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震观测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庄灿涛等主编;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震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2821732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系统 1

第一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 1

第二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设计思想 2

2.1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2

2.2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3

2.3流动数字地震台网 3

2.4数字强震观测系统 3

2.5数字地震台网测试和维修系统 4

2.6地震速报系统的建设 4

第三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技术构成 4

3.1总体技术结构 4

3.2数字地震台网的组成 6

3.3技术准则 8

第四节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系数 9

4.1用户要求的分析 9

4.2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 11

第二章新型地震计 15

第一节力平衡式拾震器原理 15

1.1伺服式拾震器的工作原理 15

1.2几种反馈比例微分放大线路 17

1.3STS-1型宽频带拾震器 21

第二节JCZ-1型甚宽带地震计 22

2.1仪器结构 22

2.2仪器性能与技术指标 25

2.3关键技术 26

2.4仪器安装与调试 28

2.5地震计参数测定与标定 32

2.6地震计传递函数 34

2.7地震计常见故障分析 35

第三节CTS-1型宽频带地震计 37

3.1仪器结构 37

3.2仪器性能与技术指标 39

3.3关键技术 41

3.4地震计参数测定与标定 45

3.5地震计传递函数 47

3.6地震计常见故障分析 48

第四节FBS-3型宽频带地震计 49

4.1概述 49

4.2系统设计 50

4.3传递函数及标定 51

4.4数字记录地震图 53

第五节FSS-3DBH型井下地震计 54

5.1引言 54

5.2FSS-3DBH型反馈式井下地震计的组成 54

5.3拾震器的性能指标及综合测试结果 57

第六节SLJ-100型加速度地震计 62

6.1概述 62

6.2型号及意义 64

6.3SLJ系列加速度传感器技术指标 64

6.4仪器的安装及标定 64

6.5用户用须知 66

第三章地震数据采集器及其应用软件 67

第一节EDAS-3型16位地震数据采集器 67

1.1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功能简介 67

1.2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的结构 68

1.3技术指标 70

第二节EDAS-C24型24位数据采集器 71

2.1基本功能 71

2.2基本结构 73

2.3前后面板 74

2.4连结供电电源 74

2.5连结通讯设备或计算机 75

2.6连结地震计 76

2.7GPS天线的安装 77

2.8关于LED面板显示 77

2.9EDAS-C24技术说明 79

第三节EDAS-3地震数据采集器的设置与监控软件 80

3.1EDAS-SMS软件简介 80

3.2EDAS-3型采集器的设置 82

3.3截取波形数据并存盘 93

3.4EDAS-SMS参数文件说明 94

第四节EDAS-3M数字地震采集器数据回放软件 97

4.1EDASM-DRS软件简介 97

4.2EDAS-3M的设置 98

4.3事件数据回放 101

4.4打开事件数据文件 104

4.5使用滑动杆浏览波形文件 105

4.6设置通道参数 105

4.7设置窗口参数 106

4.8颜色设置 107

4.9波形数据文件格式转换 107

4.10获得可编辑的EDSA-3M工作参数 107

4.11显示EDAS-3M的历史记录信息 107

4.12显示快捷工具按钮 108

4.13显示信息控制栏 108

4.14波形打印输出 109

第五节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 110

5.1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功能简介 110

5.2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的对外连接 110

5.3DRX-3型地震数据接收器的操作说明 111

第六节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 114

6.1GPS授时技术简介 114

6.2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授时技术 115

6.3G-181型GPS同步时钟 116

第四章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标定 117

第一节线性动态系统和传递函数 117

1.1线性动态系统概念 117

1.2线性动态系统的方程 119

1.3线性动态系统传递函数 123

1.4线性动态系统复频特性 124

1.5傅立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126

1.6传递函数的极点分布和系统稳定性 129

1.7传递函数的零极点位置和频率特性 131

1.8一阶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 133

1.9二阶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 133

第二节FBS-3A型地震计电流标定方法 140

2.1引言 140

2.2电流标定一般原理 140

2.3方波电流标定的输出响应 142

2.4正弦电流标定的输出响应 144

2.5电流标定的实际应用 148

2.6结语 149

第三节FBS-3A型地震计的传递函数 150

3.1引言 150

3.2FBS-3A型地震计系统的结构 150

3.3FBS-3A型地震计的传递函数 150

3.4FBS-3A型地震计的零、极点分析 154

3.5FBS-3A型地震计的幅频、相频特性分析 155

3.6FBS-3A型地震计传递函数的应用情况 156

3.7结语 156

第四节常用地震计的标定 157

4.1地震计二阶传递函数测定 157

4.2地震仪传递函数的实验与测定 160

4.3常见地震计的标定 165

4.4地震仪系统标定参数使用说明 168

4.5数学地震仪常用计算方法 169

第五章数字地震台网的通讯技术 171

第一节基本概念与原理 171

1.1采样定理 171

1.2信源和信道编码 172

1.3采样、量化、编码及译码 172

1.4码型变换 174

1.5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175

第二节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178

2.1模拟通信系统 179

2.2数字通信系统 179

2.3数字信号传输 180

2.4无线数据传输 189

2.5无线电信道 191

2.6地震遥测仪号的中继和中转 201

第三节数字地震台站的前后台机的通讯设置 205

3.1网卡设置 205

3.2检测前台机与后台机之间网络通讯 206

3.3SCOUNIX操作系统下D-LINK网卡安装方法 207

3.4修改前台机的IP地址 208

3.5共享软件(SCOVisionFS) 209

3.6设置共享 210

3.7Ftp的基本用法 210

第六章数字地震台网与台网中心 212

第一节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212

1.1引言 212

1.2任务、布局和基本功能 213

1.3技术系统的整体指标和基础设备 214

1.4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 218

1.5有线数据传输 223

1.6无线数据传输 228

1.7人工值守区域数字地震台 237

第二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 238

2.1综述 238

2.2台站的基本技术组成和主要技术指标 244

2.3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 248

第七章人机交互式单台的分析处理系统 256

第一节系统简介和安装 256

1.1运行环境 256

1.2安装NNVS-IAS系统 256

1.3安装VersionFS 257

第二节目录结构及文件配置 257

2.1目录结构 257

2.2文件格式说明 258

第三节人机交互分析处理地震事件 261

3.1NNVS-IAS启动 261

3.2调整显示界面 263

3.3识别震相 268

3.4数据编辑 272

3.5文件操作 279

3.6定位 280

第四节震中显示界面 281

4.1文件操作 282

4.2背景地图配置 283

第五节有关文件说明 285

5.1NNVS-IAS.INI文件说明 285

5.2EDAS-HD参数文件说明 287

第八章人机交互式区域台网的分析处理系统 291

第一节引言 291

1.1发展历程 291

1.2功能描述 291

1.3必备知识 292

第二节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292

2.1软件运行环境 292

2.2软件安装 293

2.3按用户要求修改WaveView配置文件 293

2.4控制震相名选择弹出菜单 298

2.5配置背景地图文件 302

2.6建立工作账户及设置工作环境 305

第三节交互式分析处理数字地震记录 310

3.1软件启动及交互分析界面概况 310

3.2调整界面显示 314

3.3震相数据采集、编辑与定位 322

3.4通道波形数据处理 335

3.5选择控制辅助分析工具 347

3.6事件文件操作 353

第四节震中图显示界面操作 357

4.1震中图显示界面介绍 358

4.2震中图操作 358

4.3利用浏览器在远程浏览地震消息 362

第五节地震定位程序 365

5.1地震定位程序的启动与使用 365

5.2Isec的用法 365

第六节交互分析系统的输入输出文件说明 368

6.1事件数据文件结构 368

6.2震相保存数据文件结构 377

6.3地震定位震相文件结构 378

6.4定位产出数据文件结构 378

6.5质量评介方法介绍 387

6.6其它配置文件 387

第九章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实时数据处理系统 390

第一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概述 390

1.1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简介 390

1.2系统配置 390

1.3主要技术指标 391

1.4系统结构图 392

第二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安装 392

第三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设置 393

3.1实时处理系统初始化设置 393

3.2文件格式说明 397

第四节实时地震数据处理系统运行与维护 402

4.1系统启动 402

4.2系统任务用法 403

4.3实时系统的自引导功能 404

4.4单台实时波形显示 404

4.5实时系统监测窗口 407

4.6系统维护与日常管理 409

第五节几个常用命令和格式 411

5.1SCOUnix系统下软盘的使用 411

5.2常用Unix命令简介 411

5.3evtfile.h 412

5.4response.h 416

5.5phase.h 417

第十章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与分中心的软件处理系统 419

第一节人机交互定位系统 419

1.1引言 419

1.2基本功能 419

1.3系统设备基本配置 419

1.4软件特点 420

第二节人机交互地震目录处理软件 420

2.1引言 420

2.2基本功能 420

2.3系统运行环境 420

2.4软件特点 421

第三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WEB网站 421

3.1WEB的简单介绍及建立网站的目的 421

3.2建设站点所用的技术和软件 421

3.3客户、服务器、数据库 422

3.4网页结构 422

3.5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数据的服务 423

第四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软件系统 423

4.1“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主页 423

4.2地震目录的管理与服务 423

4.3地震观测报告的管理与服务 426

4.4地震波形的管理与服务 426

4.5震源机制解管理与服务 433

4.6数据自动请求服务系统(AutoDRM) 434

4.7人机交互处理系统 435

第五节数字地震台(网)的资料产出 444

5.1地震台站的资料产出 444

5.2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资料产出 447

第六节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分中心技术系统构成 448

6.1分中心的基本任务 449

6.2计算机网络设计 451

第十一章数字地震台站与台网的软件处理系统 453

第一节系统概述 453

1.1系统简介 453

1.2数字地震台网甚宽带数字地震台上位机系统硬件结构 453

第二节实时处理系统 454

2.1系统安装与配置 454

2.2实时处理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469

第三节启动系统 472

3.1系统的启动 472

3.2情况显示区 473

第四节日志浏览 474

4.1浏览日志 474

4.2令管理 476

4.3复位 478

4.4退出 478

第五节参数调整 478

5.1台站参数设置 478

5.2通讯参数设置 479

5.3EDAS-C24参数设置 480

5.4检测器参数设置 482

5.5数据转发设置 483

5.6事件记录设置 484

5.7连续记录设置 485

5.8报警参数设置 485

5.9硬盘维护设置 486

5.10在线(实时)波形打印设置 486

第六节实时波形显示 487

6.1窗口介绍 487

6.2菜单的使用 488

第七节浏览波形 488

7.1文件窗口 488

7.2波形回放窗口介绍及重新设置 488

附录1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规范 490

第一篇地震台站 491

第一章基本任务与要求 491

第二章勘址与建设 492

第一节台站勘址 492

第二节台站建设 492

第三节供电与避雷 492

第三章技术系统要求 493

第一节地震仪的配置与要求 493

第二节安装与标定 493

第四章运行与质量监控 494

第一节时间服务 494

第二节脉冲监视 494

第三节系统维护 494

第五章资料分析与处理 495

第一节震相分析 495

第二节地震参数测定 495

第三节单台报告编写 496

第四节地震数据报送 496

第六章地震速报 496

第一节速报任务与震级 496

第二节速报内容 497

第三节速报时间 497

第四节速报数据处理与报送 497

第七章资料保存与交换 497

第一节波形资料的格式与要求 497

第二节资料的管理与保存 498

第二篇遥测地震台网 498

第一章构成与任务 498

第二章遥测地震台站 499

第一节台站选址 499

第二节台站建设 499

第三节台站仪器配置与技术要求 500

第三章遥测台网中心 500

第一节选址与建设 500

第二节设备配置与功能 501

第三节数据处理系统 501

第四章数据传输与中继 502

第一节传输类型 502

第二节传输信道 502

第五章运行与质量监控 502

第一节台站监控 502

第二节台网运行与质量控制 503

第三节台网数据处理与地震速报 503

第四节台网资料产出与发布 504

规范附录 504

规范附录1台站应避开部分振动干扰源的最小参考距离 504

规范附录2国家数字地震台网中NCDSN台站的仪器配置 504

规范附录3地震台站的仪器设备配置 505

规范附录4地震台站辅助设备配备一览表 506

规范附录5台站观测日志 507

规范附录6地震观测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507

规范附录7震相读数精度和清晰度规定 507

规范附录8近震震级量规函数表 508

规范附录9长周期地震仪面波震级的量规函数σ763(△)表 508

规范附录10浅震的10倍Q值表和Q(△,H)值曲线图 509

规范附录11测量体波与面波振幅和周期的方法 511

规范附录12数字地震台站台名和代码表(暂定) 511

规范附录13单台报告中震相代码符号的规定 513

规范附录14单台地震报告的格式 517

规范附录15国际资料交换数据格式 517

规范附录16速报数据文件格式 518

规范附录17地震观测系统频率特性测定与计算 518

规范附录18震级计算公式 521

规范附录19动态范围的计算 522

规范附录20选台报告内容 522

规范附录21遥测地震台站与台网中心供电、避雷、天线建设要求 523

规范附录22台站仪器安装要求 524

规范附录23台网中心仪器安装与调试 524

规范附录24台网中心共享数据格式 525

附录2建设一个合格的地震台网 526

第一节怎样做才能建成一个合格的地震台网 526

第二节计划及可行性研究 526

2.1成功的第一步:确定目的及可行性研究 526

2.2成功的第二步:资金的合理使用 527

2.3成功的第三步:明确一个合理的期望 529

2.4确定台网的布局 530

第三节选择一个正确的系统 531

3.1选择地震计 531

3.2地震数据采集 533

3.3从远处台站到处理中心地震数据传输的总的考虑 536

第四节地震台站位置的选择 538

4.1室内研究 538

4.2野外研究 539

4.3使用模型来确定台网的性能 540

第五节遥测通讯链路的测定 541

5.1需要进行RF测量 541

5.2RF干扰的问题 542

5.3选择台站位置应准备的资料 542

第六节购买地震系统 543

6.1投标过程 543

6.2厂家的选择 543

6.3设备的选择 544

6.4地震仪器设备的市场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市场 545

第七节地震台站的场地准备 545

7.1目的 545

7.2地震计室的类型 545

7.3地表地震计室的简要说明 546

第八节安装 549

第九节调整你的地震台网 550

第十节运行你的地震台网 551

10.1任务的组织 551

10.2系统管理 551

10.3传感器的标定 552

10.4数据存档 552

10.5地震数据的分发 553

附录3数字台站与台网的辅助装置 554

第一节GPS同步数字钟 554

1.1概述 554

1.2基本工作原理 554

1.3性能指标 555

1.4时间输出信号格式与接线 555

第二节台站台网的供电设施 557

2.1电源种类和常用电源设备 557

2.2供电方式及要求 560

2.3常用供电方式及交、直流供电自动切换 560

2.4电源线电源保险选用 562

2.5交流电源用闸刀、开关保险管(丝)和插座的正确连接 562

2.6漏电保护器 563

第三节台站台网的接地和避雷装置 563

3.1概述 563

3.2对地线及接地的要求 563

3.3雷电进入的途径 565

3.4常用避雷措施 565

附录4其他资料或知识 567

第一节记录资料数字化的基本知识 567

1.1采样间隔与采样率 567

1.2Nyquist频率 567

1.3采样定理与去假滤波 567

1.4间隔采样(样品抽取) 568

1.5数字地震资料的产出过程 568

1.6传递函数 569

1.7数字地震资料的记录形式 571

1.8数字地震记录含义 571

第二节数字地震资料的常规处理 573

2.1仿真技术 573

2.2利用速度平坦型数字地震资料直接测定面波震级 574

第三节数字地震台阵 577

3.1引言 577

3.2台阵响应的计算 577

3.3f-k分析 578

3.4利用台阵记录震相数据测定震中位置的误差估计 579

3.5利用速度滤波增强后续震相 580

第四节流动数字地震观测 581

4.1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技术特点 581

4.2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582

4.3流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实施技术方案 584

4.4中国流动数字台网的建设与应用 586

第五节推荐网址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