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书:古圣先贤修身处世宝典 珍藏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立君主编;王宗岐,李鹏,胡伟编译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20603960X
  • 页数:776 页
图书介绍: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每个朝代皆有圣人创立教义或学说来满足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需要。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赋予了中国传统文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至先贤们穷其一生追寻着用博大精深的智慧来净化人心,并由此解救众生免于灵魂的痛苦,使平常人也能踏上达致卓越的坦途。一代代的哲人智者就像辛勤的耕耘者,总是在生活的最茫然之处挖掘出最珍贵的宝藏。这些具备人生见识的智者们的思想,穿越时空,跟随着光阴的脚步,在人类社会中世代传袭。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曲阜孔林间,再冷漠的参观者也无法不被一代文圣伟大的灵魂所吸引,想像着他与三千弟子树下谈经的玄妙精微;当庄子追求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在我们的面前展现时,再精明老辣的政客也不得不叹服于他那洞明世事、大智若愚的入生姿态……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而1991年全球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大会时,其大会宣言宣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中外科学家在这一观念上竟是这样惊人的一致,他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经典文化所蕴含

目录 2

修身卷 2

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顺乎自然 (春秋)老子 2

君子以真诚为贵 (春秋)孔子 4

君子的准则 (春秋)墨子 6

朴实自然是最高的仁义礼智信 (战国)庄子 8

仁德是安逸之所 (战国)孟子 10

好品行要靠后天的学习修来 (战国)荀子 12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战国)韩非 14

诚信则人亲百事成 (战国)吕不韦 15

修身要养心、治心、诚心 (清)曾国藩 18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 21

欲不可纵,志不可满 (北齐)颜之推 22

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南宋)袁采 24

治世者首先要修治内心 (春秋)管仲 25

修身须做到勤俭刚明 (清)曾国藩 31

修身洁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晋)阮籍 32

富贵者更应树立己身 (唐)柳玭 34

修身如雕石磨玉 (东汉)王修 36

最高的德行如流水 (春秋)老子 39

圣人的人格 (战国)庄子 40

修养身心是做事的根本 (战国)吕不韦 41

积善成德 (战国)荀子 43

以义正我 (西汉)董仲舒 45

修身的品质要随时势而变 (唐)赵蕤 46

器量随见识而增长 (清)曾国藩 48

做人要有知耻之心 (春秋)曾子 49

人生福境祸区皆由念想造成 (明)洪应明 50

凡事预则立(春秋)孔子 51

中庸之道 (三国·魏)刘劭 53

成事于自然 (战国)庄子 56

崇尚不足的,鄙视有余的 (战国)吕不韦 61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三国·魏)刘劭 63

君子忘名,小人窃名 (北齐)颜之推 65

力戒争一胜之功而贻误大局 (清)曾国藩 66

临难而不失其德 (战国)庄子 68

人要支配习惯 (清)王夫之 69

既要担当大事,也要忙中取闲 (清)曾国藩 70

不要自以为智 (战国)吕不韦 70

不以贵骄人 (战国)庄子 73

保持一颗平常心 (宋)崔敦礼 74

不要认为微小就不提防 (元)许名奎 75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战国)吕不韦 77

名利如火坑,贪婪是苦海 (清)曾国藩 80

富贵不约,骄奢自到;骄奢不请,死亡自来 (元)许名奎 81

安于自然变化是修身的上乘功夫 (战国)庄子 83

死,要重于泰山 (西汉)司马迁 86

修身保养的五种办法 (战国)吕不韦 89

修身的界定 (唐)赵蕤 91

圣贤是后天修成的 (明)吕坤 93

要让自信胜过运气 (清)曾国藩 100

良知诚就能光明 (明)王阳明 101

修正辩、信、勇、法至合理 (战国)吕不韦 105

极大的欢乐在于“无乐” (战国)庄子 106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战国)吕不韦 110

圣贤也会有错 (明)吕坤 112

美名成功于长时间的积累 (清)曾国藩 116

名誉在屈辱中得到彰显 (元)许名奎 118

能观人言行才是大智大慧 (战国)吕不韦 120

学问与做人,做人更重要 (明)彭士望 122

人生苦乐全由心境来决定 (清)梅文鼎 123

做到静,才能把握住动 (明)吕坤 125

要学会在平淡中见神奇 (清)张英 127

修身处世之根本 (唐)赵蕤 128

君子的言行要依照天理 (明)姚舜政 130

不忮不求 (清)曾国藩 133

道无所不在 (战国)庄子 135

享受山林之乐 (清)张英 141

人贵自省 (南宋)袁采 143

人生最苦是不知足 (清)曾国藩 144

无知无为胜有知有为 (战国)吕不韦 145

不可名状的中庸品德 (三国·魏)刘劭 148

正心诚意与致知格物 (明)王阳明 151

镜子是物中圣人 (明)吕坤 152

龙蛇之屈,以求伸也 (清)曾国藩 154

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 (唐)赵蕤 156

警惕一味纵情取乐 (元)许名奎 158

了解死亡而后生 (战国)吕不韦 160

纵欲忘身 (明)吕坤 162

吉凶同域,忧喜并时 (清)曾国藩 164

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 (清)张英 166

苦由乐生,乐由苦来 (明)刘基 168

得意之时要防骄 (西汉)刘向 170

礼乐差之毫厘,德行失之千里 (春秋)孔子 172

凡事不可随心所欲 (元)许名奎 174

忍耐与冲动是福祸的两道门 (明)吕坤 177

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 (战国)吕不韦 179

牙齿坚硬容易损坏,舌头柔软却能保存 (元)许名奎 182

一柔可以克刚,一让可以去贪 (明)吕坤 184

世俗的好恶往往与事理相反 (唐)赵蕤 185

德不外露,万物自然亲附 (战国)庄子 187

珍惜生命,但不可苟且偷生 (战国)吕不韦 190

不可忽视小事物 (元)许名奎 192

时刻都要收敛自己的放纵之念 (明)吕坤 19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晋)陶渊明 196

慎于独处则身心安泰 (清)曾国藩 198

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 (战国)吕不韦 200

人在不断否定中成长 (战国)庄子 202

讨厌别人的缺点易,讨厌自己的错误难 (明)吕坤 204

尽人力所能来挽回天心 (清)曾国藩 206

圣人不受情感世界的羁绊 (明)吕坤 207

虚无恬淡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战国)庄子 209

冷静地看待世间万物 (明)吕坤 211

养生妙方:慈俭和静 (清)张英 213

责己严,待人宽 (唐)韩愈 215

每日三省自身 (春秋)曾子 217

好色者恕人之淫,好贷者恕人之贪 (明)吕坤 218

时机不到,深藏才智是上策 (战国)庄子 220

心,也要经常清洗 (东汉)蔡邕 222

天下事不怕做不到,就怕筹划不到 (清)曾国藩 223

喜怒爱恨时更能发现涵养 (明)吕坤 224

看重虚荣是卑下的 (春秋)老子 225

君子贵在善于处幽 (明)吕坤 226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清)曾国藩 228

治“富贵病”的药方 (西汉)枚乘 229

富贵无凭勤者得 (南宋)袁采 23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唐)刘禹锡 234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唐)慧能 235

处世卷 238

大事亦发端于细微 (春秋)老子 238

以德报怨 (春秋)孔子 239

正人须先正己 (战国)孟子 240

遇事要量力而行 (战国)庄子 242

君子处世应以义为绳 (战国)吕不韦 243

知天命后方可为正人 (清)张英 245

顺势而为,但别随心所欲 (元)许名奎 246

审时度势,见机之道 (三国·蜀)诸葛亮 247

谁是英雄 (唐)赵蕤 248

人贵藏辉(唐)李白 251

处世准则:恕平恭守 (东汉)王符 252

君子宁拙毋巧 (明)洪应明 253

做人需内方外圆 《六韬·三疑》 254

精心苦练,成功的秘密自动找你 (战国)荀子 255

以德服人 (战国)吕不韦 256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战国)孟子 259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清)王庭奎 260

小事糊涂成就大聪明 (清)郑燮 261

遇事多从反面想想 (春秋)老子 261

善有时得恶报 (唐)赵蕤 263

与恶人相处 (战国)庄子 265

恶人是善者的磨石 (南宋)袁采 266

明辨善恶才能百战百胜 (战国)吕不韦 267

提防身边的人 (战国)韩非 270

凡事好察并非明智 (东汉)班固 271

直率不同于狂放 (春秋)文子 272

防小人之心不可无 (清)张之洞 273

不会给予便难有获取 (战国)鬼谷子 276

不做徒劳无益之事 (战国)庄子 279

强攻不如智取 (三国·蜀)诸葛亮 279

凡事要先有准备 (清)朱柏庐 280

做事不在速成,在于打牢基础 (清)魏源 281

缓事急办,急事缓办(清)王庭奎 282

马,善跑就行 (西汉)张敞 283

动听的话不一定真实 (春秋)老子 285

知人知面,更要知心 (春秋)孔子 286

为人的八戒与十德 (战国)庄子 288

知人才能善任 (唐)赵蕤 290

看人要用自己的眼睛, 292

识人要依自己的判断 (明)洪应明 292

求备一人,百中无一(宋)王溥 292

知人难,莫过于比己观人 (三国·魏)刘劭 293

考人心志知其人 (西汉)陆贾 295

察人之法 (晋)傅玄 298

用人有原则 (唐)赵蕤 301

处世为人要有益于人 (北齐)颜之推 303

精通进退之道 (春秋)范蠡 305

做人是人生第一要事 (明)高攀龙 306

泛交不如善交 (南宋)朱熹 307

交谈知深浅,论辩见性情 (三国·魏)刘劭 309

交友要近忠远奸 (明)沈炼 315

近墨者黑 (晋)傅玄 316

不要信远疑近 (北齐)颜之推 317

以忠实诚信为本 (明)姚舜政 318

和小人交游,如履薄冰 (春秋)曾子 320

凤凰不与凡鸟同群(明)袁中道 321

交友是人生要事 (清)纪昀 322

非善不交,知贤必亲 (宋)邵雍 324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南宋)朱熹 325

顺势而为 (战国)庄子 326

求贤明才可成大业 (战国)吕不韦 327

欲知其人,观其所使 (宋)司马光 330

顺势而说 (战国)吕不韦 331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 (清)倭仁 333

与人不可交浅言深(明)庞尚鹏 334

别说过头的话 (清)王庭奎 335

规劝他人之短要含蓄 (明)洪应明 337

对方五分错,只需指三分 (明)吕坤 338

出言听语都要谨慎 (宋)叶梦得 340

祸从口出,多言必失 (晋)傅玄 341

谗言最能伤人 (明)程登吉 342

冤家宜解不宜结 (清)蒲松龄 344

要尊重别人的隐私 (宋)吕祖谦 348

人贵相知 (唐)李白 349

知音难觅 (清)车万育 351

善于揣摩实情 (战国)鬼谷子 354

好人是坏人的老师,坏人是好人的借鉴 (春秋)老子 355

学习贤人品质但不蹈袭贤人行为 (春秋)孔子 356

处世不宜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战国)韩非 357

事在人为 (战国)吕不韦 358

切不可妄自尊大 (南宋)袁采 360

骄傲必伴随衰败 《尚书·大禹谟》 361

自然调节 (战国)庄子 362

随遇而安才是福 (南宋)袁采 363

减少有余的,供奉不足的 (春秋)老子 366

过犹不及 (春秋)孔子 367

与众不同才能出人头地 (战国)庄子 368

苛求贤者,是对贤者的爱护 (唐)赵蕤 369

从小处入手 (春秋)墨子 371

时不我待 (战国)吕不韦 372

不加功于无用 (东汉)班固 375

万事都不能失去依托 (战国)韩非 376

少说多做(宋)周密 377

三思而行 (清)王庭奎 378

站在立方听驳论 (宋)司马光 378

祸福都是人招致的 (战国)吕不韦 379

学会趋福避祸之道 (宋)苏洵 382

揣摩之术(战国)鬼谷子 383

宽大为怀(唐)魏征 385

鹌鹑焉知凤凰之志 (唐)赵蕤 385

路遥知马力 (明)宋纁 386

诚实易被人接受 (清)王庭奎 387

最糊涂的莫过于明知故犯 (明)吕坤 388

小大贵贱,交相为恃 (战国)吕不韦 390

让对手敞开心之门 (战国)鬼谷子 392

有权势也不能用得精光 (清)曾国藩 395

言论忠信,行动笃敬 (南宋)袁采 396

闻毁不怒,以德化怨 (清)朱柏庐 398

终身让路,不枉百步 (宋)欧阳修 399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清)王庭奎 400

不可轻信传言 (唐)赵蕤 402

游说要出奇制胜 (战国)鬼谷子 403

不可无故受恩于人 (清)张之洞 405

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明)庞尚鹏 406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明)吕坤 407

清醒地立身处世,绝不随波逐流 (战国)屈原 409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 (明)程登吉 411

经常奉承你的人未必是朋友 (南宋)袁采 412

以不变应万变 (清)曾国藩 414

朱砂粉碎色不变 (战国)吕不韦 415

早熟不一定是好事 (晋)陈寿 416

盛极必衰 (清)张英 417

见好就收 (清)曾国藩 418

学入歧途,后果更惨 (明)王阳明 419

积威,宽一分则安;积恩,减一分则怨 (明)吕坤 422

来势猛烈的都不能持久 (明)温以介 424

平坦之处更易出错 (西汉)刘安 427

一箭易折,十箭难断 (宋)司马光 427

由俭变奢易,由奢变俭难 (明)周怡 428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宋)欧阳修 430

吃亏是福 (清)王庭奎 431

画虎不成反类狗 (西汉)马援 433

“利”是“害”的影子 (元)许名奎 434

私欲和虚伪是一种病的两处痛 (明)王阳明 435

损名害己的五忌 (唐)柳玭 437

人人都向善厌恶 (清)张英 438

养生全性之道 (战国)吕不韦 439

穷人要发迹,必须先自立 (明)温以介 440

与理同在 (宋)谢良佐 442

人分为五个层次 (春秋)孔子 443

求学卷 446

学无始时 (北齐)颜之推 446

做人要先立定志向 (明)杨继盛 448

勤做实事,少说大话 (清)曾国藩 449

择师定终身 (清)张履祥 450

广泛取法,学无常师 (西汉)董仲舒 452

学习可以使贫穷变得富有 (战国)荀子 453

天资聪慧的人也必须学习 (明)吕坤 454

要始终保持“童心” (明)李贽 456

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清)康熙 458

自我满足是学习的大敌 (明)吕坤 459

读书是立身之本 (清)张英 461

诚是为学之道 (宋)吕本中 463

人要立志 (晋)嵇康 464

做学问贵在有所选择 (明)吕坤 466

偶尔也要露才华 (唐)李白 468

学问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明)吕坤 469

读书要以书随我,不要以我随书 (宋)陆九渊 472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清)郑燮 473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清)顾炎武 474

学问不要舍易求难 (明)王阳明 475

学习如登山 (宋)张载 477

登泰山而小天下 (战国)孟子 478

人之不同,在于学习努力不同 (清)康有为 480

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深谋远虑 (明)吕坤 482

以学养心,学实并举 (南宋)叶适 483

富贵使人愚蠢,贫贱催人发奋 (清)郑燮 48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清)曾国藩 485

不做书本的奴隶 (明)洪应明 486

遇事要用心思考 (清)左宗棠 487

因材治学 (明)王阳明 488

“静”能根治学者的百病 (明)吕坤 490

别人知道一件事,你要知道一百件 (清)曾国藩 492

不能身体力行,呈有所见亦作无用 (清)彭端淑 494

不耻下问 (明)吕坤 495

求学要精益求精 (明)吕坤 497

持之以恒,水滴石穿 (西汉)孔臧 499

镜子不可以自照 (明)吕坤 500

为师之学 (清)车万育 502

学以致用 (明)王阳明 504

知识如金字塔 (明)吕坤 505

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清)曾国藩 508

学无止境 (北齐)颜之推 509

齐家卷 512

孝是万事的纲纪 (战国)吕不韦 512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明)吕坤 513

百善孝为先 (南宋)袁采 516

治家的关键在于家长的修养 (明)吕坤 518

可怜天下父母心 (南宋)袁采 520

教子是人生要事 (宋)家颐 524

教子之方 (北齐)颜之推 525

望子成龙,但要因材施教 (清)林则徐 527

父子兄弟也要讲究相处艺术 (南宋)袁采 528

持家以早起为本 (清)曾国藩 532

慈母养逆子,严宅出孝奴 (春秋)墨子 534

有亲不一定有情 (南宋)袁采 536

忠孝世所珍,贤良国之宝 (明)于谦 537

家和万事兴 (明)吕坤 538

宠爱不是爱 (北齐)颜之推 541

媒人之言不可信 (南宋)袁采 542

不可听背后之言 (南宋)袁采 544

兄弟如手足,关系也得处 (清)车万育 546

远亲不如近邻 (南宋)袁采 550

“悦”是侍奉双亲的第一秘诀 (明)吕坤 551

收养子女须慎重 (南宋)袁采 553

做事有恒是第一美德 (清)曾国藩 555

忠孝是治家之宝 (清)车万育 556

考取功名易,苦志励行难 (明)张居正 559

世事变化无常势,人生甜苦两参半 (南宋)袁采 561

人生三乐,一贪就错 (清)张英 562

贪财好色者最好别从政 (南宋)袁采 565

骄奢是潜伏的祸患 (宋)肖嶷 568

使你顺心如意的事常常对你有害 (南宋)袁采 569

莫做自夸自耀的富贵子弟 (明)吕坤 571

勿慕贵与富,勿忧贱与贫 (唐)白居易 572

清官难断家务事 (南宋)袁采 573

家中也需讲礼节 (明)吕坤 575

委任于人要慎重 (南宋)袁采 576

门户高一尺,气焰低一丈 (明)吕坤 577

善听老人的劝诫 (南宋)袁采 578

为孩子多留遗产是愚蠢的 (宋)司马光 580

早立遗嘱可减少后患 (南宋)袁采 581

理财卷 584

成由勤俭败由奢(宋)司马光 584

勤俭持家,量入为出 (南宋)袁采 586

义应该讲,钱也应该赚 (明)洪应明 588

节俭宜持之以恒 (南宋)袁采 589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北齐)颜之推 590

莫取不义之财 (宋)贾昌朝 591

分财产贵公允 (南宋)袁采 591

财物易尽,欲壑难填 (清)车万育 593

贪财积怨,祸害不远 (明)吕坤 594

亲兄弟明算账(南宋)袁采 595

一钱亦分明 (南宋)陆游 597

周济人要有所选择(南宋)袁采 598

上行则下效 (西汉)刘向 599

怎样处理借贷 (南宋)袁采 600

非分之收获,陷溺之根源 (明)洪应明 601

富人当诫 (南宋)袁采 602

欲知廉耻就一定要先知足 (清)曾国藩 603

治国卷 606

得道多助 (春秋)管仲 606

治国之道以静退为宝 (战国)韩非 609

治国三要素:法律、信用和权力 (战国)商鞅 612

义,就是善政(春秋)墨子 615

治国要以道义为利 (春秋)孔子 618

精金在于成色足,而不在于分量轻重 (明)王阳明 620

威信不同建,权力不共掌 (战国)韩非 621

用法不用智,用术不用诚 (春秋)墨子 626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战国)庄子 628

人才难得,举荐亦不易 (三国·魏)刘劭 631

时势造英雄 (战国)吕不韦 634

实力是国家被看重的根本 (战国)商鞅 635

人欲自照,必靠明镜;主欲知过,必靠谏臣 (唐)李世民 638

凡人才,必须有主见并能自我选择 (春秋)孙子 640

推荐人才只看才能 (三国)曹操 642

富国靠农工,拒敌靠士兵 (春秋)墨子 643

遵循自然法则就会事半功倍 (战国)韩非 644

治理天下要先从修身开始 (春秋)孔子 645

知道长短盈缩变化之人可当大任 (战国)吕不韦 647

大权必须独揽,小权可以分散 (春秋)管仲 649

民众愚昧,以智统治;世人聪慧,以强统治 (战国)商鞅 653

支配英雄的人才可成就大业 (三国·魏)刘劭 657

民为主,君为客,则天下兴 (清)黄宗羲 659

圣人之道在于隐和匿 (战国)鬼谷子 662

硬鞭训烈马 (战国)韩非 665

刑与德是明君治臣的有效权柄 (战国)韩非 666

定岗定责,赏罚才能分明 (战国)商鞅 669

与其赠瑰宝,不如荐人才 (春秋)墨子 671

亡国的征兆 (战国)韩非 673

才无大小均有用,关键在量才使用 (三国·魏)刘劭 678

赏重刑严称王天下 (战国)商鞅 680

导致亡国的七种祸患 (春秋)墨子 682

富贵的边界是灭亡 (战国)韩非 684

国强则百事兴,国弱则百事衰 (战国)韩非 686

用人要各尽所长 (明)吕坤 688

法制与教育是治国双轮 (春秋)管仲 690

不但要善于集中民力,还要善于消耗民力 (战国)商鞅 693

木材劈不开,错不在墨线 (春秋)墨子 696

强弱不互斗,冰炭别同炉 (战国)韩非 698

治理天下不要违反民之本性 (战国)庄子 700

奖与惩均是利器 (战国)韩非 702

智慧深藏,无为而治 (战国)吕不韦 704

用恩不如用仁 (清)曾国藩 706

火凶烧人少,水弱溺人多 (战国)韩非 708

最大的祸患莫过于内乱 (春秋)管仲 710

抑富济贫之道 (春秋)管仲 713

去除国家的郁结 (战国)吕不韦 715

以法令做教材 (春秋)墨子 717

法必称尧舜,犹如守株待兔 (战国)韩非 719

君主要善于使用臣民 (春秋)管仲 721

竞争促进管理 (春秋)管仲 723

论功授爵,按劳发薪 (战国)商鞅 725

先示弱而后发制人 (战国)庄子 728

夺权称霸的五种智谋 (春秋)管仲 729

要知喜爱者短,更要知厌恶者长 (清)曾国藩 730

切忌刻舟求剑 (战国)吕不韦 731

重刑与厚赏 (战国)韩非 733

明强则可成大事 (清)曾国藩 736

取,必先给予 (春秋)管仲 738

有所弃才能有所得 (战国)韩非 741

珍爱良臣 (春秋)管仲 743

一赏感激,二赏平常,三赏理所应当 (春秋)管仲 745

笼鸡满市无人盗,兔无归属万人追(战国)商鞅 747

君莫做臣事 (战国)吕不韦 751

逢满必缺,遇虚则生 (春秋)管仲 753

洋为中用 (清)曾国藩 755

引导民众的窍门,在于君主首先推崇什么 (战国)商鞅 757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唐)魏征 759

要想有德于百姓,必须依赖刑罚 (春秋)秦穆公 760

风筝上天借风力,君主治国靠权威 (战国)商鞅 764

贤治与势治 (战国)韩非 767

法是天下最高的准则 (春秋)管仲 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