叶片在盐和水胁迫适应中的结构变化 263

五、作物抗盐育种技术 270

(一)抗盐育种的意义和策略 270

(二)抗盐育种的经济效益 272

(三)抗盐育种的技术方法 277

(四)抗盐育种的遗传学 284

(五)抗盐育种的遗传工程 285

第七章 植物病害及抗病生理 291

一、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291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291

(二)植物病害的病原 291

(三)病原物的寄生性 292

(四)病原物的致病性 292

(五)植物病害的症状 292

二、植物病害的病原生物 292

(一)植物病原真菌 292

(二)植物病原细菌 294

(三)植物病原病毒 295

(四)植物病原类菌原体、类螺旋体和类立克次体 296

(五)植物病原线虫 296

(六)植物病原种子植物 297

三、侵染过程及其机理 297

(一)真菌的侵染机理 297

(二)细菌的侵染机理 298

(三)病毒的侵染机理 300

四、罹病植物生物能量的改变及代谢失调 301

(一)病原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301

(二)病原物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303

(三)病原物对植物核酸、蛋白代谢的影响 304

(四)病原物对植物酚类代谢的影响 305

(五)病原物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307

(六)病原物对植物膜结构及其活性的影响 307

(七)病原物对植物体内激素平衡的影响 308

五、植物抗病性及其机理 310

(一)植物固有的抗菌物质 310

(二)侵染诱发的抗病因素 311

六、防治植物病害的对策 321

(一)抗病育种的利用 321

(二)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物抗病性 322

(三)生物防治及生化防御 322

(四)物理防治 324

(五)化学防治 325

七、植物病害基因工程研究新进展 327

(一)基因工程用于抗病植物的培育 327

(二)基因工程用于病原物致病基因的鉴定 329

八、结束语 331

第八章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与防护 333

一、污染环境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333

二、大气污染的类型 333

(一)硫氧化物 333

(二)氮氧化物 334

(三)光化学氧化剂 334

(四)氟化物 335

(五)其他污染气体 335

(六)固体污染物 335

三、大气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336

(一)概述 336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各级水平的影响 337

(三)SO2对植物的影响 339

(四)O3对植物的影响 345

(五)氟化物对植物的影响 350

(六)氮氧化物对植物的影响 354

(七)酸雨对植物的影响 355

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防御机理 359

(一)摒蔽性 359

(二)忍耐性 360

(三)适应性 361

五、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 362

(一)植物对空气的净化功能 363

(二)植物净化大气的机理 363

第九章 植物抗性生理实验技术 369

实验一 植物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369

实验二 植物抗坏血酸氧化酶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370

实验三 过氧化物酶、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71

实验四 膜微囊H+-ATP酶(H+-ATPase)活性的测定 372

实验五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测定 374

实验六 几种与抗性有关的酶同工酶的等电聚焦电泳分析 375

实验七 植物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及双向电泳技术 377

实验八 植物内源游离多胺的测定 380

实验九 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植物内源ABA 381

实验十 植物组织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确定 382

实验十一 薄板层析测定生物膜类脂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