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一、基本情况 1
二、发展历程 1
(一) 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
(二) 徘徊和缓慢发展阶段(1958—1978年) 2
(三) 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5年) 2
三、主要成就 3
(一) 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 3
(二) 主要农副产品大幅增加 3
(三) 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
(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构成变化显著 3
(五) 依靠科教兴农,综合开发成效突出 3
(六)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4
(七)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显著改善 4
四、基本经验 4
(一) 端正指导思想,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4
(二) 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4
(三) 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5
(四) 坚持改革,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 5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6
第一节 土地资源 6
一、地形地貌 6
(一) 地貌类型 6
(二) 主要山脉 6
1.太行山脉 6
2.伏牛山脉 7
3.桐柏—大别山脉 7
二、土地类型 7
(一) 按地貌类型划分 7
1.豫西、南部山地丘陵盆地区 7
2.豫东平原区 7
(二) 按土壤类型划分 8
1.黄棕壤 8
2.黄褐土 8
3.棕壤 8
4.山地草甸土 9
5.褐土 9
6.潮土 9
7.砂姜黑土 10
8.沼泽土 10
9.盐碱土、盐土与碱土 10
10.水稻土 10
11.红粘土、紫色土与火山灰土 10
12.风沙土与新积土 11
13.石质土与粗骨土 11
三、耕地资源 11
(一) 耕地资源演变 11
(二) 耕地资源状况 12
1.一级耕地土壤 12
2.二级耕地土壤 13
3.三级耕地土壤 13
4.四级耕地土壤 13
5.五级耕地土壤 13
(三) 耕地质量评价 13
四、非耕地资源 13
(一) 园地 13
(二) 林地 13
(三) 牧草地 13
(四)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4
(五) 交通用地 14
(六) 水域 14
(七) 未利用土地 14
五、土地质量与评价 14
(一) 土地质量结构 14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 14
(三) 土地资源综合评价 15
1.土地资源结构较好 15
2.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15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区域差异性较大 16
4.人均土地资源少 16
(四) 土地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 16
1.地貌条件的因素 16
2.风沙、盐碱的危害 16
3.土质粘重,耕层浅薄 16
4.土壤养分失调、地力瘠薄 16
第二节 气候资源 16
一、气候资源特征 16
(一) 光能资源 16
1.日照时效与日照百分率 16
2.太阳总辐射 16
(二) 热能资源 17
1.年平均气温 17
2.气温年、日较差 17
3.极端气温 17
4.无霜期 17
(三) 降水资源 17
1.年平均降水量 17
2.四季降水量分布 17
3.降水日数 17
4.降水变率 18
5.降水强度 18
(四) 风能资源 18
1.年平均风速 18
2.最大风速 18
3.有效风能 18
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 18
(一) 农作物生长期热量资源 18
(二) 农作物生长期内降水资源 19
(三) 农作物生长期内光资源 19
第三节 水资源 20
一、水资源总量 20
(一) 地表水 21
(二) 地下水 21
(三) 过境水 22
二、水资源分布 23
(一) 径流分布 23
1.黄河流域河流 23
2.淮河流域河流 23
3.海河流域河流 24
4.长江流域河流 25
(二) 区域分布 26
(三) 时间分布 26
三、水质 26
(一) 天然水质 26
(二) 水质污染状况 26
四、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7
五、水资源评价 29
第四节 生物资源 29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29
(一) 粮食作物 29
1.小麦 29
2.玉米 29
3.水稻 29
4.大豆 30
5.红薯(甘薯) 30
6.绿豆 30
7.小杂粮 30
(二) 经济作物 30
1.棉花 30
2.花生 30
3.芝麻 30
4.油菜 31
5.蔬菜 31
6.麻类 31
7.茶树 31
8.蚕 31
9.中药材 31
10.果树 32
11.烤烟 32
12.西、甜瓜 32
二、森林资源 32
(一) 森林资源概况 32
(二) 森林资源结构 32
1.林种面积蓄积结构 32
2.林分面积蓄积结构 33
3.树种面积蓄积结构 33
4.人工林结构 33
5.经济林 33
6.无林地面积结构 34
7.四旁树资源结构 34
(三) 森林资源特点 34
1.有林地覆盖率低,无林地面积大,荒山造林绿化任务繁重 34
2.幼、中龄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可采资源接近枯竭 34
3.林业用地中有林地比重小,林地生产力低 34
4.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34
5.四旁树资源举足轻重 34
(四) 树种资源 34
1.森林类型 34
2.树木种类 35
(五) 竹类资源 35
(六) 古树名木 36
三、畜禽品种资源 36
(一) 家畜 36
1.牛 36
2.驴 36
3.骡 37
4.马 37
5.猪 37
6.羊 37
(二) 家禽 37
1.鸡 37
2.鹅、鸭 37
(三) 兔、鹿、蜂 37
1.免 37
2.鹿 37
3.蜂 37
四、饲草资源 37
(一) 秸秆饲草 37
1.麦秸 37
2.稻草 37
3.玉米秸秆 37
4.豆秸秧 37
5.红薯秧 37
6.花生秧 37
7.谷草 38
8.高粱叶 38
(二) 草坡草滩 38
(三) 人工种草 38
五、水产资源 39
(一) 鱼类 39
(二) 经济水生动物 39
1.虾类 39
2.蟹类 39
3.龟类 39
4.鳖类 39
5.螺类 39
6.蚌类 39
7.大鲵 40
8.东方蟒螈 40
9.蛙类 40
(三) 水生维管束植物 40
(四) 水生饵料生物 40
1.浮游植物 40
2.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 40
(五) 常规养殖品种 40
1.青鱼 40
2.草鱼 40
3.鲢鱼、鳙鱼 40
4.鲤鱼 40
5.鲫鱼 41
6.团头鲂 41
7.罗非鱼 41
8.革胡子鲶 41
9.虹鳟鱼 41
10.名特优水产养殖增殖品种 41
11.水产种植品种 41
六、野生植物资源 41
(一) 高等植物 41
1.种类 41
2.特有种 41
3.区系成分 41
4.资源植物 42
(二) 珍稀濒危植物 42
七、野生动物资源 42
(一) 鸟类资源 42
(二) 兽类资源 43
(三) 两栖动物 43
(四) 爬行动物 43
八、昆虫和微生物资源 43
(一) 昆虫资源 43
(二) 微生物资源 44
第五节 农业环保与农村能源 44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44
(一) 土壤环境 44
1.土地肥力下降 44
2.化肥污染 44
3.农药污染 45
4.农膜污染 45
(二) 水环境 45
(三) 大气环境 45
(四) 农业环境保护与治理 46
1.防治工业污染 46
2.发展生态农业 46
3.加强农业环境法制建设 46
4.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机构 46
二、农村能源 46
(一) 农村能源结构 46
1.生物质能源 46
2.常規能源 47
3.其他能源 47
(二) 农村能源分布 47
1.生物质能源分布 47
2.常规能源资源分布 48
3.可再生能源分布 48
(三) 农村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9
1.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应用 49
2.沼气的开发利用 49
3.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49
4.地方性常规能源开发利用 49
5.其他 49
第六节 农业自然灾害 49
一、农业气象灾害 50
(一) 干旱灾害 50
1.干旱灾害的季节性 50
2.干旱灾害的区域性 50
3.干旱灾害的年际变化 51
(二) 雨涝灾害 51
1.雨涝灾害的季节性 51
2.雨涝灾害的区域性 51
3.雨涝灾害的年际变化 51
(三) 暴雨灾害 52
1.暴雨的季节特点 52
2.暴雨地理分布 52
3.暴雨的年际变化 52
(四) 大风灾害 52
1.大风灾害的地理分布 52
2.大风灾害的季节分布 53
3.大风灾害的年际变化 53
(五) 冰雹灾害 53
1.冰雹灾害季节特点 53
2.冰雹灾害地理分布 53
3.冰雹灾害年际变化 53
(六) 干热风灾害 54
1.干热风时间分布 54
2.干热风地理分布 54
3.干热风气候区划 54
(七) 连阴雨灾害 55
1.连阴雨天气地理分布 55
2.连阴雨时间分布 55
3.连阴雨年际变化 55
二、病虫害 56
(一) 农作物病虫害 56
1.蝗灾 56
2.小麦吸浆虫 56
3.小麦赤霉病 57
4.棉铃虫 57
(二) 森林病虫害 57
第二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58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58
一、农村人口 58
(一) 农村人口总量与增长 58
(二) 农村人口构成 59
1.年龄构成 59
2.性别构成 60
(三) 农村民族成分 60
二、农村劳动力 61
(一) 农村劳动力结构与分布 61
(二) 农村劳动力素质 61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 62
第二节 农业财政、金融与保险 63
一、财政支农资金 63
(一) 预算内财政支农资金 63
1.农林水等部门事业费 63
2.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64
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65
4.农业科学技术三项费用 66
5.农业企业流动资金 66
6.农村救济费 66
7.城镇人口下乡经费 66
(二) 预算外财政支农资金 67
1.财政支农周转金 67
2.农业发展基金 67
3.水利建设专项筹集资金 67
4.育林基金 67
二、农户资金投入 6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68
(二) 农业合作化时期 68
(三) 人民公社化时期 68
(四) 农村改革时期 68
三、农村信贷 69
(一) 农村政策性贷款 69
1.农副产品收购贷款 69
2.粮棉油加工贷款 69
3.扶贫开发贷款 70
4.农业综合开发贷款 70
5.林业、治沙贷款 70
6.农业基本建设及技术改造贷款 70
(二) 农村商业信贷 71
1.发展历程 71
2.农村商业贷款种类 72
(三) 农村信用合作社 73
1.发展历程 73
2.农村信用合作社存款 76
3.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 77
(四)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79
1.重建农村金融体制框架(1979—1983年) 79
2.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1984—1992年) 80
3.政策性银行的分离及农业银行的转轨(1993年以后) 81
四、农业税收 81
(一) 农业税 81
(二) 农业特产税 82
(三) 耕地占用税 83
(四) 契税 84
五、农业保险 84
(一) 农业保险的试办、恢复和发展 84
(二) 农业保险改革 85
1.农村互助保险的具体做法 86
2.农村保险互助会的作用 86
六、农业资金审计 87
(一) 政府审计 87
1.专项资金审计 87
2.审计调查 89
3.财务收支审计 89
4.外资审计 90
5.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90
(二) 内审机构审计 90
1.水利部门内部审计 91
2.省农业厅内部审计 91
3.省气象局内部审计 92
4.省农科院内部审计 92
5.畜牧行业内部审计 92
(三) 社会审计 92
第三节 农田水利 92
一、建设历程 92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年) 92
(二) 第一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58—1970年) 92
(三) 第二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71—1985年) 93
(四) 第三次水利规划及实施(1986—2000年) 94
二、水利建设水平 94
(一) 水库工程 94
(二) 行、滞洪区工程 97
(三) 河道治理工程 97
(四) 农田灌溉工程 100
(五) 水土保持工程 102
(六) 农村饮水工程 103
(七) 小水电工程 104
(八) 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104
三、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 105
(一) 防洪效益 105
(二) 除涝效益 105
(三) 灌溉效益 105
(四) 水土保持效益 106
(五) 小水电效益 106
(六) 城市供水效益 106
四、主要河流治理 106
(一) 黄河 106
1.防洪工程建设 107
2.防汛 108
3.引黄供水 109
4.滩区水利建设 111
(二) 伊、洛河 113
(三) 沁、漭河 113
(四) 金堤河及天然文岩渠 114
(五) 淮河及淮南支流 115
(六) 洪、汝河 116
(七) 沙、颍河 117
(八) 涡、惠河 118
(九) 漳、卫河 119
(十) 唐、白河 121
第四节 土地管理 125
一、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125
(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5
1.規划编制原则 125
2.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 125
3.省级规划 125
(二) 基本农田保护 125
1.划定保护区 125
2.建立保护制度 125
(三) 土地开发复垦 126
1.土地开发 126
2.土地复垦 126
二、建设用地管理 126
(一) 国家建设用地 126
(二) 乡(镇)村企业用地 127
(三) 农村宅基地管理 127
(四) “三资”企业用地管理 128
(五) 个体和私营企业用地 128
三、土地监察 129
(一) 发展历程 129
(二) 土地执法检查 129
1.非农业建设用地清查 129
2.越权批地检查 129
3.《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 129
4.开发区和城镇建设用地检查 129
5.各类建设用地检查 129
6.非农业建设闲置土地清理检查 129
(三) “三无乡镇”活动 129
第五节 化肥、农药、农膜 130
一、化肥 130
(一) 发展历程 130
(二) 使用水平 130
(三) 经营状况 130
1.购销政策 130
2.经营情况 131
(四) 综合评价 131
二、农药 131
(一) 发展历程 131
(二) 使用水平 132
(三) 经营状况 132
(四) 综合评价 133
三、农膜 133
(一) 发展历程 133
(二) 使用水平 133
(三) 经营状况 133
(四) 综合评价 133
第六节 农业机械化 134
一、发展历程 134
(一) 农具增补与改革 134
1.增补旧式农具 134
2.推广新式农具 134
3.工具改革运动 134
(二) 国营农机时期 134
1.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134
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134
(三) 集体经营农饥为主时期 135
1.国营拖拉机站下放人民公社经营管理 135
2.社营拖拉机站迅速发展 135
3.拖拉机再度收回国营 135
4.农业机械以社队经营为主 135
(四) 户营农机为主时期 135
二、农业机械化投资 135
(一) 以国家投资为主阶段 135
(二) 以集体投资为主阶段 136
(三) 以农民个人投资为主阶段 136
三、农业动力结构及装备水平 136
(一) 农业动力结构演变 136
(二) 农机总值、总动力 136
(三) 农机装备水平 137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 138
(一) 种植业机械化 138
(二) 农田排灌机械化 138
(三)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 140
(四) 农村运输机械化 140
(五) 植物保护机械化 140
五、农机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141
六、农业机械管理 142
(一) 创办国营拖拉机站时期的农机管理 142
(二) 集体经营时期的农机管理 142
(三) 户营时期的农机管理 142
七、农机服务体系 143
(一) 农机修理体系 143
1.农机修理业的起步 143
2.农机修理业的大发展 143
3.农机修理业的改革 143
4.农机修理制度 143
(二) 农机供应体系 143
(三) 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 143
八、农业机械化发展评价 144
(一) 作用 144
1.改善了生产条件 144
2.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144
3.有效地抗御了自然灾害 144
4.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活跃了农村商品流通 144
5.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 144
(二) 问题 144
1.农业机械动力及配套结构不尽合理 144
2.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老化严重 144
3.农业机械发展不平衡 144
第七节 农村电气化 144
一、发展历程 144
二、农村电气化建设 145
(一) 农村电厂建设 145
(二)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 146
1.电网的技术改造 146
2.电网的调度及通讯 146
3.变电站标准化管理及无功补偿 146
4.新产品及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47
(三) 农村电气化县建设 147
三、农村用电水平 147
(一) 农村用电水平日益提高 147
(二) 保证农村生活和生产用电 147
(三) 安全用电 148
(四) 节约用电 148
(五) 存在问题 148
第八节 农村交通邮电 148
一、农村交通运输 148
(一) 公路 148
1.县乡公路建设 148
2.深山区与贫困县公路建设 149
3.农村公路运输 150
(二) 地方铁路 151
1.地方铁路建设 151
2.地方铁路运输 151
(三) 内河航运 152
1.治理航道 152
2.支农运输 152
3.内河航运管理 153
二、农村邮电通信 153
(一) 农村邮政 153
1.恢复时期 153
2.建设发展时期 153
3.飞速发展时期 154
(二) 农村电话 154
1.恢复时期 154
2.建设发展时期 154
3.飞速发展时期 154
第九节 农用工业 155
一、农用机械工业 155
(一) 发展历程 155
1.新型农机工业的兴起 155
2.农机工业的全面发展 156
3.农机工业的改革调整 156
(二) 主要农机工业的生产规模与水平 156
1.拖拉机行业 156
2.内燃机行业 156
3.配套农具行业 156
4.收获机械行业 156
5.排灌机械行业 156
6.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行业 156
7.农用运输机械行业 157
二、农用化学工业 157
(一) 化学肥料工业 157
1.萌芽阶段(1958—1966年) 157
2.发展阶段(1967—1978年) 157
3.更新改造提高阶段(1979—1995年) 157
(二) 农药工业 158
(三) 农用薄膜工业 159
(四) 兽药工业 159
1.兽医生物药品 159
2.兽医化学药品 160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161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61
一、发展历程 161
(一) 第一阶段(1949—1957年) 161
(二) 第二阶段(1958—1978年) 162
(三) 第三阶段(1979—1995年) 163
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 163
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林牧渔业 163
3.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164
二、农村产业结构 164
(一) 农作物种植业结构 164
(二) 农、林、牧、渔结构 165
(三) 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结构 166
(四) 农村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166
1.种植业 166
2.林牧渔业 166
3.非农产业 166
第二节 种植业 167
一、发展历程 167
(一) 新中国成立前 167
(二) 新中国成立后 168
1.恢复发展时期(1950—1957年) 168
2.下降时期(1958—1962年) 168
3.调整发展时期(1963—1965年) 168
4.稳定发展时期(1966—1976年) 168
5.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5年) 168
二、生产水平 169
(一) 粮食作物 169
1.小麦 170
2.玉米 171
3.水稻 172
4.红薯 173
5.大豆 174
6.杂粮 175
(二) 经济作物 175
1.棉花 176
2.油菜 176
3.花生 178
4.芝麻 179
5.烟草 179
(三) 其他作物 180
1.水果 180
2.蔬菜 181
3.食用菌 182
4.瓜类 182
5.茶叶 183
6.麻类 184
7.花卉 184
8.中药材 185
9.蚕业 186
三、种植业耕作制度变革 187
(一) 发展概况 187
(二) 土壤耕作制度 188
四、种植业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189
(一) 商品粮基地建设 189
(二) 优质棉基地县建设 191
1.建设历程 191
2.基地县建设成就 192
第三节 林业 194
一、发展历程 194
(一) 新中国成立前 194
(二) 新中国成立后 194
1.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194
2.曲折徘徊时期(1958—1978年) 194
3.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0年) 195
4.快速发展时期(1991—1995年) 195
二、生产水平 196
(一) 采种育苗 196
1.林木种子生产 196
2.苗木生产 197
(二) 平原绿化 197
1.营造防风防沙休 197
2.“四旁”植树和农林间作 197
3.农田林网化建设 198
4.平原绿化达标活动 198
5.平原绿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199
(三) 山区造林 199
1.人工造林 199
2.封山育林 200
3.飞播造林 200
(四) 工程造林 201
1.平原绿化工程 201
2.防治荒漠化工程 201
3.太行山绿化工程 201
4.长江防护林工程 202
5.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 202
(五) 经济林生产 202
(六) 林业基地建设 202
1.崤山坑木用材林基地 202
2.豫南杉木用材林基地 203
3.煤矿系统坑木林基地 203
4.速生用材林基地 203
5.经济林基地 204
(七) 低产林改造 204
三、林政资源管理 204
(一) 林政管理 204
(二) 森林资源管理 205
1.森林资源调查 205
2.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206
3.采伐限额管理 206
4.行业管理 206
四、森林保护 207
(一) 森林防火 207
1.森林防火概况 207
2.森林防火行政管理 207
3.森林火灾的预测预报 208
4.森林防火设施及其管理 208
5.森林火灾的扑救 208
6.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208
(二) 森林病虫害防治 208
1.防治体系建设 208
2.预测预报 208
3.植物检疫 209
4.病虫害防治 209
(三) 自然保护区 209
五、森林经营与采伐更新 212
(一) 森林经营区划 212
(二) 森林经营管理体制 212
(三) 森林抚育间伐 212
(四) 森林采伐更新 213
六、森林效益 213
(一) 生态效益 213
(二) 经济效益 213
(三) 社会效益 213
第四节 畜牧业 214
一、发展历程 214
(一) 新中国成立前 214
(二) 新中国成立后 214
1.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7年) 214
2.下降徘徊阶段(1958—1977年) 214
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5年) 215
二、生产水平 215
(一) 畜牧业生产能力 215
1.大牲畜 215
2.家畜家禽 216
(二) 畜牧业生产方式 216
(三) 畜牧业产值 217
(四) 畜产品产量 217
1.蛋奶产量 218
2.其他畜产品产量 218
(五) 畜牧业生产结构 218
三、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220
(一)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20
1.畜牧系统种畜禽场 220
2.外贸系统良种场 220
3.商业食品系统繁殖场 220
4.繁育体系建设 220
(二) 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221
1.诊断、防疫及主要设备 221
2.兽医生物制品冷链建设 221
(三) 饲料供应体系建设 221
(四) 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 222
1.生产基地建设与投资 222
2.基地建设成效 222
四、畜禽保护 223
(一) 疫病监测 223
(二) 疫病防治 223
(三) 畜禽检疫 224
1.产地检疫 224
2.屠宰检疫 224
3.市场检疫 224
4.运输检疫 224
(四) 兽医管理 224
1.兽医从业人员管理 224
2.防疫工作 225
3.兽医卫生监督工作 225
(五) 兽药管理 225
第五节 水产业 225
一、发展历程 225
(一) 新中国成立前 225
(二)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226
(三) 改革开放后 226
1.建立和完善水产业生产责任制 226
2.调整水产业生产结构 227
二、生产水平 227
(一) 水库养殖 227
(二) 坑塘养鱼 228
(三) 湖泊养殖 228
(四) 河沟养殖 228
(五) 网箱养殖 231
三、水产业水域资源及开发利用 231
(一) 水产业可开发资源及分布 231
1.宜渔涝洼地资源 231
2.温流水资源 231
3.稻田可养鱼资源 232
4.可种植水面资源 232
(二) 水域资源的开发利用 232
1.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 232
2.种植水面的开发利用 232
四、水产业基地建设 232
五、渔政管理 233
第六节 乡镇企业 234
一、发展历程 234
(一) 起步阶段 234
(二) 成长阶段 234
(三) 突起阶段 235
二、生产水平 235
(一) 企业组织形式 235
(二) 产业结构 235
1.农业企业 235
2.工业企业 236
3.交通运输业 236
4.建筑业 236
5.商业饮食服务业 236
(三) 产品结构与主要产品产量 236
(四) 强县、强乡(镇)、强村、强企业 237
(五) 工业小区建设 237
三、外向型乡镇企业 238
(一) 政策措施 238
1.积极为乡镇出口生产企业筹集发展资金 238
2.能源运输方面的优惠政策 238
3.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238
4.“贸工农”联营方面的优惠政策 239
5.外汇留成方面的优惠政策 239
(二) 重点企业简介 239
1.南召县云阳绣品厂 239
2.镇平县工艺品集团公司 239
3.开封市南郊淀粉厂 239
4.淮阳县皮革厂 239
5.赵寨玻璃钢制品厂 239
6.孟津县唐三彩生产集团公司 239
7.南阳肉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39
8.南阳利德纺织品公司 240
9.镇平卢医地毯厂 240
10.河南华宝工贸总公司 240
11.开封市通玉企业(集团)公司 240
12.南乐县针织厂 240
13.南乐县草制品集团公司 240
14.禹州精工发品有限公司 240
15.濮阳市清阳针纺制品有限公司 240
16.博爱县糠醛厂 240
17.濮阳市天宇禽产制品有限公司 240
四、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41
第七节 国有农场、原种场 241
一、农垦场 241
(一) 发展历程 241
1.新中国成立前 241
2.新中国成立后 242
(二) 国有农场的改革 243
1.财务改革 243
2.以农为主多种经营 243
3.试办家庭小农场 243
4.深化改革 244
(三) 生产水平 244
1.农业 244
2.农垦工业 245
3.建筑业 246
4.第三产业 246
5.基础设施建设 247
(四) 经济效益 247
二、国营原种场 247
(一) 初步发展时期(1949—1955年) 247
(二) 调整时期(1956—1977年) 247
(三) 稳定发展时期(1978—1985年) 247
(四) 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时期(1986—1995年) 247
第四章 农业资源区划与农业综合开发 249
第一节 农业资源区划 249
一、组织机构建设 249
二、发展历程 250
(一) 第一阶段(1979—1985年) 250
(二) 第二阶段(1986—1989年) 251
(三) 第三阶段(1990—1995年) 251
三、农业区划成果及其应用 252
(一) 主要成果 252
(二) 农业区划成果的应用及效益 253
四、综合农业区划 253
(一) 综合农业区划的原则与分区 253
(二) 农业分区 254
第二节 农业综合开发 255
一、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255
(一) 开发区概况 255
1.区域范围 255
2.资源条件 256
3.开发潜力 256
(二) 开发区建设 256
1.立项背景 256
2.指导思想和原则 257
3.资金来源与使用管理 257
(三) 开发建设内容 258
1.土地治理开发项目的建设 258
2.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建设 258
(四) 开发成效与开发前景 258
1.开发成效 258
2.开发前景 259
二、扶贫开发 259
(一) 发展历程 260
1.初始阶段(1984—1986年) 260
2.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3年) 260
3.扶贫攻坚阶段(1994—1995年) 261
(二) 主要举措 262
1.制定优惠政策,为扶贫开发创造宽松环境 262
2.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 263
3.扶本扶志,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 263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263
5.动员社会力量形成扶贫的合力 263
三、旱地农业开发 263
(一) 开发背景 263
(二) 项目建设 264
(三) 开发成效 264
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开发 265
(一) 第一阶段(1949—1988年) 265
(二) 第二阶段(1990—1991年) 265
(三) 第三阶段(1992—1995年) 265
五、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 265
(一) 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 265
1.布局立体农业 265
2.发展林果业 266
3.大力发展牧业 266
(二) 建立合理的种植业结构 266
1.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复种指数 266
2.实行间套复种群体技术 266
3.发展工程农业 266
六、名优特产品开发 266
(一) 原阳大米 266
(二) 开封无籽西瓜 267
(三) 宋城大蒜 267
(四) 永城辣椒 267
(五) 淮阳黄花菜 267
(六) 信阳毛尖 267
(七) 南召柞蚕 267
(八) 西峡猕猴桃 268
(九) 洛阳牡丹 268
(十) 鄢陵腊梅 268
(十一) 淅川柑桔 268
(十二) 灵宝苹果 268
(十三) 新郑红枣 269
(十四) 河阴石榴 269
(十五) 内乡山茱萸 269
(十六)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 269
(十七) 延津县胙城无花果 269
(十八) 卢氏核桃 270
(十九) 四大怀药 270
(二十) 仰韶杏 270
(二十一) 信阳板栗 270
(二十二) 新县银杏 270
(二十三) 西峡西洋参 271
(二十四) 镇子杜仲 271
(二十五) 南阳牛 271
(二十六) 郏县红牛 271
(二十七) 泌阳驴 271
(二十八) 正阳三黄鸡 271
(二十九) 周口槐山羊 272
(三十) 兰考泡桐 272
(三十一) 道口义兴张烧鸡 272
(三十二) 大有丰酱园 272
第五章 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 273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273
一、发展历程 273
(一) 恢复和打基础阶段(1949—1953年) 273
(二) 大发展阶段(1954—1965年) 274
(三) 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6年) 274
(四) 稳步发展阶段(1978—1995年) 274
二、科研成果与水平 275
(一) 种植业技术研究 275
1.农作物 275
2.果树、园艺 278
3.蔬菜、瓜类 278
(二) 林业技术研究 279
1.林木良种繁育 279
2.泡桐良种选育与速生丰产配套技术研究 281
3.以农桐间作农田林网为主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技术研究 282
4.主要用材树种、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 282
5.造林、营林与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283
6.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 283
7.林产品加工利用和林业机械研究 283
(三) 畜牧业技术研究 283
1.畜牧业种质资源研究 283
2.畜禽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技术研究 283
3.饲料利用及饲养技术研究 284
4.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研究 285
(四) 水产技术研究 285
1.黄河鲤鱼品系调查、原种选育及养殖技术研究 285
2.水产资源调查及其开发利用研究 286
3.大面积高产高效养鱼技术研究 287
4.特种鱼养殖技术研究 288
(五) 农田水利技术研究 288
1.田间灌水方式及技术研究 288
2.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研究 289
3.田间灌溉设备和工程规范化研究 289
4.灌区管理自动化技术研究 289
(六) 土壤施肥技术研究 292
1.土壤普查 292
2.土壤肥料监测 293
3.配方施肥 293
4.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294
(七) 农业气象技术研究 297
1.小麦旱涝规律的研究 297
2.小麦子热风的试验研究 297
3.粮食产量农业气象监测预测系统 297
4.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的研究 297
5.冬小麦—水分—气候模式和土壤水分预报 297
6.农业气候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 297
7.丘陵山区气候考察的研究 298
三、高新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 298
(一) 高新生物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 298
1.在种植业上的应用 298
2.在畜牧业上的应用 298
(二)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上的应用 299
1.在作物遗传育种方面的应用 299
2.在作物栽培技术与作物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299
3.在植物保护方面的应用 299
4.在土壤肥料方面的应用 299
5.在畜牧方面的应用 300
6.在水利方面的应用 300
7.在气象方面的应用 300
8.在农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00
四、农业主要科技成果 300
(一) 种植业科技成果 303
1.“郑州683”小麦品种的选育 303
2.高产小麦品种“百农3217” 303
3.河南省小麦不同生态类型区划分及其技术规程 304
4.小麦矮秆丰产种质资源6609及衍生系的创造与利用 304
5.大面积持续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豫麦2号 304
6.豫麦18号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 304
7.小麦新品种豫麦17的选育与推广 304
8.大面积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豫麦13号(郑州891) 304
9.高产多抗矮秆半冬性小麦新品种CS豫麦21号 304
10.玉米优良自交系“矮金525 ’及杂交种“新单1号” 304
11.新双1号玉米 305
12.优良玉米杂交种“郑单二号” 305
13.玉米优良杂交种“豫农704” 305
14.异地培育的研究及其在作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305
15.玉米姊妹系与改良单交的选育研究及应用 305
16.谷子新品种“豫谷1号” 305
17.高产早熟多抗甘薯新品种CS豫薯6号选育 305
18.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豫豆2号的选育和示范推广 305
19.高产、多抗、优质夏大豆新品种豫豆6号 305
20.高产优质抗病窄叶型大豆新品种CS豫豆8号 305
21.河南79棉花 306
22.丰产优质棉花的栽培技术规范研究 306
23.河南省盐碱地植棉增产技术开发研究 306
24.棉花纤维发育生理及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 306
25.夏棉高产优质配套技术研究与利用 306
26.早熟丰产优质抗病短季棉新品种豫棉9号 306
27.豫花1号花生品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 306
28.高产早熟大果花生新品种豫花3号选育 306
29.豫油1号(甘蓝型“51”双低油菜)新品种选育 306
30.芝麻基因雄性不育系NS86-1及杂交种豫芝9号 307
31.优质烟草技术系列研究 307
32.烤烟高抗赤星病种质资源“净叶黄”的选育与利用 307
33.韭菜新品种791的培育和推广 307
34.多抗高产优质新品种“豫番茄2号” 307
35.牡丹优良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及开发应用 307
36.棉花红蜘蛛系列研究及河南棉虫综合治理示范 307
37.高效新农药“40%灭抗铃乳油”的研究与利用 307
38.河南省土壤资源及其应用 307
(二) 林业科技成果 307
1.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和效益研究 307
2.TGC-300型光学测树仪 307
3.泡桐优良品种豫林1号的选育 308
4.泡桐属基因库的营建与基因资源的研究利用 308
5.泡桐新品种“豫杂1号”的选育 308
6.黄淮海枣树早实丰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08
(三) 畜牧兽医科技成果 308
1.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研究 308
2.猪旋毛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308
3.氨化秸秆质量评定及黄牛喂饲试验研究与推广 308
(四) 气象科技成果 308
1.“75.8”河南特大暴雨成因分析和华北内陆台风预报 308
2.小麦干热风的发生规律、预报和防御措施的研究 308
(五) 水利科技成果 308
1.排孔泄碴式岩塞爆破 308
2.改性硅酸系浆材稳定性研究 309
第二节 农业科技推广 309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309
(一) 种植业 309
1.发展历程 309
2.种子体系建设 310
3.植保植检体系建设 311
4.农业技术培训 311
5.种植业技术的推广改革 313
(二) 林业 313
1.省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313
2.市(地)、县级林业技术推广站建设 313
(三) 畜牧 313
1.种畜场 313
2.配种站 313
3.畜禽生产基地 313
4.良种繁育推广队伍 313
(四) 水产 313
1.省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 313
2.市(地)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 314
3.县、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 314
(五) 农业机械 314
二、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与成果 314
(一) 种植业 314
1.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配套技术 314
2.推广改革耕作制度及间作套种技术 314
3.推广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 315
4.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315
5.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和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 317
6.推广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和蔬菜、水果贮藏、保鲜、加工技术 317
7.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317
8.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318
9.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318
(二) 林业 321
1.推广林木良种及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 321
2.推广壮苗培育、适地适树适品种、科学整地及系列造林新技术 321
3.推广植物生长促进剂、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技术 322
4.推广林木病虫害防治技术 322
(三) 畜牧业 322
1.推广良种畜禽繁育及配套技术 322
2.畜禽良种的引进与选育 322
3.推广饲料及配套技术 323
4.推广疫病防治技术 323
5.畜牧科技推广成果 323
(四) 水产业 324
1.水产品良种繁育 324
2.水产技术推广内容 326
3.水产技术推广改革 327
(五) 农田水利 327
1.推广“长藤结瓜”灌溉模式 327
2.推广“大锅锥”打井法 327
3.推广引黄蓄灌技术 327
4.推广“砂姜黑土区排灌技术” 327
5.推广旱涝碱综合治理技术 327
6.推广机井、泵站测试技术 327
7.推广地埋输水管道新技术 328
8.推广机井井管及滤新技术 328
(六) 农机 328
1.推广内容 328
2.推广成果 328
第三节 农业标准化 328
一、发展历程 328
(一) 起步阶段 328
(二) 发展阶段 329
(三) 深入发展阶段 329
二、种子标准化 330
(一) 种子标准化概况 330
(二) 临颍县种子公司瓜菜种子标准化 330
(三) 种子质量信得过单位活动 330
三、农业综合标准化 331
(一) 小麦综合标准化 331
(二) 烟叶综合标准化 331
(三) 茶叶、瓜果类综合标准化 332
(四) 棉花综合标准化 332
第四节 农业教育 332
一、高等农业教育 332
(一) 发展历程 332
(二) 高等农业院校 333
1.河南农业大学 333
2.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334
3.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335
4.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335
(三) 农业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335
1.调整、改革专业设置 336
2.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336
3.师资队伍建设 336
4.科技兴农与科技扶贫 337
二、中等农业教育 337
(一) 发展历程 337
(二) 农业中等学校 338
(三) 林业中等学校 338
(四) 农机中等学校 339
(五) 粮食中等学校 339
(六) 气象中等学校 339
第六章 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 340
第一节 农村教育 340
一、农村基础教育 340
(一) 学前教育 340
(二) 小学教育 340
(三) 中学教育 341
(四) 特殊教育 342
(五) 初等教育 342
(六)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 343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344
(一) 初级职业教育 344
(二) 中等职业教育 344
三、农村成人教育 345
(一) 扫除文盲 345
(二) 成人初等教育 345
(三) 成人中等教育 345
(四) 成人高等教育 345
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346
(一) 实施“燎原计划” 346
(二) 普教、职教、成教整体改革 346
(三) 农业、科技、教育综合改革 346
五、农村教育经费筹集与改善办学条件 347
(一) 政府主渠道增加投入 347
(二) 征收教育费附加 347
(三)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347
(四) 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347
六、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347
(一) 树立尊师重教风尚 347
(二) 提高教师待遇 348
(三) 抓好师范教育,加速师资培训 348
(四) 建立教师职务的评审与聘任制度 349
(五) 改进民办教师队伍管理 349
七、农村教育行政管理 349
(一) 县、乡两级教育管理机构 349
(二) 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349
第二节 农村文化体育 350
一、农村文化体系建设 350
(一) 民众教育馆 350
(二) 群众艺术馆 351
(三) 文化馆 351
(四) 文化站 351
(五) 文化中心 351
(六) 农村俱乐部 351
(七) 文化室 352
(八) 文化户 352
二、农村广播电视 352
(一) 农村有线广播 352
1.创立和发展 352
2.节目设置 353
(二) 无线广播 353
(三) 农村电视广播 353
1.创立与发展 353
2.节目设置 353
三、农村报刊图书 353
(一) 图书 353
(二) 农村报纸期刊 354
(三) 农村图书报刊的发行 354
四、农民体育 355
(一) 发展概况 355
1.建立、巩固和发展农村体育文化阵地 355
2.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活动 355
3.促进体育社会化,依靠社会和行业办体育 355
4.少林拳和陈氏太极拳在民间的推广与发展 356
(二) 坚持开展“百万农民健身活动” 356
(三) 举办全省农民运动会 356
(四) 参加全国农民运动会 356
五、民间艺术 357
(一) 戏剧 357
(二) 曲艺 357
(三) 杂技 357
(四) 魔术 357
(五) 马戏 357
(六) 民间音乐 357
1.民间歌曲 357
2.民间器乐 357
(七) 民间舞蹈 357
(八) 民间美术 357
1.朱仙镇木版年画 357
2 淮阳人祖庙泥人 357
3.浚县泥玩具 357
(九) 民间剪纸 357
(十) 南阳烙花 357
六、民间传统节日 358
(一) 春节 358
(二) 灯节 358
(三) 添仓节 358
(四) 二月二 358
(五) 春分节 358
(六) 寒食节 358
(七) 清明节 358
(八) 三月三 358
(九) 谷雨节 358
(十) 立夏节 358
(十一) 四月八 359
(十二) 小满节 359
(十三) 端午节 359
(十四) 夏至节 359
(十五) 七月七 359
(十六) 鬼节 359
(十七) 中秋节 359
(十八) 重阳节 359
(十九) 十月一 359
(二十) 冬至节 359
(二十一) 五豆节 359
(二十二) 腊八节 359
(二十三) 祭灶节 359
(二十四) 除夕 360
七、文物古迹 360
1.南召人及动物化石出土地点 360
2.裴李岗遗址 360
3.仰韶村遗址 360
4.庙底沟遗址 360
5.二里头遗址 360
6.王城岗古城 361
7.郑州商代城址 361
8.安阳殷墟 361
9.蔡国故城 361
10.洛阳汉魏故城 361
11.洛阳隋唐故城 361
12.开封东京城 361
13.太昊陵 361
14.颟顼帝喾陵 361
15.鹿楼冶铁遗址 362
16.钧台窑址 362
17.清凉寺窑址 362
18.白马寺 362
19.少林寺 362
20.相国寺 362
21.太清宫 362
22.五龙口古水利工程 362
23.伯灵翁戏楼 362
24.邓城叶氏旧宅 362
25.龙门石窟 362
26.黄陵岗塞河功完之碑 363
27.夏言渡河词碑 363
2s.“开归陈汝四府水利图碑” 363
29.“荒年志碑” 363
30.“重修陈村石桥序碑” 363
31.“马老师传艺德教碑” 363
32.“防旱碑” 363
33.耕织图刻石 363
第三节 农村卫生 364
一、发展历程 364
(一) 奠定基础阶段(1949—1952年) 364
(二) 初步发展阶段(1953—1965年) 364
(三) 遭受损失阶段(1966—1976年) 364
(四) 稳定发展阶段(1978—1995年) 364
二、医疗卫生建设 364
(一) 重点县卫生建设 365
(二) 农村卫生三项建设 365
(三) 乡卫生院 365
(四) 村级卫生组织 365
(五) 培养提高卫生队伍素质 365
三、卫生防疫 366
(一) 计划免疫 366
(二) 疟疾的防治 366
(三) 丝虫病的防治 368
四、地方病防治 368
(一) 碘缺乏病的防治 368
(二) 氟病的防治 368
(三) 大骨节病和克山病的防治 368
五、爱国卫生运动 368
(一) 改厕 368
(二) 改水 369
六、妇幼卫生保健 369
七、农村合作医疗 370
第四节 农村计划生育 370
一、发展历程 370
(一) 舆论宣传和试点阶段(1956—1966年) 370
(二) 全面推行阶段(1971—1978年) 371
(三) 稳步提高阶段(1979—1995年) 371
二、效果 373
(一) 生育率明显下降,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 373
(二) 广大人民群众的婚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 373
(三) 控制人口增长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373
(四) 为长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73
第七章 农村商品流通与市场建设 374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 374
一、发展历程 374
(一) 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 374
1.发挥个体、私营商业经营农产品的积极性 374
2.扩大国合商业在农产品经营方面的实力 374
3.引导改造自由购销体制,体现国合商业对市场的主导作用 374
(二)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375
1.单一的经营机构 375
2.越来越多的计划购销品种 375
3.不断调整的购销政策 376
(三) 放开搞活时期(1979—1995年) 376
1.改革旧的经营体制,实行开放经营 376
2.调整农产品经营政策,逐步减少计划购销品种 376
3.对重要农产品经营进行改革 376
4.不断扩大市场建设 377
二、流通体制改革试验 377
(一) 商丘地区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试验 377
(二) 新乡市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试验 378
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 379
一、粮食流通 379
(一) 自由购销时期 379
(二) 统购统销时期 379
(三) 合同定购时期 381
(四) 国家定购时期 381
二、棉花流通 382
(一) 棉花购销政策 382
1.预购政策 382
2.统购政策 382
3.奖售政策 383
4.口粮政策 383
5.自留棉政策 383
6.收购价格政策 383
(二) 棉花收购量 384
(三) 棉花的调拨供应 385
1.省外调拨 385
2.省内纺棉供应 385
3.民用絮棉供应 385
4.棉花供应出口 385
三、油脂流通 385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3年) 385
(二) 统购统销时期(1953—1985年) 386
(三) 合同定购时期(1986—1992年) 386
(四) 购销放开时期(1992——1995年) 386
四、畜禽产品流通 387
(一) 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3年) 387
(二) 统派购时期(1953—1985年) 387
(三) 购销放开时期(1985—1995年) 387
五、烟叶流通 388
(一) 收购政策 388
(二) 收购量 388
六、干鲜果品流通 389
(一) 购销政策 389
(二) 经营范围 389
(三) 干鲜果购销 389
七、茶叶流通 389
(一) 购销政策 389
(二) 茶叶收购 390
(三) 茶叶销售 390
八、麻类流通 391
(一) 购销政策 391
(二) 麻类收购 391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392
一、农产品价格管理 392
(一) 计划价格为主时期 392
(二) 多种价格并存时期 392
二、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化 393
(一) 粮食价格 393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收购价格 393
2.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收购价格 393
3.改革开放以后的粮食收购价格 394
(二) 油脂、油料价格 395
1.自由购销时期的油料价格 395
2.统购统销时期的油料价格 395
3.放开搞活后的油料价格 396
(三) 棉花价格 39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棉花价格 397
2.1954—1977年间的棉花收购价格 397
3.1978—1995年的棉花价格 397
(四) 烤烟价格 398
(五) 红麻价格 398
(六) 主要副食品价格 398
(七) 中药材价格 399
(八) 土特产品价格 399
三、工农业商品交换比价 401
四、主要农产品內部比价 404
五、农副产品价格补贴 405
(一) 粮油价格补贴 405
(二) 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 405
(三) 棉花价格补贴 405
第四节 农村市场 406
一、集贸市场 406
(一) 改革开放前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406
(二)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406
二、农村个体工商业 407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407
(二)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408
(三) 限制发展时期(1958—1978年) 408
(四) 改革开放后的健康发展时期 408
三、典型市场 408
四、市场管理 409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 409
一、农村商业服务体系 409
(一) 农村供销社 409
1.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 409
2.“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10
3.“文化大革命”时期 410
4.改革开放时期 410
(二) 农村粮食管理所 410
1.初创时期(1949—1957年) 410
2.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年) 410
3.全面振兴时期(1978—1995年) 410
二、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 410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 410
(二)“一五”计划时期 411
(三) “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411
(四) “文化大革命”时期 411
(五) 改革开放时期 411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411
一、加工设施建设 411
(一) 粮食加工 411
1.面粉加工 412
2.大米加工 412
3.食品加工 412
(二) 棉花加工 412
(三) 油料加工 413
(四) 肉类加工 413
二、主要农产品储运能力 414
(一) 粮油仓储、运销 414
1.粮食仓储 414
2.油料仓储 414
3.粮油运销 415
(二) 棉花仓储、运销 415
1.棉花仓储 415
2.棉花运销 415
(三) 主要畜产品仓储、运销 415
1.肉类仓储 415
2.肉类运销 416
第八章 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 417
第一节 外资利用 417
一、国际金融组织(世行贷款)项目 417
(一) 农业项目 417
1.华北平原农业项目 417
2.沿黄农业发展项目 418
3.河南省世行贷款种子加工项目 418
(二) 林业项目 418
1.国家造林项目 418
2.沿黄农业综合开发林果业项目 418
3.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 418
(三) 畜牧业项目 418
1.沿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畜牧子项目 418
2.畜牧支持服务项目 419
(四) 水产业项目 419
(五) 水利建设项目 419
1.豫东防涝治碱项目 419
2.引黄灌溉及其配套项目 419
二、国际农业组织项目 419
(一) 农业项目 419
1.中华猕猴桃低乙烯保鲜贮藏示范项目 419
2.引黄灌淤改造中低产田项目,WFP-开封2673项目 419
3.河南信阳大别山区四县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 420
(二) 畜牧业项目 420
(三) 水利项目 420
(四) 水产业项目 420
(五) 农业教育与科研项目 420
三、外国政府援助项目 421
(一) 信阳地区潢川、淮滨两县年产200万只樱桃谷鸭项目 421
(二) 新乡粮食增产项目 421
(三) 德国政府援助项目 421
(四) 人畜饮水综合扶贫项目 421
四、国际民间组织项目 421
(一) 淅川、内乡饮水项目 421
(二) 洛宁县淡水养鱼工程 421
第二节 技术引进 421
一、品种引进 421
(一) 牲畜品种引进 421
1.种牛引进 421
2.种猪引进 421
3.种羊引进 421
(二) 家禽品种引进 421
1.蛋鸡品种引进 421
2.肉鸡品种引进 422
3.肉鸭品种引进 422
(三) 林木良种引进 422
二、技术引进 422
(一) “水稻早育稀植技术”引进 422
(二) “香菇高产优质技术”引进 422
(三) “肉牛新品种杂交技术”引进 422
(四) 水产技术引进 422
三、设备引进 422
(一) 林业设备引进 422
1.数控带锯机制造专有技术 422
2.液压伺服数控双卡轴旋切机制造专有技术 422
3.芬兰劳特公司和桑期公司生产设备 422
(二) 水利设备引进 422
第三节 进出口贸易 423
一、进口贸易 423
(一) 农副产品进口 423
1.化肥进口 423
2.农药进口 423
3.橡胶及其制品进口 423
4.动植物油进口 423
5.农用薄膜进口 423
(二) 林产品进口 424
(三) 畜产品进口 424
(四) 土特产品进口 424
1.中药材进口 424
2.饲料进口 424
(五) 水产品进口 424
二、出口贸易 425
(一) 农副产品出口 425
(二) 林产品出口 426
(三) 畜产品出口 426
(四) 土特产品出口 427
(五) 水产品出口 429
三、出口商品简介 429
1.棉花出口 429
2.烤烟出口 429
3.玉米出口 429
4.芝麻出口 429
5.大蒜出口 430
6.花生出口 430
7.红薯干出口 430
8.饼类出口 430
9.活大猪出口 430
10.黄牛出口 430
11.冻肉出口 431
12.山羊板皮出口 431
13.兔毛出口 431
14.肠衣出口 431
第四节 农业外事活动 431
一、出国考察与进修 431
(一) 农业 431
(二) 林业 432
(三) 水利 432
二、人员互访 433
(一) 农业 433
(二) 林业 433
三、技术援助 433
(一) 农业 433
1.援几内亚建立巴朗烟草试验站 433
2.卡富西农业技术合作项目 433
(二) 水利 433
1.援几内亚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433
2.援尼泊尔建设水利灌溉和水电工程 434
四、学术交流 434
(一) 农业 434
(二) 水利 434
第九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435
第一节 土地制度改革 435
一、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435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435
(一) 土地改革运动 435
(二) 土地改革成果 437
1.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437
2.农民成为农村的主人,政治地位和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 437
3.贫下中农文化上翻了身 437
第二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437
一、农村互助组 437
(一) 发展历程 437
(二) 组织形式与政策 438
1.临时性互助组 438
2.季节性互助组 438
3.常年互助组 438
二、初级农业合作社 439
(一) 发展历程 439
(二) 管理体制与政策 440
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40
(一) 发展历程 440
(二) 整顿合作社 441
(三) 管理体制和政策 442
第三节 农村人民公社 442
一、发展历程 442
二、组织形式与体制特征 443
(一) 在体制上实行“政社合一” 443
(二) 在所有制关系上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 443
(三) 实行劳动组织军事化 444
(四) 实行生活集体化,取消社员家庭副业 444
三、体制调整 444
(一) 纠正“左”倾错误 444
(二) 调整经营管理体制 445
(三) 纠正“一平二调” 446
(四) 农村政策的调整与借地 446
(五) 改善经营管理 446
四、农村“四清运动” 446
五、农业学大寨运动 447
(一) 发展历程 447
(二) 农业学大寨运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448
第四节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49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49
(一) 发展历程 449
1.初创阶段 449
2.排除干扰求发展阶段 449
3.普及和完善阶段 449
4.稳定与发展阶段 450
(二) 基本形式 450
1.不联产量的责任制 450
2.联系产量的生产责任制 450
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451
(一) 健全社区性经济服务组织 451
(二)“统分结合”壮大了集体经济 452
三、适度规模经营 452
(一) 经营形式 452
1.集体统一服务的规模经营农业 452
2.“两田制” 453
3.家庭农场型 453
4.农工一体、专业分工 453
(二) 经营条件 454
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454
(一) 发展历程 454
1.试办阶段(80年代初) 454
2.建立阶段(1985—1989年) 454
3.完善提高阶段(1990—1995年) 455
(二) 组织形式 455
1.经济联合社 455
2.“双向承包” 455
3.贸工农一体化 456
五、农村股份合作制 457
1.简单合作阶段 457
2.较为复杂的股份合作 458
3.完善规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 458
六、综合改革试点 458
(一) 县级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 458
(二) 郑州、漯河市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458
七、实行“市带县”体制 459
第十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461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461
一、初级收益分配 461
二、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