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第一篇中华医药文明史学术论坛 1
20世纪中国医史学之发展 李经纬 1
1950年代北京市的卫生工作 甄橙程之范 17
中医与瘟疫的对决让历史告诉未来 高益民 20
瘟疫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 孟庆云 24
明清北京太医院考 梁峻杜毅 27
中医药学五千年历久弥新 郭天玲马静袁越毕伟年王文娟 30
中医肿瘤学百年进展 王三虎 36
《御药院方》评析——《御药院方》研究之二 刘晖桢 42
职业医生资格检核考试课题调研的几点体会 张志斌 49
与《审视瑶函》有学术源流关系的几种眼科专著 和中浚 53
20世纪的中外医学交流 廖果 56
《黄帝内经》研究十年回顾 刘 聪 63
《内经》中人体与环境关系的哲学思考 陈广荣梁淳威臧国军 68
新安医学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张玉才 王怀美 70
安永勇杜毅高华郭俊峰王景峰连文生 77
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鸿茅药酒中胡椒碱含量的对比 77
民国以前闽籍医家研究伤寒学的成就述评 刘德荣 79
论文化环境与医学发展 卢建华吴建国 黄辉潘睿 83
中医医疗机构建设50年概况 余永燕 89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北京市第六次中医考询始末 李洪晓胡晓峰程东旗 92
杂谈祖国医学中胎教与优生学 任春梅 96
中医药的过去、现在与现代化未来 李渡华 刘 龙 于 丽 100
论王清任临证处方思想 刘玉玮 107
中西医结合方针确立的时代背景 王振瑞 曹东义 110
朱丹溪的养生观及其指导意义(摘要) 薛益明 120
两代学者对近代中西医学交流的思考——兼怀俞慎初先生 吴腾霄 123
近几年弘扬张子和攻邪学派的点滴思考 126
——兼谈中国医史文献学的发展 杨建宇 126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药的斗争 董泽宏 129
21世纪人体医疗保健展望——从智能型、绿色理疗功能服装看 140
二十一世纪服装医疗化发展 赵金义 140
重祭治瘟大旗战非典 曹东义 142
阴阳五行的数学推理及演绎 曾庆觉 146
关于白血病论治的区别 田 泳 158
论东方《黄帝内经素问》医学与西方现代医学 158
《易经》与六经 贾耿 162
藏医学研究 崔京艳 164
第二篇中国医药卫生文物专题考察 179
中国医药卫生文物专题考察 郑怀林郑琪梁峻刘学春庄乾竹 179
第三篇中医药文物保护建议 239
中医药文物保护建议 梁峻廖果 239
中国古代名医造像专项建议 梁峻刘 聪 242
中国中医研究院张仲景铜像研究塑造始末 李洪晓董书平 251
第四篇中医药文物常用字字库 266
中医药文物常用字字库 李洪晓 266
第五篇20世纪北京中医发展史研究 278
清末北京中医发展史研究 梁峻 278
清末京师巡警总厅卫生处概论 曹丽娟 280
清末京师官医院之研究 曹丽娟 287
清末太医院之整顿 曹丽娟 291
试论清末京师卫生法规 曹丽娟胡 丹 296
新中国北京中医管理研究 梁峻 300
毛泽东与新中国中医政策 梁峻 陈广荣 302
北京市最早的部属中医院——中国中医研究 305
院西苑医院 张志斌余永燕袁越 305
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北京中医药大 313
学东方医院 余永燕张志斌袁越 313
北京市民营中医院及个体中医诊的调查与分析 张志斌余永燕袁越 316
北京市综合医院中医科的调查与分析 张志斌余永燕袁越 320
北京中药科学研究的先驱 张瑞贤李国坤 336
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 王文娟孙苏宁 隋士静史青梁贲 346
新中国北京地区中医药出版事业概述 郑 蓉 352
新中国北京地区中医药古籍的出版概况 郑 蓉 356
新中国北京地区中医药期刊发展概述 郑 蓉 361
清末民国时期北京中医对外合作与交流 王凤兰 374
共和国后北京地区中医对外交流事件一览表 王凤兰 377
建国以来北京地区的针刺麻醉与对外交流回顾* 王凤兰 381
北京中医药学会功不可没 郭天玲 384
附篇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简介 397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会史 梁峻 397
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历届委员会成员名单 刘学春 401
近年赞助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学术活动的企业简介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