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基础知识》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泰辰编写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1
  • ISBN:16196·058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概述 1

第一章 作物遗传的细胞学知识 1

第一节 细胞的来源 1

第二节 细胞、染色体与有丝分裂 2

第三节 细胞与减数分裂 4

第四节 细胞与作物的繁殖 7

第二章 作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9

第一节 杂种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 9

第二节 分离法则 11

第三节 自由组合法则 12

第四节 连锁遗传法则 17

(一)连锁遗传现象 17

(二)连锁遗传与育种的关系 18

第五节 数量性状遗传 19

(一)数量性状的特征 19

(二)数量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多基因解释 20

(三)数量性状与育种的关系 22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3

第一节 现代化农业对作物品种的要求 23

(一)高产 23

(三)早熟 26

(二)稳产 26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 28

(四)优质 28

第二节 制定育种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29

(一)育种目标要有预见性,要估计到生产发展的前景 29

(二)育种目标必须致力于解决品种和当地自然、栽培条件之间的主要矛盾 29

(三)育种目标要根据当地条件,落实到品种的具体特征特性上 30

(四)育种目标要注意解决好品种的搭配问题 30

第一节 研究种质资源的意义 32

(一)直接为育种服务 32

第四章 种质资源 32

(二)防止基因单一化 33

第二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 33

(一)地方品种和栽培品种资源 33

(二)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34

(三)野生近缘植物 34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35

(一)种质资源的收集 35

(二)种质资源的保存 36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38

第一节 选择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40

(一)选择的理论基础 40

第五章 选择与鉴定 40

(二)选择的方法 43

第二节 鉴定的意义和方法 48

(一)鉴定的意义 48

(二)鉴定的方法 50

第六章 引种 54

第一节 作物引种的意义 54

第二节 作物引种的基本原理 56

(一)不同纬度、海拔与引种的关系 56

(二)作物的阶段发育与引种的关系 58

(三)作物的生态类型与引种的关系 61

(一)水稻引种 63

第三节 作物引种的一般规律 63

(二)小麦引种 64

(三)棉花引种 65

(四)大豆引种 65

第四节 引种的方法 66

(一)品种材料的收集 66

(二)种子的检疫工作 66

(三)引种的试验研究 67

第七章 系统育种 68

第一节 系统育种的特点 68

(一)作物品种发生变异的原因 69

第二节 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 69

(二)作物的繁殖方式与系统育种 70

第三节 系统育种的程序与方法 73

(一)选株和株行试验 73

(二)鉴定试验 76

(三)品种比较试验 76

(四)品种区域试验 76

第八章 杂交育种 77

第一节 亲本选配 78

第二节 杂交方式 81

(一)单交 81

(二)复合杂交 82

(三)回交 84

第三节 有性杂交技术 86

(一)选穗(花) 87

(二)去雄 87

(三)授粉 88

(四)杂交后的管理 89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处理 89

(一)系谱法(多次单株选择法) 90

(二)混合法 92

(二)选种圃 95

(一)原始材料圃和亲本圃 95

第五节 杂交育种的程序 95

第九章 诱变育种 97

第一节 诱变育种的意义及其特点 97

(一)诱变育种的意义 97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98

第二节 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其原理 99

(一)射线的种类及其特性 99

(二)辐射诱变的原理 100

(三)辐射处理的方法和剂量 100

第三节 诱变材料的选择 103

第四节 诱变处理后代的选育 104

(一)第一代的种植和选择 104

(二)第二代的种植和选择 105

(三)第三代及其以后各代的选择 106

(四)无性繁殖作物的诱变育种 107

第十章 倍性育种 108

第一节 单倍体育种 108

(一)单倍体植物的特点及其由来 108

(二)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109

(三)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110

(一)多倍体的由来 111

第二节 多倍体育种 111

(二)人工诱变多倍体的方法 113

(三)多倍体的鉴定 115

(四)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 116

第十一章 杂种优势的利用 117

第一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及其途径 117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意义 117

(二)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 118

第二节 杂种优势产生的原因 120

(一)显性学说 120

(二)杂结合学说 121

(二)雄性不育性的类型及其遗传方式 122

第三节 利用雄性不育性配制杂交种 122

(一)“三系”的概念 122

(三)利用三系配制杂交种 127

第四节 选配杂交种的原则与制种技术 128

(一)选配杂交种的原则 128

(二)制种技术 130

第十二章 远缘杂交 136

第一节 远缘杂交的含义 136

第二节 远缘杂交在育种中的价值 136

第三节 远缘杂交不易成功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 139

(一)远缘杂交不易成功的原因 139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易成功的方法 140

(一)远缘杂种不孕的原因 143

第四节 远缘杂种不孕的原因及其克服的方法 143

(二)克服远缘杂种不孕的方法 144

第五节 远缘杂交育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145

第十三章 品种区域化鉴定和品种审定 147

第一节 品种区域化鉴定 147

(一)区域试验的任务和要点 147

(二)生产试验(生产示范)和栽培试验 148

第二节 品种审定 149

(一)审定机构 149

(四)审定程序 150

(二)审定任务 150

(三)报审品种条件 150

(五)品种定名 151

(六)品种推广制度 151

第十四章 良种繁育和种子检验 152

第一节 我国良种繁育的体系 152

第二节 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方法 154

(一)品种混杂退化的现象 154

(二)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 155

(三)防杂保纯和防止退化的方法 156

(一)产生原种 157

第三节 良种繁育的程序 157

(二)繁殖原种 159

(三)殖繁大田用种 161

第四节 种子检验 163

(一)种子纯度的检验 163

(二)种子质量的检验 164

(三)检验总结 166

第十五章 田间试验方法 169

第一节 田间试验的任务和要求 169

(一)田间试验的任务 169

(二)田间试验的要求 170

(二)试验误差的来源 171

第二节 试验误差的来源及其控制途径 171

(一)试验误差的概念 171

(三)控制试验误差的途径 172

第三节 田间试验技术 173

(一)田间试验的设计 173

(二)田间试验计划的制订和管理 178

第四节 田间试验结果的分析 181

(一)田间取样方法 181

(二)资料的整理 182

(三)试验结果分析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