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免灌植被及其恢复》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培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030094719
  • 页数:15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中国干旱区的自然环境 3

1.中国干旱区及其成因 3

1.1 中国的干旱区 3

1.2 中国干旱区的特点 3

1.3 干旱气候的成因 3

1.3.1 干旱与干旱区 3

1.3.2 气候与地带性气候 4

1.3.3 青藏高原效应 5

1.4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划分 6

1.4.1 气候分类 6

1.4.2 降水量为依据的气候分带问题 7

1.4.3 干湿气候的划分 7

1.5 中国干旱区的范围 13

2.干旱区的气候 15

2.1 天气与气候 15

2.1.1 天气 15

2.1.2 气候 15

2.2 降水与蒸发 15

2.2.1 干旱区降水的特点 16

2.2.2 降水的时空分布 16

2.2.3 蒸发 22

2.3 光热资源 23

2.3.1 干旱区的太阳辐射 24

2.3.2 干旱区的热量资源 26

2.3.3 生长季与积温 28

2.4 风沙活动 31

2.4.1 背景 31

2.4.2 风沙强度与频度 33

2.4.3 风沙的分布形势 33

2.4.4 季节的风沙分布 35

3.干旱区的水资源 36

3.1 降水 36

3.1.1 干旱区的水汽来源 36

3.1.2 降水的空间分布 38

3.1.3 湿岛 38

3.1.4 山地水源 38

3.2 干旱区的河流 41

3.2.1 干旱区河流的特征 41

3.2.2 洪水与枯水 41

3.2.3 地表水的水质 42

3.3 湖泊 44

3.4 沼泽 45

3.5 地下水源 45

4.干旱区的土壤 47

4.1 荒漠土壤概况 47

4.1.1 气候的影响 47

4.1.2 生物因素的影响 48

4.1.3 地形的影响 49

4.2 荒漠土壤 49

4.2.1 灰漠土 49

4.2.2 灰棕漠土 50

4.2.3 棕漠土 52

4.3 龟裂土与风沙土 53

4.3.1 龟裂土 53

4.3.2 风沙土 54

4.4 盐土与碱土 55

4.4.1 盐土及其形成 55

4.4.2 碱土及其形成 58

参考文献 60

第二篇 干旱区的自然植被——免灌植被 65

5.中国干旱区荒漠植被的特征 65

5.1 荒漠植被的一般特征 65

5.2 空间分布的特征 66

5.2.1 空间分布呈明显不均匀性 66

5.2.2 空间分布格局剖析 68

5.3 先锋植被的特征 72

5.4 荒漠植物群落的更新与演替 73

6.荒漠植被生存与水源 75

6.1 生命与水 75

6.1.1 水是生命的摇篮 75

6.1.2 有机体水的恒定是陆生适应的永恒课题 76

6.1.3 有机体的含水与生命活动 78

6.1.4 水的生理生态作用 79

6.2 荒漠植被对水的依存 80

6.2.1 短命植物对水的依存 80

6.2.2 植物层片对水的依赖 82

6.2.3 旱生植物生命活动节律与水的相关性 82

6.3 水的空间梯度与植被的空间格局 83

6.4 降水与植物需水量的矛盾 83

6.5 干旱区降水对植被的作用与植被对降水的反作用 84

7.中国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格局 86

7.1 荒漠植被的主要类群 86

7.1.1 胡杨 86

7.1.2 梭梭 87

7.1.3 柽柳 88

7.2 荒漠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探讨 88

8.荒漠免灌植被的衰退 91

8.1 荒漠植被普遍衰败 91

8.1.1 荒漠植被概貌 91

8.1.2 植被衰退的片段 92

8.2 植被衰退的原因 94

8.2.1 垦伐 94

8.2.2 开发造成自然河水分布的改变 94

8.2.3 资源的滥用 94

参考文献 95

第三篇 干旱区免灌植被生繁规律及其恢复 99

9.免灌植被自然更新与恢复 99

9.1 干旱气候与植被现象 99

9.2 免灌植被及其生态价值 99

9.2.1 免灌植被 99

9.2.2 地史过程的产物 100

9.2.3 极端生境的植被 100

9.2.4 历史的回顾 101

9.3 干旱区免灌植被的自然更新与恢复现状 102

9.3.1 气候的作用 102

9.3.2 近期研究的进展 102

10.干旱区植被的自然生繁与人工营造 104

10.1 免灌植被的自然存续 104

10.1.1 更新苗的补充现象 104

10.1.2 沙拐枣及梭梭的幼苗 104

10.1.3 胡杨与柽柳 107

10.1.4 短命植物 108

10.2 荒漠区几种植被类型的自然建群 109

10.2.1 柽柳 109

10.2.2 胡杨自然建群现象 110

10.2.3 琵琶柴的建群 110

10.2.4 积水地建群现象 111

10.3 人工引种与营造植被 111

10.3.1 适宜种的筛选与引种研究 111

10.3.2 引种驯化及营造耐旱植被的成效 111

10.4 直播育林与移植营林的比较 113

11.干旱区植被及其营造的剖析 115

11.1 缺水是植被恢复的制约因素 115

11.1.1 缺水限制自然植被的繁荣 115

11.1.2 缺水对重建方式选择的限制 116

11.2 干旱区灌溉营造植被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116

11.2.1 源于农耕模式的灌溉造林 117

11.2.2 对自然植被研究的不足 117

11.2.3 灌溉不是植被恢复与营造的惟一方式 118

11.2.4 灌溉造林的效果估价 118

11.3 乔、灌、草各尽其宜的干旱区生态建设策略 120

11.3.1 自然植被 120

11.3.2 植被恢复与重建应以免灌植被为主体 121

11.4 免灌植被与灌溉植被的局限性及其互补 121

12.干旱区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定居的适应 123

12.1 种子萌发及其特异现象 123

12.1.1 种子萌发的一般进程 124

12.1.2 荒漠植物种子的萌发 126

12.2 从休眠的种子到嫩苗 127

12.3 幼苗对环境适应的进程 128

12.3.1 从早春到入夏的幼苗与环境 128

12.3.2 实际记录 130

12.3.3 嫩苗适旱结构的发展 130

12.3.4 幼苗生长与环境 134

13.荒漠免灌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137

13.1 实生苗与移植苗对植被恢复的比较 137

13.1.1 实生苗 137

13.1.2 移植苗 137

13.1.3 嫩苗移植 139

13.2 幼苗期与环境 140

13.2.1 幼苗早期的环境需求 140

13.2.2 生态学的分析 140

13.2.3 实例分析 141

13.3 幼苗耐旱能力的发展 143

13.3.1 多年生植物幼苗的适应 143

13.3.2 短命植物的适应途径 143

13.3.3 多年生植物苗期与短命植物的比较 145

13.3.4 从种子萌发到适应干旱的苗 145

13.3.5 露地育苗及现场观测 146

13.4 旱生植物的生活周期与环境 147

13.4.1 系统发育与演化 147

13.4.2 生命与生命维持系统 149

13.4.3 异质生境中完成生活周期的实质 149

参考文献 150

结束语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