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印度哲学之两大传统 1
一、中观思想的意义及其地位 1
二、印度哲学两大传统概论 9
三、《奥义书》与佛教 14
四、原始佛教是否承认“有我论” 22
五、对“无我论”的一些责难之评论 32
第二章 佛陀的沉默 44
前言 44
一、有关《无记》之解说 44
二、《无记》本质上之特徵——《二律背反》 46
三、佛陀如何解答《无记》问题 49
四、阿毗达摩学者对《无记》之诠解 50
五、“真实”离思维分别 55
六、佛陀沉默之真义 59
七、中观思想之预设 63
第三章 印度两大哲学传统之发展及中观系统之兴起 68
一、印度两大哲学传统发展概况 68
二、有我论系统之发展 75
三、阿毗达摩系统之发展 83
四、中观学派之兴起 94
五、般若经与中观学派之形成 100
六、中观学派及其论典 104
第四章 中观辩证法之影响 121
一、中观对唯识宗之影响 121
二、中观与吠檀多之关系 127
第五章 中观辩证法之结构 137
一、中观辩证法的起源及其地位 137
二、印度哲学界之哥白尼式的革命 140
三、辩证法——理性之冲突 141
四、辩证法对理性之冲突的解决 143
五、一个问题之四个变项 147
六、辩证法是以归谬证法论破诸见 149
七、以辩证法分析因果论 150
八、每一个命题之瑕疵都是本有的 154
九、辩证法之原则——无自性:缘起 156
十、辩证法发展之阶段 161
第六章 讨论某些对中观辩证法之质疑 166
一、批判主义能否不提出一个自己之立场 166
二、批判主义即是自我批判 168
三、辩证法与排中律 169
四、批判主义可以不接受“量”吗 172
五、空之否定作用有意义吗 177
六、“空”是一种理论吗 185
第七章 中观辩证法之应用 189
前言 189
一、因果论之批判 191
二、因中有果论(自生论)的批判 193
三、因中无果论(他生论)的批判 195
四、动与静 204
五、部派佛教蕴、处、界三科之检讨 214
六、有我论之检讨 232
第八章 中观哲学论——《般若波罗蜜》 251
一、批判主义本身就是哲学 251
二、哲学之知识就是般若——不二直观 256
三、不二论与无二之区别 260
四、中观般若之性质 262
五、般若即是自由 265
六、般若波罗蜜就是如来 269
第九章“绝对”与现象 274
一、绝对即是“空”——超验的 274
二、讨论某些对空(绝对)之误解 280
三、中观与吠檀多绝对主义之差异 286
四、无明 288
五、二谛论 294
第十章 中观辩证法与解脱 309
一、解脱之概念 309
二、解脱是精神的 312
三、精神之醒悟 314
四、波罗蜜行 316
五、空是证得涅槃之唯一方法 323
六、中观涅槃观 325
第十一章“绝对”与如来 331
一、如来必然是“绝对”与现象之调和者 331
二、神性观 336
三、佛之三身观 341
四、自在天与佛陀 344
第十二章 中国及西方之辩证思想 347
一、康德与中观 347
二、黑格尔与中观辩证法 356
三、柏烈得莱与中观 362
第十三章 中观、唯识宗与吠檀多之绝对主义 370
一、印度学派中不同“绝对”之问题 370
二、吠檀多之论点 371
三、中观与唯识宗之论点 377
四、绝对主义之共同形式 381
五、“绝对”之不同形式及其含义 383
第十四章 中观思想之评价 392
一、空是绝对主义而不是虚无主义或实证主义 392
二、中观学派特有之思想 397
三、中观思想作为世界文化基础之价值 401